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青年篮球运动员低重心突破与防守的干预效果

汪喆, 何俊良, 杨涛

汪喆, 何俊良, 杨涛. 青年篮球运动员低重心突破与防守的干预效果[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8, 42(3): 84-89. DOI: 10.16099/j.sus.2018.03.014
引用本文: 汪喆, 何俊良, 杨涛. 青年篮球运动员低重心突破与防守的干预效果[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8, 42(3): 84-89. DOI: 10.16099/j.sus.2018.03.014
WANG Zhe, HE Junliang, YANG Tao. Intervention of Low Center of Gravity Breakthrough and Defense in Junior Basketball Players[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8, 42(3): 84-89. DOI: 10.16099/j.sus.2018.03.014
Citation: WANG Zhe, HE Junliang, YANG Tao. Intervention of Low Center of Gravity Breakthrough and Defense in Junior Basketball Players[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8, 42(3): 84-89. DOI: 10.16099/j.sus.2018.03.014

青年篮球运动员低重心突破与防守的干预效果

基金项目: 

上海市体育局攻关服务项目 14JT02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汪喆(1981-), 女, 浙江舟山人,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Tel.:(021)64330794, E-mail:layla_811221@163.com

  • 中图分类号: G841

Intervention of Low Center of Gravity Breakthrough and Defense in Junior Basketball Players

  • 摘要: 对上海青年篮球队的18名男运动员、16名女运动员进行为期12周的核心力量、弹跳力干预训练,并对干预训练前后运动员相关测试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通过干预训练,男运动员的各项身体能力数据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女运动员的测试数据呈非常显著性和显著性差异;干预训练后,男女运动员突破成功时的重心高度呈非常显著性和显著性降低,防守对方突破的成功率提高。提示:通过发展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及弹跳力,可提高篮球运动员的动态稳定性、灵敏性及爆发力水平,进而使运动员在赛场上保持低重心姿势完成突破及防守对方突破的技术动作。
    Abstract: The study conducted the intervention training of 12-week core strength and jumping ability of 18 male players and 16 female players in Shanghai Junior Basketball Team, and compared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data as well.The results find that the physical ability of male players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ile an obvious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female players.After the intervention training, there existed an obviously significant lowering and significant lowering of the gravity center for male and female players, respectively, with a higher success of the defense against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opponents.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training of core strength and jumping can improve the players' dynamic stability, agility and explosive levels, thus to keep the positioning of their low center of gravity, which helps to complete the breakthrough or defense against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opponents.
  • 随着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增强,进攻、防守技术不断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每一个进攻动作都是以摆脱防守、投篮得分为目的。突破是运动员运用脚步动作和运球技术快速超越防守者的一项进攻技术动作,也是摆脱防守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进攻队员凭借娴熟的控球技术,利用运球速度、方向和动作的变化进行突破。突破起动前,降低身体重心可增强肌肉收缩力量,使身体获得充分向前推动的力量。突破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突破时起动的快慢,而起动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两腿蹬地的力量。腿部的力量是移动速度的保证,只有足够的力量蹬地,才能产生更强的爆发力和加速度。为此,在突破时,要控制和稳定身体平衡,加速度的前提条件是控制好身体重心,可随机改变动作及运动方向,以腰部和上体的力量为发力点,非中枢脚向突破方向积极有力地蹬地,迅速起动摆脱防守队员[2-4]。防守突破是影响整体防守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高水平队员大多采取膝关节屈曲、上体前倾幅度较大的低重心姿势防守突破,根据判断迅速调整防守位置和姿势,抢先占据对方突破路线上的位置。这种防守姿势的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大,有利于防守队员快速变向及获得更快的起动速度,从而能跟上进攻队员的突然变向与加速,避免被对方轻易超越和突破[5-6]。如何在比赛场上提高突破及防守对方突破的能力,是篮球运动训练亟待解决的问题。

    突破与防守突破都需要运动员保持低重心姿势并能控制好身体平衡,有较强的下肢瞪地力量进行快速变向和移动,因此,篮球运动员需要有较好的动态稳定性、平衡能力、灵敏性、下肢力量和爆发力等身体素质能力。所谓低重心姿势就是运动员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屈曲,身体重心一般比直立姿势的重心低约25%[7]。运动员不但要有控制身体低重心的动作意识,更要有保持低重心完成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水平的下肢力量、躯干核心力量及动态稳定性、平衡能力、灵敏性等素质的保证。下肢肌肉力量是克服人体惯性,产生快速移动的直接动力。人体的核心力量起着控制和稳定身体平衡的作用,核心力量的提高可以固定运动员身体的姿势,加强各环节的有机结合,改善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性。人体的躯干部位在运动过程中起枢纽作用,刚性地连接四肢肌肉直接参与完成运动,有效地衔接上下肢与核心区域,从而有效控制力量的传递,保持运动员身体姿势平衡[8]

    当前,国内外对如何发展篮球运动员低重心完成突破及防守对方突破的技术动作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旨在探讨通过核心力量、弹跳力的训练提升运动员的躯干核心力量、下肢力量及爆发力等素质,进而提高运动员的动态稳定性、平衡能力、灵敏性、下肢力量和爆发力等低重心完成突破与防突破动作的能力,帮助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形成低重心完成突破及防守对方突破的技术动作。

    研究对象为上海青年篮球队34名男女运动员(表 1),参与者身体健康,并签署知情告知书。

    表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objects
    性别 人数 年龄/岁 身高/cm 体质量/kg 训练年限/a
    18 14.9±0.32 193.5±8.06 81.23±13.52 3.06±0.75
    16 14.8±0.36 177.4±8.78 68.83±7.50 2.75±0.6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篮球运动员保持低重心姿势完成突破及防守对方突破技术动作,需要有良好的躯干核心力量、下肢力量、爆发力及灵敏性等素质能力。为提高青年篮球运动员的低重心姿势完成突破及防守对方突破动作的能力,对运动员核心力量和弹跳力进行干预训练实验,发展运动员的躯干核心力量、下肢力量、爆发力及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在实验前后对青年篮球运动员进行平板支撑、Y-平衡测试、六角跳、单脚跳、单脚跨跳、纵跳、Y型灵敏测试,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运动员躯干核心力量、下肢力量、爆发力及灵敏性等素质能力。为反映青年男女篮球运动员“低姿”完成突破及防守动作的能力,在实验前后的全国青年运动会篮球预选赛及决赛阶段的比赛中,对上海队运动员比赛时的进攻持球突破、防守对方突破时的动作重心高度和动作效果进行比较。

    通过查阅篮球训练与身体能力有关的文献,考虑指标测试方法的简便可行性等因素,选择了平板支撑、Y-平衡测试、六角跳、单脚跳、单脚跨跳、纵跳、Y型灵敏测试作为反映青年男女篮球运动员“低姿”完成突破及防守动作能力的测试指标。采用Smartspeed测试Y型灵敏,采用摸高器测试单脚跳、单脚跨跳、纵跳,采用Y-平衡测试仪测试平衡,采用秒表测试平板支撑、六角跳。

    平板支撑测试:主要测试运动员核心肌肉力量的耐力水平。有研究表明,核心肌肉耐力比肌肉力量的支持功能更重要[9],平板支撑测试有较好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可行性[10]。Y-平衡测试:是一项力量、柔韧、核心控制和本体感觉共同参与的一种单腿动态平衡测试,有较高的有效性和稳定性[11]。单脚跨跳:反映运动员的单侧下肢减速急停能力[12]。单脚跳:反映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及加速能力[12-13]。六角跳:反映运动员身体的灵活性及踝关节的刚度[14]。纵跳(静蹲跳/反向跳):原地纵跳摸高,反映运动员的下肢肌肉力量和爆发力水平[15]。Y型灵敏测试:反映运动员的起动和反应速度,第1阶段时间反映运动员的起动速度,第2阶段时间反映运动员的反应速度,总时间是二者的相加。此灵敏性测试包括感觉、决策及行动的组成部分[16]。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运动员的躯干核心力量、下肢力量、爆发力和灵敏性等身体能力,可作为评价运动员低重心姿势完成突破及防守对方突破动作能力的指标。

    在测试前,运动员先进行标准的热身活动,5 min适宜速度的慢跑,2 min静态肌肉拉伸,然后进行测试。

    通过观摩训练课并与教练员沟通,针对上海青年男女篮球队力量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运动员身体素质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发展运动员躯干核心力量、下肢力量、爆发力等为主进行训练干预,提高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灵敏性、爆发力、平衡性等能力,以提高运动员低重心姿势完成突破及防守对方突破动作的能力。

    在2015年全国青年运动会篮球预选赛结束后至决赛阶段开始前,对上海青年男女篮球运动员进行为期12周的躯干核心力量、弹跳力等干预训练。仰卧挺髋、俯卧挺身起、平板支撑、俯卧举腿、左右斜砍、单脚壶铃硬拉等练习主要发展臀部、背部、腰腹部肌肉,加强核心肌群力量,稳定脊柱和骨盆功能,发展核心肌群力量耐力水平。连续跳栏架、原地连续弓步跳等超等长练习主要发展腿部力量及爆发力[17-20]。干预训练方案见表 2。每周2次干预训练课,安排在每周的周三和周六,每次课持续大约50 min,运动负荷从3组开始。在干预训练前后进行多项身体能力测试。

    表  2  男女运动员躯干核心力量、弹跳力的干预训练课内容
    Table  2.  Traing course content for male and femaleplayer's core strength and jumping ability
    内容 练习手段 练习量
    准备活动 慢跑 5 min
    静态伸展下肢肌肉 2 min
    投篮 5 min
    俯卧鳄鱼式呼吸 20次×2组
    单脚站立燕式平衡 20 s×2组
    多方向弓箭步 20次×2组
    PNF拉伸练习 2组
    基本部分 仰卧挺髋 20~30次×3~4组
    俯卧挺身起 20~30次×3~4组
    平板支撑 30 s×3~4组
    俯卧举腿 20~30次×3~4组
    左右斜砍(5~10 kg) 20~30次×3~4组
    单脚壶铃硬拉(3~8 kg) 20~30次×3~4组
    连续跳栏架 5~8次×3~4组
    原地连续弓步跳 10~20次×3~4组
    注:女运动员训练负荷参考下限,男运动员训练负荷参考上限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全国青年运动会篮球预选赛及决赛阶段比赛现场,用Sony摄像机在场地中线附近距边线约10 m处,跟踪拍摄上海青年男女篮球队运动员全场比赛的视频,拍摄速度为50帧/s。截取上海队运动员比赛时的进攻持球突破、防守对方突破时的动作图像,用以解析运动员的重心高度,图像解析运用美国APAS运动分析系统,采用松井秀治人体模型,用低通数字滤波对所获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21-22],并记录运动员完成突破及防守对方突破动作的次数及成功率。

    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数据给出平均值±标准差,配对t检验评估干预训练前后测试的差异,显著性设置在P<0.05水平。

    表 3表 4的测试数据看,通过12周的干预训练,青年男女篮球运动员的各项指标都有了较大提高。男运动员的平板支撑、Y-平衡测试、六角跳、单脚跳、单脚跨跳、纵跳、Y型敏捷测试的测试数据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女运动员的平板支撑、Y-平衡测试右、单脚跳、单脚跨跳、纵跳、Y型灵敏测试的数据都有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Y-平衡测试(左)、六角跳、单脚跳(左)的测试数据都有显著性提高(P<0.05)。说明青年男女运动员核心肌群的力量耐力、动态稳定性、下肢爆发力及灵敏性等低重心姿势完成动作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表  3  男运动员12周身体训练干预前后低重心完成动作能力指标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indexes of maleplayers before and after 12 weeks' physicaltraining intervention
    测试指标 干预前 干预后 P
    平板支撑俯卧/s 177±71.3 223±64.5 <0.01
    Y-平衡 92.9±6.1 94.45±5.7 <0.01
    93.7±5.1 94.85±5.0 <0.01
    六角跳/s 15.44±1.3 15.27±1.3 <0.01
    单脚跳/cm 185.7±15.0 192.8±11.4 <0.01
    185.7±16.7 194.7±11.3 <0.01
    单脚跨跳/cm 200.1±11.2 207.8±7.6 <0.01
    198.6±15.7 206.47±11.3 <0.01
    纵跳/cm 静蹲跳 304.3±9.8 304.9±9.5 <0.01
    反向跳 307.9±10.5 308.9±9.8 <0.01
    Y型灵敏测试/s 第1段 1.09±0.08 1.09±0.08 <0.01
    第2段 1.48±0.14 1.46±0.13 <0.01
    总时间 2.57±0.18 2.55±0.18 <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女运动员12周身体训练干预前后低重心完成动作能力指标的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indexes of femaleplayers before and after 12weeks' physicaltraining intervention
    测试指标 干预前 干预后 P
    平板支撑俯卧/s 100.3±20.5 205.8±56.3 <0.01
    Y-平衡 96.0±5.5 98.3±4.2 <0.05
    97.1±5.4 98.8±4.4 <0.01
    六角跳/s 17.29±1.61 16.97±1.38 <0.05
    单脚跳/cm 153.5±12.4 160.4±14.7 <0.05
    160.4±14.7 168±10.8 <0.01
    单脚跨跳/cm 172.8±13.4 177.7±12.3 <0.01
    169.2±10.7 176±12.4 <0.01
    纵跳/cm 静蹲跳 298.1±22.5 299.6±21.1 <0.01
    反向跳 302.7±22.9 305.1±21.7 <0.01
    Y型灵敏测试/s 第1段 1.23±0.12 1.223±0.11 <0.05
    第2段 1.55±0.10 1.529±0.09 <0.01
    总时间 2.77±0.19 2.752±0.17 <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5图 1可以看到,通过12周身体训练干预后,在青运会决赛阶段的比赛中,青年男篮运动员平均每场比赛运球突破次数增加,比干预前的预赛阶段增加了110%,突破时身体重心高度呈显著性降低(P<0.05),突破成功时的重心高度呈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说明运动员在完成突破动作时的身体保持了低重心姿势,就有完成突破动作的时机和信心,因此,平均每场持球突破的次数有所增加。

    表  5  男运动员干预前后突破和防守动作的次数及成功率
    Table  5.  Average number and success rate of the breakthrough and defensive action of maleplay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项目 突破时 突破成功 突破失败 防守 防守成功 防守失败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场均次数 7.2 15.13 5 9.5 2.2 5.63 14 13.5 4 6.88 10 6.62
    成功率/% 69 63 29 5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图 1图 2同此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男运动员干预前后突破和防守动作的重心高度比较
    Figure  1.  Center of gravity of male player's breakthroughand defensive a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在青运会决赛阶段的比赛中,青年男篮运动员平均每场比赛成功防守对方持球突破的次数增加,成功率提高。成功防守对方突破时身体重心有一定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防守失败时的身体重心无变化。

    表 6图 2可以看到,通过12周的身体训练干预后,青年女篮运动员在干预后的青运会决赛阶段比赛中,场均突破数有所增加,虽然突破的成功率有所下降,但突破时身体重心高度呈显著性降低(P<0.05);突破失败时身体重心高度呈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说明运动员在完成突破动作时的身体保持了低重心姿势,就有完成突破动作的时机和信心,因此,持球突破次数有所增加。

    表  6  女运动员干预前后突破和防守动作的场均数及成功率
    Table  6.  Average number and success rate of the breakthrough and defensive action of femaleplayer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项目 突破时 突破成功 突破失败 防守 防守成功 防守失败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场均次数 8 11.43 6.33 5 1.67 6.43 6.33 10.43 1.67 4.14 4.66 6.29
    成功率/% 79 44 26 3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2  女运动员干预前后突破和防守动作的重心高度比较
    Figure  2.  Center of gravity of female player'sbreakthrough and defensive action before andafter intervention

    将干预后的决赛阶段与干预前的预赛阶段进行比较,青年女篮运动员场均成功防守对方持球突破数量增加(从1.67次增加到4.14次),成功率从26%提高到39%。防守对方突破时身体重心有一定的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上海青年男女篮球队员为期12周的核心肌群的力量以及弹跳力干预训练实验发现,运动员的各项低重心完成动作能力指标测试数据都有显著性提高或非常显著性提高。说明青年男女篮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耐力、动态稳定性、下肢力量、爆发力及灵敏性等低重心姿势完成动作能力有了较大发展。在比赛中完成运球突破和防守对手突破的篮球专项动作时,身体重心有一定降低,篮球专项动作能力有所提高。

    运动员的平板支撑和Y-平衡测试成绩的提高说明通过仰卧挺髋、俯卧挺身起、平板支撑、俯卧举腿、左右斜砍、单脚壶铃硬拉等一系列的核心力量训练,可使运动员核心肌肉力量及力量耐力得到提高,促进了核心稳定性和肌肉本体感觉的发展。这是因为核心力量是维持核心稳定性、保持身体平衡,控制身体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的保证,要保持骨盆-脊柱-髋关节这一个身体核心区的稳定,核心肌群必须能够各负其责才能够使动作最有效,才能保证身体在屈髋、屈膝、屈踝的低重心姿势下保持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核心稳定性的提高使得运动员四肢运动有了稳定的支撑点,上肢、下肢、躯干的动作更加协调[23-24]

    运动员的六角跳、单脚跳及跨跳、纵跳、灵敏性等测试成绩显著提高,说明通过连续跳栏架、原地连续弓步跳等超等长形式的弹跳力训练,发展了运动员下肢的肌肉力量、爆发力及反应力量。这是由于连续跳栏架、原地连续弓步跳两种弹跳力练习均具有拉长-缩短周期的超等长收缩特征,即肌肉先被迫拉长,再进行快速收缩,肌肉牵张的刺激促使运动中枢发出更强烈的神经冲动,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收缩,且使运动单位同步化,增强肌肉收缩效果[25-26];同时,抑制了对抗肌的活动,改善肌肉之间的协调性,并提高肌肉的承受负荷能力[27]。因此,连续弹跳练习,利用了肌肉产生的牵张反射和弹性势能,加强神经肌肉系统反射活动,增强了神经适应,可提高运动员的腿部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使其快速改变运动方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也是运动员灵敏性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连续弹跳练习可改善神经肌肉的反馈途径和控制能力,增强关节的位置意识,促进人体姿势的调整,提高动态平衡能力[28]

    通过核心力量和连续弹跳的练习,运动员的躯干核心力量、下肢力量、爆发力等得到了发展,提高了核心稳定性、肌肉本体感觉和关节稳定性,能够在比赛场上更好地控制身体重心,可以在屈髋、屈膝的低重心姿势下维持平衡,并完成专项技术动作,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运动状态下,可以更好利用腿部肌肉的快速用力,完成快速变向、急停、快速蹬地转身及起动等动作,快速突破、摆脱对手的防守,或积极跟随对手进行有效防守,提高技战术动作完成的突然性。

    在干预后的青运会决赛阶段的比赛中,突破时身体重心高度有显著性降低,突破成功时身体重心高度有非常显著性降低,上海青年男篮场均运球突破次数增加,场均成功防守对方持球突破次数增加,成功率提高。上海青年女篮突破时身体重心高度呈显著性降低,场均运球突破数有所增加,场均成功防守对方突破数量增加,成功率提高。说明上海青年男女篮球运动员通过核心肌群力量和弹跳力的训练,躯干核心力量、下肢爆发力、反应力量得到了发展,运动员的核心力量、灵敏性、动态稳定性、下肢力量及爆发力等低重心姿势完成动作的能力得到提高。躯干核心力量的提高使四肢运动有了稳定的支撑点,动作更加协调,在快速变化的运动状态下,能更好地控制身体的稳定,保持低重心姿势。另外,运动员下肢力量、爆发力及反应力量的提高,使其能够在赛场上保持身体低重心姿势完成快速起动、变向、突破等篮球专项技术动作,运动员在完成突破动作时身体保持了低重心姿势,就敢于突破上篮。男女篮球运动员突破成功率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在完成突破动作时保持了低重心姿势,有突破的时机和信心,运球突破次数增加,但由于年轻运动员技术动作不够熟练,以及在突破时机的把握上还不够果断,从而造成了突破失败次数的增加。

    当然,核心力量、灵敏、动态稳定性、爆发力等低重心姿势完成动作能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运动员在比赛中就一定能提高突破和防守等专项技术表现,这还要基于运动员专项技术的掌握情况、时机的把握及对手的水平等。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核心力量、灵敏型、动态稳定性、爆发力等低重心姿势完成动作的能力,就不可能在比赛场上有良好的专项技术表现。

    对上海青年男女篮球运动员进行为期12周的核心肌群和弹跳力练习的干预训练实验,结果表明,男女运动员的平板支撑、Y-平衡测试、六角跳、单脚跳、单脚跨跳、纵跳、Y型灵敏测试的成绩都有显著性提高。说明运动员的动态稳定性、下肢力量、爆发力及灵敏性等低重心姿势完成专项动作能力有了较大发展。在干预训练后,上海青年男女篮运动员在赛场上能较好地保持身体低重心姿势,完成突破及防守对手突破等专项动作,专项运动表现也有了一定的进步。由于实验时间和研究对象的限制、篮球比赛的复杂性以及对手水平的不确定性等,本研究结果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拟在今后的训练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 图  1   男运动员干预前后突破和防守动作的重心高度比较

    Figure  1.   Center of gravity of male player's breakthroughand defensive a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图  2   女运动员干预前后突破和防守动作的重心高度比较

    Figure  2.   Center of gravity of female player'sbreakthrough and defensive action before andafter intervention

    表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objects

    性别 人数 年龄/岁 身高/cm 体质量/kg 训练年限/a
    18 14.9±0.32 193.5±8.06 81.23±13.52 3.06±0.75
    16 14.8±0.36 177.4±8.78 68.83±7.50 2.75±0.68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男女运动员躯干核心力量、弹跳力的干预训练课内容

    Table  2   Traing course content for male and femaleplayer's core strength and jumping ability

    内容 练习手段 练习量
    准备活动 慢跑 5 min
    静态伸展下肢肌肉 2 min
    投篮 5 min
    俯卧鳄鱼式呼吸 20次×2组
    单脚站立燕式平衡 20 s×2组
    多方向弓箭步 20次×2组
    PNF拉伸练习 2组
    基本部分 仰卧挺髋 20~30次×3~4组
    俯卧挺身起 20~30次×3~4组
    平板支撑 30 s×3~4组
    俯卧举腿 20~30次×3~4组
    左右斜砍(5~10 kg) 20~30次×3~4组
    单脚壶铃硬拉(3~8 kg) 20~30次×3~4组
    连续跳栏架 5~8次×3~4组
    原地连续弓步跳 10~20次×3~4组
    注:女运动员训练负荷参考下限,男运动员训练负荷参考上限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男运动员12周身体训练干预前后低重心完成动作能力指标的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indexes of maleplayers before and after 12 weeks' physicaltraining intervention

    测试指标 干预前 干预后 P
    平板支撑俯卧/s 177±71.3 223±64.5 <0.01
    Y-平衡 92.9±6.1 94.45±5.7 <0.01
    93.7±5.1 94.85±5.0 <0.01
    六角跳/s 15.44±1.3 15.27±1.3 <0.01
    单脚跳/cm 185.7±15.0 192.8±11.4 <0.01
    185.7±16.7 194.7±11.3 <0.01
    单脚跨跳/cm 200.1±11.2 207.8±7.6 <0.01
    198.6±15.7 206.47±11.3 <0.01
    纵跳/cm 静蹲跳 304.3±9.8 304.9±9.5 <0.01
    反向跳 307.9±10.5 308.9±9.8 <0.01
    Y型灵敏测试/s 第1段 1.09±0.08 1.09±0.08 <0.01
    第2段 1.48±0.14 1.46±0.13 <0.01
    总时间 2.57±0.18 2.55±0.18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女运动员12周身体训练干预前后低重心完成动作能力指标的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indexes of femaleplayers before and after 12weeks' physicaltraining intervention

    测试指标 干预前 干预后 P
    平板支撑俯卧/s 100.3±20.5 205.8±56.3 <0.01
    Y-平衡 96.0±5.5 98.3±4.2 <0.05
    97.1±5.4 98.8±4.4 <0.01
    六角跳/s 17.29±1.61 16.97±1.38 <0.05
    单脚跳/cm 153.5±12.4 160.4±14.7 <0.05
    160.4±14.7 168±10.8 <0.01
    单脚跨跳/cm 172.8±13.4 177.7±12.3 <0.01
    169.2±10.7 176±12.4 <0.01
    纵跳/cm 静蹲跳 298.1±22.5 299.6±21.1 <0.01
    反向跳 302.7±22.9 305.1±21.7 <0.01
    Y型灵敏测试/s 第1段 1.23±0.12 1.223±0.11 <0.05
    第2段 1.55±0.10 1.529±0.09 <0.01
    总时间 2.77±0.19 2.752±0.17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5   男运动员干预前后突破和防守动作的次数及成功率

    Table  5   Average number and success rate of the breakthrough and defensive action of maleplay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项目 突破时 突破成功 突破失败 防守 防守成功 防守失败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场均次数 7.2 15.13 5 9.5 2.2 5.63 14 13.5 4 6.88 10 6.62
    成功率/% 69 63 29 5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图 1图 2同此
    下载: 导出CSV

    表  6   女运动员干预前后突破和防守动作的场均数及成功率

    Table  6   Average number and success rate of the breakthrough and defensive action of femaleplayer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项目 突破时 突破成功 突破失败 防守 防守成功 防守失败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场均次数 8 11.43 6.33 5 1.67 6.43 6.33 10.43 1.67 4.14 4.66 6.29
    成功率/% 79 44 26 39
    下载: 导出CSV
  • [1] 伍骥. 北京奥运会男子篮球赛中国队及与赛队阵地战突破过程分析[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1-32
    [2] 赵丕国, 崔东宁.谈篮球运动持球突破技术[J].山东体育科技, 2007, 29(3):35-3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dtykj200703014
    [3] 柴建设, 陈庆伟.第23届亚洲篮球锦标赛中国男子篮球队持球突破技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4):40-43 http://www.cqvip.com/QK/83653X/200604/22670869.html
    [4] 滕朝阳.论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战术行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9(4):54-5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dtyxyxb200304015
    [5] 王武年. 当前世界高水平男子篮球运动防守特征研究[D].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 2006: 3-23
    [6] 岳冀阳, 陈树华, 张锡庆.对优秀男子篮球运动员防守有球队员能力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2(1):100-10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ztyxyxb200201026
    [7] 刘宏超. 篮球"三威胁"动作技术原理分析与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13
    [8] 王卫星, 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8):1119-1123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bjtydxxb200708043
    [9]

    CHARLES B.Feasibility,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plank isometric hold as a field-based assessment of torso muscular endurance for children 8-12 years of age[J].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2013, 25:407-422 doi: 10.1123/pes.25.3.407

    [10]

    STRAND S L, HJELM J, SHOEPE T C.Norms for an isometric muscle endurance test[J].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2014, 40(1):93-102

    [11]

    SCOTT W S, RICK L W.Y-balance test:A reliability study involving multiple raters[J].Military Medicine, 2013, 178(11):1264-1270 doi: 10.7205/MILMED-D-13-00222

    [12]

    ROGÉRIO L D, EDUARDO A P S, MARCO T S D A.Analysi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sokinetic dynamometry of the knee's articulation and one-leg horizontal jump, hop test, in volleyball athletes[J].Revista Brasileira De Medicina Do Esporte, 2005, 11:255-258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f96ba24b7c5cb6c480a6fb2a36969956&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13]

    CESAR M, KAZUNORI N, JOHN C.Temporal and kinetic analysis of unilateral jumping in the vertical, horizontal, and lateral direction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0(4):1-10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dc12af0c649c83a8ec3df6e679225e46&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14]

    PAUL R. Complete conditioning for tennis[M]. [S. l. ]: United States Tennis Association, 1998: 23-25

    [15]

    GORAN M, DRAZAN D, IGOR J.Reliability and factorial validity of squat and counter movement jump test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04, 18(3):551-55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8170367_Reliability_and_factorial_validity_of_squat_and_counter_movement_jump_tests

    [16]

    ROBERT G L, MATTHEW D J, SAMUEL J C.Planned and reactive agility performance in semi-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basketball play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4, 9:766-771 doi: 10.1123/ijspp.2013-0324

    [17]

    AMARPREET S, NAVDEEP S.Effects of plyometrics training programme on jumping ability of junior men basketball players[J].Online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Journal, 2015(7):359-364 http://jssm.org/vol5/n3/12/v5n3-12pdf.pdf

    [18]

    ABBAS A.Effects of in-season short-term plyometric training on jumping and agility performance of basketball players[J].Sport Sciences for Health, 2013(9):133-137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1a37508c2bde2373e5cce3fb678d53d8&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19]

    EVERETT A H, DAVID J G, PETER N F.Effects of two different eight-week training programs on military physical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08, 22(2):524-534 doi: 10.1519/JSC.0b013e31816347b6

    [20] THOMAS R B, ROGER W E.体能训练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1:284-291
    [21]

    FARAH H. Design a model for human body to determine the center of gravity[C]. National Conference for Iraqi Women/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1-14

    [22] 陆爱云.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31-44
    [23]

    ANGELA E H, KEVIN G T, DUNCAN F, et al.Optimizing performance by improving core stability and core strength[J].Sports Medicine, 2008, 38(12):995-1008 doi: 10.2165/00007256-200838120-00004

    [24] 黎涌明.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 2008, 28(4):19-29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TYKX200804006.htm
    [25]

    MILLER M G, HERNIMAN T J, RICARD M D, et al.The effects of a 6-week plyometric training program on agilit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 2006, 5:459-465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89ae32dc574b488b769367e3d21b99ce&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26]

    BALJINDER S B, PARMINDER J K, DAVINDER S.Effects of a short term plyometric training program of agility in young basketball players[J].Brazilian Journal of Biomotricity, 2011, 5(4):271-278 doi: 10.1007/s11332-013-0159-4

    [27]

    BEN C, ABBAS A.Comparative effect of land-and aquatic-based plyometric training on jumping ability and agility of young basketball players[J].South Africa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Spor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2012, 34(2):1-14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8df148934d2bd7735e61a310b14c8391&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28]

    ABBAS A.Effects of in-season short-term plyometric training on jumping and agility performance of basketball players[J].Sport Sciences for Health, 2013(9):133-137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1a37508c2bde2373e5cce3fb678d53d8&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 期刊类型引用(9)

    1. 韩晨光,张玲玉. 高校篮球运动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新体育. 2024(02): 13-15 . 百度学术
    2. 赖焕春. 核心力量训练在高校篮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04): 80-87 . 百度学术
    3. 吴迪,刘书勇. 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突破技术运用的影响研究. 运动精品. 2022(03): 34-36 . 百度学术
    4. 许庆兵. 高校篮球攻防技术教学与训练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 2021(18): 139-141 . 百度学术
    5. 杨斌,回军. 2018—2019赛季CBA季后赛参赛球队攻防能力对比.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01): 66-69 . 百度学术
    6. 索冲冲,姚晓敏. 2019年篮球世界杯赛亚洲男篮攻防能力RSR分析.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03): 32-34 . 百度学术
    7. 熊金涛,陈丹. 2019年男篮世界杯赛中国队攻防技术探析.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03): 35-38 . 百度学术
    8. 王云. 2017—2018赛季NBA总决赛勇士队获胜原因分析.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9(03): 62-64 . 百度学术
    9. 皇甫闯. 核心力量训练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影响.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9(04): 60-6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4)

图(2)  /  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5
  • HTML全文浏览量:  49
  • PDF下载量:  23
  • 被引次数: 2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9-19
  • 修回日期:  2017-11-22
  • 发布日期:  2018-05-29
  • 刊出日期:  2018-05-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