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体育助力“五大建设”

鲍明晓

鲍明晓. 体育助力“五大建设”[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8, 42(1): 7-11. DOI: 10.16099/j.sus.2018.01.002
引用本文: 鲍明晓. 体育助力“五大建设”[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8, 42(1): 7-11. DOI: 10.16099/j.sus.2018.01.002
BAO Mingxiao. The Promotion of "Five Constructions" by Sport[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8, 42(1): 7-11. DOI: 10.16099/j.sus.2018.01.002
Citation: BAO Mingxiao. The Promotion of "Five Constructions" by Sport[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8, 42(1): 7-11. DOI: 10.16099/j.sus.2018.01.002

体育助力“五大建设”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鲍明晓(1962-), 男, 安徽芜湖人,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博士, 博士生导师; Tel.:(010)62980541, E-mail:baomingxiao@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G80-05

The Promotion of "Five Constructions" by Sport

  • 摘要: 体育发展与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步入新时代的中国体育应紧扣时代主题规划目标、设置任务、推动发展。就当代中国体育在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体育助力"五大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内容;体育助力"五大建设"的能力愈强,其自身获得的战略发展空间愈大。
    Abstract: Sport development keeps pace with time development, so China's sport in the new era should plan the goal and task clinging to the era theme.The study discusses the role of sport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sport's promotion in these "Five Constructions" is not only inevitable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the core content of sport power construction.The stronger promotion will produce the greater strategic development space for sport itself.
  • 当前,中国体育正在步入“两个发展”并重的新阶段,即体育自身发展与通过体育推动发展的并重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1]。其中“五位一体”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协同发展。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2]。对通过体育推动“五大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围绕“五大建设”推进体育改革与发展,是当前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和厚植发展基础的关键性任务。

    经济建设是“五大建设”的基础。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跨越中等发达国家“陷阱”的关键阶段,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创业驱动、居民消费升级、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各项任务艰巨繁重。现代体育作为提高广大消费者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人文服务业,在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难题,推动转型创新发展方面有独特优势。

    体育产业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快乐产业、幸福产业、绿色产业,是大健康产业、大文化产业、大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产业门类和新兴业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是打造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新业态的重要抓手。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为1.7万亿元,增加值为5 494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3]。2020年和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出和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分别达到3万亿元、5万亿元和1%、1.3%[4],这将不断提升我国培育和打造新经济、新动能、新业态的贡献率。

    运动健身、运动保健、运动医疗、运动休闲娱乐、运动场馆装备、高水平赛事观赏、智慧体育软硬件产品是广大消费者急切盼望用于提高健康水平、身体素养、生活品质、生活情趣的一类产品,是消费升级的方向,市场空间大,消费需求旺,但目前市场上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近年来我国出现的马拉松热、骑行热、登山徒步热、广场舞热以及羽毛球场地难订、游泳池爆满等现象,都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因此,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助推消费升级极具价值的突破口和发力点。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中的用工数量不断下降,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增加就业中可以发挥增量作用,更重要的是体育消费是体验式、互动式消费,线上可以报名,但消费的兑现必须在线下完成,完全在线上完成的O2O式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基本不适用,这样的特征就使得体育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仅以美国高尔夫球产业为例,2015年美国共有高尔夫球场15 350家,提供了198万个就业机会,产业规模达到688亿美元。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体育产业中的就业人数也在快速增加,到2020年体育产业中的就业人数预计将达到600万人[5],这将对改善民生,增加民众福祉,促进经济平稳有序增长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体育产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是近年来全社会为数不多的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创新创业的空间巨大。在智慧体育、体育大数据、运动APP、体育线上培训、创新IP研发与运营、社区体育、冰雪和自行车运动等方面创新创业活动活跃,一批新创企业也成为各类风险投资商争投的优质标的。据亿欧智库统计,2016年共有101家体育新创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融资,其中融资达百万元的有33家,1 000~5 000万元的有50家,6 000万~1亿元的有6家,亿元以上的有12家[6]。同时,大批退役优秀运动员也从过去等国家安置转为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社会影响力创办企业。

    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举措。体育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强,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契合度高,实施“体育+”的空间巨大。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传媒、养生养老、保健康复、医疗医药、食品饮料、商业和主题地产等都有互利双赢的交融发展机会,其中体医融合、体旅融合、体教融合、体养融合、体育与主题地产融合的发展空间最大。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会带动体育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健康产业生态圈的建设,而且也一定会催生一批有助于促进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新经济、新业态,进而对培育和打造中国经济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建设统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体育是世界语言,是世界各国人民兴趣和情感的“最大公约数”,是各国政治体制和政府治理能力的综合展示。体育以最淡的政治色彩行最强的政治功能。当前我国政治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整体提升的新阶段,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政治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也是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7]。这3个划时代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伴随着这一伟大变革,中国体育也相继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强健体魄、振兴中华的历史性转变,从闭关锁国到逐步开放、全面融入世界体坛的历史性转变,从体育基础极其薄弱、运动水平极其落后到发展成就辉煌卓著、国际影响不断增强的历史性转变。以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统领全局作用的举国体制和相应的发展体育道路,也以其辉煌的业绩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学习和借鉴。在今后的体育发展实践中坚持并完善这种体制和道路,就能更好地展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并能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增添活力、动力和魅力。

    体育是全民的事业,它是由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组织网络结构来支撑的,其运行的基本规则是自愿、自组、自治。在现代国家中,各类社团性质的体育组织,包括非正规的体育组织,是社会组织中数量最多、活跃度最高的一类。国民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导向自主结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共建共享,他们在自己的组织中遵守规划、自愿服务、平等协商、互帮互促,学习和体悟民主的意识、价值、行为模式和组织管理方式,在快乐中学习民主,在健康促进中践行民主,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体育组织的意识形态色彩相对较淡,即使出现脱轨失控,其政治风险也相对较小。善用体育自律亲民的特点,鼓励和引导各类正规和非正规体育组织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体育发展可作为、应作为的空间和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

    国家形象是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由中国全面快速发展引发的世界格局的变化,需要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更好地展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体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先是申办和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并取得了运动成绩和办赛水平的双突破,获得了国际社会一致的好评,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今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上,再次决定申办并举办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这也是应世界格局的战略转变,顺势而为,扬帆前行,借奥林匹克运动和冬奥会的卓越影响力,进一步展示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履行大国责任,提升中国在承办全球事务中的能力和效率。因此,全力筹办好2022年冬奥会是当前体育促进政治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必须以最高标准做实做好。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文化建设为“五大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体育是大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建设中体育可以起到独树一帜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曾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文化建设不仅包含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包含文化实践和传承主体人文化素养和身体素养的建设,且后者建设的基础和水平往往决定前者所能达到的高度。近年来,国际社会高度推崇身体素养这一概念,甚至把它归结为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所谓身体素养是指“维持整个生命过程中参与身体活动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知识和理解,它也包括获得、理解和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所需信息的技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高度认可这一概念,在该组织颁布的《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决策者指南》中强调,“具有身体素养的人具备运动能力且对其能力充满信心,表现出良好的协调力和控制力,能对环境的持续变化做出反应。他们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敏于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富有同情心。同时,有身体素养的人热衷于开发新的身体活动,并欢迎他人的建议和指导,相信知识会使自己的体验得到成功。他们既理解身体教育的内在价值,也明白体育教育对人的健康和适宜状态的促进作用,能以终身参与体育是其生活组成部分的立场来预测其生命过程”。可见,身体素养是知识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基础,通过体育夯实和提升这一基础,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体育促进文化建设的作用也扎根于此。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体育是一项惠及全民的事业,也是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推动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直接贡献于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强则国家强,就是坚信体育的发展能推动国家的发展,就是要求体育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体育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民主建设“大教室”,它以自由、平等为理念,以公正、法治为准则,设计制度规则,组织开展活动,让参与其中的人们在运动实践中感知体悟,从而助推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时,体育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是敬业拼搏的榜样,它育诚信、助友善,也是在公民层面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激励和引领,而伟大的精神又需要这个时代不断涌现的鲜活素材和事例来凝炼。新中国体育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在不同的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奏响了那个时期的最强音。“人生能有几回搏”“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口号,都是新中国体育发展历程中留给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体育更要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深入挖掘更能代表时代风貌的感人事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加鲜活的精神动力[7]

    社会建设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加快建设的领域。体育是社会生活中最引人瞩目的领域,具有极强的社会建设功能。

    社会和谐是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这个时代的鲜明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谐中国、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它是家庭和美幸福、单位和顺发达、社区和融共济、社会和美与共、国家昌和兴旺的基础。体育是外强筋骨、内调心智、内圣外王、身心两健的运动游戏和修炼手段,是沟通人际、亲和社会最自然、最有效的平台和途径。大力发展基于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全民体育,建群众身边的组织、修群众身边的场地、搞群众身边的活动、讲群众自己的健身故事,引导和鼓励全体公民参与、体验和享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和谐社会培土,为和谐中国助力,是体育发展的内容,更是当代中国体育必须承担的社会建设责任[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56个民族互帮互助、团结一心、共同发展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近年来,由于外部敌对势力的蓄意破坏,在新疆和西藏的部分地区,维汉、藏汉民族之间产生了一些隔阂、纠纷与摩擦,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体育在促进民族和解、民族团结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促进民族和解方面运用了大量的体育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并由此感发“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新疆自治区体育局在南疆地区推行的一系列体育惠民工程和有针对性地组织维族和汉族居民共同参加的一系列赛事和活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2017年新疆广汇男篮在CBA(中国篮球协会)联赛中获得总冠军之后,整个新疆都为之振奋,各民族欢聚同庆,祥和欢乐,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中外的成功实践都表明了体育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功效卓越,可行可效。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正社会失灵的过程[8]。体育助力社会管理主要表现在:活跃的体育社团组织和体育自愿服务能有效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能提升城市综合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深入开展的基层体育活动能促进社区建设,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幸福感、自豪感;丰富多彩的校内校际体育活动能有效校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能促进学校善治水平的提升等。大量的实践表明,凡是体育工作搞得好的城市、社区、单位、学校,都是积极进取、人际亲和、治理有序、业绩显著的标杆单位。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高水平的学府,高度重视体育育人治校的作用。清华人不仅以出大批科学家和一流的科技成果而自豪,也以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体育情怀而荣光。“无体育,不清华”就是最好的诠释。

    公民建设是社会建设最基础的工程,不从公民建设着手的社会建设都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公民建设的核心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合格公民,而体育在培养和造就合格公民方面功效独特、不可或缺。合格公民首先是身心健康的公民,体育在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其次合格公民是人格健全、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个体。体育是少年儿童完成早期社会化和健全人格养成的主要实现方式,他们在运动游戏中学习社会习俗,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开展团队协作,尊重规则权威,体悟激励与约束,这对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形成健全人格,以及走上社会后具备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对成年人而言,积极参加体育社团,定期参与体育活动,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维护健全人格、进一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所必需的。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体育发展中强调社会本位,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体育发展的目标,以期通过体育来促进社会建设,这方面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1]。体育是广泛开展的社会活动,特别是大型综合性赛事的举办和户外运动的快速兴起,使得体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严密,需要我们在体育发展实践中践行生态文明,并利用好体育关注度、影响力来宣传和推广生态文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参与运动的种类和品质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以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骑行和路跑为代表的户外运动的迅速升温,以及以冰雪、高尔夫、马术、潜水、游艇为代表的高端时尚运动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能源、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国家面临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资源约束度越来越高,这就必然要求体育实现绿色发展。实践体育的绿色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土地的节约高效利用,城市要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绿化隔离带、郊野公园推进园林体育化,土地资源特别紧张的一、二线城市要创造条件实现城市空间的二次利用,大力发展空中(楼顶)运动场、地下运动场。农村地区要充分利用“四荒”地,建设运动休闲场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农地、林地。另一方面,所有运动场馆和大型设备都要进行节能、节水改造,尽可能采用绿色能源和水循环再利用技术,对新建滑雪场、高尔夫球场、赛马场、游艇俱乐部要实行严格的环评,避免对建设地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实践绿色体育,推动绿色发展,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更是体育永续发展的需要。

    体育的社会关注度高,参与和喜爱的人群广泛,这样的特点使得体育最有条件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国内大赛越来越多,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提出并实践了绿色奥运,大量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到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中,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季奥运会我们会继续秉持绿色奥运的理念,将更多更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到赛会的筹办和举办中。实际上,近年来在全球举办的所有世界大赛都纷纷采用最新的节能环保技术,世界大赛也成了宣传和展示节能环保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平台,客观上起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其次,体育参与和观赏人群众多,也有利于在广大体育爱好者中宣传和倡导生态文明。近年来,在体育场馆中禁烟,提倡垃圾自带,特别是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向全国户外运动爱好者发出的“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的倡议,得到了积极响应,而率先垂范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又影响了大批的普通游客,从而产生了非常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最后,体育明星具有超强的影响力,拥有大量的粉丝,他们做生态文明的宣传员效果更佳。譬如,姚明做拒吃鱼翅、保护鲨鱼的广告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体育作为人类的社会活动不可能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但如果我们能最大限度地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并利用体育天然的影响力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体育就能实现绿色发展,就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独特的贡献。

    体育助力“五大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讲,体育助力“五大建设”的能力愈强,其自身获得的战略发展空间就愈大。新时代的中国体育只要能把握时代脉动、紧扣时代主题,就一定能开创自己的新气象、新格局、新伟业。

  • [1] 习近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EB/OL]. [2017-10-27].http://www.gov.cn/zhuanti/19th cpc/baogao.htm
    [2] 新华社.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EB/OL]. [2017-08-27]. http://www.gov.cn/xinwen/2017-08/27/content_5220823.htm
    [3]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规模及增加值数据的公告[EB/OL]. [2016-12-18].http://www.sport.gov.cn/n316/n337/c782558/content.html
    [4]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 [2016-10-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5] 崔志强. 世界高尔夫白皮书与美国国家高尔夫球日[EB/OL]. [2015-06-2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51aaaa0102vmsm.html
    [6] 亿欧智库. 2016年终盘点: 46家家装企业融资近38. 71亿元, 较去年下降28. 4%[EB/OL]. [2017-01-23]. http://www.iyiou.com/p/38143
    [7] 鲍明晓.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3(6):1-6. http://www.doc88.com/p-179439594726.html
    [8] 360百科. 社会管理[EB/OL]. [2015-07-09]. http://baike.so.com/doc/10038074-10533988.html
  • 期刊类型引用(39)

    1. 潘磊,方春妮. 我国居民健康消费升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来自运动保健消费的经验证据. 江汉论坛. 2025(02): 25-31 . 百度学术
    2. 吴坚,贾泽军,盘劲呈,丁雅坤,李宁. 我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机理与组态路径——基于fsQCA的分析. 体育科学. 2025(03): 43-56 . 百度学术
    3. 张乐聪,朱凯迪. 我国中小体育企业发展的多元价值、现实问题与政策选择. 安徽体育科技. 2024(01): 1-6+25 . 百度学术
    4. 黄建团,卢炳强,张长浦,王旭. 新征程体育促进边疆民族团结的价值意蕴及其教学实现. 体育世界. 2024(12): 21-25 . 百度学术
    5. 邱涤非,赵苑鸿. 体育旅游消费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SOR框架的结构方程模型. 商展经济. 2023(06): 57-60 . 百度学术
    6. 赵晚晴,赵轶龙,叶海波,赵剑缘. 新时代体育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机理、原则导向与实践路径.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02): 45-51 . 百度学术
    7. 杨俊逸. 我国U16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弹跳能力评价指标选取的调查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 2023(12): 33-38 . 百度学术
    8. 金可蒙,方雪默. “运动银行”的运行机制、实施效果及优化路径研究——以JH运动银行为例. 中国商论. 2023(23): 101-104 . 百度学术
    9. 陈元欣,陈磊,李震,姬庆,张强,杨金娥,邱茜,方雪默,李京宇,周彪. 新发展理念引领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01): 72-85 . 百度学术
    10. 赵轶龙,叶海波. 新时代体育协同社会建设的逻辑理路与行动方略. 体育科学. 2022(03): 3-13+35 . 百度学术
    11. 崔佳慧. 产学研视角下体育专业本科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研究. 内江科技. 2022(06): 11-12 . 百度学术
    12. 龙腾辉,黄威,成波锦,黎东宇.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的乒乓球底板“发烧”购买行为研究.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10): 215-219 . 百度学术
    13. 徐杰忠,张毅恒,董范,喻平华. 我国登山运动发展价值与路径. 体育文化导刊. 2022(10): 28-35 . 百度学术
    14. 武胜奇. 体育赛事联动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研究.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2(05): 16-23 . 百度学术
    15. 陈洪平,刘晓丽. 体育产业财税支持何以落地——以政策财税属性为视角. 体育科学. 2022(09): 26-35 . 百度学术
    16. 朱建明. 我国群众体育自主赛事IP的成长路径研究——以新浪体育“3V3黄金联赛”为例.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12): 220-224 . 百度学术
    17. 叶海波,赵轶龙,鲍明晓. 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12): 17-28 . 百度学术
    18. 杜梅. 上海建设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功能定位与推进策略. 体育科研. 2021(01): 15-22+35 . 百度学术
    19. 董艳梅,朱传耿. 我国体育强市建设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05): 23-28 . 百度学术
    20. 吴疆,邱良武,徐连武.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村落体育的社会功能探究——以云南边疆村落丙中洛为例.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15): 99-100 . 百度学术
    21. 杨桦. 体育的概念、特征及功能——新时代体育学基本理论元问题新探. 体育科学. 2021(12): 3-9 . 百度学术
    22. 赵强,申顺发. 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与“体育城市”的系统构架研究——以天津为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01): 39-42 . 百度学术
    23. 雷涛,周松青. 产学研背景下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接研究. 榆林学院学报. 2020(02): 121-124 . 百度学术
    24. 雷涛,黄懿. 衡阳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研究.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02): 18-19 . 百度学术
    25. 王一喆. 中日围棋赛事运行机制比较研究.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0(03): 327-334 . 百度学术
    26. 姚路嘉,曹莉,和立新,马腾,李舒雅. 国家认同视角下中国登山运动的历史演进与时代镜鉴——基于习近平关于国家认同重要论述的分析. 体育与科学. 2020(05): 1-7 . 百度学术
    27. 姜付高,曹莉. 全域体育旅游:内涵特征、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09): 12-23+33 . 百度学术
    28. 汪逢生,王凯,李冉冉. 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外部动力. 湖北体育科技. 2020(09): 763-766 . 百度学术
    29. 熊斌. 以体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广西教育. 2020(46): 115-116 . 百度学术
    30. 弓衡,李书娟. 我国体育发展新格局的价值意蕴、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 体育文化导刊. 2020(11): 26-31 . 百度学术
    31. 马文友. 地域武术文化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9(02): 74-80+2 . 百度学术
    32. 彭国强,陈庆杰,高庆勇. 从单一到多元:新时代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价值定位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04): 11-18 . 百度学术
    33. 赵轶龙,戴腾辉.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区域性特征分析——基于现有省际数据. 中国体育科技. 2019(04): 31-42+80 . 百度学术
    34. 陆乐,李刚,黄海燕. 全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03): 39-45 . 百度学术
    35. 黄海燕,朱启莹. 体育消费的内在逻辑拓展与政策选择. 体育学研究. 2019(04): 13-20 . 百度学术
    36. 吴俊,贾宝童,刘玉. 基于SWOT的广东“非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韶关学院学报. 2019(09): 93-98 . 百度学术
    37. 黄海燕,朱启莹. 中国体育消费发展:现状特征与未来展望. 体育科学. 2019(10): 11-20 . 百度学术
    38. 刘青,王洪珅,孙淑慧,陈林会,王宏江,饶玮娟. 国家发展视野中的大国体育崛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03): 1-6 . 百度学术
    39. 杨国庆,彭国强. 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的战略使命与创新路径研究. 体育科学. 2018(09): 3-14+4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1
  • HTML全文浏览量:  52
  • PDF下载量:  12
  • 被引次数: 5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10-29
  • 修回日期:  2017-11-29
  • 发布日期:  2018-01-29
  • 刊出日期:  2018-01-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