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审度、行动反思与路向优化

赵富学

赵富学.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审度、行动反思与路向优化[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11):32-42. DOI: 10.16099/j.sus.2024.06.19.0005
引用本文: 赵富学.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审度、行动反思与路向优化[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11):32-42. DOI: 10.16099/j.sus.2024.06.19.0005
ZHAO Fuxue. Problem Evaluation, Action Reflection and Direction Optim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11): 32-42. DOI: 10.16099/j.sus.2024.06.19.0005
Citation: ZHAO Fuxue. Problem Evaluation, Action Reflection and Direction Optim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11): 32-42. DOI: 10.16099/j.sus.2024.06.19.0005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审度、行动反思与路向优化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20FTYA001);湖北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研究重点课题(2024TSWSKL00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赵富学(ORCID:000-0002-0390-908X),男,甘肃庆阳人,武汉体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E-mail:zfx6289@163.com

  • 中图分类号: G807

Problem Evaluation, Action Reflection and Direction Optim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摘要:

    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肩负着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取得一系列进展与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需要继续优化适应和改进升级的需求,在建设实践中需要全面审度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如何有效融合、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方法的组合使用、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的改进等问题。同时需要不断反思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动的“长项”和“弱点”,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遵循的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相统一、显性教育目标与隐性教育渠道相统一、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相统一、总结传续与创新探索相统一等内在要求进行修正与完善;对存在的覆盖面不够全、类型仍旧单一、层次递进较弱、缺乏相互支撑等突出短板进行识别和补足。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思政课程引领、开展课程分类指导、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依托各级教研平台、改进质量监测评价等,重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样态和未来图景,为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向提供多样化的理论引导与行动支持。

    Abstract:

    Ideology-politics-education-led physical education (PE) courses go hand in hand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training more new patriotic and devoted generations who can take on the importan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made a lot of achievements, but faces the need to further optimize and upgrade in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Also,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examin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PE courses and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mbined use of the methods to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PE courses, how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 teacher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E course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antly reflect on the"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E cours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principles should be abide by as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values molding, between the explicit educational goal and the implicit educational channel, between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classified guidance, and between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innovation. The problems, involving insufficient coverage, single types, weak progressive levels, the lack of mutual support, need to be identified and complemented. Only by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leading,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standardizing 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 relying on the platform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t all levels, improving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and reconstructing the realistic pattern and future prosp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E courses, can diversified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action support be provided for optimizing the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思政教育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专业课程育人高度和品质的有力方式。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亦称为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有效、有序融入体育类课程与教学过程的综合育人活动[2]。体育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肩负着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高校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承担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创新、体系构建、方法拓展、资源发掘、质量督测等任务。2020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朝向全面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理论探索、实践推进、案例设计、教学改革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为高校体育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储备和实践支持。但在内容多、标准高、推进快的建设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优化适应和改进升级的需求,尤其是在资源有效融合、方法组合使用、内容全程融入、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在全面审度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如何直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有效识别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的优质经验与突出短板,积极重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样态与未来图景,是摆在广大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定位和纾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是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布局优化和质量提升的前提[3]。由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涉及学校广、课程类型多、建设时间短、体量大、任务重等特点,在建设实践中出现了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不足、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方法欠缺组合使用、课程思政尚未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有待改进等问题,直接决定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和质量。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审度,探寻出不同问题内部的相互联结及其深层原因,能够为直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提供可靠支撑。

    体育作为国家形象构建方式,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最有效方式之一[4]。《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体育公共基础类、专业类、拓展类等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具备不同的任务指向和特点,这些不同的课程类型及其内容如何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是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体育公共基础类课程是各类高校面向全体本专科学生开展的必修类课程,开设覆盖面之广、体量之大、学段之长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体育公共基础类课程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个高校思政教育和体育课程建设相融合的核心载体。《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体育课,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因此,课程思政在体育公共基础类课程中的建设指向需要与思政教育协调配合,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坚毅顽强、奋勇拼搏的意志品质,为实现个人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目前,高校体育公共基础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案例比较丰富,通常融合思政教育内容,同步在体育公共基础类课程与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征集、经验交流等活动,但体育公共基础类课程涉及的课型和内容非常庞杂,课程思政建设要点和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学者[5]按照项群进行了分类,对集体球类、小球类、技击类、民族传统体育类、休闲类等项群中的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教学融入。在教育部2021年选出的699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699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中,体育公共基础类课程立项的2门课程为“公共体育”“体育与健康”,均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体育公共基础类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教育之间有效融合的通路比较单一,采用的方式多为聘请思政专业教师进行临时指导,而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缺乏常态性关注,导致结构单一、案例枯燥、程序固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偏离课程思政建设轨道的生搬硬套、强行融入现象也屡见不鲜,与课程思政建设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开展方式还有差距。因此,如何合理融通地理解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使体育公共基础类课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体育公共基础类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的突出问题,也是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研改革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

    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流载体,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性、特色性和多样性。体育学类专业课程如何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效应的最大化,如何使学生站在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高度审视专业学习,成为各个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探讨和攻坚的主要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自2020年6月开始,各高校的体育学类专业陆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上海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在保持自身体育学类专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率先探索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体育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品牌。例如:上海体育大学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操”“体育概论”等专业课程与“冠军思政”“中华武德”“体育强国”“国乒荣耀”等一系列蕴含体育特色的“大思政”课程结合起来,推动“以体育德”特色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武汉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推出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研究”等项目,设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课题,凝练出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但从体育课程思政调研团队与调研专家的实际反馈来看,无论是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是团队建设或平台建设,如何结合体育学类专业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按照学校思政教育的要求,拓展体育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教育内容,深度挖掘和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政内涵和价值,是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思政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体育拓展类课程是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为载体,主要借助团学活动、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研学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组织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以实践为主的体育类课程,也是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从现有的体育拓展类课程来看,任务定向型的课程内容开展较多,主要用于训练学生专项体能、配合课后体育训练、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等。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视角来看,体育拓展类课程虽然自身具备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但需要通过有效、有序的方法将其发掘、凝练出来,精准用于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才能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体育拓展类课程一般都会有明确的任务指向、程序步骤、方式方法、考核要求,大部分都在规定的标准和框架内完成。这虽然可以保障课程质量,但是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体育拓展类课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的优势没有得到完整展示,相应的育人价值和内容也缺乏深掘,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体育拓展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研究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缺乏对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是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6]。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不同挖掘方法的组合使用能够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正确识别与分析“区别挖”“协同挖”“系统挖”中存在的问题,是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方法组合使用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体育类课程的课型差异较大,加之各运动项目的教学方式类型不一,因此,不同课型、不同运动项目在教学或实训过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内容也不一样,需要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持有精准的判断能力,对不同元素予以不同的挖掘方法。但目前来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并未达到“区别挖”的要求,基本上沿用的是思政教育标准或德育标准,虽然也有运动项目和体育理论教学涉及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体系构建,但整体上缺乏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的区别化组合与使用,干扰了体育教师判断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精准性,进而影响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主体、方法、通路等进行有序配合,能够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质量的有效提升[7]。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主体一般由教师、学生组成。两大群体在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挖掘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教师需要熟谙课程教学目标、学生体育学习现状、运动项目教学结构、思政元素特质类型等;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体育学习目标和任务,学会定位自己的体育学习能力和需求,对所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有一个概要性的认识,这是开展协同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必要前提。但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两大主体对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育人特征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差异过大,且主动探索能力不一,导致两大主体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法与通路方面常常难以达成协同一致,从而形成师生两大主体协同能力不足的现实困境。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教学工程”。体育课程实施进程中面临课程类型多、教学内容多、学情样态多等现状,使体育课程思政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之间的交互经常处于复杂的情景之中。如何在比较多变的体育教学情景中挖掘出相对稳定的课程思政元素,关系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这就需要不断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现有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式的使用情况来看,单一的挖掘方式虽然能基本满足开展系统挖掘的需求,但是难以保证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丰富性、针对性和育人性[8],致使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系统联结时表现得过于僵化,不能灵活应对体育课型和教学情境的多元变化。

    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是确保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重中之重。从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来看,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决定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结合不够紧密,在融入体育教学时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要完全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体育类课程独特的育人作用,需要在体育类课程方案设置、教学大纲修订等方面有所突出或体现。从目前收集和掌握的资料来看,在部分院校的体育类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大纲中,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要求往往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等宏观性要求的形式出现,缺乏“怎么建”“如何融”等具体性指导。还有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大纲尚未正式提出课程思政建设,造成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与体育类课程方案、大纲的具体实施无法有效对接。课程思政在体育类课程方案设置、教学大纲修订的过程中普遍没有成为重要选项,使课程思政在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时缺失基础约束力,影响了融入的效果和质量。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有序落实在体育类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编选、教学计划设计等方面,可以有效推动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进程[9]。由于体育类专业涉及的课程类型多且范围广,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也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要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不仅要落实在各专业设置方案中,而且能够系统地落实在课程设计、教材内容编选、教学计划设计与实施等具体教学环节中。目前课程思政虽然在体育类课程设计中有一定的要求,在教材内容编选、教学计划设计中有一定的呈现,但要求的内容和呈现的方式比较零散,缺乏整体的连接性和系统性。即使是对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要求较高的“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教学赛事,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系统性和逻辑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尤其是与细化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对接性不强,不能有效支持教学计划的结构性设计,造成体育类课程的参赛成绩普遍不够理想和显示度较弱的现状。

    将课程思政全面贯穿于体育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环节,是推动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核心落点。目前来看,课程思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心是课堂授课环节,与之相配套的课时计划、教学点设计相对来说比较完整,但在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重要教学环节,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和内容仍然不够理想,甚至存在脱节现象。在教学研讨中,课程思政往往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入,难以将其与体育教学过程有机地统整起来;在实验实训环节,诸如在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体育工程学等专业涉及的实验实训课程中,欠缺结合体育类专业特点对课程思政资源的组合使用;在作业论文环节,课程思政建设要点未与学生作业论文的完成未形成有力交叉,造成这一环节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往往难以达到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

    在全面审度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基础上,对其内在要求和存在的突出短板进行有效识别与分析,有助于系统反思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行动的“长项”和“弱点”,可以对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效能产生积极效应。

    坚持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相统一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体现。体育专业教育是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核心路径,需要教师拥有厚实的专业教学能力作保障,同时强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学习需求。价值塑造关系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正向培养,对体育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既强调通过体育课堂、课外实践、训练竞赛等强化学生体育品德与价值观念的培育,又重视通过专题培训、专家辅导等持续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素养。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不仅是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实质性体现,也是将体育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紧密相连的展现[10]。专业教育要与价值塑造相统一,是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融入体育专业教育进程中形成的典型经验,价值塑造可勘正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而体育专业教育始终不会偏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价值轨道,二者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解决体育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的利器。

    显性教育目标与隐性教育渠道相统一,既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形成的普遍共识,也是内在要求。从二者的相互关系来看,显性教育目标关涉学生体育素养、关键能力及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强制性与公开性,是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提出的一种具体的教育要求。隐性教育渠道是相对于显性教育目标提出的,主要通过优化组合体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训练竞赛等不同场域的育人特点,探索出能够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标尺和情感态度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具身体验与道德塑造,具有渗透性和潜隐性。从显性教育目标与隐性教育渠道相统一的机理来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显性要求,而优质的体育活动类、故事类、文化类、精神类资源和素材成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多元隐性教育渠道,进而延展体育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的固有价值。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需要显性教育目标的“惊涛拍岸”,更需要隐性教育渠道给予的“润物无声”,二者有机统一形成的协同效应是体育类课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重中之重。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是其纵深推进和横向延伸的两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已成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关键。坚持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相统一,要求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推动进程中,高校党委始终发挥总揽全局与协调各方的组织领导作用,在统筹好顶层设计思路与具体实施路径的基础上,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细化各职能部门、教研机构与体育院系的责任分工,积极构建党委、职能部门与体育院系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合力。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做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分类指导,依据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体育课程的不同类型,结合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不同体育形态的育人特点,在教学管理、监督、考核与评价环节科学规划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同时,根据学校体育特色、体育类专业特性以及体育课程类型设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评价体系,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专业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进而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适应高校多样化人才的培养需求。

    总结传续与创新探索相统一是具有示范性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案例所具备的显著特征。总结传续是对现有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素材、元素进行梳理和归类,凝练出典型育人经验和规律,并通过多元化的创新手段形成可供传续的成熟模式,使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持续发挥育人价值和功能。创新探索是通过结合不同类型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与要求,力求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教学案例的编制范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创造运用等过程取得的优质成果和经验进行改造与创新。坚持总结传续与创新探索相统一,需要高校既能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将取得的优异成绩总结凝练成为典型案例和特色范式,将好的经验持续传承下去,如独具校本标识的“马灯精神”“西南联大精神”“攀登精神”等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已经成为典型的校本体育课程思政成果,具备传续的条件且有了传续的事实;与此同时,又要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持续性的创新探索,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素材、新内容,如中华体育精神谱系中的“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登山精神”“乒乓精神”等已经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经过与校本课程的有机交叉和融合,形成了创新性优势课程思政资源。总结传续与创新探索相统一既保障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历史性,又兼顾了建设成果的及时性,助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始终在稳健的轨道上前行。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优质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覆盖面不够全、类型仍旧单一、层次递进较弱、缺乏相互支撑等突出短板,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不同,短板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相对应,具有一定的可弥补性和可改善性。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覆盖面不够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覆盖的高校类型不够全。目前,体育类、综合类、师范类院校大多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设成果的覆盖面相对较广,但理工类、艺术类、医学类、林业类、军事类院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度仍需加快,建设成果的交流共享度也需要持续提升。二是覆盖的课程类型不够全。体育课程有理论课、技术课、公共课等多种类型,尤其是技术课又包括球类、田径、体操、游泳、武术、搏击、冰雪等多种运动项目,每一类、每一种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从整体来看,不同课程类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心差异较大,理论课动用的课程思政资源较多,技术课往往与运动项目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公共课主要凸显的是校本特色或项目特色。尤其在技术类课程中,各方向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进度也不相同,其中,“三大球”和武术项目的课程思政建设速度较快,质量较高,产出了许多优质的示范课程、精品课例、典型案例等成果,但小球类、田径类、冰雪类等运动项目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不够乐观,许多运动项目仅停留在教案设计中的“思政目标”层面,缺乏切实的、有实际意义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类型单一的短板主要表现在案例类型不足、素材类型不活、方法类型不优三方面。①案例类型不足导致现有体育课程思政案例类型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求匹配度不够。目前,无论是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案例的选树,还是各省市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评选,体育类课程占比过小,且仅限于几种常见的、学生基数较大的公共体育类课程,如“羽毛球”“健美操”“武术”等,其他如“体育社会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康复学”等经典体育理论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立项很少,且案例本身也有待进一步研制升级。②素材类型不活压缩了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创新的空间。目前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对杰出体育人物或重大体育历史事件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各类项目文化精神的总结提炼、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选摘梳理等优质素材的开发力度仍显不足,使得促进课例生成与教学推展的素材支撑度不够[11]。③方法类型不优主要表现为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仍以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合作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其他如主题探究法、情境创设法、问题链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创新程度不够,方法的数智化程度也比较低,难以有效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影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构建起层次递进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是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重要保障。层次递进是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布局、方案建构、实践推进等环节呈现出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样态。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层次递进的力度较弱,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理想。一是整体布局不够协调。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资源建设、元素发掘等方面成果较为突出,但在成果督测、效能评价等方面仍有待深化,呈现出“此强彼弱”的建设现状。从调研数据看,大部分高校都认识到精神类思政资源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撑作用,在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有一定成果,但对如何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仍难以把握。二是方案制定不够完善。部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活动内容等方面详细具体、有针对性,但是在评价方式、奖惩举措等方面缺乏实际指导,致使实施方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制度效力。三是实践推进成果交流不畅。以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为例,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推进成果形式多样,但校际协同与交流渠道畅通度欠佳,“单兵作战”仍是部分院校的常态。

    “大思政”理念旨在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和有效协同的体制机制,打好组合拳,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12]。作为助力“大思政”格局构建的重要力量,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落实“大思政”理念,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但目前三者在部门协同、资源共享、教学联动等方面仍存在缺乏相互支撑这一突出短板。一是部门协同不够。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靠体育院系便能完成的,需要多部门有序合作、协同推进,尤其是需要学校党委宣传、教务、体育院系、科研、团学等部门协同配合。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处于铺展阶段,体育院系与各部门在职能协同方面容易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导致相互之间的协同度降低。二是资源共享不够。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大部分停留于体育学科内部,尚未与其他学科打通资源共享渠道,导致其他学科优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不易流入体育学科领域,限制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视野。三是教学联动不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学团队打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联动课堂”,共同支持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达成和成果应用。当前,大多数体育教师将课程思政建设的精力用在第一课堂,忽视课内外两大教学场域的联动互进,影响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整体育人效果。

    在“知晓问题、提炼经验、分析短板”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样态和未来图景进行重构,有助于运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经验解决其面临的关键问题,弥补突出短板,为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向提供稳固支持。

    体育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发挥着体育类课程独有的“育体铸魂”作用[3]。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虽同向同行,但尚未形成完备的教研组织和结构体系。思政课程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有方向性引领,又有实践环节的支持,形成逐级逐层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研体系,需要思政课程的成熟理论及实践范式予以支持和引领。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研体系的具体建构和优化过程中,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研要与学校思政课程建设方向、重点保持一致,最大程度地运用学校思政课程已有的建设优势和经验,结合不同学校的体育历史、传统和特色,立足于体育类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的思政特点和需求,通过教研组织持续打磨、改进、完善,最终建构起“教研室(组)发起与初探—院系级教研成果总结与凝练—校级教研成果升级与推广—省级及以上(包括协会、学会等)教研组织展示与交流”的教研体系,使优质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及成果能通过层级有序的教研体系,在更广的范围内推行和交流,推动体育课程思政教研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提升。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以体育类课程为载体,通过融入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思政元素或资源实现育人目的[13]。对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进行精细化处理和“点对点式”指导,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的必经阶段。目前体育教师或教研室(组)在不同类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往往采用相同的建设方法和程序,不利于提升各类课程应对课程思政建设问题时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因此,需要对不同种类、不同课型的体育课程展开分类指导,以便有效组合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实训方法和推展方法等。一方面,需要明确公共体育类课程和体育专业类课程在育人目标与要求上的差异性,对课程教学内容、教材教案使用情况以及学生运动能力等进行有效区别与分析,形成整体结构互补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组合。另一方面,需要对体育专业类课程所包含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进行精准的功能定位和教学设计,形成“公体课程重普训、专业课程重精技、实践课程重实训”的结构,促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趋向更精准的组合向度。

    课堂教学管理是推动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通路,规范课堂教学管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能[14]。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这些教学行为方式的规范化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实施及评价的质量。从实践来看,通过规范课堂教学管理,能够有效避免课程思政在融入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目标泛化、内容散杂、过程失序、方法生硬及评价失焦等问题。在规范建构体育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建立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群体规范,激活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环节。在规范创设体育课堂教学支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把握不同课程的开展属性,提升体育实践课程教学中运动场景、器械设备、自然环境及技能习练、比赛、游戏等物理性教学环境安排的合理性,同时巧妙设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发思想共鸣的心理性环境,有助于拓展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环境空间。在规范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引导的基础上,推动教师针对学生体育价值判断的难点问题进行合理启发,面对错误观点及时干预,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自思自省能力,从而提升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研平台是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形成与落地的重要保障,往往汇集着大量优质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15]。能够将优势各异、特质互补的体育教师凝聚在一起,共商共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和策略,共享共用体育课程思政教研的最新成果,对于有序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通过搭建多层次的体育课程思政教研平台,不断强化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运用,既可为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提供优质条件和平台,也可为成果对外交流开辟新通路。在教育部、地方教育部门陆续建设的课程思政教研项目中,体育类项目更需要汲取各高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与已有的国家级、省级与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研究平台积极互动,通过建设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库、思政案例库、教学设计库、示范微课、理论研究、思政专题库、个人中心、示范课程等形式,帮助体育教师有序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精准应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研究示范标准是用来规范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达标度的专用标准,它可以判断某类体育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有没有达到“示范”的要求[16]。示范标准通常被用于体育类课程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或组建体育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监测与评价,全面衡量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其反馈信息有助于修正和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标准,为后续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精准支持。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监测评价方式大多与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融在一起;部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赛事则设计专门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案,但基本上都是通用版本,没有体育课程专用版本。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承担的立德树人、价值塑造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综合性任务[17]。对其建设质量进行监测评价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跟踪、监测记录、反思总结,如此才能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标准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素材。常用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改进性评价等评价方法通过结合体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特点,同样可以用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监测评价。一是运用诊断性评价在课前测知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体育认知状况,有助于制定单元、学期乃至学段性的课程思政目标;二是通过形成性评价能够发现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使用增值性评价可以建立起贯穿体育课程全程的评价档案,有效追踪学生体育学习后思政状态发生的变化;四是通过改进性评价能够更加精准地基于产出导向分配的教学任务,监测和评价学生的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多种监测评价方法的混合使用有助于持续改进质量监测评价,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标准,进而生成更具“示范性”的体育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基于学科、专业、课程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方式、路径的研究逐渐丰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体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学科精品是体育学科体系自主建构进程中的重中之重[18]。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类型、特色和凸显的育人效应是体育学科精品评价标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体育类专业优势的区分度不仅与专业自身相关,专业建设过程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还需要课程思政建设予以全面保障。体育类课程特色的“特别”之处在于课程本身具备的独特育人内容和鲜明育人规律,需要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予以支持和呈现。在未来,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打造体育学科精品、发挥体育类专业优势、凸显体育类课程特色联结起来,不断完善基于学科、专业、课程的体育课程思政三级建设格局,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科引领、专业支撑和课程融入水平,能够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和脉络更加清晰,进而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更精准地为体育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教学创新服务。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理论探索及实践推展进程的不断深化,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局)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等项目的选树工作,涌现出一大批水平和质量高、引领性和示范性强的体育类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如“武术”“运动解剖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排球”等国家级与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教学团队,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优质的课程范本。在未来,围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选拔和认定标准,体育类课程将会结合课程性质和特点,体育类专业将会发挥专业属性及优势,建成类型多样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高校将会结合自身的体育特色与定位,深掘校本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素材和资源,持续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方法及手段,统筹设计体育课程建设纲要、专业建设指南、学校建设规划等,促进课程群、专业群及高校群体之间形成相互借鉴、相互联动、相互融通的体育课程思政成果交流局面,进而系统构建起以“示范课程推动示范专业建设,示范专业推动示范高校建设”的体育课程思政协同建设体系,真正创设“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深度、温度”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高度”[19]。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要求教师能够清晰认识体育类课程知识技能的育人特征和规律,注重教书和育人之间的联系,形成对体育课程与教学资源、课程思政资源进行全面把握和整理的综合能力,增加体育类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发掘其时代性和开放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要求体育类课程不能只局限于课程自身的结构体系,需要不断发掘蕴含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方法策略背后的思想、关系、规律及价值。重点要助力学生深刻理解和深度反思,能在体育学习中对相应的社会问题进行积极思考,通过体育的方式对生命的价值、健康的意义进行深度认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温度”需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联中,关注学生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需要。未来可通过进一步拓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广度、深度、温度”的空间,加强体育类课程跨学科主题建设,延伸体育类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领域的联结,增加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价值深度,助力打造真正能够“润物无声”“化盐于水”等带有温度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情境。

    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进而产生新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关于“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的探讨将成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需要持续探索的话题。未来体育课程思政基础理论研究、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打造、体育课程思政数智化建设、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审议与使用等主题,仍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关注的热点,急需提升后续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回应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需求。重点问题将继续聚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具体涉及体育类课程思政资源的拓展与转化、成果共建共享共用、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等常态问题。解决的难点问题将聚焦于如何为典型案例寻求教学支持、如何有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如何推动建设成果有效落地、如何对教研程式进行全方位创新等。对“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的持续探讨需要组织更多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团队展开常态化专题研讨和交流,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凝练、分析和纾解。

    在体育课程思政全面推进过程中不乏优质课程思政资源的发掘与生成。不同资源之间进行“共建、共享、共用”将成为未来体育课程思政合作教研的主要议题。“共建、共享、共用”尝试打破校际壁垒,盘活优质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互通局面,使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在高校间有序流动,形成建设合力。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合作教研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推动优质资源的交流互通。未来可通过合作教研这一课程思政建设主通道,将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用资源与不同高校优秀体育传统和体育文化资源融合起来,结合体育类课程的开设特点,共建优质且特色鲜明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在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建过程中,有的学校运动项目文化历史悠久且特色鲜明,有的学校体育名人辈出且拼搏精神感人,有的学校运动队成绩优异且事迹突出,这些优质资源都可通过合作教研成为高校间共享共用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相互支持校际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进而打造资源内容共建、资源成果共享、资源方法共用的体育课程思政合作教研新局面。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关系着学校体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和质量,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高的站位,也要有小的切口。“高站位”需要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小切口”要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始终立足于体育教学,遵循“所有体育类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体育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开展要求,在全面审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完善内在要求、补足现有短板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持续探索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人才培养规律,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构筑起以思政课为引领,以体育专业类课程为支撑,以体育公共类、实践类课程为辐射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体育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通过高站位与小切口之间的紧密配合和联结,守好体育教育之渠、种好体育教育之田,使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完成“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任务。

  • [1]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 人民日报,2024-05-12(1
    [2] 赵富学.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的区域性协作机制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1-11
    [3] 王坤,陈国壮.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内容体系构建与项群化应用: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 体育学刊,2024,31(1):103-109
    [4] 周国海,王文红. 思想与行动:体育纳入国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路径与方法:《体育与科学》“体育思政”工作坊学术综述[J]. 体育与科学,2022,43(4):115-120
    [5] 杨闯建,史维,田小静.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选项制”建设实践研究:基于华东交通大学教改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J]. 体育学刊,2023,30(3):113-119
    [6] 谢罗希,潘宁. 高校“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11):167-173
    [7] 王若光. 体育何以思政?:基于身体技术的社会学思考[J]. 体育科学,2022,42(11):27-34
    [8] 李林,赵富学. 体育课程思政“微实践”体验式课例设计及教学调适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3):39-45 doi: 10.12163/j.ssu.20240224
    [9] 赵永军.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4(4):128
    [10] 黄建军,赵倩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优化[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18-122
    [11] 温志宏,王厚雷.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关键问题判别及教学应对[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11):93-100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23.11.013
    [12] 杨晓慧.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要成就、重要经验和创新向度[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3):4-10
    [13] 丰涛,赵富学.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分段推进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4):24-30
    [14] 杨益东.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4):106-112
    [15] 梁红,何飞澜. 体育课程思政建构探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0):58-60
    [16] 夏俊. 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4):49-51
    [17] 王涛,李斌,卜淑敏. 体育课程思政价值体系的生成路径与育人机制的三维构建[J]. 中国体育科技,2022,58(12):43-50
    [18] 赵富学,彭小伟.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转换与推进理路生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1):1-8
    [19] 赵富学,沈兆鑫,李壮壮.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素材的组构程式促进典型课例生成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49(2):66-7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4
  • HTML全文浏览量:  15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6-18
  • 修回日期:  2024-10-13
  • 刊出日期:  2024-11-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