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ptual Mode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Methodological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Youth Sports in China
-
摘要:
高质量是对青少年体育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一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基于发展哲学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围绕何为高质量发展、为何高质量发展、如何高质量发展三个层面,回答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所指、所在和所为,形成从概念到方法的体系化认知。认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多维性和历史性的概念,反映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青少年体育价值指向及深化青少年体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提出实现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需处理好“量”与“质”,“见物”与“见人”,政府与市场、社会,效率与公平,整体与局部等重要关系。
Abstract: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a scientific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growth youth sports can achieve in the current era. Grounded in the epistemology, valu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developmental philosoph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ree levels: what constitut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why it is essential, and how it can be achieved. It addresses the definition,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youth sports, forming a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from concept to practice.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youth sports is a concept with ambiguity, multi-dimension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reflecting the contemporary demands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youth sports, and the ongoing deepening of youth sports reform. The study also proposes that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youth sports should balance several key relationships, such as "quantity" versus "quality", "seeing things" versus "seeing people","government" versus "market, society", "efficiency" versus "fairness", and "whole" versus "part", etc.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和时代标识”[1]。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兴国之要,也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少年体育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与时俱进,构筑了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起多元化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广泛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目前已经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阶段,步入新的发展航道。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带有比较强烈的价值预设和指向的理论命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明确其概念、内涵及其实践的基本指向是建设这一重大工程的基本前提。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党的十九大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论断以来,引发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体育界就公共体育服务、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赛事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在青少年体育领域,学者们也围绕学校体育[2]、青少年健康促进[3]、青少年足球[4]、校外培训[5]等不同层面展开了研究,为相关政策制定、青少年体育改革和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但综观当前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其基本理论问题还存在较大的探讨空间。一是研究呈现碎片化、微观化状态,缺乏宏观视野和理论视域,难以发挥整体性、系统性和统领性作用。需要超越微观视角的认知领域,站在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全局的高度去理解其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二是对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意涵尚未达成明确共识。从现有研究来看,体育界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的认识不尽相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而概念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因此,深入探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引作用,是完成“如何高质量发展”命题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三是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实现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缺乏对其“来时路”的应有观照。任何理论成果和社会实践都是在回答“为什么”问题中形成和发展的。回看为什么要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思维传统。需要以历史为借鉴,以时代为观照,回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
本文围绕何为高质量发展、为何高质量发展、如何高质量发展三个层面,以发展哲学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为视角,回答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所指、所在和所为,形成从概念到方法的体系化认知。
1.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何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我们不仅要从宏观的整体性角度去认识,也要透过现象深入了解其本质及特征,为实现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的理论参照。
归纳与演绎是人们进行逻辑推理和认识事物的两种重要方法,也是进行概念构建的常用方法。在概念构建过程中,通过归纳法从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特征或规律,形成初步的概念框架;然后再运用演绎法将这些一般性的概念要素置于具体的时代场景,进行验证和完善。本文结合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对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进行建构。具体分为两步:一是基于归纳的方法对现有研究中“高质量发展”的概念集进行解构,形成“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模型;二是在此基础上运用演绎的方法将这一概念雏形置于时代和实践场景中予以重构,从而引申出精准定义。
1.1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解构及其概念模型
综观现有其他领域“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其与“体育高质量发展”“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在概念内涵上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且往往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因此,本文以体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研究为基础,充分吸纳和借鉴其他领域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特征,通过“解构”这一思路,将“高质量发展”概念中最本质与核心的指标抽取出来,以确定高质量发展的属性、特征以及边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初步概念模型。在充分吸收、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质量发展”的概念集进行主题识别。概念集被分成若干各有侧重的主题子集,如目标、目的、理念、重点、原则、内容、方法、思路、机制等。为高度提炼“高质量发展”的样态,对与主题含义相近的、无助于反映“高质量发展”本质和核心内涵的子集进行淘汰,结合专家访谈,最终选出理念、目标、内容、机制和动力五个层面作为概念要素。
1.1.1 理念层:可持续发展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尤为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且二者的关系十分紧密[6]。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就是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7];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8]。有学者[9]认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对结果质量和绩效质量的追求转向对可持续发展质量的追求。还有学者[10]指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同时为竞技体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要秉持提升认识与控制规模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11]。因此,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内核支撑。
1.1.2 目标层:人的全面发展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导向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民生指向,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目标是充分实现人的发展。“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人类解放的终极追求[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13]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关注人的生成性与建构性,始终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健康第一”“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体育思想始终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根本遵循。有学者[14]认为,中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需始终以青少年“健康第一”为目标。有学者[15]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坚持“立德树人”。也有学者[16]提出,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要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旨。这充分体现了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目标导向。
1.1.3 内容层:健康促进与后备人才培养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指向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涵盖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校外体育培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以及运动员选材、训练、竞赛和就业保障等多个领域,涉及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等不同体育形态。从系统观的视角将这些微观、具体的内容体系进行整合与提炼,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明显聚焦在青少年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两大关键领域,这也是《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的基本指向。有学者[17]认为,大学生体质健康呈现下降趋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果不佳是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还有学者[18]认为,新时代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应从大学体育教学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两个维度发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标“更高水平”,在健身设施、赛事活动、组织建设、科学指导等方面产生质的提升,同时需要对标“为国争光”,主力破解“业训”理念滞后、学训矛盾突出、体校规模衰减、“女强男弱”、“青黄不接”等结构性难题。
1.1.4 机制层:多元协同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多元协同的理念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体育工作横跨体育、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涉及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及家庭等多元主体,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跨界性。有学者[19]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明确协同责任为指导,打造多元协同共育机制。有学者[20]指出,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应提升共同治理能级,培育多元合作意识。还有学者[21]提出,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实现需要注重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提升供给量与质。另有学者[22]认为,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内外联动,建立健全多边开放的互动机制。因此,多元主体联动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
1.1.5 动力层:创新驱动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传统发展观是一种注重资源投入,追求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的发展模式。虽然可以实现高增长,但这种增长方式不具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创新驱动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要实现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使创新成为引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涵盖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我国青少年体育正处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以创新驱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强化科技赋能,可以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新动力。有学者[23]认为,科技助力是新时代引领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有学者[10]提出,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应提升科技引领竞技训练的全过程效能。总体而言,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青少年体育发展观的变革、青少年体育治理理念及发展机制的创新、学校体育实践的创新、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方法手段的创新等。
1.2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重构及其精准定义
通过对高质量发展的概念集进行解构可以看到,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多维性和历史性的概念,就其核心而言是一种发展观,即人们对发展的目标、内容、方式、动力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与办法。当然,解构的最终指向不是“破”而是“立”。其精准定义还需要借助演绎的方法,基于时代要求和可操作性对青少年体育高质量概念进行进一步考量,使其突破当前概念层级的框架局限,形成完善的概念模型。此外,在对相关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发展格局、质量效益、评价体系三个维度对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引申出可度量、可检验的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概念(图1)。
1.2.1 构筑更高水平、更加公平的发展格局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青少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少年体育是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整合多领域资源,协调各方进程与利益,均衡地区与城乡之间的差异,构建更高水平、更加公平的发展格局,是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一是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也是党中央顶层制度设计的重要理念和发展创新模式。切实落实体教融合战略、体卫融合战略有利于形成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合力,为青少年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青少年既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人群、重点人群,也是竞技体育的主体人群。亿万青少年在学校,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主阵地,要实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就要推动青少年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发挥两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潜在价值。三是均衡发展。公平正义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青少年体育在城乡、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出较强的非均衡性特征。缩小或解决地区间、城乡间差异,才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
1.2.2 质量和效益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测度
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的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质量效益要“上台阶”。
质量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全民质量意识显著提高,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关注焦点。ISO 9000:2015国际标准认为,质量是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因而,高质量发展的终极意义在于质量提升,其核心是对发展的“质量”进行高规格限定,不断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应把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满足青少年体育需求作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高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育赛事、体育培训市场、政策执行等各层面的质量水平和质量层次。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要求,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因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提升,更需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个层面予以加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不仅要在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增强、健康人格的养成、社交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予以体现,还要在社会力量的动员、发展格局的形成、培训市场的规范、体育产业的增长、体育消费的提升等多个方面产生持续、良好的效益。
1.2.3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
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专业性尺度,是一个可执行、可测量、可评估和可分析的具体尺度。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过程和效果是否处于高质量发展状态、能否保持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多维度的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
对于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而言,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是引导和指导这一战略实践的基础性工作。指标体系旨在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精准测度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精准识别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存在的优势、短板以及时空差异,精确预测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质量、特征及其演进趋势。这是青少年体育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形成和完善的重要依据,也是青少年体育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已被纳入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绩效考核,建立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是必然趋势。既需从宏观层面考核政府深化青少年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实际成效,也需从微观层面考核学校的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分工负责机制、政策落实、人员配备、场地设施建设等重点事项,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
经过解构形成概念模型以及运用发展格局、质量效益、评价体系三把量尺对概念模型进行重构,我们可以将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界定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在要求,以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为战略基点,以创新驱动为牵引,围绕青少年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及家庭等多元主体在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的指引和约束下协同共治,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2.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
从价值论的维度把握青少年体育为何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明确其出发点,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的目标。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青少年体育价值指向及深化青少年体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是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百年发展经验及其所面临的时代挑战的理性反应,也是对未来发展的科学研判。
2.1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论断,其表述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基于当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的研判,将高质量发展的领域拓展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方面,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中均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可以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奠定了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体育发展所需的师资力量大幅度增强、青少年体育组织体系逐步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不断丰富,在人力、物力、技术方面均有了一定的积淀。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格局,青少年体育必须“将发展的着力点从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换为以提升质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24],实现从重在“求量”“求速”转向重在“求质”“求效”,从解决“有没有”“够不够”转向解决“好不好”“优不优”,也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解决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堵点、难点的必由之路,更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5]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进一步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对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其与生产力水平相匹配,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青少年体育发展中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的一系列变革。这就需要深化青少年体育的综合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激发各级各类学校、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及企业的能动性,使之朝向融合发展,聚焦创新驱动,构建更高水平、更加公平的发展格局和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提高青少年体育的整体运行效率。
2.2 青少年体育的价值研判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要求”[26]。中国共产党建党百余年来,青少年体育始终是党的青年工作、体育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原因在于,青少年体育与国家的发展与昌盛、民族复兴大业的进程与实现紧密相连,也与青少年个体的幸福感、获得感密切相关。
从宏观层面看,青少年体育关乎未来的国家人力资本质量和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明确指出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是民族生命力旺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现有和潜在的重要体现[2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深刻揭示了青少年与体育、体育与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青少年体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时代价值。
从中观层面看,青少年体育是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既反映了一个国家体育的发展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程度,还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状态”[28]。体育强国建设需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翼齐飞”,而青少年作为关键人群、青少年体育作为逻辑主线贯穿于这两大系统之间,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主体性力量。同时,青少年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教育的核心宗旨,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从微观层面看,青少年体育是提升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参与无疑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和身心健康水平最积极的干预方式。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体育锻炼在这一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青少年不仅能够提升身体素质,还能在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获得显著益处。
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同时,要求“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角度来说,焦点在于供给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和逻辑的定调必然引发各个领域的变革。
当前,青少年体育供给体系和结构还存在急需完善之处。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体育政策执行效率有待提升,落实过程模糊[29],体育师资力量与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不足矛盾突出[30],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与机制有待完善[31],中国青少年参与体育课程12年也未能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32]。青少年体育发展在师资、场地、活动等方面的城乡差异依然存在。以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城乡体育教师数量与班级数量为例,乡村与城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表1)。此外,体教融合战略的实施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配套措施缺乏、资源整合不深入等问题。再如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方面,还存在事业编制资源不足、领导不重视、财政来源受限等各种瓶颈问题。针对这些供给端问题,“需要实施全面深化改革,以适应中国社会全面进入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3]。
表 1 2021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城乡体育教师班级比值Table 1. Class ratio of urban and rur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primary, junior high,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in 2021阶段 区域 班级数量/个 教师数量/位 教师班级比值 小学 城区 1013942 188277 1∶5.39 乡村 859544 96310 1∶8.92 初中 城区 439575 81539 1∶4.36 乡村 142823 29570 1∶4.72 高中 城区 271008 51026 1∶5.31 乡村 20664 3636 1∶5.68 注:根据教育部网站2021年教育数据统计。 上述问题相互交织,短期影响因素和长期矛盾并存,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已进入深度调整期、瓶颈突破期和动能转换期。需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思路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适配度,加强创新驱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和支撑体系,推进体教、体卫、体文融合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4 需求侧改革的应然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同推进”[34]。需求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镜子”,强调青少年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需求侧入手,关注青少年需求不足的结构性问题。
国内大规模调研[35]结果显示,青少年营养不良问题较为突出,握力水平下降。儿童青少年在6~17岁阶段肥胖率达20%,6岁以下为10%[36];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为53.6%[37];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38]。见表2。
表 2 2019—2021年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情况Table 2. Situ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youth in China from 2019 to 2021问题表述 数据发布时间 数据来源 6~22岁青少年营养不良率为10.2%;近视、肥胖问题突出;握力水平下降 2021年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 6岁以下肥胖率达10%;6~17岁阶段为20% 2022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为53.6%;高三年级学生近视度数高于600度的占比达21.9% 2019年 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报告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2021年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对于近年来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问题,有学者[39]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体育运动不足,一方面是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参加体育运动,另一方面是缺乏体育参与的兴趣。针对全球学校体育持续低迷、竞技运动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下降的现实,有学者[28]认为青少年体育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让青少年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将精英竞技运动与群众健身娱乐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青少年的多种需要是青少年体育改革的两大核心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身体素养导向的青少年体育改革路径。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涉及供给和需求的双重优化。不仅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也要激发和扩大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让青少年由“被体育”的客体转变为体育的主体,培养其基于自身需要的主观能动性。
3.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青少年体育如何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一项重大实践课题。需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妥善处理好几对重要关系。
3.1 “量”与“质”的关系
质和量是哲学上的一对范畴,也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一块基石。“质”通常表现为结构、效益,“量”通常表现为规模、速度。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质与量的相对统一不仅是效益的最大化体现,同时还是事物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少年体育在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其发展目标。相关资料[40]显示,目前全国公办体校数量达到
2165 所,在训人数达53.8万余人。全国体育传统校12800 多所,示范性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000 多所,社会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60万家,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发展到300家,每年组织U系列、“体校杯”足球赛,以及“星火杯”篮球赛等赛事1200 余场,覆盖20余万青少年。“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50.2万人增加到59.5万人,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年均增速4.3%[41]。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场地器材数量得到了很大提升。近年来,不少企业聚焦创新驱动,积极开展青少年多功能、智能化体育场地器材的研发和建造工作,积极运用可穿戴设备、大数据采集技术、AR技术、人工智能对器材、场馆进行改造升级,实现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可替代场地设施的潜力有效挖掘,增加乐趣,提升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河南等地自2015年就开始在体育公园建设中安装适合青少年使用的健身器材[42]。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也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尽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达标优良率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多项形态发育指标和身体素质出现好转。应当看到,虽然青少年体育发展在“量”的层面有了很大提升,但面对青少年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仍存在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并存的现象。学校“体育设施的维护频率、产品质量、配置比例等仍旧堪忧”[43],很多学校没有室内或风雨体育场馆。2020年全国中小学共有体育馆
22041 个,校均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0.14个[44]。体教融合、学校体育教练员岗位等政策在落实上存在执行效果不佳、执行主体不力的现象。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退役运动员就业转型形势依旧严峻。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要抓好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进一步积累巩固现有成果,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推动质的提升,开辟发展新空间。
3.2 “见物”与“见人”的关系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价值取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45]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物的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其物质本体论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理论,是通过“见物”而最终“见人”的理论[46]。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满足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推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见物”意味着发展青少年体育要注重资源投入,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场地设施建设,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在“见物”的过程中解决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资源、空间和产品等问题。“见人”的核心在于对青少年主体性的重视,坚持以青少年的主体、价值、实践为本,紧扣青少年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无论是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场地设施建设,还是青少年体育赛事的优化、后备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在统筹利用增量与存量的同时,紧扣青少年需求,避免不加区分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物质空间形态,忽略青少年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现象;避免大量经费投入到场地设施、活动举办,忽略青少年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青少年身体素养养成的现象;避免只关注运动成绩而忽略文化教育的实施、职业理想的培养的局限。
单方面“见物”或“见人”,都不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没有“见人”的引导,“见物”则失去意义,制定的政策就会不符合实际;没有“见物”的支撑,“见人”则变得虚无缥缈,形而上学。只有做到“见物”又“见人”,所创的“物”才能服务于“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价值,才能标本兼顾。例如,上海市真如文英中心小学开展体育运动的场地资源严重不足,而学校附近的真如体育场有各类运动场地共计
4100 m2,平时场地空闲率较高。在区体育局、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与真如体育场进行“馆校”合作,开发“馆校课程”,提升了社会场馆资源的利用率,也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缺乏的问题。3.3 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将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划分为三大板块,即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其中,政治领域的代表者是政府组织,经济领域的代表者是市场组织,社会领域的代表者是社会组织。这也是政治学、社会学及公共管理学中所说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从社会分工看,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优势。政府的任务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市场组织的任务在于在提供多样化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同时创造利润,而社会组织的任务在于推动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及其他政府做不好或做不了及企业不愿做的事务。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是学界讨论的经典问题之一。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全党、全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是“形成一种全领域、全方位、全视角的培育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和促进全体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治理机制”[47]的基础。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看,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发挥三者的优势,形成三者的合力。
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影响力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协同度低,尚未在供给侧形成应有合力。最明显的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在体制内进行,较少借助专门的、专业化的体育组织机构,形成上下贯通、组织化的后备人才体系和机制,社会化程度较低。再如在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方面,国家财政占到总投入的55%以上,社会投入仅占1.56%,相比发达国家,其社会投入高达65%,说明我国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社会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21]。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的青少年体育改革服务供给模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中政府与社会协同发力的偏失,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社会、市场在青少年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发布政策给予正当地位保障、资金补贴等,以激发其积极性。例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均明确提出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充分发挥市场、社会在青少年健康促进方面的潜力与优势。
3.4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二者既有内在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张力。效率是实现公平的重要基础,公平是提升效率的有力支撑。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进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青少年。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得到更好的保障。2020—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和体育设施设备配备达标比例不断增长(表3):普通小学的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为94.26%,体育器械为97.44%,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了2.22%和0.77%;初中的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为95.94%,体育器械为98.16%,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了1.09%和0.61%;普通高中的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为95.01%,体育器械为97.11%,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了1.96%和2.01%。
表 3 2020—2023年全国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设施设备配备达标比例Table 3. Proportion of national primary, junior high,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s that meet standards from 2020 to 2023% 学段 达标内容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小学 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92.04 92.60 93.52 94.26 体育器械配备 96.67 97.76 97.07 97.44 初中 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94.85 95.02 95.68 95.94 体育器械配备 97.55 97.79 98.08 98.16 高中 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93.05 93.66 94.46 95.01 体育器械配备 95.10 96.00 96.50 97.11 数据来源:根据2020—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基本要求》行业标准编制说明,仅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全国新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
40000 家左右[48]。2023年底,张家口全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数量、开设训练项目数量、教练员数量、在训运动员数量较2018年分别增长了12.5倍、0.9倍、10.6倍和4.8倍[49]。2023年,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全国总决赛阶段承办赛区数量、参赛球队数量和参赛球员人数分别较第一届赛事增长了94.4%、19.5%、10%,比第一届在参赛规模、赛事质量、社会影响力上都有了明显提高[50]。然而,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事业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体育经费、师资配比、场馆设施等方面存在失衡。如在体育教师数量上,除了教师班级比方面存在城乡差距,师生比也存在类似问题。如2020年城区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教师的师生比分别为1∶249、1∶207、1∶254,而乡村小学、初中和高中体育教师的师生比分别为1∶271、1∶211、1∶275[51]。东部地区学校体育场地面积占全国学校体育场地总面积的44.62%,中部地区的该比例为31.63%,而西部地区的该比例仅为23.75%,呈现地区失衡[52]。
青少年体育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注重东、中、西部均衡发展,切实增加中西部地区、乡村地区的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场地设施建设,逐渐缩小地域与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发展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
3.5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整体观与局部观不仅是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思维的重要方法。整体观是关于事物整体及其特性的理论,强调着眼于事物的全体或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局部观与整体观相对应,重视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既着眼全局谋划,也重视局部作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但这一论断有其前提条件,即当各个部分结构形式合理,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整体才会形成全新的功能,进而产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的可能。但当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结构不合理,力量就会相互抵消,产生负效应,最终出现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的现状。这一现象提示我们,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保障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整体效应的最大化。
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学校体育领域,而且体现在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和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的各个方面,应落实到场地、组织、赛事、训练等具体要素和环节上,促进各个领域融合发展,实现双赢、多赢。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发达地区的要求,也是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要求;不仅是各级、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学校、家庭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的行动指南。
处理好青少年体育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深化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例如:在顶层设计上,新《体育法》明确了“优先发展青少年体育”的定位,《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作为重大工程之一;在工作推进上,建立了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体育总局牵头的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具体事务上,开展了“校园足球”等实践。以上诸多事项显示出国家从整体视角支撑与布局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统筹推进青少年体育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弥补中西部地区学校体育薄弱,促进东西部青少年体育协调、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国家实施了诸多帮扶计划,例如国家体育总局的中西部体育支教行动。2024年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在山西、内蒙古、吉林、江西、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9省(自治区)开展。从全国35所体育类高等院校和开设体育学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选派
1000 名左右体育学类专业在读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志愿者,涉及400多所中小学校。三是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实现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总的目标和要求是一样的,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千差万别。无论是青少年体育规划设计、时序安排,还是发展模式、关键领域的选择,都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分类发展,既立足“本土”,又彰显“特色”。4. 结束语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历史、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从历史发展看,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在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必然性。从实践要求看,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实践呼唤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从理论创新看,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在深刻把握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律、总结百年发展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青少年体育发展理论必须与时俱进。推进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审视观照。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三个维度,从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分析与把握,旨在厘清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相关基础性问题,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也为相关研究提供批判的空间。
伴随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体育领域,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均已展开关涉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而理论研究尚显滞后。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体育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把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作为研究重点,并细化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引领实践发展。
-
表 1 2021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城乡体育教师班级比值
Table 1 Class ratio of urban and rur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primary, junior high,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in 2021
阶段 区域 班级数量/个 教师数量/位 教师班级比值 小学 城区 1013942 188277 1∶5.39 乡村 859544 96310 1∶8.92 初中 城区 439575 81539 1∶4.36 乡村 142823 29570 1∶4.72 高中 城区 271008 51026 1∶5.31 乡村 20664 3636 1∶5.68 注:根据教育部网站2021年教育数据统计。 表 2 2019—2021年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情况
Table 2 Situa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youth in China from 2019 to 2021
问题表述 数据发布时间 数据来源 6~22岁青少年营养不良率为10.2%;近视、肥胖问题突出;握力水平下降 2021年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 6岁以下肥胖率达10%;6~17岁阶段为20% 2022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为53.6%;高三年级学生近视度数高于600度的占比达21.9% 2019年 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报告 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2021年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表 3 2020—2023年全国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设施设备配备达标比例
Table 3 Proportion of national primary, junior high,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s that meet standards from 2020 to 2023
% 学段 达标内容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小学 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92.04 92.60 93.52 94.26 体育器械配备 96.67 97.76 97.07 97.44 初中 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94.85 95.02 95.68 95.94 体育器械配备 97.55 97.79 98.08 98.16 高中 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93.05 93.66 94.46 95.01 体育器械配备 95.10 96.00 96.50 97.11 数据来源:根据2020—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
[1] 张晓林. 高质量发展是质的提升和变革: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 长江论坛,2020(6):5-8 [2] 赵洪波,张贝尔,姜勇.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多维机制及实践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2024(5):7-13 [3] 李雪宁,禹华森,高子璇,等. “十四五” 时期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高质量发展探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23(3):98-104 [4] 李培,沈苗,刘鸿优,等. 我国青少年足球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镜鉴、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6):584-592 [5] 张玉超. 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市场高质量发展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22(6):1-9 [6] 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统计研究,2019,36(1):4-14 [7] 吕薇. 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J]. 中国纤检,2018(6):16 [8] 何立峰.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2018(4):4-5 [9] 陈作松,汪流,史文文,等. 我国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3,35(5):503-511 [10] 赵吉峰,邵桂华.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模拟仿真[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3):50-61 [11] 雷正方. 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问题指向与实践旨归[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50(1):17-26 [12] 陈曙光. 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2):22-32 [13]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23(2 [14] 王琪,李经展,夏冉.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学校体育高质量治理的新价值、新理念及新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1):67-78 [15] 谢翔,史子禾.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本质要求与推进路径[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3,42(4):9-15 [16] 杨尚剑.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原则遵循与行动方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24(1):56-62 [17] 刘波,王松,于思远.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主要矛盾与实践路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2):5-11 [18] 王松,陈怡莹. 从“清华模式” 到大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刘波教授访谈录[J]. 体育与科学,2022,43(5):1-8 [19] 李洋,王菘,何明,等. “双减” 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J]. 体育文化导刊,2022(11):89-96 [20] 黄晨宾. “双减” 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22(6):8-14 [21] 刘望,王政,谢正阳,等. 新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研究[J]. 体育学研究,2020,34(2):73-80 [22] 吴小圆,邵桂华. 新发展理念下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困境与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2023(10):86-92 [23] 张雷,陈小平,冯连世. 科技助力:新时代引领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J]. 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3-11 [24] 赵洪波,胡顺鼎. 学校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2):11-16 [25] 任平. 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4-04-09(1 [26] 陈作松.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N]. 人民日报,2023-11-15(9 [27] 马志勇,向雪春. 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N]. 中国体育报,2023-11-06(6 [28] 任海. 身体素养与青少年体育改革[J]. 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2021(1):9-27 [29] 汪晓赞,杨燕国,孔琳,等. 历史演进与政策嬗变:从“增强体质” 到“体教融合”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演进的特征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0):3-10 [30] 常龙川. 多部门多渠道解决学校体育场地不足难题[N]. 南方教育时报,2023-03-17(2 [31] 钟秉枢,张建会,李海滨,等. 新时代我国大学生体育竞赛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7):19-32 [32] 于素梅. 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推进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J]. 新课程评论,2022(S1):7-13 [33] 吴键. 青少年体育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回应时代要求[J]. 体育教学,2021,41(3):6-8 [3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53 [35] 教育部.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发布: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EB/OL]. [2024-08-10]. http://m.news.cctv.com/2021/09/03/ARTIuhlFwq5Od0HVEr8ADTnH210903.shtml [36]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68 [37] 孙慧. 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全国儿童青少年一半以上近视[EB/OL]. [2024-08-10].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health/2019-04/30/c_1124435546.htm [38] 傅小兰,张侃,陈雪峰.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3 [39] 张绰庵. 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的理性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8):1-5 [40] 让体育陪伴青少年一起成长[N]. 中国体育报,2022-09-09(3 [41] 靳晓燕. 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新进展[N]. 光明日报,2020-12-15(1 [42] 丰佳佳. 器材标准正式发布助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N]. 中国体育报,2019-07-31(7 [43] 张吾龙,胡德刚.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均衡发展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6):649-652 [44]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编写组.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报告:2019—2020[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68 [4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N]. 人民日报,2022-10-28(5 [46] 黄书进. 见物与见人之辨: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前提性思考[J]. 高校理论战线,2001(6):36-40 doi: 10.3969/j.issn.1002-4409.2001.06.007 [47] 柳鸣毅,龚海培,胡雅静,等. 体教融合:时代使命·国际镜鉴·中国方案[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10):5-14 [48] 青少年体育司. 关于征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基本要求”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EB/OL]. [2024-08-10]. https://www.sport.gov.cn/n323/n10516/c23956683/content.html [49] 马国萍. 张家口市构建“大体校”发展格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年增长12倍[N]. 张家口晚报,2023-11-10(3 [50] 顾宁. 体育运动成为孩子的健康必修课:2023年青少年体育工作关键词[N]. 中国体育报,2023-12-28(4 [51] 江娟,程正义,郭庆,等. “双减” 政策背景下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3):29-36 [52] 陈斌,周永利,黄建团,等. 新发展阶段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困境与纾解[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4,4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