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问题及消解路径

赵富学

赵富学.“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问题及消解路径[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5,49(4):20-29. DOI: 10.16099/j.sus.2024.10.03.0001
引用本文: 赵富学.“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问题及消解路径[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5,49(4):20-29. DOI: 10.16099/j.sus.2024.10.03.0001
ZHAO Fuxu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N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5, 49(4): 20-29. DOI: 10.16099/j.sus.2024.10.03.0001
Citation: ZHAO Fuxu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N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Competition"[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5, 49(4): 20-29. DOI: 10.16099/j.sus.2024.10.03.0001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问题及消解路径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202344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赵富学(ORCID:000-0002-0390-908X),男,甘肃庆阳人,武汉体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E-mail:zfx6289@163.com

  • 中图分类号: G807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N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Competition"

  • 摘要:

    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是“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重点观测的教学创新点。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问题是目前体育类课程教学创新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征阐释及教学理解,分析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问题并探索对应的消解路径。认为:体育类课程在聚焦立德树人、围绕教学问题、立足学科育人、把握思政内涵、注重成果推广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特征,但仍需通过持续改进教学理念、不断规范教学设计、精确定位教学要点和系统升级教学方法,精准凝练和解析体育课程思政在创新目标、创新点、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评价等方面存在的系列问题;通过定位好课程思政创新目标、设置符合教学实际的课程思政创新点、发挥课程思政创新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呼应现实的教学需要、突出创新成果应用,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问题的消解提供路径和方法,助力形成规范化的体育课程思政创新通路,普及推广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经验,进而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质量,打造出标志性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s a key teaching innovation point observed in the "N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Competition".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PE) courses in the competition is currently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of PE teaching.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understan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PE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novative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PE courses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solution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E courses hav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focusing on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issues, subject-based education, gras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s, and emphasizing achievements promotion. However, in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eaching concepts, standardize teaching design, accurately position teaching points, and systematically upgrade teaching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it needs to accurately find the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novation goals and innovation points,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methods, modes, and evaluations in the P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positioning the goal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setting up the innovative points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leveraging its advantages in methods, and highlight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the problems in P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be solved, and the path to be standardized will be found. In the meanwhile, the innovative experience in P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ll get popularized, thereby its overall construction quality will be improved, thus creating a landmark teaching model of P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教创赛”)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性高校教师开展教学理念与技能创新的大型教学赛事,同时是纳入《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的教学竞赛,也是目前该清单中唯一一项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活动。赛事覆盖高校各个学科、各类专业以及各级职称的教师。首届“教创赛”于2021年举办,之后每年举办1次,目前已经完整举办了4届。参加该赛事的教师通常要经历校赛、省(区、市)赛,才能最终代表地方或学校参加国赛。从参赛人数来看,每年参加校赛的教师人数已达数万,经过省赛选拔最终进入国赛的人数也已过千,而最终年均只有394个团队或个人获奖(不含优秀组织奖)。尤其是2024年11月举办的第四届“教创赛”,更是吸引了全国32个赛区1249所高校的10.4万名教师参加了校赛,遴选出2.5万余人参加省赛,最终有483门课程的1779名教师(包括教师团队)入围国赛现场,决出了73个一等奖、170个二等奖和240个三等奖[1],国赛获奖人数占参加校赛人数的0.46%。“教创赛”国赛获奖人数之少、难度之高是其他教学赛事所不能比的,因此被称为教学赛事中的“奥林匹克”。目前,各个高校对此赛事均非常重视,基本从上一届赛事结束之时就开始布局下一届赛事的准备,通常备赛周期为1年,有的高校甚至提前2年就开始布局参赛赛道、打磨参赛文本、修正参赛视频和训练参赛教师。从首届至第四届“教创赛”的参赛方案、评分标准来看,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各参赛课程、赛道竞争的必备内容,尤其第三届“教创赛”开始设置课程思政赛道,这使得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成为参赛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能力,直接关乎比赛结果和成绩排名,进而推动了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进程持续加快。

    从第一届“教创赛”开始,体育类课程就入围国赛现场,陆续获得了1项二等奖和1项三等奖(第一届)、2项三等奖(第二届)、1项一等奖和2项三等奖(第三届)、1项二等奖和2项三等奖(第四届),获奖的课程有“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大学体育-健身瑜伽”“武术套路”“武术”“中国式摔跤”“体能攻略-健康体适能”“运动解剖学”“体育-羽毛球”等,其中“体育-羽毛球”属于课程思政赛道获奖课程。整体来看,体育类获奖课程只占国赛获奖课程的0.5%~0.8%,属于“精英队伍”中的“弱势群体”。目前,鼓励教师参加不同赛道和级别的“教创赛”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公共教学的重要任务。面对关注度如此之高的教学创新赛事,如何对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特征和要求进行系统阐释及理解,凝练和分析体育类参赛课程在课程思政主题和环节面临的实质性创新问题,并探索出对应的创新路径,对于提升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质量、打造标志性的课程思政创新模式、形成规范化的课程思政创新通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从近四届参赛课程的整体情况来看,体育类课程参加“教创赛”的体量虽然不大,但实现了专业课、通识课、公共课、选修课等不同课程类型的全覆盖,部分课程参加了课程思政赛道。由于获奖课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在近四届国赛中获奖的体育类课程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笔者所在体育专业院校组织参加校赛、省赛的实际情况发现,体育类课程展现出聚焦立德树人、围绕教学问题、立足学科育人、把握思政内涵、注重成果推广等课程思政建设特征。

    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是“教创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向[2]。体育类课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从学科德育的视角,明确参赛课程在定位、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原则、评价等方面的育人特性,梳理出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其自身特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理路,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能够完整地体现在体育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中。“教创赛”突出的是“创新”,欲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为体育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创新点,则需要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系统认识体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格局中的关键地位,辩证地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体育类课程独特育人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过渡到“创新”层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在“聚焦”,不仅要“聚焦”体育类课程本身具备的思政价值,而且要“聚焦”不同课程类型和内容延伸出的思政教育内蕴,凝练和内化为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点,结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使创新点能够完整反映出体育类课程的立德树人特点和要求,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清晰的逻辑思路和任务清单。

    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是教学创新的重中之重[3]。“教创赛”十分关注教师的创新报告和课堂教学对真实教学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同时,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围绕真实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开展,最终形成教学问题解决和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双赢的局面。存在于体育类课程中的真实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体育理论类课程中的知识点如何内化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类课程是一致的;另一类是运动技能、实验技能如何能学得会、学得快、用得熟。课程思政巧妙、有效、无声地嵌入教学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同时在教学创新报告和课堂教学实录中展现亮点。课程思政点的创新不能脱离创新报告中呈现的问题,例如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学生因小病小伤或天气原因请假的问题,看似简单却非常真实和普遍,是公共体育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与之相应的是,课程思政点在此环节的创新内容和方式能否突破传统课程思政设计对学生“意志品质”的专题训练,转而从勇敢、守纪、友爱、拼搏、挑战等多样化角度入手,重新塑造课程思政创新框架,逐渐成为评判创新报告中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质量的核心观测点。

    立足学科专业育人特性是教学类赛事对参赛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重要议题。理解学科专业育人特性需要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已有的建设成果及发展特点来进行[4]。体育学科专业涉及面广,“教创赛”参赛课程内容中既有来自学科建设方面的成果,也有来自专业建设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其育人特性反映的是体育学科建设最新成果对体育专业建设的“反哺”情况。因此,各参赛课程都会“铆足劲”展现课程思政创新点对体育学科专业建设的贡献。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立足于体育学科专业的育人特性,需要深入发掘课程特有的育人方法和资源,例如,体育技术类课程对学生体育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强调、对团队合作与拼搏进取精神的感悟,体育理论类课程对学生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培育、对礼仪规范和个人修养的匡正,体育社会实践类课程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困难压力和不良情绪的纾解。课程思政创新点的总结和应用需要建立在全面把握体育类参赛课程育人特点的基础之上,不脱离体育学科专业的育人特性,有序且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的整体创新进程。

    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来看,课程思政属于教学理念的范畴,同时也是教学思维更新和拓展的结果[5]。尽管样式繁多、视角多元的课程思政创新点不断出现,但牢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内涵这一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变的,这也是保证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不脱离课程育人指向的前提。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需要熟悉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创新方式,使课程思政创新点能够与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结合起来,产生整体育人效应。通过对创新报告中的案例设计、实践指导、个性化辅导、课程进度协调等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创新点进行有序的教学处理,对应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要解决的系列问题,使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够落实到教学实践,避免脱离体育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育人方向。尤其是在课程思政创新点的凝练方面,需要开门见山地指出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向,使其既能够与赛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相呼应,又能够完整反映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内涵与方式,体现出浓郁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特点,有助于评价者清晰识别与理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特征与要义。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辐射与推广是“教创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教创赛”的权威性和教学创新报告的标志性,在校赛、省赛和国赛的教学创新报告中,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点的设计、融入方式、素材选取、效果展现等均已成为广大高校体育教师积极追求和钻研学习的优质教学成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进程。“教创赛”同时也鼓励各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能够进行大范围的辐射推广,为更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提供范式和模板。从参加省赛和国赛的创新报告及参赛视频来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一般集中在“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故事”“奥运冠军事迹”等素材的使用方面,也有部分成果与体育史、文化史、党建等领域紧密结合,最终成果一般表现为便于交流推广的、与体育教学相关的课程思政案例或方法。注重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辐射与推广,有助于拓展体育类课程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效的视域和渠道,可为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产生更优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

    “教创赛”秉持持续改进教学理念、不断规范教学设计、精准定位教学要点、系统升级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这也是理解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教学通路。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同样需要依据“教创赛”的教学创新理念,才能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持续改进教学理念是保持教学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充要条件[6]。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融入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的基础。体育课程思政目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将体育类课程对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典型方法与路径进行总结与凝练。“教创赛”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中经常使用“三位一体”表述三者的联结方式和内在关系,其中,价值塑造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是“三位一体”结构中的先决要素。体育课程与教学是对学生实现价值塑造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体育类课程中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直观和最可行的教育内容,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传授体育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与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技能、竞赛技能等具体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其间需要协同体育知识的持续性学习,不断更新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能力结构,有效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价值塑造的目标要求,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

    “教创赛”要求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要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规范的教学设计是落实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支撑,也是保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7]。“教创赛”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般通过3种途径展现:第一种是通过教学大纲,重点展示课程思政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引领;第二种是通过课堂教学视频、课件和支撑性教案,重点展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对教学创新的支持;第三种是通过教学创新报告,重点展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流程的书面表达和应用思路。3种途径合力应用在不断规范的教学设计中,反映了课程思政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引领与支撑性作用。另外,从获奖频次看,术科类课程在省赛和国赛中获奖的频次最高,主要原因是术科参赛课程在教学大纲、教学创新报告、课堂实录、课件、教案上与其他学科参赛课程的区分度较大,其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点设计也更具有体育学科课程的代表性。在术科类课程中,武术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创新角度、素材、方法、内容较其他类课程更为丰富,标识性更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和流程也更规范,因此在术科类获奖课程中占比最高。基于此,体育理论类和实践类参赛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设计方面也需体现出体育类课程的育人共性和基于课程自身的育人个性,这有助于增强与其他参赛课程中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设计的差异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8]课程思政资源作为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主要来源,需要通过精准定位教学要点,尤其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要点全面融入整个教学创新过程,进而保障课程思政资源与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体系实现紧密融合。目前,体育类参赛课程的主流课程思政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中华体育故事、奥林匹克故事、体育名人录、体育史等方面,课程思政教学要点主要定位在为国争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追求卓越、勇于创新、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等高频词上。从“教创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来看,体育类课程需要结合课程特性整合课程思政资源,定位课程思政教学要点,使其既能与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体系融为一体,又能在教学实践中突出体育课程自身的思政特色和育人方式。因此,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点需要与教学内容有更密切的呼应,凸显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标志性特征以及对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体系构建的标志性贡献,使评价者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点及其对教学创新的引领性和支持度。

    “得方法者得比赛”的共识广泛流行于“教创赛”参赛教师和团队群体之中,这里的“方法”特指教学方法。“教创赛”要求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教学方法本身要能够反映学科前沿,并渗透专业思想。对于体育类参赛课程而言,演示法、示范法、讲授法等常规方法虽然不能缺失,但必须对其进行升级和改造,巧妙融入一些与体育教学有交叉的新型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支持“两性一度”的教学内容创新要求。尤其在“教创赛”注重典型案例支持教学创新的前提下,通过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系统升级传统教学方法,建构与体育类课程教学实践相匹配的沉浸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创新体系,丰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使不同课型的典型案例能够有机融入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有助于消解教学创新报告与课堂教学实录在教学方法环节经常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进而凸显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在方法方面的典型性和优越性。

    对“教创赛”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特征进行有效识别,并对其建设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理解,有助于系统凝练和全面解析体育课程思政在创新目标、创新点、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评价等方面存在的系列问题。

    “教创赛”对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目标的要求是立足课程定位和体现学科特点,这一要求与参赛课程常规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一致的。从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来看,最显著的问题是课程思政创新点缺乏完整获取教学内容的支持,出现了课程思政创新目标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例如,参加省赛的3个不同赛区的同一课程“运动解剖学”在创新报告中均涉及“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供学科素材”等课程思政建设点,并且其被作为整个课程的课程思政创新点列入教学大纲和创新报告,对“如何贡献”“如何提供”等需要落地解决的方法却鲜有呈现,引发评委的质疑。又如,来自不同单位的参加校赛的3门“篮球”课程均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奋进”等精神要素列入课程思政创新点,但在创新报告中对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精神要素给出的教学支持乏善可陈,评委对此的意见也很集中。总体来讲,强调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目标的思政意蕴这一要求并无问题,但如果忽略教学实际,不注重从不同类型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的需求,就会导致课程思政创新目标为了“思政”而“思政”,长此以往,难免产生课程思政创新目标设计越来越生硬和僵化的现象,这不仅会阻滞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升级通路,而且容易降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示范性和辐射力。

    从笔者掌握的“教创赛”体育类参赛课程教学创新报告得分情况来看,课程思政创新点的得分并不占优势,甚至成为影响整体成绩的劣势。然而,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创新点数量并不少,从“教创赛”的创新报告来看,第一届至第四届的课程思政创新点有稳定的“增量”,由起初的1~2条逐渐增长到现在的3~5条,“体育与健康”“体育舞蹈”等课程一度达到了7条。但应该与“增量”相匹配的“质量”并未协同提升,而且“增量”也不能有效支持应有的课程思政创新“质量”。部分体育类参赛课程甚至将教学创新目标等同于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目标,降低了创新报告的品质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推动力。其主要原因是,参赛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创新点与教学创新点之间关系的认识。由于目前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和素材相对丰富,尤其是中国连续成功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并取得了辉煌成绩,一大批优质的体育故事和典型案例成规模地出现,一时间让参赛教师“难以取舍”,因此,部分教师在创新报告中便用素材的数量弥补课程思政创新的质量短板,但忽略了创新报告强调的“精准支撑”,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度思政”的现象,不利于赛后倡导的体育课程思政日常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创新点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升级和改进来体现[9]。“教创赛”非常重视教学方法创新,在创新报告和课堂实录中均对教学方法创新配置了相应的得分点。由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较长周期,其间要经历方法验证、总结、优化、提升等环节,并且新方法的应用还需要大体量成功案例的支撑,因此在全新的教学方法编创和使用方面,参赛教师普遍表现得比较谨慎,所使用的方法大部分还是建立在对原教学方法的重构基础上的。例如,将动作示范法重构为基于情境教学的动作示范法、游戏法重构为比赛游戏法、分解法重构为信息技术辅助分解法等,这些重构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方法交叉及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方面,用于展示丰富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以及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度。这种方法重构同时也延伸至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但结果导致部分创新报告出现了刻意重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现象。为了突出体育类参赛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的需要,部分报告刻意将时事政治、军事思想、古典文化等资源纳入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将相应的教学方法直接等同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新重构”,并定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点,导致体育课程思政资源融入教学创新过程的针对性受到干扰,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课程思政资源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边界,使教学创新报告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显得过于含糊,缺乏应有的清晰度。

    教学创新模式是“教创赛”参赛课程创新报告需要呈现的亮点,也是其他参赛材料必须展示的核心内容。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方式往往包含在教学创新模式之中,一般会与教学创新、学法创新、案例构建、信息技术应用结合在一起[10]。从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形式来看,基本都融合在教学创新模式之中,并对其进行专门的阐释,但仍存在理念、目标、方法、质量、应用、反响等方面的过度“包装”问题。这些问题既会降低创新点的直观展示,也会对创新模式的综合评价产生影响,更会对课程思政案例在对应教学模式中的应用造成障碍。常见的过度“包装”现象表现在:某节课、某门课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模式的建构及应用,可以推动体育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某次课采用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可以为提前建成体育强国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某个课程思政点经过学科交叉产生的教学创新模式,可以为“智造中国”的建设和“大国工匠”的培育输送更多的体育工程人才;某个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推动体医深度交融和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养、健康意识和国民意识。类似于这些“过度包装”的课程思政教学表达反映出参赛课程过度求新,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结果却异化了教学创新模式构建的初衷、方法和途径,不仅导致在教学创新模式中出现许多过犹不及的创新问题,还会使体育类课程思政案例在教学创新模式中的应用失去应有的对应性和可靠性,导致应用的边界也变得模糊不清,甚至会造成“放之四海而皆可”的课程思政案例的出现。

    课程思政创新评价是“教创赛”对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的过程。“教创赛”对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创新评价首先借助于自评的形式,这也是参赛课程在评价中唯独能掌握的环节,需要经过教学化处理展示在参赛材料中,目的是呼应创新目标是否实现和创新方法是否应用合理,课程思政创新评价主要集中在3个评审点:一是参赛课程的课堂实录是否结合所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二是创新报告中参赛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能否形成可供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三是教学设计汇报关注参赛课程是否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能否引用典型教学案例举例说明,是否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从收集到的各级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创新评价资料来看,基本都是以积极评价为主,内容主要涉及体育通识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的提升,体育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引领了全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风向,术科课程思政元素和资源的发掘形成了独立的案例建设体系等,评价内容较少提及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改进方向和优化空间,并且这种单一维度评价提供的支撑材料比较薄弱甚至孤立,大部分停留在描述的层面,削弱了体育课程思政创新成果在推广应用层面的说服力和可信度,降低了体育课程思政创新成果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教创赛”鼓励在教学创新中发现和解决真实教学问题,并由此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路径。“教创赛”体育类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针对此类问题提出消解路径更具有实践引领价值,同时考虑到体育类参赛课程整体数量较少,实现优质经验的普及与推广需要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宏观考量,使消解路径更具普适性。因此,提出通过定位好课程思政创新目标、设置符合教学实际的课程思政创新点、发挥课程思政创新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呼应现实的教学需要、突出创新成果应用,助力消解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创新的终极目标,使体育类课程在完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任务时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指向[11]。体育课程思政并非单纯的“体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它要求体育类课程要结合自身的育人特征承载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致力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和任务[12]。“教创赛”要求参赛课程依据课程创新需求定位课程思政创新目标,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创新目标的定位:一是要依据学生体育精神和体育品德培育方式,将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联结起来,助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意志品质能力的整体提升;二是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和训练中获得体验感、成就感,形成体育学科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阶性专业能力与学科能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产生正向激励,并能将体育学习中拼搏进取、顽强坚毅的特质转化为日常行为规范;三是通过创新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中内化个人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锤炼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将乐观向上、奋斗拼搏、团结协作的体育教育特质转化为内在品格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我能”“我会”“我行”的强烈自信。例如,“篮球”课程可根据项目的技术动作特点分为个人进攻型和防守型技术、团队进攻型和防守型技术等,在不同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瞬时反应、判断思维、团队配合、协同决策等能力,助力学生高阶性专业能力的形成。通过体育类课程的创新需求定位课程思政创新目标,是对“教创赛”课程思政创新目标专业化、学科化的具体落实,有助于消解课程思政创新目标为“思政”而“思政”的僵化现象,也有助于学生在体育类课程中获得的高阶专业能力与学科能力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朝向更专业和更务实的方向发展。

    课程思政教学的创新点来自课程对育人经验的凝练及教学实践的总结[13]。“教创赛”注重课程思政创新对教学创新过程的支撑和育人特点的诠释,强调通过教学实际总结和设置课程思政创新点。除了可在体育知识传授和技能习练的过程中总结体育课程思政创新点,还可通过训练实践体验、典型案例学习、典型体育事迹感悟等通路,使教师能够全面认识学生体育素养和思想素养协同共育的内在关系,进而在课程思政创新点设计中更精准地关注学生的思想现状和特征。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创新点对创新过程的支持和诠释:一要视角新,使创新点与课程性质、目的统筹起来,使术科类课程和理论类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方式上交叉共用,推动体育专业类课程与通识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创新点“增量”能够为“质量”提升服务;二要认识新,使创新点与课程建设条件和框架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怎样才能学好体育类课程,如何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对人的价值、对社会的意义、对国家的发展乃至对民族复兴的贡献,进而更积极地投入体育课程学习;三要过程新,对接创新点与体育课程改革,由于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处在进行时,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贯穿于课程思政阶段性成果的形成全过程。例如:公共体育类课程应围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来设计课程思政创新点,优化体育教学过程;体育专业类课程需要依据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在健康第一、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设置课程思政创新点。在大中小体育课程一体化进程中,课程思政创新也要突破学段边界,做好引领和支撑。因此,体育课程思政的创新点需要始终处于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推动创新点更好地支撑教学过程及需求,更完整地诠释创新点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质量的优化和提升。

    “教创赛”的参赛课程按照“金课”的标准打造,在方法上要求有效嵌入,避免宏大空洞、生搬硬套。从线上评审到现场评审,专家停留在每门参赛课程上的时间有限,并且拿到体育类课程参赛资料的专家不一定从事体育专业工作,因此,课程的方法创新是专家考察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短时间内将课程思政创新方法完整地展示给评审专家是每位参赛教师的重要关注点。体育类参赛课程的课程思政创新方法需要将自身与相较于同类别课程的优势和特色展现出来。例如,同样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团队精神等,体育类课程与航天类、地质类、军事类等非体育类课程的核心区别到底在哪里,需要组织和选取的课程思政资源如何有效融入体育教学创新过程,并且通过怎样的课程思政创新方法来表达,才能使评审专家更全面、更精准地判断体育课程思政的创新特色与优势。因此,体育类课程思政创新方法需要对接“学练赛”与“学研训”纵横联结的教学过程,例如,“体育与健康”“运动解剖学”“排球”等不同类型课程依据某一教学过程特点,融入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思政资源,实现创新方法与课程内容、思政资源的一致性表达。另外,体育课程思政资源能否贴切地融入教学创新过程,也是衡量整个创新报告中课程思政创新点凝练质量的前提,因为创新报告的篇幅有限,而且如果参赛课程是术科课程,动作示范和练习组织本身就要占据相当长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和时间内呈现出课程思政创新点以及相对应的思路,已经成为体育类参赛课程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通过严格打磨课程思政创新方法与体育类课程特色和优势的联结环节,使课程思政资源的选摘、取用能够更加贴切地融入体育类课程教学过程,避免方法重构,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呈现出应有的深度和高度,才能让学生真参与、真感动、真折服。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8]这既是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向的要求,也是对其专业属性的界定。“教创赛”鼓励参赛课程构建专业属性显著的课程思政创新模式,通过典型案例的形式呼应教学创新的现实需要。建设典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已经成为课程思政创新模式组构的关键环节,目的是以小的切入点来洞悉真实的教学问题,避免课程思政创新模式中容易出现的“过度包装”问题。体育课程思政创新模式不能脱离体育课程具有的生动、活泼、竞争、协作等显著特征,典型课程思政案例既可以选取体育名人奋斗事迹、关键体育事件、运动项目精神等素材,也可以选择发生在身边的体育故事,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通过课程思政创新模式强化家国情怀、协作精神、团队意识、规则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国际视野和锲而不舍的顽强作风,推动这些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创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能够从我做起,正确认识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例如,“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体育类专业课程应紧紧抓住“培育学生从教信念和职业情怀”这一课程思政创新点,选取身边发生的支教故事或体育名人事迹等素材作为典型案例,紧贴教学现实需要,解决学生从教意愿低的现实问题。通过推动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保持体育课程思政创新模式在教学创新全程中始终能够以润物无声、化盐于水的方式自然开展,进而实现育人效应最大化。

    “教创赛”不仅为各学科的教学创新成果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而且注重教学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成效。作为教学创新成果之一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需要在评价反馈中吸取经验,寻找差距,对症下药,持续强化。对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而言,参赛的体育类课程结合课程育人优势,都致力于积极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体育专业教学巧妙融合起来,如何使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丰富教学手段,以强化课程思政创新成果对教学实践的支持,扩大课程思政创新成果的应用成效。整体来讲,评价课程思政的创新情况需要对创新成果与创新指向的契合度进行全面评价[14],这样既可以判断课程思政创新成果的有效性,也可以丰富创新成果对创新评价的多元支持,避免创新评价“孤立无援”现象的产生。例如,“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等体育理论类课程思政创新成果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深化和专业素养的形成,“篮球”“排球”等体育实践类课程应关注学生是否实现了能力进阶、是否培育了关键品格以及体育精神,注重学情与课情的变化,保持创新成果与评价的一致性。同时,体育课程思政创新成果要做到“少而精”,需要实现“成效的加法和内容的减法”相结合,即产生的创新成果一定要有新的内蕴和外延,不在创新成果数量上与体育学科及其他学科比拼,而是需要在创新成果应用成效方面发挥应有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更多的体育类课程树立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样板和范例,更好地拓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教学实践支持通路,使学生能够在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实践中深化理解和体验,在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朝向更深、更实的方向发展。

    教学是长久的坚持,而教学大赛是日常教学成果集中展示和体现的方式之一。以赛促教、以赛促能、以赛促创、以赛促练是教学创新大赛举办的最终落脚点。在“教创赛”各赛道持续扩容的背景下,体育类课程在参赛体量和获奖数量方面仍需要不断突破。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作为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观测点和考量指标,需要结合体育类课程的教学创新目标和方向,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将创新内容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体育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格。今后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需要更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育类专业对推进社会发展、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如何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能够立足于体育类课程“健身健心健行”的独特价值,也能够持续扩展体育类课程“育体育德育能”的典型功能,为“帮助学生树立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提供坚定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支持。

  • [1] 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团队)名单[EB/OL]. [2024-08-03]. https://nticct.cahe.edu.cn/engine2/d/30391818/5628135/0/4636257?t=11158246&p=904669
    [2] 薛栋,冯亚萌. 教学何以创新:基于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作品的分析[J]. 山东高等教育,2022,10(3):1-9
    [3] 韩筠. 数字时代高等教育的教学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2023(12):4-10
    [4] 张春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J]. 教育科学,2023,39(5):45-50
    [5] 旋天颖,俞明轩.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共识、内容一体与行动一致[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4(4):19-29
    [6] 蔺伟,王旭东.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创新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8):109-114
    [7] 赵富学. 体育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问题判别及其克服[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4):381-388
    [8]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4-08-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9] 郝祥军,顾小清. 技术促进课程创新:如何走向教育公平[J]. 中国电化教育,2022(6):71-79
    [10] 陈永涌,甄宸. “新文科” 背景下课程思政的积极育人体系建构[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2):160-168
    [11] 丁海峰,陶玉流,张尧. 体育课程思政培育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6):57-59
    [12] 袁圣敏,吴键. 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构建[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3,43(6):1-8
    [13] 毛振明,丁天翠,温君慧. 论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一):困境与原因[J]. 体育学刊,2023,30(3):1-8
    [14] 赵富学,彭小伟.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转换与推进理路生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1):1-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4
  • HTML全文浏览量:  6
  • PDF下载量:  1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10-02
  • 修回日期:  2025-03-12
  • 刊出日期:  2025-04-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