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orm and Integration: Effec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Youth Campus Football
-
摘要: 从发展体系、发展机制、发展动力3个维度对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成效进行梳理,认为:青少年校园足球构建了教学体系、竞赛体系、训练体系、保障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探索了推广普及机制、工作推进机制、融合机制,调动了教育、体育部门的内生动力。基于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善问题,提出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未来发展策略:进一步夯实校园足球基础,创新推广普及体系衔接机制;进一步适应校园足球新形势,创新体育教育融合机制;进一步打造校园足球平台,优化发展路径协调机制;进一步扩大校园足球影响力,提升宣传教育协同效应。Abstract: The results of youth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explor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at is, development system, mechanism and driving forc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youth campus football has constructed a teaching system, competition system, training system, security system as well as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system. Also, the publicity mechanism, work promotion mechanism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 have been explored to mobilize the endogenous forc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departments. Based on the unbalanced, insufficient and imperfect situations expo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campus football,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innovate the link mechanism of publicity system to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campus football; to innovate the sport-education integration mechanism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to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further build campus football platforms; to promote publicity-education coordination effect to further expand the influence for youth campus football.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振兴足球作为发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摆上日程,并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1]。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调整任务分工,明确校园足球工作由教育部牵头推进。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标志着中国足球改革全面展开。7年来,校园足球秉承“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核心理念,坚持教会、勤练、常赛“三位一体”和面向全体普及推广、面向精英培养专长“一体两面”的推进格局,推动全国校园足球各项工作蓬勃开展,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本文对全国校园足球7年来的发展成效进行系统梳理,并剖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校园足球的改革与未来发展进行规划。
1. 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成效
1.1 构建校园足球发展体系
1.1.1 构建教学体系
要提升中国足球运动的水平,首先就要扩大足球人口基数,而扩大足球人口,最关键就是要构建并夯实校园足球教学体系。目前全国已经建成32 78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有将近5 500万名青少年学生常年坚持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校园足球活动秉承“教学是基础”的理念,动员全国每所特色学校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足球课,立足于教会学生足球技能,同时组织人人参与的校内班级足球联赛。
为了深入、有序、有效地推进校园足球教学改革,全国校足办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①统筹推进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和评定标准的实施,组织专家研制《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拍摄制作365集足球运动技能教学示范短片并向全国免费推送;②组织编写360节校园足球示范课教案并拍摄成示范课视频,用于指导一线校园足球教学;③开展校园足球资源库建设,策划制作一批教学价值突出的校园足球教学视频、专题节目,作为规范校园足球教学的有益补充;④上传“天天足球”“校园足球战队”“校园足球先锋”等教学视频至教育部官方网站“校园足球”页面,供全国校园足球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参考使用;⑤从教会、勤练、常赛发力,加强对校园足球校本教材的指导。
1.1.2 构建竞赛体系
为了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体育“四位一体”育人目标,并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提出的“选拔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要求,检验校园足球教、练、赛的成效,校园足球秉承“竞赛是关键”的理念,最终搭建了“校内联赛—校际四级联赛—选拔性精英联赛”完备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1)广泛开展四级联赛。在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内班级、年级联赛基础上,开展县(区)、市、省、全国6个层次的校园足球竞赛,以及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各地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比赛场次、参赛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形成了班班参与、校校组织、地方推动、层层选拔的全国校园足球竞赛格局。参加四级校园足球联赛的学生累计超过1 500多万人次。
(2)开展选拔性的校园足球夏(冬)令营竞赛。全国校足办还搭建了校园足球夏(冬)令营竞赛体系,集赛事、人才选拔、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为一体的校园足球精英联赛至今已举办了6届。近4万名省级最佳阵容球员参加夏(冬)令营,遴选出1 828名夏令营全国最佳阵容球员,真正成为检验校园足球教、练、赛效果的一个重要平台。为开拓足球视野,学习国外先进的足球训练理念与模式,与国外高水平足球队同场竞技,增长实战经验和能力,检验中国校园足球训练水平。积极参加国际交流竞赛,每年组织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最佳阵容球员赴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交流比赛。2018年6月13日,中俄校园足球友谊赛在莫斯科举行,孙春兰副总理亲临赛场,鼓励中俄小球员相互学习,努力训练和比赛,做中俄友好关系的使者[2]。
(3)举办体教融合赛事。全国校足办与中国足协联合举办体教融合赛事,例如,2021年中国足球协会女子乙级联赛暨全国校园足球大学生女足联赛,共有13所高校组队参加该项赛事。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高校女足球队与6支职业女足球队共建,参加2021年全国校园足球联赛高水平组女子超级、甲级联赛。推动高校高水平女足球队与职业足球俱乐部合作共建,吸纳专业技术资源为高校女足球队开展高水平训练、比赛提供技术指导和条件保障。
1.1.3 构建训练体系
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班级、年级比赛分别产生该校的班队和校队,然后通过校际之间的四级比赛,产生县(区)、市、省、全国最佳阵容。对于这些汇聚了校园足球精英运动员的球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和节假日进行额外的专业训练,即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每周“两练一赛”模式的构想。
2018年3月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工作规范》、2019年2月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要求,为了保证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每周“两练一赛”的质量,提升校园足球精英运动员竞技水平,全国校足办曾先后与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的体育部门和足球协会洽谈合作,并出资聘请500多名具有相应执教资质的高水平外籍足球教练员来国内138个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任教,提高校园足球训练水平[3-4]。组建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精英队,加强与国内外足球俱乐部的交流,选拔优秀队员到国外职业俱乐部青训学院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方法与模式,在高水平训练中逐步形成自身的技战术风格。
1.1.4 构建保障体系
2020年8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教体艺〔2020〕5号)明确要求完善保障机制。7年来,全国校足办为了构建并完善条件保障体系,开展了以下工作。
(1)构建完善校园足球师资培养体系。至今共举办298期D级教练员培训班,培训校园足球教练员9 000多名。国家和地方累计培训校园足球教师、特色学校校长达35万人次,实现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关于“到2020年,完成对5万名校园足球专兼职足球教师的一轮培训”的目标。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主动作为,建成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和D级教练员培训2门线上慕课,全面开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师、教练员培训。目前,有8 000余人参加教师线上培训、20 000余人参与教练员线上培训,大幅度扩大了培训规模,提升了培养质量。此外,全国校足办每年遴选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赴国外培训,至今共计有1 700余名校园足球教师、教练员赴法国、英国培训。其中,840名教练员取得英格兰足球总会颁发的足球教练员相关证书[3-4]。对出国培训足球教师、教练员建立训后考核和跟踪机制,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回国后对本校及区域内校园足球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2)协同推进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等部门,按照《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要求,会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足球场地、设施的维护管理,加强基础性、公益性足球场地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工作。此外,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鼓励地方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截至2020年底,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拥有的足球场数量为33 868片,校均足球场地为1.1片,完成了《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每个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均建有1片以上足球场地”的任务。
(3)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体系。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按规定投保校方责任险,有条件的可以购买校方无过失责任险和体育运动伤害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全国校足办还鼓励地方通过财政补贴、家长分担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推动设立学校安全综合险,加大保障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学校安全赔偿准备基金,或者开展互助计划,健全学校安全事故赔偿机制,如上海市实施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专项保障基金”。2021年12月22日,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工作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
1.1.5 构建宣传教育体系
(1)坚持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校园足球始终秉承“育人是根本”的教育理念开展各项活动。例如,2016年举办的全国校园足球新长征活动,在足球活动中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教育鼓励青少年学生传承长征精神,以星火燎原之势,将校园足球的种子撒播到祖国大地。2019年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内地西藏新疆班组),通过足球交流促进民族大团结,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2020年国庆期间举办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通过云端13个营区近万名师生同唱国歌,向英雄城市武汉致敬、向伟大祖国致敬。2021年举办全国校园足球大学生超级组联赛,开幕式上全体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感党恩、跟党走的精神风貌,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这一系列校园足球活动以足球运动为载体,在足球活动中坚持开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题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
(2)净化校园足球赛风赛纪。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理球场暴力行为的重要批示精神,全国校足办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纪律准则和处罚规定(试行)》,从严处理在球场实施暴力行为的青少年球员,明确连带责任,对其所在学校及球队教练员进行相应处罚,以引起学校、教练员对球场暴力行为的高度警戒,筑牢校园足球赛事的“防火墙”,着力打造风清气正、奋发向上的赛事,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员,相信队友、尊重对手,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德,真正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体育目标。
(3)营造校园足球良好舆论宣传环境。教育部与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合作,通过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号“微言教育”、全国校园足球暨体卫艺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宣传校园足球发展理念和先进经验做法,及时报道和播出校园足球赛事,传播校园足球声音。全国校足办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校园足球影像展、年度总结活动,讲好校园足球故事。教育部加强与新华社、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对校园足球联赛和夏令营等活动予以报道宣传。通过校园足球赛事的直播、校园足球人物的宣传和赛风赛纪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校园足球宣传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爱足球、看足球、踢足球,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逐步构建形成校园足球的宣传教育体系。
1.2 探索校园足球发展机制
1.2.1 探索校园足球推广普及机制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足球从娃娃抓起”的指示精神,在全国范围内遴选32 78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还在全国认定8 31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并联合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资助1 000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示范园课程建设,打造幼儿足球活动样板,设立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54个,遴选试点县(区)241个,布局建设“满天星”训练营138个。着力构建“特色学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五位一体”推广普及机制,足球运动在学校的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有效扩大了足球人口基数。
1.2.2 探索校园足球工作推进机制
(1)成立全国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1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后增设中国足协为成员单位。在校园足球各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领导小组作为校园足球工作主要推进机制的作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发展足球运动的战略部署,每年邀请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校园足球年度会议,聚焦体教融合、师资培养、场地建设、竞赛机制、升学通道等关键问题进行研讨,审议校园足球相关政策文件,曾审议通过《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等重要政策文件,及时研究部署校园足球重大改革举措和发展任务,并在小组成员单位之间协调工作推进。
(2)建立全国校园足球管理平台。为了提升校园足球管理效能,全国校足办建立全国校园足球管理平台,形成“全国校足办—各省级校足办—地市级校足办—县区级校足办—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5级垂直体系,构建运行高效、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监督有力的管理体系,并及时召开5级管理层级人员工作视频会议,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校园足球的决策部署传达到基层,充分发挥平台信息传导作用,实现管理上的一体化、动态化。
1.2.3 探索融合机制
(1)探索“教、练、赛”融合机制。7年来,校园足球工作紧密结合体教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融合教育、体育部门优势资源,推动教会、勤练、常赛“三位一体”融合,推动面向全体普及足球运动、面向精英培养足球专长“一体两面”融合。在教会学生足球技能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足球技能勤加练习,最关键的是组织学生展开校园足球竞赛,只有经常参与高水平足球竞赛,才能检验足球水平、发现足球人才。将教会、勤练、常赛有序融合衔接、统筹推进,启动校园足球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总引擎”。
(2)探索体教融合足球青训机制。《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加快新型足球学校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建设的138个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通过每周专业化“两练一赛”时的“聚”、平时回归各自布局学校的“散”,探索建立区域范围内扎根国民教育的新型足球学校,逐渐探索出一条体教融合足球青训发展新路。2020年8月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明确将“满天星”训练营打造成新型足校的“试验场”、特色青训的“探路者”,并不断总结经验,研制《新型足球学校建设与精英训练方案》。通过配备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实施高水平教学、开展高水平训练、组织高水平竞赛、落实高水平保障,实现高水平教练员进得来、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出得去、体教双方融得深。保证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得到从小学到高中一体化的体教融合式精英培养,在国民教育体系开辟了一条足球人才培养的新通道,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足球青训体系。
截至目前,以海南省琼中女足“满天星”训练营为中心,以辐射海口、三亚、儋州、万宁布点建设的“满天星”训练营分中心,全国校足办构建起覆盖海南全省的新型足球学校。2020年12月17日,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开封市人民政府就协同建设开封市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暨新型足球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全国首个扎根教育、覆盖全市的新型足球学校建设正式落地。此外,还在贵州省遵义市、云南省普洱市、山东省潍坊市建设第二批覆盖全市的新型足球学校。
1.3 衍生校园足球发展动力
充分调动教育、体育部门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内生动力。通过构建包括优秀特色校、优秀试点县试验区、优秀夏令营、优秀教练员、优秀教师和优秀运动员在内的校园足球荣誉体系,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示范效应,调动各方参与校园足球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
进一步完善校园足球运动员等级认定,打通校园足球人才成长通道,为校园足球运动员和家长持续参与足球运动提供动力保障。2018年,教育部与中国足协联合制定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规则与运动员等级认定办法,采用公开竞赛、公正测试、公平选拔、外籍教练员评定等方式认定运动员等级,开辟了一条全方位、公开、公正、透明的选拔足球后备人才和运动员等级认证体系。至今有1 056名初、高中全国最佳阵容球员获得一级运动员证书,13 213名初、高中全国最佳阵容球员获得二级运动员证书,6 312名小学省级最佳阵容球员获得三级运动员称号[5]。在通过夏(冬)令营获得运动员等级证书的球员中,有千余人考入大学,370多人进入国内外职业俱乐部,搭建了优秀足球后备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 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仍不平衡
①存在区域性不平衡现象。在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场地建设等条件保障上,南方地区较充足、北方地区较匮乏,东部地区较充足、西部地区较匮乏。城市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质量和场地资源普遍优于乡村学校。②存在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同一区域内不同学校的足球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校吸纳了所在区域的优质资源,长期在区域竞赛中一枝独秀,弱化了其他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积极性。③存在推广普及和提升竞技水平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校园足球工作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推广普及方面做得更细致、更扎实,而在面向少数精英人才的提高足球竞技水平方面做得相对欠缺一点。
2.2 发展仍不充分
①校园足球教学改革尚不充分,大部分足球特色学校随着学段上升呈现出开设足球课时数递减的趋势,大部分足球特色学校开发了足球校本教材,然而足球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参差不齐。②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开展尚不充分,大部分足球特色学校能够每周组织5次及以上的足球训练,然而仍有部分足球特色学校达不到该要求,且校园足球教练员的资质、专业素养和执教水平有待提高。③随着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的改变,招收足球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数量锐减,并且随着高中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的改变,校园足球运动员升学通道变窄,学训矛盾、压力增大,导致部分学生在初中升高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因升学压力而退出学校足球队,校园足球的充分发展面临新挑战。
2.3 发展仍不完善
①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部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教师、教练员在课余时间承担足球教学、训练等活动仍未被计入工作量,部分足球教师、教练员外出参加校园足球师资培训、教练员培训的机会较少,且无法得到学校的经费支持,优秀退役足球运动员到学校担任足球教师或教练员的路径也未完全打通。②高水平、融合性校园足球竞赛开展尚不充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的校内比赛数量偏少,校际足球比赛以邀请赛和区市级比赛为主,缺乏高水平、融合性赛事,足球特色学校男生队伍明显多于女生队伍,在初中、高中阶段尤为明显。③校园足球工作协同推进机制不完善。教育、体育部门在协同推进校园足球发展上存在职能不清的问题,难以共同设计、有序推进足球体系的建设,学校、体校、社会俱乐部、职业足球俱乐部在足球人才培养与流动上仍存在行业壁垒,未能有效整合并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 青少年校园足球未来发展策略
2020 年 8 月 31 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新时期“体教融合”立足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旨在加强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同时,还蕴含了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新内涵。未来:校园足球继续坚持“三位一体”“一体两面”发展理念,进一步夯实校园足球推广普及体系;在校园足球工作中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推动赛事融合、推动精英后备人才培养;校园足球发展路径进一步清晰,着眼于进一步提升教学训练水平、强化保障、落实常态化督查和监管;进一步提升校园足球宣传教育工作的成效,切实解决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善问题。
3.1 进一步夯实校园足球基础,创新推广普及体系衔接机制
在全国大中小学推广普及足球运动是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精神,未来继续普及推广校园足球,以推动开封市、遵义市、普洱市、潍坊市、阜南县新型足球学校建设为契机,在全市县范围内推广普及足球运动,并不断总结经验,研制《新型足球学校建设与精英训练方案》,在全国进行推广。在全力支持海南琼中女足、上海普陀女足、四川江油女足后备人才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校园女足。
坚持“一体两面”的推进格局,在坚持“面向全体”普及推广校园足球教、练、赛的基础上,打造新时代“面向精英培养专长”的中国特色足球青训体系,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赋予校园足球的新使命。坚定校园足球“三位一体”发展理念,围绕教会、勤练、常赛完善校园足球内涵建设、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在以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没有把青少年学生全员参与体育竞赛作为工作内容,校园足球“三位一体”发展理念要求切实做到教会、勤练、常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体育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总体目标要求[6-7]。将面向全体普及推广与面向精英培养专长相结合,加大力度整合资源,贯穿大中小幼校园足球一贯制发展。校园足球发展理念还可以对中国学校体育的生态乃至整个教育生态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校园足球以及由校园足球所引领的整个校园体育项目的推广普及带来重大的变革。
3.2 进一步适应校园足球新形势,创新体育教育融合机制
3.2.1 推动赛事融合
消除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之间的参赛壁垒限制,形成良好的办赛氛围和发展环境,推进青少年足球赛事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已经制定并上报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构建体教深度融合的全国性足球赛事平台。未来将在疫情防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中国足协适时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作为业务指导单位。以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为龙头,“一盘棋”统筹各类青少年足球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兵团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球队、体校球队、俱乐部青训球队、社会青训机构球队都能够参赛,所有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都能够畅通无阻地参加该项体教融合赛事。
3.2.2 推动人才培养融合
构建、开展体教融合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其价值体现在对精英足球后备人才的全覆盖遴选。未来随着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的启动,要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推动实现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训练模式和中国足协青训体系的融合,带动整个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改革,实现体教双方对于青训体系的共建和资源共享。校园足球运动员等级认定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积极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校园足球训练竞赛管理平台,追踪青少年球员发展动态,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量身定制训练竞赛计划提供智力支撑。
研制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人才出国留学培养计划,启动校园足球远动员海外留学计划。在每年度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和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最佳阵容中遴选100~200名初中和高中足球运动员,男子、女子各占一半比例,输送至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顶级职业足球俱乐部青训学院,进行为期3年的系统化、专业化集训和比赛。中国足协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运动员遴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并通过专业渠道与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牵头联系合作事项,保证精英足球后备人才出国受训的质量。构建完善的学成归国双向流动通道,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归国后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一线队、梯队,其余的足球运动员可以通过特定渠道进入高校足球高水平运动队成为学生运动员,并完成学业,提升高校足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质量,解除校园足球运动员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3.3 进一步打造校园足球平台,优化发展路径协调机制
3.3.1 提升教学、训练水平
充分发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对于校园足球工作的主导作用,统筹推进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和评定标准在教学、训练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落实,并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加强对各特色学校校园足球校本教材编写的指导。启动“足球核心技术剥离与信息化制作”项目、“足球教练员核心技术剥离与信息化制作”项目,将足球核心技能分离出来,请专家讲解、示范,并制作课件,供校园足球教师教学参考,供学生自主学习。
3.3.2 强化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搭建完备的校园足球支撑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培训、场地建设与利用、经费保障、运动员等级认定、升学通道以及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和保险制度等焦点问题。尤其是在区域内构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和升学通道,落实体教融合政策,提升校园足球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提高校园足球精英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抓实抓好校园足球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教体共培等方式,对足球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构建校园足球“草根教练员—D级教练员—C级教练员—B级教练员”培训体系,以及“‘满天星’训练营培训—省级培训—国培计划—出国留学”师资培养体系。
3.3.3 落实常态化督查和监管
充分发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对于各项校园足球工作的主导作用,构建评价体系和常态化督察、监管机制。充分利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信息管理系统,对各项工作的进展进行常态化督导和检查,监督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等开展情况,也包括对普及推广工作和精英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要求校园足球教师和教练员不仅仅要提高执教水平,还要加强自身师德师风、赛风赛纪的建设,严抓校园足球赛风赛纪,完善竞赛规则和奖惩规定,健全监督、执法和仲裁机制,营造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竞赛环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
3.4 进一步扩大校园足球影响力,提升宣传教育协同效应
通过切实、高效、亲民的校园足球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地凸显足球运动在立德树人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使其成为宣传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体现校园足球在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宣传校园足球工作成效。
根据校园足球育人价值导向,结合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定期开展校园足球思政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新媒体中心,与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主动回应社会对校园足球的关切,组织创作一批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动漫、影视作品,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营造健康的足球文化氛围,讲好校园足球故事,进一步提升宣传教育工作的成效。
4. 结束语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校园足球现在开始推广和普及起来,还要久久为功”。“青少年校园足球现在开始推广和普及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校园足球发展理念、方向与道路的肯定,是校园足球发展成效的体现。“还要久久为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校园足球发展的更高期望,需要在教育部的主导下各个相关部门继续通力合作,让更多青少年学生在足球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从中产生一批有扎实文化素养的优秀足球后备人才。
-
[1] 国务院办公厅.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EB/OL]. [2022-04-2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16/content_9537.htm [2]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报告: 2018[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9: 348 [3]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报告: 2015—2017[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8: 3-12 [4]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报告: 2019[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20: 1-9 [5] 蔡向阳. 校园足球调研报告: 2015—2020[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21: 1-10 [6] 王登峰.从“有”到“强”: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J]. 体育科学,2018,38(4):3-7 [7] 王登峰.校园足球的发展理念与实现方式[J]. 体育学研究,2020,34(5):1-6 -
期刊类型引用(13)
1. 胡用岗,杨成伟. 校园足球政策执行利益主体决策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24(02): 78-86 . 百度学术
2. 崔青莉. 河南省临颍县农村校园足球教练员执教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内江科技. 2024(06): 93-95+52 . 百度学术
3. 郭佳锋. 足球社会指导员促进社校家融合优化的路径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 2024(17): 94-96 . 百度学术
4. 陈焜. FIFA《足球学校发展计划》的战略目标解读与启示. 体育师友. 2024(02): 56-59 . 百度学术
5. 李大伟,黄缔. 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优化方法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 2024(28): 25-28 . 百度学术
6. 迪力亚·迪力夏提,吕志伟. 校园足球运动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拳击与格斗. 2023(03): 42-44 . 百度学术
7. 云玲,秋鸣,吴楼. 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解构:格局、致因与通路.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3(03): 108-118 . 百度学术
8. 王紫薇.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父母生活习惯的中介作用. 四川体育科学. 2023(04): 54-58 . 百度学术
9. 宁纪云,代刚. 数字化驱动下足球产业变革趋势.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19): 45-47 . 百度学术
10. 刘超,董翠香. 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足球传统特色学校发展方式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 2023(24): 179-184+189 . 百度学术
11. 钟远金,郭紫敏.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校园足球生态模式研究.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3(06): 68-72+78 . 百度学术
12. 鲍树洋. 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下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中的资源困境与优化整合.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3(11): 29-34 . 百度学术
13. 王娇,陈裕绰,张鑫,杨健科,徐晓彬,陈应元. “双减”背景下校园足球对青少年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当代体育科技. 2022(36): 178-18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89
- HTML全文浏览量: 265
- PDF下载量: 18
- 被引次数: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