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扎根理论在体育学研究中的适用边界

林志义, 杨海晨

林志义, 杨海晨. 扎根理论在体育学研究中的适用边界[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6):87-87.
引用本文: 林志义, 杨海晨. 扎根理论在体育学研究中的适用边界[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6):87-87.

扎根理论在体育学研究中的适用边界

  • 扎根理论发展至今已形成经典、程序化、建构性等流派。体育学界借此涌现出大量学术成果,但分析发现,很多研究成果在理论预设下验证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客观知识,机械地“归纳”“编码”出一些静态、去情境、相互割裂的概念群,却无法对体育行动的解释形成深刻洞见,致使该方法有沦为体育学研究“时尚包装”的不良倾向。此类问题频繁发生主要可能源于研究者不了解扎根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无法把握其适用边界。

    扎根理论是指研究者在诠释取向的指引下对社会行动展开分析并建构理论的一种质性研究分析方法。诠释取向认为,社会行动发轫于人们对特定事件意义的理解,而意义产生于人与人的互动,人们赋予事件的意义往往又会依据具体情境进行动态调整,且在互动过程中被重构。社会行动的形成除关涉个体心理、生理等维度外,还会受到历时性与共时性社会情境的影响。因此,采用扎根理论研究体育行动时,应从特定情境中挖掘数据,脉络化地呈现该行动的发生机制与逻辑。遵循实证主义范式验证变量AB间的线性因果关系显然与诠释取向不相容。只有掌握行动发生的动态情境,才能确定AB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关系,这也决定了在数据收集时应关注行动的动态情境条件。对情境变化中的体育事件进行研究契合了诠释取向的宗旨。这提示我们,在体育学研究中运用扎根理论需要研究者进入行动发生的动态情境中获取资料,并从资料中形成及联结概念,进而形成对体育行动的机制性解释。

    综上,扎根理论一般适用于研究者在摒弃理论前设的情况下对具有互动性、变动性及情境性的体育行动展开自下而上的理论建构。当前有些研究过度沉溺于机械的编码技术,忽略了理论建构的动态性与情境性,导致研究只是在重复常识。欲改变此现状,可以借鉴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关注特定体育行动在动态性、情境性下是如何基于个体—个体、个体—群体、个体—社会、个体—历史间互动而发生及变化的,并把该行动“是什么”“如何发生”“为什么发生”“谁”“何地”“何时”等置于关联的结构性时空条件下展开讨论。

  • 期刊类型引用(2)

    1. 邓万金,李政,杜鹏. 老年群体的智慧体育场馆消费体验研究:模型构建、影响机制与适老化对策. 体育学研究. 2024(04): 20-32+110 . 百度学术
    2. 吴赛,田建强. 问题与改进:“扎根理论运用”的批判性反思——基于151篇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12): 38-4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28
  • HTML全文浏览量:  509
  • PDF下载量:  124
  • 被引次数: 3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3-06-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