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istic Appeal, Connotation of the Times and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to Win Glory for the Country
-
摘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世界百年变局下日益激烈的大国博弈、实施全方位立体化大国外交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对我国竞技体育提升为国争光能力提出新的诉求。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竞技体育要加快转变传统奥运争光方式,围绕“两个发展”创新理念,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形象塑造力、均衡发展力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引领力等多个方面,系统架构提升为国争光能力的内涵体系,推动竞技体育从金牌争光向全面争光转变、从单一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变。为有效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更好发挥竞技体育在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科学研制新版“奥运争光计划”,系统谋划重大国际赛事训练备战的顶层设计;化解运动项目结构性矛盾,加快构建竞技体育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弘扬竞技体育良好的精神文化,塑造国家建设新形象和社会文明新风貌;引导竞技体育深度融入国家外交大局,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创新“大竞技”发展理念,增强竞技体育带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能。
Abstract:In the new phase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several critical factors—such as the intensifying geopolitical competition among major powers amidst unprecedented global chan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all-round and multi-dimensional strategy for major-country diplomac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growing aspiration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have placed new demands on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to enhance its capacity to bring glory to the n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new era and journey, competitive sports must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Olympic success models by focusing on the "du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concept. This involves systematically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fluence, image-build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the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By promo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 gold-medal-centric approach to comprehensive national honor and from single-value orientation to multiple-value integr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can better fulfill their role in constructing a modernized countr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mpetitive sports to bring honor to the nation and maximize their contribution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cientifically designing a new version of the "Olympic Honor Plan" with systematic planning for top-level training and preparation for major international events; addressing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sports to expedi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balanced, coordinated, and high-quality competitive sports system; upholding the positive spirit and culture of competitive sports to shape a new national image and foster social civilization; guiding competitive sports to align more closely with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national diplomacy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influence; and innovating the "great competition" development concept to strengthen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driv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从党的二十大开始,我国迈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要求各项事业更加紧密地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对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积极作用。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助力国家发展的重要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1];《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也将“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作为战略目标之一。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也赋予了竞技体育为国争光新的内涵,为国争光能力不仅是竞技体育自身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通过竞技体育促进和带动国家社会共同发展的综合考量,是包括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形象塑造力、均衡发展力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引领力的有机整体。
基于此,为科学认识和有效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发挥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综合功能和多元价值,本文将竞技体育为国争光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深入剖析新征程中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的现实诉求,阐释经济社会转型中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的时代内涵,系统谋划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的创新方略,这对于明确新征程中我国竞技体育为国争光战略任务,加快推动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征程中我国竞技体育提升为国争光能力的现实诉求
1.1 世界百年变局下日益激烈的大国博弈对提升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提出新要求
进入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人类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复杂多变,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奥运会作为和平年代的“无烟战场”,奥运会成绩是展现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的显性指标,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在体育领域的投影。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的表现关乎国家形象和民族荣誉,尤其在中西方大国博弈不断升温的形势下,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世界大赛的替代性角色将更加明显,世界大赛赛场可能演化成为大国博弈的隐形“战场”。可以说,未来的奥运会不仅是大国之间对金牌的竞争,也是大国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综合国力之争,是国际体育话语权和新型国际体育秩序的主导能力之争[2]。随着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越来越注重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参加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将更加广泛,例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全球共有206个国家或地区代表团参加,创造参赛历史新高,这对我国竞技体育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严峻挑战。
此外,在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西方大国可能进一步强化奥运赛场的替代性效益,把国际赛场作为展示综合国力的重要平台,利用奥运会成绩显示其制度优越和国力强大,我国参加国际大赛可能面临更多来自政治博弈、意识形态、舆论舆情等多方面的挑战。面对变动不居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奥运会赛场,我国竞技体育要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既需要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创新奥运备战组织模式、提升训练参赛科学化水平,也需要做好优秀运动员的长期培养和科学选拔工作,更加系统、高效地完成各类大赛的参赛任务,推动各项目在国际大赛中持续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此外,还需要全面提升各运动项目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获取金牌和奖牌的综合效益,在世界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实现竞技体育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全面跃升。
1.2 全方位立体化大国外交战略对提升竞技体育国际影响力提出新要求
国际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利用优势资源和先进实力在国际舞台影响世界发展的能力,包括在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的综合影响力。良好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从而有利于产生良好的国际认同,助力国家走向世界舞台。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政治符号,能够超越国界和种族,利用竞技体育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是凝聚中国力量、助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国家全方位立体化外交战略对深化竞技体育的国际化发展提出新要求,对利用竞技体育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树立互信友好、包容共赢、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提出新的期待。
一方面,要求竞技体育深度融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引导竞技体育积极适应全方位立体化外交新格局,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广泛地搭建体育赛事平台,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交流合作,在体育对外援助、全球体育治理、构建新型国际体育秩序中发挥新作用。要求加快推动我国举办的一些国际大赛更加深入地融入国家主场外交实践,更加多元地开展体育对外交流和赛事合作,从而缓解大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主战场上的博弈困局。要求科学引导竞技体育赛事适应世界百年变局新环境,尽快健全体育赛事助力国家外事活动的行动方案,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新贡献。另一方面,要求竞技体育发挥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独特作用,更加有效地推动竞技体育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元首外交活动,担当起增进国家间对话交流、协调国际关系的战略角色。要求竞技体育利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深化体育赛事多边交流,发挥竞技体育在应对世界百年变局中的桥梁和枢纽作用。要求竞技体育开展更加丰富多样的民间赛事交流活动,加快推动中国武术、围棋、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向国际化发展,不断扩大我国在体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力。
1.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提升竞技体育形象塑造力提出新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需要全面塑造良好大国形象和提升公民的综合素养。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育发展水平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集中体现,能够为促进各国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在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通过竞技体育赛事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新风貌,塑造新时代强国建设新形象成为重要任务。
一方面,要在国际舞台上塑造负责任体育大国的良好形象。更加突出竞技体育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民形象的平台作用,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运动成绩双丰收的集成效益,更高质量地完成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等大型赛事备战参赛任务,传播中华优秀体育精神文化。要更加强调通过竞技体育在国际舞台展现大国实力与大国底气,更加全面地塑造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良好形象,发挥竞技体育为国争光、凝心聚气的独特作用。要在各类世界大赛中塑造中国代表团良好的国际形象,更加注重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通过赛事平台向世界展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新姿态和良好的国际亲和力,将竞技体育打造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3]。另一方面,要塑造竞技体育健康、积极、文明的良好形象,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各行业的全面融入,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积极活跃的社会文化,具有典型的形象塑造价值和精神教化作用。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在全社会更加深入地弘扬竞技体育良好的精神价值,展现优秀运动健儿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深入地挖掘竞技体育的公平竞争、规则教育、意志教育等特殊价值,塑造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公平正义、为国争光的良好形象。还要求竞技体育发挥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独特价值,面向广大青少年打造更加丰富多元的体育赛事活动,将竞技运动附带的教化作用更加深入地融入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全过程,激发青少年形成勇敢激昂、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助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公民。
1.4 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提升竞技体育均衡发展力提出新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注重发展方式变革和发展理念创新,强调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4]。进入新征程,构建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好”发展的基本要求。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直接表现,也是制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的桎梏。我国竞技体育一直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竞技体育发展规模、结构不协调现象突出,主要体现在夏季与冬季项目、奥运与非奥运项目、个人与集体项目、优势与弱势项目、基础项目和“三大球”等发展不协调,不同性别、地区之间运动项目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严峻,竞技体育发展效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适应。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加快推动竞技体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进一步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不断推动竞技体育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一方面,实现内涵式发展。要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竞技体育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解决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更加注重竞技体育发展的整体效益和结构布局,广泛依靠科技引领、组织创新、制度保障等激发竞技体育发展活力,推动竞技体育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人力密集型向科学密集型转变[5],推动竞技体育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协调性发展。要求以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优化竞技体育结构,统筹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结构布局,加快制定运动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和配套方案,从突出优势项目向形成集团优势转变,全面提升不同运动项目的核心竞争力。要求推动不同项目内部均衡发展,在不断扩大和巩固优势项目规模的同时,更加突出向“三大球”、田径、游泳、水上等基础大项全面发力,努力在奥运与非奥项目、夏季与冬季项目、男子与女子项目间追求协调发展。要求统筹区域间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人才培养与交流、赛事组织、科学训练、基地建设等区域间协调发展新格局。
1.5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提升竞技体育带动引领力提出新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各项事业的主体,把满足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如何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如何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引领效能、如何推动竞技体育优势资源和先进成果深度融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新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主要依靠政府政策和保障要素驱动发展,依托政府部门投入、以行政手段管理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资源,其发展方式、参与方式、功能价值和资源禀赋等难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诉求,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关联不深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对应的娱乐化、生活化和平民化属性较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6]。因此,新征程中我国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首先应表现为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要对接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利益需要,将传统单一的为国争光转变为为民谋利的重要手段,通过竞技体育助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塑造良好社会新风尚和精神文明新风貌。
一方面,要求竞技体育更加系统地推动先进成果向全民健身转化。立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竞技体育发展成果和综合功能落实到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上,把提升国民素养和塑造良好生活方式作为重要方向,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竞技体育发展绩效的重要标准,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竞技体育服务产品。要求加快打造更加多元的“竞技体育+”产业融合新业态,形成更加适应人民生活需要的多态产业链,实现竞技体育与健康、教育、消费、娱乐等行业融合,不断催生更加具有发展活力的运动项目产业新场景(图1),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要,实现竞技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另一方面,要求竞技体育紧密对接经济社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竞技体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新的要求,需要竞技体育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拓宽发展方向,全面融入健康中国、全民健身、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等国家战略。要求竞技体育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全面扩宽自身的综合功能和多元价值,发挥对群众体育、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的带动作用,通过竞技体育激活大众体育、体育产业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活力,释放竞技体育的文化、休闲、娱乐、教育等多元价值。
2. 新征程中我国竞技体育提升为国争光能力的时代内涵
2.1 我国竞技体育为国争光内涵的历史回顾
我国竞技体育为国争光不是一个绝对、静态、单一的概念,而是伴随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形成的一个相对、动态、综合性的范畴。从国家历史演进的视角看,我国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多元化,整体经历了从主要强调金牌争光、成绩争光向展现综合实力的全面争光转变,从主要追求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转变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加快培养优秀运动员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组建了中央体训班,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迅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争取在国际竞赛中胜利,为国家争取荣誉”[8];同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出《选拔各项运动选手集中培养的通知》,要求快速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1958年国家体委通过了《关于体育运动十年规划的报告》,提出“加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十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运动项目上,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的目标[8],确立了“缩短战线、确保重点”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发展竞技体育打破国际封锁、振兴中华,将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重心主要放在提升运动技术水平上。1979年,随着我国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恢复,竞技体育确立了以在奥运会上争金夺银为重心的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对竞技体育的定位相对单一,主要通过快速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实现“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目标。同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组织体系,将层层争光(尤其是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创造优异成绩作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定位,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在世界赛场上展现国家实力、塑造国家形象,利用竞技体育的优先发展带动国家快速崛起。1984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会议正式提出“奥运战略”,将“奥运争先、为国争光”作为最高战略任务,要求面向全世界、为奥运会作贡献,把提升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9]。
1995年,国家体委颁布《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年)》,提出“使竞技体育高效、快速、健康发展,夺取更大成绩,赢得更大荣誉”,以奥运会夺取优异成绩为最高目标,通过竞技体育夺取国际大赛成绩、为国争光。2001年,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在奥运战略推动下,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提出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上金牌数排名前列地位、全面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重视发挥竞技体育推动和普及群众体育的作用等要求。虽然这一时期开始关注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对外交往、精神文化、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需要,竞技体育在实践中依然突出以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和取得优异成绩为中心的单向度为国争光,竞技体育对体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引领作用并不明显。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为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提出增强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行列等目标,从运动成绩、精神塑造、价值引领等多个方面强调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综合效能。但是,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依然局限于竞技体育自身发展,缺乏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层面构建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目标体系,也没有围绕新征程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体布局定位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多元价值,导致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目标比较局限,竞技体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发挥不足,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整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实现勇攀高峰的目标”。1994—2011年,3版“奥运争光计划”的直接目标均是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通过竞技体育服务国家崛起、展示国家实力、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形象。在为国争光目标驱动下,我国竞技体育成为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目标的专业体育。短时间内,我国竞技体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宏伟目标,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成功迈入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行列。
2.2 我国竞技体育提升为国争光能力的内涵阐释
在全面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随着国家战略调整、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经济发展转型以及国际形势加速演变,体育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通过体育助力现代化建设的诉求日益强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10],将体育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命运密切关联。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要求,要立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重新审视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战略任务,更加紧密地围绕现代化建设布局定位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价值,从助力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多维视角谋划为国争光的目标定位。因此,新征程中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的过程也是推动竞技体育从经济社会发展边缘不断走向发展中心、不断融入现代化建设主战场的过程,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理念不断发生转变。
一是从金牌争光向全面争光转变。打破传统金牌主导的单一争光方式,从传统金牌至上的争光体育向展现综合实力的全面体育转变,从追求单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转变,从金牌争光、锦标争光向塑造国家形象、展现精神风貌转变。在国际赛场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良好形象,更加注重实现运动项目均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获取更多道德金牌、风格金牌和干净金牌,更加注重提高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竞技体育塑造良好精神形象,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新风貌。二是从单向度为国争光向多维度服务社会发展转变。摒弃金牌至上的价值观,塑造和推广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相适应的健康积极的金牌观,更好地发挥竞技体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效能,突出竞技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带动作用。引导竞技体育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化,发挥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的促进效应,深挖竞技体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娱乐等多元价值,展现竞技体育发展背后透射出的国家发展、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
本文基于新征程对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从“两个发展”即“自身发展”与“促进发展”协同联动的新理念出发,全新架构了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的内涵体系。新征程中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不仅是竞技体育自身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通过竞技体育自身发展促进和带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统一体。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是通过将竞技体育融入国家建设大局形成的包含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形象塑造力、均衡发展力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引领力的综合体现。新征程中的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要从竞技体育自身发展和外部发展两个层面来认识。
2.2.1 自身发展: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以及运动项目的均衡发展力
竞技体育自身发展主要包括不断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在国际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同时实现运动项目均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一,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竞技体育成绩是体育事业的高光领域和显性指标,优异的运动成绩也是展现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是优秀运动员在世界舞台搏击奋进的底气和彰显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门面。客观而言,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竞技体育获得优异成绩,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上获得的金牌总数名列前茅,而且要增强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内生动力,在运动项目结构布局、优秀体育人力资源储备、科技助力水平、训练备战能力以及综合保障能力等方面提质增效。要更加注重追求运动项目结构的整体发展和整体效益,强调竞技体育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发展方式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提升竞技体育全领域、全要素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竞技体育效率提升、结构优化和新旧动能转换,为取得世界一流成绩和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储备新动能。
第二,提升运动项目的均衡发展力。布局合理的运动项目结构是体现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奥运战略和举国体制的保障下,我国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体操、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射击、举重等重点项目群。同时,对标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要求,我国竞技体育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运动项目核心竞争力不强、为国争光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尤其是运动项目结构不平衡成为制约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阻滞。例如,长期以来在“奥运争光计划”驱动下,我国竞技体育主要集中在发展技术难度要求高、社会普及率低、国际影响力不高的小众项目,但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以及部分体能类项目发展滞后,针对运动项目综合实力开展“补短板、强弱项”成为提升为国争光能力的着力点。这就要求加快优化运动项目结构,推动从突出优势项目向各项目水平协调发展转变,尤其要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更广泛、社会影响力更大的“三大球”、田径、游泳、水上等基础大项的训练参赛能力,不断拓宽运动项目的夺金面,从而建立各类运动项目均衡协调、整体提升的新格局。
2.2.2 外部发展:对现代化建设的形象塑造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引领力
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还表现为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引领能力,通过竞技体育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新风貌、塑造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核心竞争力。进入新征程,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竞技体育要更加深入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一方面,竞技体育要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下的复杂国际环境,全面融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积极塑造和平发展、包容共享、命运与共的国际形象,助力打造中国特色全方位立体化体育外交新格局。要立足国内外新形势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新要求重新谋划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目标定位,充分挖掘竞技体育背后透射出的形象塑造能力和精神引领效益,把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良好国际形象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作为为国争光的落脚点,引导竞技体育成为提升国际地位、塑造国家软实力和展现国民良好形象的重要载体,成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推动力。要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服务国家重大利益的综合效能,塑造更具影响力和包容力的大国形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11]。
另一方面,竞技体育要深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弘扬良好的体育精神文化,加强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的宣传和推广,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精神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促进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要推动竞技体育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引导竞技体育积累的优秀人才、场馆设施、科技助力、精神文化等优势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转化,推动竞技体育集聚的先进成果内化为国家建设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社会凝聚力、文化传播力、国民健康力和生态改善力[12]。引导竞技体育发挥促进和带动发展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对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助推能力,更好地发挥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耦合赋能作用以及对现代公民素养的促进作用,在实现竞技体育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3. 新征程中我国竞技体育提升为国争光能力的创新方略
3.1 科学研制新版“奥运争光计划”,系统谋划重大国际赛事训练备战的顶层设计
国际竞争力是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获取优异成绩的综合能力,也是体现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的显性指标。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科学统筹重大国际赛事备战参赛的顶层设计,以在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做好优秀运动员的选拔、训练、参赛、保障等各项工作,取得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优异成绩。
第一,加快研制新版“奥运争光计划”。做好“两夏一冬”奥运会与世界重大赛事备战组织工作,在《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基础上,对接新征程中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的内涵体系,联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路线,加快研制新版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计划,从而实现对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顶层设计,更加科学有序地推进2026年米兰冬奥会、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2032年布里斯班奥运会、2034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等世界大赛备战参赛工作。此外,加快制定竞技体育提升为国争光能力的配套政策,分类谋划运动员选材、科学训练、多元组队、高效参赛、服务保障等政策体系,尤其要针对训练备战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制定强化政策,例如围绕“633”重点项目发展、后备人才培养、科技助力等方面制定强化政策,实现对“奥运争光计划”各个环节的重点部署,为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提供政策保障。
第二,激发各级备战系统为国争光的内生动力。面对日益激烈的世界大赛备战形势,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优势互补的综合效能,不断吸收更多社会力量进入训练备战系统,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协会、俱乐部等优势资源,构建政府和社会多元参与的训练备战新模式,有效集中、聚合国家力量解决训练备战攻关重大任务。构建国家和社会多元参与的竞技体育投入体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调动资源的综合效能,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向竞技体育汇聚,引导地方各类社会组织、企业、高校、家庭等承担训练参赛任务,建立多元参与的“扁平化”备战组织体系,提高训练备战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第三,提升重大赛事训练参赛的科学化水平。引导新质生产力赋能提升为国争光能力,各级体育部门要尽快搭建训练备战数字化攻关体系和多学科备战平台,推动训练参赛科技精准助力,加强科技引领、伤病预防、疲劳恢复、智能餐盘等一体化科技攻关,分类构建不同项目的“冠军模型”,以智能化、数字化提升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13]。例如,打造“一流训练基地建设工程”“科技助力提升工程”“训练体系升级工程”等,建设一批集“训、科、医、教、服”于一体的区域化、特色化高水平科学训练基地,提高不同项目国家队训练备战的全场景、全流程数字化水平。
3.2 化解运动项目结构性矛盾,加快构建竞技体育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均衡发展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化解结构性矛盾、提升发展效益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质量、发展效能方面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运动项目发展规模、结构、效益不均衡,竞技体育与世界强国夺金项目“错位”,运动项目职业化程度不均衡、区域分布不协调等[14]。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对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竞技体育要向世界展现一种均衡协调、整体提升的良好形象,要加快化解运动项目、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内部结构性矛盾,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均衡发展能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第一,全面提升运动项目的综合竞争力。分类开展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研究,更加注重运动项目的整体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根据体育强国建设布局科学评估不同运动项目的发展潜力,结合不同项目的社会化程度进行区别对待,分类协调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基础大项、落后项目的内在关系,加快实现运动项目均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运动项目协会“政社互补型”发展模式,制定运动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标准、配套方案和政策体系,通过协会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项目发展基金等多种模式,激活运动项目发展活力。
第二,加快发展影响力大的落后项目。“三大球”等基础项目发展水平是建成体育强国的标志,也是体现竞技体育均衡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要加快实施“集体球类项目振兴计划”,深化对“三大球”等落后项目发展规律的研究,分类开展落后项目扶持行动,制定基础项目振兴计划和配套振兴标准,扶持“三大球”以及田径、游泳、水上等基础大项快速发展。例如,以“三大球”为重点分类实施集体球类项目提升行动,支持组建集体球类项目国家级俱乐部,鼓励地方、高校、俱乐部和社会力量联办共建“三大球”专业队,共同搭建社会、市场多元参与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振兴落后项目提供人才储备。
第三,推动运动项目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统筹全国不同地区优势项目和劣势项目分布,发掘不同运动项目发展的地域性资源,出台专门政策支持不同区域发展特色项目。各级地方体育部门可以联合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等,共同实施“优势项目示范区建设工程”,通过发掘各地资源禀赋优势,支持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运动项目,在全国建设一批特色运动项目名城和示范区。例如,支持东北三省发展冰雪项目、支持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水上项目、支持西部地区发展耐力性项目等[15]。此外,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制胜规律,分类建立弱势项目扶持体系,引导不同项目之间的人才、科技、保障、条件等优势资源共享。例如,实施“运动项目配对发展计划”,引导同一项群内的优势项目与落后项目配对组合,通过不同项目之间的优势资源转移,促进运动项目优势互补、均衡发展。
3.3 弘扬竞技体育良好的精神文化,塑造国家建设新形象和社会文明新风貌
良好的国家形象和精神风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形态,是国家内聚民心、外展形象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象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风貌、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姿态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塑造运动员良好的精神文明形象。在世界大赛备战中强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综合效益,将突破运动项目成绩和提升运动员精神品质相结合,引导国家队各类人员站在维护国家利益、展现国家形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凝心聚力的高度对待训练参赛工作,塑造国家队健康积极的精神文明状态。例如,强化国家队政治建队、思想建队和行为建队工作,对国家队运动员的日常行为、兴奋剂防范、生活规范、参赛行为、商业活动等进行详细约定,规避运动队可能出现任何有损国家形象的行为[16],从而不断锤炼国家队的敢赢作风和良好行为,打造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新型国家队。
第二,推广健康积极的金牌价值观。站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重塑竞技体育荣誉评价体系,引导各级体育系统转变以单一成绩观、金牌观为导向的为国争光模式,塑造与新征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健康金牌观。更加突出提高金牌的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力,引导运动员牢固树立祖国至上、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崇高使命,挖掘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出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更加注重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发扬敢于斗争、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利用竞技体育精神文化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第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将竞技体育赛事打造成为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将丰富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发扬优秀运动项目文化的综合价值相结合,向社会广泛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女排精神和奥运冠军精神,推广运动项目文化和优秀运动员的良好精神品质,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打造运动项目优秀案例、塑造优秀体育人物典型事迹等方式,引导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3.4 引导竞技体育深度融入国家外交大局,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国际影响力表现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是国家在政治、经济、国力和军事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随着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政治环境日趋复杂,全球地区间冲突与合作相伴而行。竞技体育赛事能够超越种族和国界,是世界共通的语言和国家对话交流的重要窗口,能够助力搭建公共外交平台、协调国际关系、促进政治沟通。在当前世界格局下,竞技体育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积极适应全方位立体化外交新格局。
第一,展现负责任体育大国良好形象。负责任大国是主动担当和主动作为的世界大国,面对大国日益激烈的政治博弈,竞技体育要发挥世界通用语言的独特作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在平衡和缓冲世界大国博弈中主动担当作为,在应对国际政治风险挑战中发挥新作用。建议国家体育、外事等部门共同搭建多类型赛事平台,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赛事文化交流,发挥竞技体育在缓解国际冲突、消弭政治摩擦、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作用,以竞技体育为载体对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塑造全方位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引导体育赛事、文化交流活动等融入国家外交实践,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国际体育秩序建设,在运动员培训、教练员援外、场馆建设等方面加深国际合作。支持优秀运动员加入国际体育组织,引导退役运动员向体育外交官员、跨国体育经纪人等转型,鼓励合适人员竞选国际体育组织的相应职务,争取更多地参与国际体育组织活动和决策。发挥各类运动项目协会、体育明星、体育企业、优秀裁判员等在对外交往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打造全球体育“朋友圈”和关系网。加强与国际单项体育协会的合作,吸引更多国际体育组织、单项体育协会等入驻我国,推动我国职业体育赛事加快融入国际主流赛事体系,构筑更加丰富多元的赛事交流平台,增强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体育多边治理。世界百年变局下的国际体育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竞技体育要主动适应全球治理变局及其风险挑战,加强对国际体育运动发展动向的研究,及时在国际体育多边治理中担当作为,引领国际社会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体育新秩序。例如,针对兴奋剂违规、体育霸权、体育暴力、体育移民等问题,加强与国际组织沟通协作,在全球体育治理体系建设中履行大国担当。加强与主要竞争大国、国际组织开展多层次体育交流,在体育对外援助、体育赛事举办、全球体育治理等国际事务中不断发出中国声音,为全球体育多边治理及时提出中国方案。
3.5 创新“大竞技”发展理念,增强竞技体育带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能
带动引领能力是竞技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外在表现力,是对国家多个行业和领域促进发展的综合能力,是将竞技体育资源成果推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辐射能力。发挥竞技体育带动引领能力的关键在于打破对传统专业竞技体育、争光体育的单一认识,从国家、市场、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整合优势资源,架构竞技体育的结构体系。本文提出“大竞技”发展观,认为“大竞技”是所有体育活动中涉及竞技成分的统称,涵盖专业竞技体育、职业体育以及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中的竞技活动,不仅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元功能,而且在科技、设施、人才、精神等领域集聚了丰富资源(图2)。
进入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竞技体育深度融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拓宽竞技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能力。面对新形势,要从“大竞技”视角统筹竞技体育在国家战略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多元价值,引导竞技体育集聚的优势资源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城市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运动项目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升级运动项目产业业态结构,打造多门类、多层次的赛事产品和文化品牌,以竞技体育的产业效益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通过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推进以多元赛事产品为核心的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助力新兴业态扩容升级。体育部门可以利用“双循环”内敛的新动能,推动运动项目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发展以运动项目为载体的赛事休闲产业,引导运动项目产业与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更多以运动项目为载体的新兴产业链,以及更多适应大众需求的运动项目赛事活动,不断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转型。
二是深度融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竞技体育先进成果向全民健身转化,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多优质的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引导竞技体育集聚的人才、训练、康复、营养、设施、赛事等成果向全人群健康转化。一方面,深入挖掘竞技体育蕴含的公平规则、意志教育等特质,使其成为助力青少年社会化、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实践方式,成为提升行为规范、促进青少年人格养成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竞技体育项目社会化转型,构建适合不同人群参与的运动项目等级标准,引导竞技体育赛事活动、协会组织、技术服务等助力全民健身开展,推动竞技体育项目逐渐下沉到大众群体中,通过竞技赛事项目化促进大众参与,调动广大民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三是推动文化整合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竞技体育赛事在促进社会互动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引导各地搭建多层次赛事活动平台,将不同民族、性别、习俗、年龄、职业的人群聚合在一起,通过体育赛事交流缓冲社会矛盾,推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沟通、弥合民族疏离,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形成良好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另外,深入挖掘竞技体育的文化教养价值,将竞技体育附带的文明、道德、礼仪、规矩等元素与和谐社会倡导的新理念对接,倡导社会发扬不怕困难、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竞技精神,激发不同民族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助力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价值观,为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出新贡献。
4. 结束语
全面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赋予了竞技体育重大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竞技体育要积极践行体育强国战略提出的提升为国争光能力的目标任务,加快转变传统奥运争光方式,从助力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多维视角谋划为国争光的战略定位,不断丰富为国争光的新内涵。竞技体育要拓宽为国争光新思路,围绕“两个发展”新理念,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形象塑造力、均衡发展力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引领力等多个维度,全新架构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的内涵体系,推动从单一的金牌争光向展现综合实力的全面争光转变。要引导竞技体育深入融入强国建设大局,深挖竞技体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娱乐等多元价值,推动竞技体育从单向度为国争光向全面服务社会转变,更加突出竞技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的带动作用,通过竞技体育塑造良好精神形象,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新风貌。要科学研制新版“奥运争光计划”,系统谋划有效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为国争光能力的新路径,构建竞技体育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竞技体育实现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发展,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
[1] 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15 [2] 彭国强. “两个大局” 背景下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形势分析、现实困境与创新方略[J]. 体育科学,2023,43(4):3-13 [3] 钟秉枢. 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与中国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12-19 [4] 李清君.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 奋斗,2022(21):19-21 [5] 彭国强,杨国庆. “十四五” 时期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与创新路径[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3):257-267 [6] 彭国强,高庆勇. 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经验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4):1-12 [7] 彭国强,高庆勇. 新阶段竞技体育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机遇与战略路径[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5):518-524 [8] 李静波. 当代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历史沿革研究[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20:12-24 [9] 任海. 体育强国:由重在国家建构到重在国族建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1-6 [10]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EB/OL] 2024-08-15].https://www.gov.cn/xinwen/2017-08/27/content_5220823.htm
[11] 鲍明晓.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新动能、新模式、新机制研究[J]. 体育科学,2022,42(1):3-14 [12] 彭国强. 新型举国体制赋能中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实现方略[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36(2):145-153 [13] 纪成龙,易剑东. 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阶段的运行特点、进展状况及后续建议[J]. 体育科学,2021,41(5):15-24 [14] 杨国庆,彭国强. 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的战略使命与创新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2018,38(9):3-14 [15] 彭国强.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国际形势与应对方略[J]. 体育与科学,2024,45(2):8-17 [16] 刘东锋,魏歆媚. 奥运金牌的心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5):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