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模式”双乳酸阈值训练:一种耐力训练的新方法
-
-
双乳酸阈值训练(double lactate threshold training,DLTT)又称“双门槛训练”,指利用血乳酸浓度指导训练强度,并在阈值训练日(上/下单元)分别进行有氧阈值(LT1)与无氧阈值(LT2)训练。近年来,由于“挪威的英厄布里格森三兄弟”的成功,DLTT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学界在其概念释义、效果评估、作用机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内容尚待厘清,明确其概念、效果、机理是认识与推广DLTT的重要理论基础。综述既有研究成果,首次尝试将DLTT定义为:以提升有氧与无氧速度能力为目的,在阈值训练日内分别进行LT1(0.7~2.5 mmol/L)与LT2(2.0~4.5 mmol/L)训练,频次≥2次/周且间隔1 d,训练量≈120~160 km/周,训练方法为间歇、持续训练,训练手段采取短跑、中长跑、长跑、越野跑等,适用于体能类耐力周期性运动项目的一种运动策略。
过往研究证实DLTT可能有效改善机体的肌肉适能,保证高能物质(ATP、CP)的有效恢复,同时,DLTT可以精确控制阈值刺激强度范围(HRmax、乳酸阈值、VO2max等),使肌肉在短时间内经历中等强度(60%~70%HRmax)的收缩和放松,从而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肌肉可塑性(维度、弹性)水平。一方面,运动员可以在阈值训练日中进行不同负荷强度、固定训练区间的机能训练,从而提高身体在血液中清除乳酸的能力,实现无氧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DLTT通过提高身体对氧气的利用效率,从而使得运动员减少对肌肉糖原的依赖,实现无氧能力的提升。长期进行DLTT,神经系统对乳酸的耐受性可能增强,以优化肌肉的能量代谢,减少外周疲劳的发生。
关于DLTT作用机理的研究结论并未统一,DLTT的作用机理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激素分泌、蛋白质合成与抑制调节、纤维募集与细胞肿胀、线粒体生物合成与呼吸功能链改善、神经递质调节。另外,根据“Selye应激-适应”理论,DLTT可能通过更频繁地刺激乳酸阈值,促进更快的生理适应,包括提高线粒体增殖和优化钙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DLTT在应用对象、训练方案、作用机理、效果评估、安全因素方面亟待进一步体系化的研究,同时在应用中应考虑运动员个性化训练方案、阈值训练日中的负荷要求与监控,以及DLTT并非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现阶段建议应用于体能主导的周期性项目训练。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2
- HTML全文浏览量: 87
- PDF下载量: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