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新时期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问题阐释与实施路径

刘兵, 肖巧俐

刘兵,肖巧俐.新时期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问题阐释与实施路径[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11):23-31. DOI: 10.16099/j.sus.2024.06.20.0005
引用本文: 刘兵,肖巧俐.新时期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问题阐释与实施路径[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11):23-31. DOI: 10.16099/j.sus.2024.06.20.0005
LIU Bing, XIAO Qiaoli. Goal Positioning, Problem Expla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11): 23-31, 68. DOI: 10.16099/j.sus.2024.06.20.0005
Citation: LIU Bing, XIAO Qiaoli. Goal Positioning, Problem Expla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11): 23-31, 68. DOI: 10.16099/j.sus.2024.06.20.0005

新时期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问题阐释与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TY1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兵(ORCID:0000-0001-9346-9577),男,安徽亳州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思政、体育产业、体育管理、体育教育,E-mail:lb1319@shu.edu.cn

    通讯作者:

    肖巧俐(ORCID:0000-0001-8430-1991),女,重庆人,上海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课程思政、体育经济,E-mail:tyxql@shu.edu.cn

  • 中图分类号: G807

Goal Positioning, Problem Expla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New Era

  •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从全面育人的需求出发,对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进行再定位,并提出体育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认为:体育思政教育目标随着时代变迁、教育理念更新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多样化而不断转型与深化;基于新时期体育课程思政时代性、发展性、原则性的创新发展逻辑,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表现为身体价值与体育精神内化、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培养以及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塑造3个维度;当前阶段体育课程思政发展面临体育教育价值观的理念偏差、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协调困境以及内容和手段创新的发展冲突。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着重在教育体系层面提高思想站位、强化系统工程、促进教师发展,以及在教师层面创造公平、激发动力、增强效度。

    Abstract:

    By employ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is study repositions the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proposes its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fo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t indicates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s are continuously transforming and deepeni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era, the renewal of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cietal demand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logic characterized by timeliness, development, and principles in the new era, the obj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re manifested in three dimension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physical value and sportsmanship,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and the shaping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rrent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onfronted with such challenges as the deviation of educational valu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dilemma of coordinating the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al conflicts in the innovation of content and methods. Its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should focus on elevating ideological positioning, reinforcing systematic projects, enhancing teachers' development at the educational system level, and creating fairness, stimulating motivation, and enhancing effectiveness at the teachers' level.

  • 2024年5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并部署了课程思政要“与理论创新同步、深化一体化建设、强化文化根基、创新课程质量、培养高素质教师”等重要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的重要指示,也是学校思政课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自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得到体育工作者的广泛响应。体育课程思政作为全面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在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得到有效实施,体育课程思政体系也不断丰富。同时,得益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涌现出众多优秀研究成果,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然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同样面临创新发展的挑战[1]。一方面,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体育课程思政理念偏差、思政元素提炼不准确、教学要求落实不充分、教学方法手段不新颖、路径设计策略不全面以及对体育价值挖掘不深入等[2],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定位不清晰、实践指导不明确。另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共同塑造了青少年学生动态与多样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导致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建设具有发展性。

    新时期是相对于旧时期而言的一个历史阶段,它往往伴随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其与新时代的区别体现为新时期更侧重于强调某一具体阶段内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发展。新时期体育课程思政既具有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特征,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传承和内容创新。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定位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方向和要求依归,不仅为体育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实践指导,而且能确保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本文深入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的需求,对其目标进行再定位,通过剖析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呈现的问题,提出体育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旨在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体育课程思政不是体育课程新形态的简单构建,而是在深厚的历史传承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育人载体。体育思政教育目标随着时代变迁、教育理念更新以及人才培养需求变化而不断转型与深化。

    改革开放初期,体育课程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身体素养、运动技能、运动乐趣、长远效益等[3]。体育的思政教育功能只在思政课程中得以体现。思政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早期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与理论自信。在思政课程中,体育被赋予典型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体育事件作为传播政治理念的重要工具而被纳入思政教育范畴[4]。例如:在思政课程中,通过讲解苏维埃时期的运动会来展示红军救国的决心[5];讲述“奥运三问”来反映旧社会通过体育振兴民族的梦想;诠释《体育之研究》来强调体育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提振精神面貌方面的作用;讲述“乒乓外交”来展示体育在国际外交中的独特作用。这些体育事件的思政教育目标是突显体育与政治、外交、教育和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体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价值,并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6]。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后,体育课程思政被作为明确的教育实践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专门就培养人的问题指出,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加强品德修养等方面下功夫,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开始强调通过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7]。体育工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等。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包括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等,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导和支持。同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体育工作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该论述构建了崭新的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体系[8]。2021年6月,教育部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指出要切实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一系列文件的发布推动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体育课程的思政属性[9]和“德育”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强化[10]。体育课程成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育人体系的重要平台。体育的思政教育目标向培育时代新人、促进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拓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中心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进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追求教育公平、开放交流与融合、强化文化根基等发展理念,使得体育课程思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人才作贡献。“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改变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与教师共同作为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1]。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强化学生责任意识、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等。“追求教育公平”旨在让每个学生获得体育参与、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这要求个性化教学、均衡资源分配、关注特殊群体以及公正评价体系的实施。“开放交流与融合”旨在将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融入课程,促进校际合作、社区参与,并利用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中国体育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强化文化根基”要求体现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赓续和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兼收并蓄,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国家软实力提升作贡献。

    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促进教师创新发展、课程创新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断开创体育课程思政发展新局面。首先,“与理论创新同步”要求牢牢抓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工作,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体育教学内容[12]。其次,“促进教师创新发展”要求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确保教师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师德、创新思维和广阔视野。再次,“课程质量创新发展”要求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最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要求积极融合信息技术,将大数据、AI、VR等技术融入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估全过程,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增强体育课程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体育课程思政发展要遵循思想政治原则。体育课程思政不仅要激发体育本体的思政属性,还要“讲思想”“讲政治”,将当代青少年成长所必需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这意味着:一方面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体育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塑造,强化国家意识。

    体育课程思政发展要遵循人才培养原则。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3]。《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说明要通过体育教育为国家建设奠定人才基础,这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而系统地培养综合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体育课程思政发展要体现政策导向原则,与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同向同行[1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话、座谈、批示、指示等形式发表的一系列与体育主题有关的重要论述,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谋篇布局和指明方向[15]。当前,体育强国战略是我国体育发展应遵循的最高政策指导。体育强国建设是国家发展之需,青少年身体素质、个性、意志的发展是时代进步之唤。因此,体育课程思政不仅要促进青少年自身的发展,还要促进青少年以社会、国家、时代发展为己任,培养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强烈责任感。

    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要体现新时期创新发展的要求、实现各个目标协调并进,并对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结合前文的分析,基于时代性、发展性、原则性的课程思政发展逻辑,本文将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界定为3个维度,即本体维度、思想维度和政治维度。本体维度指身体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内化,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本体属性”目标;思想维度指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培养,是体育课程思政的“人格建设”目标;政治维度指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是体育课程思政的“人才规格”目标。

    身体练习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特点[16-17],体育的身体实践性内含“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体育课程的身体实践特点决定了体育课程思政要以体感为逻辑起点,实现“以体育德”的新路径[18]。因此,体育课程思政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体育教育的“本体属性”,即身体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内化,体现为体育活动参与给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增强身体素质[19]、掌握运动技能、养成健康习惯、培养体育兴趣、塑造体育价值观等[20]。具体来看,增强身体素质不仅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爆发力、柔韧性和速度的提高,也涉及平衡、协调、敏捷等运动能力的提升,以及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健康第一”的意识。“掌握运动技能”指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以及篮球、足球、游泳等专项运动技能。“养成健康习惯”指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健康饮食习惯、健康睡眠习惯等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体育兴趣”旨在让学生在乐趣中享受体育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参与度和情感表达。“塑造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深层目标,包括让学生内化体育精神、体育品德等。可见,身体价值与体育精神的内化是体育教育的初心,是体育教育进一步对思想维度产生影响的基础。

    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时代青少年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因此,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是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培养,促进学生的人格建设,在体育教育中实现以体育德、以体育心[21]。体育课程思政在思想维度上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抗压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锤炼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22]。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指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识别和表达的能力、自信和乐观的品质等[23];提升抗压能力旨在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心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表现为培养学生正确与他人交流、合作、竞争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表现为让学生释放压力、缓解焦虑、调节情绪;锤炼意志品质旨在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团队合作、遵守规则、自我超越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表现为塑造学生坚韧、毅力和自律等品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2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通过体育实践学习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5]

    体育课程思政是塑造青少年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体育课程思政要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具有强烈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是体育课程思政在政治维度上的“人才规格”目标。要引导青少年在增强体魄的同时,深刻理解国家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激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体育课程思政在政治维度上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化国家意识[26]、坚定“四个自信”[17]、激发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感[27]等。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国家意识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坚定道路自信指让学生了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成功实践,认同国家发展的道路选择。坚定理论自信指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体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体育的论述,了解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定制度自信指让学生体会中国体育制度对于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指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思想精华及其时代价值。激发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感旨在让学生了解体育在民族复兴中的作用,了解自身在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责任,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使命感。

    解析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为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创新发展路径提供依据。解读当前文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总体上呈现三方面问题:首先,体育教育价值观的理念偏差。长期以来,由于对社会文化观念、教育体系结构以及体育教育目标和功能的理解与认知不足,社会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机会公平,导致狭隘的教育整体性与体育教育边缘性的“主次”矛盾,以及追求教育公平与体育教育资源供给的“位差”矛盾。其次,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协调困境。体育课程自带思政属性。当前体育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协调,导致思政属性表达与体育本体属性的“深浅”矛盾、体育教学课堂效果与终身受益追求的“内化”矛盾,以及思政元素内在融合与外在嫁接的“嵌附”矛盾。最后,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与手段创新的发展性冲突。体育课程思政需要适应理念更新、技术迭代,这对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手段以及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创新发展要求。然而,当前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的理念和手段滞后,导致思政教育时代需求与体育课程传统教学的“创新”矛盾,以及传统教育模式与技术驱动教育需求之间的“并转”矛盾。

    教育整体性的内涵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学习、道德修养、身体发展、审美培养和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强调教育的多元性和综合性[28]。当前“五育并举”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主要方向,旨在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与教育的整体性目标相契合。但在现实中,“教育的整体性”被狭隘化,体育教育的边缘特征让教育整体性呈现明显的“主次”矛盾。体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在“五育”中起着桥梁作用[29]。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述,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一百多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指导思想。没有体育,就没有德育和智育的良好发展,也缺乏对美的鉴赏,更难以培养出勤劳坚韧的劳动精神。

    在实践中体育教育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30]。教育的意义可以界定为传承文化,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体育课传承的是以竞技运动为主的身体运动文化,发展运动认知能力[3]。同样作为载体,承载身体运动文化的体育课程应与其他文化的载体,如数学、物理、语文、美术、音乐等课程同等重要。然而,受主智主义和功利化教育倾向的影响,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体育居于边缘位置[31],这不仅影响了体育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32],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公平旨在确保个体在教育机会和资源上得到平等对待。它要求教育系统不仅在理论上保障权利平等,还要在实践中消除歧视和偏见。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平等的发展和成长机会[33]。例如,在体育参与、体育资源享用、特殊体育需求、性别差异、文化差异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包容、平等的教育环境,以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整体进步。然而,体育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教师教学和学校投入上。

    在教学层面,体育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缺失,表现为课内教学模式单一、课外社会扶助有限与多元需求的冲突[34]。体育运动优势与弱势群体在体育资源享用上存在不均衡,体育优势群体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关注,弱势群体可能因参与资源缺乏而无法激发内在体育潜能。事实上,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指导和支持,以及适合他们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35]。与此同时,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重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轻学生参与度、进步幅度、团队精神等,这使得体育弱势群体在体育课程的评价结果中感到挫败和被忽视,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体育教育,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体育发展,也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研究[36]指出,体育教育公平的问题需要得到特别关注,以防止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

    在学校层面,虽然体育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的挑战[36]。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对学校体育重视程度不同,各地区各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呈现较大差距[37],这导致其在财政预算分配中容易出现“位差”。体育教育发展需要充足的物质保障,包括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维护、体育器材购置与更新以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等,都需要相应财政支持。体育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影响了体育课程的开发与质量,制约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

    体育是人的需要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和国家的需要[38]。从这个角度理解,体育课程思政包含双重属性:本体属性和思政属性。本体属性指体育活动固有的、本质的特性,如身体性、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等,是体育活动的核心和基础。思政属性指体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方面的功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体育的思政属性应建立在本体属性充分表达的基础之上。这意味着只有当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体验到运动乐趣,培养了体育兴趣,并在身体得到锻炼和改善之后,才更有可能接受和内化体育活动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价值[3]。然而,目前体育教育实践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体育的本体属性表达“较浅”,进而影响了思政属性的“深入”表达。当前,体育本体属性始终被压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体参与运动的热情[38]。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理念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不可分离,只有身体强壮和生气勃勃,精神才能得到发展。没有本体属性的充分表达作为基础,思政属性的育人效果也就无从谈起[39]。因此,自带思政属性的体育课程首先应讲求本体属性表达的重要性。

    体育习惯的养成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取向。享受乐趣是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的前提,然而,当前学校体育课程过分强调技术和技能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内在动机激发。一方面,技术传授与兴趣培养存在失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增长缓慢,运动兴趣不强[40],关键在于体育教师把自身视作体育技战术的搬运工,以任务为导向完成体育教学。学生被动式的体育参与往往难以唤起对体育活动的内在兴趣,在缺乏“内化”条件下的体育课程设计难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参与意愿。另一方面,教学目标中缺乏学生问题的提出,导致学生的参与机会偏少、兴趣降低,这种学生问题提出与学习机会获得的缺失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巨大障碍。

    长久以来,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局限于促进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素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也主要基于体质测试成绩、专项成绩等身体、运动指标来衡量。所以当提出将思政教育纳入体育课程时,即便是体育工作者也会认为课程思政是在给体育教学做“加法”。这使得体育教师认为需要大量寻找和整合额外的思政教育材料,教师多自我摸索,零散片面、不成体系,不知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增加了无谓的工作量与思想负担[41]。事实上,体育教育本来就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体育是培养人内在价值的关键途径,也是社会文明和人类价值观传递的重要载体;体育能强化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促进国家文化认同[42];体育是培养人心理素质、社会技能、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国际视野等特质的重要手段[23]。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完全是体育课程的附加内容,而是体育教育固有的内在要素和本质属性。因此,体育课程思政是在对体育教育本质的回归和深化基础上,重新认识和发掘体育教育中所蕴含的深层次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需要体育教育者深入理解体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这要求体育课程要创造性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然而,传统体育教学无法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方法创新模式不活”的核心问题[2],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创新意识、教学资源有限引起的教学模式难以转变。虽然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融入经典案例,但这种故事“融入式”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价值引导,若在教学实践中生硬灌输,还可能会反噬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结构与内在机理[9]。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仅重视“健体”而忽略了对“育魂”的价值追求[25]。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激活”体育课程的思政基因[43],立足于对学生个体特征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分析,追求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以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的内化[44]。可见,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需求表现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创新发展。这表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超越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革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现代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正逐渐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通过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体育课程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和新兴工具创新教学方法,为体育教育赋能。然而,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主要建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上,体育教师在掌握和应用现代技术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速度迅猛,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更新知识体系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并”,强化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转”。这种快速的技术迭代与教师现有知识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给教师带来了知识更新和技能掌握的挑战[45]。其次,教学方法的转型也是一大挑战。体育教师需要从单一的讲授和示范转变为利用多媒体和在线资源进行互动式教学,这不仅需要技术适应,还需要教学理念的更新[46]。同时,教学评价方式也需要与技术发展同步,从结果导向的评价转变为过程导向的评价,更多地依赖数据分析和即时反馈,这不仅是教学工具的变革,也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革新。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为教师克服技术障碍提供足够的支持与帮助,提升其技术应用能力。

    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是一个系统化、战略化过程,要求在识别和修正现有问题的同时,紧紧围绕课程思政目标进行深入规划。结合当前问题呈现和目标定位,发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实现课程思政本体维度、思想维度、政治维度目标的协调推进,推动教育体系层面和教师层面的观念更新与实践创新。

    体育课程思政顺利实施的前提保障是提高教育决策者和学校层面的思想站位,这要求对体育教育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并给予重视,需要学校管理层、教师团队以及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与配合。首先,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上确立体育教育的核心地位,制定体育课程思政相关政策与制度,明确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其次,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体育教育价值的无形引领和广泛传播。最后,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奠定体育课程思政的坚实基础。确保优质运动场地、先进设施、充足器材等物质资源保障,以及教师培训、设施维护、体育活动组织的持续资金支持。

    体育课程思政是一个涵盖纵向与横向双重维度的系统工程,要重视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纵向连续性与横向融通性。在纵向维度:一方面,在大中小学实现立体化目标设计和层进性内容衔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征,有序安排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确保连贯性和递进性[47];另一方面,可以从国家、省市、学校不同层面和角度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分段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确保目标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在横向维度:首先可以构建全校范围内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系统工程,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讨论、活动和竞赛,提高师生参与度和认同感;其次,体育课程思政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的教育整合,如与历史、文化、科学等其他学科结合,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认知能力[48];最后,构建家校社联动协同的育人机制,形成从课堂到生活、从学校到社会的协同育人环境,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体育教育的良好氛围。

    体育课程思政的根本教学途径是教师以身作则的“濡染”与学生感同身受的“化”“悟”[9]。教师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体育知识与技能习得、终身体育观塑造的引路人。学校应该给予体育教师足够的支持以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和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素质。首先,给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定期组织或资助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现代科技应用培训和研讨会,通过创新教学技术、课程设计、学生评估策略以及思政教育的融合技巧等[4951],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其适应教育发展新要求。其次,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定期交流会、工作坊、教研活动、线上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智慧共享,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专业素养、学科素养、教研能力及育人水平。最后,支持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研究与创新项目,深化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公平的实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以适应各类学生的需求,课程评价机制也需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参与和成长。首先,尊重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体质、技能水平和兴趣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减少因个体差异带来的教育偏差。其次,注重过程评价、强化正面引导。评价体系需营造支持和鼓励氛围,既要关注学生技能和运动成绩,也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参与度和个人成长。

    运动乐趣是学生参与运动的内在驱动力,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起点[52]。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自我挖掘。首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制订课堂规则和活动计划,从而提高其参与度和自驱力。其次,引入游戏化学习并鼓励探究式学习和反思,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鼓励和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及改进。最后,建立面向学生的反馈收集机制,利用技术工具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兴趣点以及改进建议,并纳入教学改进的决策过程,以增强学生参与感和归属感,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

    强化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度和深度,要求教师精准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设计体育课程,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使得思政资源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一方面,挖掘思政元素需要结合课程特点精准操作。不同体育课程内容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例如,田径类、球类、武术类、操类课程在本体、思想和政治维度的育人目标各有特色,要有效地结合体育课程特点精准挖掘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课程设计要将抽象的思政理念具体化、生动化。重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衔接和融合的自然性和连贯性,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将体育的思政教育元素整合至课程目标设定、教学计划编制、教学研究、教学方案制定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

    体育课程思政创新是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不仅要与党的理论发展同步,还要紧跟社会实践步伐。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党的理论创新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和发展趋势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体育课程思政创新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具备前瞻性思维和敏锐洞察力,深入理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高标准和新要求,在新形势下总结体育育人的道理,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厚植体育教师思政理念和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贡献声明:
    刘兵:确定论文选题,提出核心观点,指导撰写、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肖巧俐:梳理相关文献,撰写论文。
  • [1] 赵富学,彭小伟.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转换与推进理路生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1):1-8
    [2] 赵富学,李林,王杰,等.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方法创新与路径推展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4):387-394
    [3] 王水泉. 体育课根本目标与根本内容的偏离与匡正[J].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2):1-13
    [4] 王创业,张德胜. 体育外交的实践逻辑:工具理性与资本再生产[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5):47-54
    [5] 黄何平,陈祥塔. 中央苏区体育影响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2(8):129-132
    [6] 刘波,邰峰,韩勇,等. 新时代修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背景、依据和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2022,42(6):11-18
    [7] 徐成立,罗秋兰,孙军,等.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21(9):98-104
    [8] 毛振明,丁天翠,温君慧. 论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一):困境与原因[J]. 体育学刊,2023,30(3):1-8
    [9] 王若光. 体育何以思政?:基于身体技术的社会学思考[J]. 体育科学,2022,42(11):27-34
    [10] 谢伟,张矛矛,曹洪军. 基于项群理论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索[J]. 体育学刊,2021,28(4):86-93
    [11] 专家组. “双减” 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1-15
    [12] 高德毅,宗爱东. 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1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 [2024-05-28].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14] 温志宏,王厚雷.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关键问题判别及教学应对[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11):93-100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23.11.013
    [15] 赵富学,李壮壮. 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3):12-19
    [16] 唐代兴. 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的内生动力与伦理意义[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8):1-10
    [17] 胡德平. 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内容体系与建设路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5):13-21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22.05.002
    [18] 武冬. 体育课程思政原理、设计、问题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12-24
    [19] 王新华,刘波. 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 体育科学,2004,24(1):59-60
    [20] 明平芳.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0):54-55
    [21] 刘叶郁,杨国庆. 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政策引领、内容检视与发展方向[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4):494-501
    [22] 赵富学,李林,丰涛,等.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素材向优质案例转化研究[J]. 体育学研究,2022,36(6):78-87
    [23] 丁省伟,储志东.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生成逻辑、影响因素与实施策略[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2):143-149
    [24] 崔莹,陈佩杰. 吴蕴瑞体育思想的渊源考论与价值审思[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12):12-20
    [25] 常益,张守伟.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9):24-32
    [26] 张磊.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德育责任:线索、框架与实现路径:基于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7):19-28
    [27] 汤利军,蔡皓. 基于“立德树人” 的我国青少年体育品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0):75-80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19.10.011
    [28] 卢晓中,刘新秀. 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发展的十年探索[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0):14-19
    [29] 颜怡,冯益平. 高校“五育并举” 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82-84
    [30] 申亮,张波,陈祥伟. “五育融合” 视域下中华特色体育课程的现实意蕴、学理阐释与实践路径:以“射艺” 为例[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12):21-31
    [31] 张慧智,高鹏. 身体哲学视域下学校体育边缘化现象之反思[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3):114-118
    [32] 沈炜.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的上海实践与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23(10):17-20
    [33] 曹大伟,刘超,王训令. 教育公平理念下残疾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调查分析[J]. 体育学刊,2017,24(6):94-98
    [34] 寇文海,王华倬,周坤. 教育公平视域下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育权利保障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31-135 doi: 10.3969/j.issn.1671-1572.2018.11.027
    [35] 张朋,阿英嘎. 学校体育运动弱势群体的隐性存在与显性教学补救[J]. 中国教育学刊,2017(5):86-90
    [36] 覃立,黎吉权. “双减” 政策下体育教育公平审思:意义解读、问题防范与发展路向[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50(2):120-126
    [37] 党挺. 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发展[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6):752-755 doi: 10.3969/j.issn.1001-747X.2011.06.025
    [38] 焦素花,孙南,焦现伟,等. 近代以来我国体育本体属性遮蔽的观念史考察:以赫伊津哈的游戏论为分析视角[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3):34-41
    [39] 纪成龙. 身体的重构:对当前体育课程问题的反思[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2):94-99
    [40] 柴娇,林加彬,李岫儒,等. 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内涵、来源、现状及提升策略[J]. 体育科学,2021,41(2):39-50
    [41] 李在军,刘美,赵野田. 课程育人: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特征、难点及应对策略[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3):18-24 doi: 10.12163/j.ssu.20201781
    [42] 王理万. 体育运动与国家认同问题的理论展开和中国语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3):46-53
    [43] 梁红,何飞澜. 体育课程思政建构探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0):58-60
    [44] 王钰,孙延林,戴群,等. 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1):17-22
    [45] 刘祥玲.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高校课程思政的困境与应对[J]. 中国电化教育,2022(8):100-105 doi: 10.3969/j.issn.1006-9860.2022.08.013
    [46] 钟亚平,吴彰忠,陈佩杰. 数字体育学的构建基础、基本定位与体系设想[J].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1):72-81
    [47] 丰涛,赵富学.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分段推进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4):24-30
    [48] 张永山,赵富学.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专业协同的动力基础与实践策略[J]. 体育教育学刊,2023,39(6):38-45
    [49] 赵富学,陈慧芳,李攀飞,等.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生成特征、核心构成与培育路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6):27-34 doi: 10.12163/j.ssu.20201321
    [50] 宋迪,陈善平,谢丽君,等.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结构、测量及作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2):229-244
    [51] 樊三明,董翠香,毛薇,等. 体育专业技术类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审视与实践路径[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5):625-632
    [52] 布特,李佼慕,闵思成. 新时代立德树人体育教育新理念的哲学内涵与时代价值[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96-10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7
  • HTML全文浏览量:  23
  • PDF下载量:  3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6-19
  • 修回日期:  2024-09-29
  • 刊出日期:  2024-11-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