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舞蹈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的影响

马古兰丹姆, 刘坚, 陈翟鹿子, 赵琦

马古兰丹姆, 刘坚, 陈翟鹿子, 赵琦. 舞蹈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的影响[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9, 43(2): 86-90, 96. DOI: 10.16099/j.sus.2019.02.012
引用本文: 马古兰丹姆, 刘坚, 陈翟鹿子, 赵琦. 舞蹈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的影响[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19, 43(2): 86-90, 96. DOI: 10.16099/j.sus.2019.02.012
MA Gulandanmu, LIU Jian, CHEN Zhailuzi, ZHAO Qi. Impact of Dance Therapy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Emotions[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9, 43(2): 86-90, 96. DOI: 10.16099/j.sus.2019.02.012
Citation: MA Gulandanmu, LIU Jian, CHEN Zhailuzi, ZHAO Qi. Impact of Dance Therapy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Emotions[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9, 43(2): 86-90, 96. DOI: 10.16099/j.sus.2019.02.012

舞蹈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的影响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14YJAZH05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马古兰丹姆(1970-), 女,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 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Tel.:(021)55780403, E-mail:1423657355@qq.com

  • 中图分类号: G804.8

Impact of Dance Therapy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Emotions

  • 摘要: 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进行测评,并对舞蹈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进行质性分析,探讨舞蹈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的影响。结果显示:舞蹈治疗干预后,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和情感支持等能力增加,正性情绪显著升高、负性情绪显著下降;舞蹈治疗干预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际接纳能力提高。提示:舞蹈治疗可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并对正性和负性情绪具有调节作用。
    Abstract: The study tri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dance therapy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emotions based on the "Interpersonal Skills Scale" and "Positive & Negative Emotional Scale" The results find that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dance therapy,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lf-expression and emotion support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positive emo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ile the negative emo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The study reached the conclusions that dance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interpersonal skill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egulat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 近年来, 大学生因人际关系失衡和情绪失控引发的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高校心理治疗方式仍以传统的言语心理咨询为主, 这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而言存有一定局限性[1], 目前有必要寻求一些科学有效且操作性强的方法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舞蹈治疗是一种运用舞蹈或动作促进人情绪、身体和认知的心理治疗方法[2]。其是以身心学理论(Somatics)和拉班动作分析理论(Laban Movement Analysis, LMA)为基础, 融医学、心理学和艺术学于一体的跨学科产物。身心学理论认为, 个体的内心世界可通过身体动作呈现, 舞蹈治疗可使人的身心达成互补和平衡。LMA理论则是舞蹈治疗的舞蹈学理论基础。随着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的成立以及舞蹈治疗的广泛传播, 大量关于舞蹈治疗的科学研究成果相继出现, 已有研究证明舞蹈治疗可有效减缓焦虑和抑郁,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3-7]

    舞蹈治疗已在学生群体中进行了应用, 其对学生的情绪、学习能力和运动技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8], 并可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帮助学生发展自律、减少攻击性行为[9]。研究者[10]还发现, 舞蹈治疗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情绪有显著效果。国内学者[11-12]发现, 舞蹈治疗对大学生提升自我概念和增加社会交往具有一定效果。舞蹈治疗作为舶来品, 本土化研究还较为缺乏, 现有的研究还存在缺少对照组、量化和质性相结合不足等问题。此外, 对不同舞种(如中国舞、现代舞、体育舞蹈等)具有的治疗功能差异的认知不足, 造成将舞蹈治疗的手段和其他舞蹈的训练手段相混淆的现象。

    基于此, 本文以高校普通大学生为被试, 以舞蹈治疗和体育舞蹈训练为干预手段, 通过问卷测评调查舞蹈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情绪调节的影响, 并通过质性研究对其内在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揭示舞蹈治疗与其他舞蹈训练的差异性, 并为舞蹈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干预中的推广提供参考。

    招募90名健康大学生为实验对象, 其中男45人、女45人, 年龄为19~24岁。随机将其分为舞蹈治疗组(共30人, 男13人、女17人)、体育舞蹈组(共30人, 男16人、女14人)和对照组(共30人, 男16人、女14人), 所有被试均未经过舞蹈专业训练。被试均了解实验全部过程, 并自愿参加本实验(表 1)。

    表  1  被试基本信息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bjects
    指标 舞蹈治疗组 体育舞蹈组 对照组 F/χ2 P
    年龄/岁 21.34±1.76 21.49±1.83 21.42±1.63 0.037 0.991
    受教育年限 12.41±0.45 12.48±0.37 12.56±0.51 0.557 0.645
    BMI 20.38±1.67 20.15±1.37 20.44±1.52 0.199 0.89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舞蹈治疗组进行每周1次、每次90 min的舞蹈治疗干预, 共16周; 体育舞蹈组进行每周1次、每次90 min的体育舞蹈(拉丁舞)干预, 共16周; 对照组除了日常正常上课外不做其他干预。

    依据舞蹈治疗的重要理论支柱——拉班动作分析、真实动作(Authentic Movement, AM)和创意舞动(Creative dance)[13]的理论模式设计干预方案。其中动作设计主要参考拉班动作体系进行(除身体要素外, 最主要动作工具包含了力效、形体与空间3个部分)[14]。真实动作则依据笔者参与真实动作课程经验设计。此外, 舞蹈治疗中的创造性舞蹈也是本文干预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

    舞蹈治疗干预主题内容分为3部分:与动作质感或情绪有关的主题, 与同伴有关的主题, 与团体有关的主题。主要通过空间、时间、力效等舞蹈要素的变换, 改变个体自身的情绪、动作质感、团体同伴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合作关系, 具体干预内容见表 2

    表  2  舞蹈治疗具体内容
    Table  2.  Specific content of dance therapy
    干预过程 处理指标 干预内容
    热身(10~15 min):团体围成圆圈, 团队带领者镜像某团队成员的动作, 并进行发展变化。圆圈会营造安全、被接受和主动接受的氛围, 参与者可尝试自己用动作表达想法和感受 把握人与人之间的适度距离; 观察他人并与之建立连接; 融入团体
    双人镜像(20~25 min):2人1组, 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1个人做领导者, 另1个人跟随。在第2首音乐中, 互相交换角色, 然后在第3首音乐中, 要求自由移动, 但始终保持与对方的联系。强调在镜像中, 并不要求每个人的动作与对方的动作完全相同, 但要求动作品质尽量相同, 并且真诚地想与对方在一起合作。对于2人镜像, 使用了慢速和快速的短段音乐(每段最多3 min) 清楚身体放松的感觉; 专注呼吸; 接纳、调整自己的负性情绪; 用身体语言传递、反馈信息 培养观察力和专注力; 主动地表现个人肢体动作并传达指令; 敏锐地感知信息并做出反应; 加强信任感, 提升团体动力, 增强凝聚力; 增进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关系, 培养自信心
    创意舞动(20~25 min):①鼓励通过联想, 感受轻、重、流畅, 感受动作与同力效品质。②意识、探索和发展创造性动作, 感受动作在空间、时间、力效上的变化, 提升自我觉察能力, 建立自我身体图像认知。③用拉班动作体系语言观察并感知他人的动作, 并建立非语言的交流。④主题、道具、言语引导下发展创造性动作 观察自我的生活习惯, 觉察自我动作的快慢属性; 用肢体与他人建立联系; 不同速度、空间、力效变化下的肢体动作与生活经验产生关系; 控制肢体肌肉, 做出不同力效品质的动作 以逻辑性思考引领他人; 以肢体操作表现抵抗与服从; 培养引领与顺从的能力
    语言处理部分(15~20 min):所有的参与者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首先鼓励那些在圆圈中开始即兴发挥的参与者, 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感受。然后, 其他的参与者分享与他人一起动作时的感受 提供和接收反馈; 提高身体意识、自我意识, 提高社交技巧; 将非语言的经历和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由非语言向语言转化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干预前、后分别对舞蹈治疗组、体育舞蹈组和对照组3组被试分别发放“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测试前向3组被试说明此测试只供研究之用, 并且不记录姓名, 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共发放问卷90份, 回收有效问卷86份, 有效回收率为95.6%。在每次干预结束后, 被试均进行课后笔记和课堂感受的分享, 同时保存录音记录进行相关质性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共计有25道题目, 计分方法采用5点法, 量表从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情感支持能力、冲突控制能力5个维度进行测评。量表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70~0.822, 表明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其因子构想和题目编制都是基于理论文献和国外量表, 并经过多位专家评定, 表明内容效度也较好[15]。“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主要由20个描述情绪、情感的词汇组成, 每个形容词备有5个选项答案:1(几乎没有)、2(很少有)、3(中等程度)、4(比较多)、5(极多)。正性情绪分数高表示个体积极乐观、情绪稳定、精力充沛, 而分数低则表示个体情绪不高, 呈现消极、冷淡、低落的状态。负性情绪分高表示个体的情绪状态不佳, 而分数低表示具有积极、正能量的情绪状态。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39~0.905, 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效度较好(χ2/df=2.60, RM SEA=0.07, CFI=0.96)[16]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首先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统计, 剔除3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而后对人际关系、适度拒绝、自我表露、冲突控制、情感支持、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7个指标进行3(舞蹈治疗组、体育舞蹈组、对照组)×2(前测、后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检验标准P<0.05为检验显著, 事后比较采用LSD法, 报告η2为效应量。

    分别对人际关系、适度拒绝、自我表露、冲突控制和情感支持5个维度进行3(舞蹈治疗组、体育舞蹈组、对照组)×2(前测、后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F(2, 83)=16.36, P<0.001, η2=0.28)、自我表露(F(2, 83)=14.28, P <0.001, η2=0.26)和情感支持(F(2, 83)=9.32, P <0.001, η2=0.18)3个维度出现组别和前后测的交互作用。经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如下:

    (1) 3组被试的人际关系维度在前测时无显著性差异。在后测时, 在人际关系得分方面, 舞蹈治疗组(22.62±0.44)显著大于体育舞蹈组(20.04±0.63)(P=0.001), 舞蹈治疗组(22.62±0.44)显著大于对照组(17.14±0.53)(P < 0.001), 体育舞蹈组(20.04±0.63)显著大于对照组(17.14±0.53)(P < 0.001)。对3组被试分别进行前后测人际关系得分对比发现, 舞蹈治疗组的后测得分(22.62±0.44)显著高于前测(15.10±0.72)(P < 0.001), 体育舞蹈组后测得分(20.04±0.63)显著高于前测(15.14±0.63)(P < 0.001), 对照组前、后测值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2) 3组被试在自我表露维度前测时无显著性差异。后测时, 在自我表露得分方面, 舞蹈治疗组(21.69±0.64)显著大于体育舞蹈组(19.04±0.78)(P=0.013), 舞蹈治疗组(21.69±0.64)显著大于对照组(14.21±0.69)(P < 0.001), 体育舞蹈组(19.04±0.78)显著大于对照组(14.21±0.69)(P < 0.001)。对3组被试分别进行前后测对比发现, 舞蹈治疗组的后测得分(21.69±0.64)显著高于前测(14.41±0.80)(P < 0.001), 体育舞蹈组后测得分(19.04±0.78)显著高于前测(14.07±0.87)(P < 0.001), 对照组前、后测值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3) 情感支持维度3组被试在前测时无显著性差异。后测时, 在情感支持得分方面, 舞蹈治疗组(20.76±0.57)显著大于体育舞蹈组(18.46±0.68)(P=0.015), 舞蹈治疗组(20.76±0.57)显著大于对照组(14.83±0.69)(P < 0.001), 体育舞蹈组(18.46±0.68)显著大于对照组(14.83±0.69)(P < 0.001)。对3组被试分别进行前后测对比发现, 舞蹈治疗组的后测得分(20.76±0.57)显著高于前测(14.83±0.62)(P < 0.001), 体育舞蹈组后测得分(18.46±0.68)显著高于前测(15.39±0.97)(P=0.003), 对照组前、后测值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分别从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2个维度进行3(舞蹈干预组、体育治疗组、对照组)×2(前测、后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与前后测在正性情绪(F(2, 83)=11.73, P<0.001, η2=0.22)和负性情绪(F(2, 83)=9.89, P=0.001, η2=0.16)均出现显著交互作用效应。经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如下:

    (1) 正性情绪维度3组被试在前测时无显著性差异。在后测时, 正性情绪得分舞蹈治疗组(37.21±1.31)显著大于体育舞蹈组(32.68±1.05)(P=0.011), 舞蹈治疗组(37.21±1.31)显著大于对照组(27.41±1.46)(P < 0.001), 体育舞蹈组(32.68±1.05)显著大于对照组(27.41±1.46)(P=0.003)。对3组被试分别进行前后测对比发现, 舞蹈治疗组的后测得分(37.21±1.31)显著高于前测(26.14±1.48)(P < 0.001), 体育舞蹈后测得分(32.68±1.05)显著高于前测(26.32±1.45)(P < 0.001), 对照组前、后测值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2) 负性情绪维度3组被试在前测时均无显著性差异。在后测时, 负性情绪得分舞蹈治疗组(16.21±0.90)显著小于体育舞蹈组(22.36±0.99)(P < 0.001), 舞蹈治疗组(16.21±0.90)显著小于对照组(25.55±0.78)(P < 0.001), 体育舞蹈组(22.36±0.99)显著小于对照组(25.55±0.78)(P=0.013)。对3组被试分别进行前后测对比发现, 舞蹈治疗组(16.21±0.90)后测值显著小于前测(24.66±1.42)(P < 0.001), 其他2组前后测无显著差异(表 3)。

    表  3  舞蹈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情绪影响的具体成分、次分析
    Table  3.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components and frequencies of the influence of dance therapy on college student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s
    核心类别 概念词 频次(比例/%)
    自我接纳 身体自我认知 接纳自我 3(2.83)
    肢体开发 10(9.43)
    动作舒展 4(3.77)
    动作丰富 4(3.77)
    身体情绪感受 放松感 2(1.89)
    愉悦感 2(1.89)
    舒适感 2(1.89)
    心理自我情绪感受 自由感 5(4.72)
    快乐感 9(8.49)
    成就感 3(2.83)
    释放感 10(9.43)
    心理自我认知 愉悦感 2(1.89)
    积极自信 11(10.38)
    自然真实 6(5.66)
    人际接纳 接纳他人 形象接纳 1(0.94)
    才智接纳 3(0.94)
    情感接纳 5(4.72)
    性格接纳 3(2.83)
    人际关系
    (认知)
    互相包容 2(1.89)
    角色换位 3(2.83)
    人际关系
    (情感)
    团结互助 7(6.60)
    安全感 2(1.89)
    集体感 5(4.72)
    归属感 4(3.7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概念词进行排序发现, 频次最高的概念词为“积极自信”(11次), 其次是“释放感”“肢体开发”(10次), 其后为“快乐感”(9次)、“团结互助”(7次)。概念词可归纳为2大类, 分别为自我接纳和人际接纳。自我接纳包括对身体的自我认知、身体情绪的感受、心理自我情绪的感受、心理自我的认知4个方面, 其中被提及次数较多的是心理自我认知、心理自我情绪感受2个方面。人际接纳包括接纳他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以及对人际情感的认知, 其中多次被提及的是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舞蹈治疗主要强调身体与情绪的交互性, 同时体现出动觉共情。共情主要指一个人理解他人、试图去体会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做出恰当回应的能力。动觉与情绪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17]。舞蹈治疗是一种基于关系的治疗, 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通过舞蹈或动作建立, 而动觉共情促进了治疗关系的发展。动觉共情是一种动力性的治疗关系, 主要包括非言语交流、言语交流以及身体动作表达等[18]。动觉共情在舞动治疗中的具体操作技术包括镜像、见证和无领导者舞蹈, 镜像作为动觉共情的最主要干预技术, 是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共情的第一步[19]。舞蹈治疗正是通过镜像建立共情, 使来访者与治疗师彼此发生回应和连接, 从而优化治疗效果[20]。团体治疗中则是通过镜像动作建立肢体对话的桥梁, 并通过动觉共情产生彼此互动, 从而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本文通过身体动作的相互同步, 使团体成员之间建立沟通联系, 减少团体成员身体和心理的壁垒。采用的镜像技术主要体现在“一对一”或在圆圈中带领团体成员模仿他人的动作外形和动作质感。例如, 在热身环节中带领者捕捉到某成员做出的下蹲动作时, 带领团体成员模仿其动作, 并将其动作变形和发展。本文发现, 舞蹈治疗在提升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情感支持、自我接纳和人际接纳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应, 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创造力与个人成长及社会关系息息相关, 个体通过多视角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使得团体关系得到改善, 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可缓解人际冲突[21]。在舞蹈治疗中的创意舞动和真实动作过程中都是以非言语动作为主的自发性的即兴动作。这些动作蕴藏个体潜意识的感受及记忆, 当个体能够将潜意识的记忆转化成意识层面上的言语和非言语动作时, 其曾经有过的创伤感和负性情绪能够发生积极的正向转变。舞蹈治疗师认为, 人的潜意识可通过隐喻、象征和意象等方式投射出来, 身体动作可使来访者与其潜意识建立联系从而诱发可能转化的资源。

    本文的创意舞动从不同人物、动物的动作质感中获益, 并运用各种与自然、情绪和人物相关的主题等。如以树木、花草、阳光、灰尘、天空、海洋等为主题, 引发团队成员的想象, 并用动作或舞蹈诠释这些想象, 将身体动作中的投射带出来。其目的是让团体成员将抑制情绪释放出来。此外, 本文还运用拉班动作技术中时间、空间、强度、节奏流的改变拓展团体成员肢体的动作能力, 借用过渡客体道具(如飘逸的围巾)和词组、短语和句子(收/散、强壮的/柔软的等)帮助团体成员探索各种动作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舞蹈治疗中的创造性更多强调创造性的过程而非创造的结果。其目标不是舞蹈作品的成果, 重点在于用身体动作表现出内在情绪, 由自发性的动作过程促进个体整合, 通过再认识、再思考达到行为改变的效果[21]。本文发现, 舞蹈治疗可使大学生正性情绪显著升高, 负性情绪显著降低, 使其在情绪调节方面获益。

    舞蹈治疗组和体育舞蹈组的前后测数据在人际关系、自我表露、情感支持等维度和正负情绪方面都发生变化, 说明舞蹈治疗和体育舞蹈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和情绪调节方面均有积极影响。舞蹈治疗和体育舞蹈都是借助肢体运动并都使用音乐, 但舞蹈治疗干预与体育舞蹈训练不同。舞蹈治疗干预过程中强调动作的自发性并结合心理治疗, 注重自我的表达与互动沟通, 主要通过肢体开发和创造性舞蹈与他人产生互动。体育舞蹈组主要以体育舞蹈中的拉丁舞训练为主, 主要是伦巴、恰恰、斗牛3个舞种的金星一级动作的教授和训练。

    舞蹈治疗和体育舞蹈训练存有显著性差异, 主要表现在目标、方法、理论基础及技术特点4个方面。在目标上, 舞蹈治疗是为需要者而存在, 无技巧、无程式化、无特定风格、无评价, 是对现实感的改变。体育舞蹈训练则是一种运动项目的教学和训练, 具有一定规范性、艺术性, 技巧性, 舞种的风格特点突出。在方法上, 舞蹈治疗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 是透过身体的介入[22]。体育舞蹈则是通过姿态、舞姿、平衡、腿部和脚部动作、技巧性舞步、音乐、舞伴间配合进行展示。舞蹈治疗的理论基础包含心理学理论, 需要对精神内容融合; 体育舞蹈训练不包含心理学理论。体育舞蹈训练和舞蹈治疗共同之处是都会使用音乐, 但体育舞蹈训练很少使用道具, 在舞蹈治疗中道具经常被用作“过渡性客体”。此外, 舞蹈治疗还具有使用即兴结构、有意识地使用“镜像”发展治疗关系和团体内的相互关系、无观众、需要处理人际关系及群体动力等特点; 体育舞蹈训练很少使用即兴, 但会使用演出和比赛服装, 有舞台灯光、观众和评判体系, 具有表演性和竞技性等特点。虽然前人已有研究发现体育舞蹈训练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性作用[23-24], 但本文结果显示, 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情绪的影响效果不及舞蹈治疗。

    此外, 本文表明, 舞蹈治疗适用于对普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治疗, 这一结论有助于艺术教育环境下的舞蹈治疗课程的推广。舞蹈治疗课程并不是基于舞蹈的模仿练习和技巧训练, 而是传授如何识别和运用动作知识。即使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人, 也可通过舞蹈治疗中的创意舞动激发出其本能与热情, 并进行自我整合以减轻心理压力。

    舞蹈治疗可显著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情感支持能力, 从而有效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 舞蹈治疗可使大学生正性情绪显著升高, 负性情绪显著降低, 使其在情绪调节方面获益; 舞蹈治疗可提升大学生的快乐感, 使其更加积极自信, 从而提高其自我接纳和人际接纳能力。

  • 表  1   被试基本信息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bjects

    指标 舞蹈治疗组 体育舞蹈组 对照组 F/χ2 P
    年龄/岁 21.34±1.76 21.49±1.83 21.42±1.63 0.037 0.991
    受教育年限 12.41±0.45 12.48±0.37 12.56±0.51 0.557 0.645
    BMI 20.38±1.67 20.15±1.37 20.44±1.52 0.199 0.897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舞蹈治疗具体内容

    Table  2   Specific content of dance therapy

    干预过程 处理指标 干预内容
    热身(10~15 min):团体围成圆圈, 团队带领者镜像某团队成员的动作, 并进行发展变化。圆圈会营造安全、被接受和主动接受的氛围, 参与者可尝试自己用动作表达想法和感受 把握人与人之间的适度距离; 观察他人并与之建立连接; 融入团体
    双人镜像(20~25 min):2人1组, 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1个人做领导者, 另1个人跟随。在第2首音乐中, 互相交换角色, 然后在第3首音乐中, 要求自由移动, 但始终保持与对方的联系。强调在镜像中, 并不要求每个人的动作与对方的动作完全相同, 但要求动作品质尽量相同, 并且真诚地想与对方在一起合作。对于2人镜像, 使用了慢速和快速的短段音乐(每段最多3 min) 清楚身体放松的感觉; 专注呼吸; 接纳、调整自己的负性情绪; 用身体语言传递、反馈信息 培养观察力和专注力; 主动地表现个人肢体动作并传达指令; 敏锐地感知信息并做出反应; 加强信任感, 提升团体动力, 增强凝聚力; 增进团队成员间的互动关系, 培养自信心
    创意舞动(20~25 min):①鼓励通过联想, 感受轻、重、流畅, 感受动作与同力效品质。②意识、探索和发展创造性动作, 感受动作在空间、时间、力效上的变化, 提升自我觉察能力, 建立自我身体图像认知。③用拉班动作体系语言观察并感知他人的动作, 并建立非语言的交流。④主题、道具、言语引导下发展创造性动作 观察自我的生活习惯, 觉察自我动作的快慢属性; 用肢体与他人建立联系; 不同速度、空间、力效变化下的肢体动作与生活经验产生关系; 控制肢体肌肉, 做出不同力效品质的动作 以逻辑性思考引领他人; 以肢体操作表现抵抗与服从; 培养引领与顺从的能力
    语言处理部分(15~20 min):所有的参与者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首先鼓励那些在圆圈中开始即兴发挥的参与者, 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感受。然后, 其他的参与者分享与他人一起动作时的感受 提供和接收反馈; 提高身体意识、自我意识, 提高社交技巧; 将非语言的经历和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由非语言向语言转化
    下载: 导出CSV

    表  3   舞蹈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及情绪影响的具体成分、次分析

    Table  3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components and frequencies of the influence of dance therapy on college student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s

    核心类别 概念词 频次(比例/%)
    自我接纳 身体自我认知 接纳自我 3(2.83)
    肢体开发 10(9.43)
    动作舒展 4(3.77)
    动作丰富 4(3.77)
    身体情绪感受 放松感 2(1.89)
    愉悦感 2(1.89)
    舒适感 2(1.89)
    心理自我情绪感受 自由感 5(4.72)
    快乐感 9(8.49)
    成就感 3(2.83)
    释放感 10(9.43)
    心理自我认知 愉悦感 2(1.89)
    积极自信 11(10.38)
    自然真实 6(5.66)
    人际接纳 接纳他人 形象接纳 1(0.94)
    才智接纳 3(0.94)
    情感接纳 5(4.72)
    性格接纳 3(2.83)
    人际关系
    (认知)
    互相包容 2(1.89)
    角色换位 3(2.83)
    人际关系
    (情感)
    团结互助 7(6.60)
    安全感 2(1.89)
    集体感 5(4.72)
    归属感 4(3.77)
    下载: 导出CSV
  • [1] 谢丹.论舞蹈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 2013(1):168-170 doi: 10.3969/j.issn.1005-5681.2013.01.031
    [2]

    AMERICAN DANCE THERAPY ASSOCIATION[EB/OL].[2018-04-03].http://adta.org/AboutDMT

    [3]

    RITTER M, LOW K G.Effects of dance/movement therapy:A meta-analysis[J].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996, 23(3):249-260 doi: 10.1016/0197-4556(96)00027-5

    [4]

    CRUZ R F, SABERS D L.Letter:Dance/movement therapy is more effective than reviously reported[J].The Art in Psychotherapy, 1998, 4:55-6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yyy-jyb201601199

    [5]

    LOW K G, RITTER M.Letter:Response to cruz and sabers[J].The Art in Psychotherapy, 1998, 25(2):105-10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yyy-jyb201601199

    [6]

    ERWIN-GRABNER T, GOODILL S W, HILL E S, et al.Effectiveness of dance/movement therapy on reducing test anxiety[J].American Journal of Dance Therapy, 1999, 21(1):19-34 doi: 10.1023/A:1022882327573

    [7]

    ERNST E R, STEVINSON C.Complementary therapies for depression:An overview[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8, 55(11):1026 doi: 10.1001/archpsyc.55.11.1026

    [8]

    KARKOU V, SANDERSON P.Arts therapies:A research based map of the field[M].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6:233-270

    [9]

    KOSHLAND L.PEACE through dance/movement therapy: 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 in an elementary school[M]//Karkou.Arts therapies in schools: Research and practice.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2010: 43-58

    [10]

    AKANDERE M, DEMIR B.The effect of dance over depression[J].Collegium Antropologicum, 2011, 35(3):651-6.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76b2100d89164b0044410238a346bad0&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11] 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07: 75-80
    [12] 吕洁.乐舞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影响的实证研究[D].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11: 19-27
    [13] 庄秉蓉.舞蹈治疗团体对大学生自我觉察与情绪调节效果研究[D].高雄: 中国台湾高雄师范大学, 2015: 10-46
    [14] 陈承志.结合正念理论之舞蹈治疗对心理健康影响之研究: 以虎尾科大正念舞蹈治疗团体为例[D].云林: 中国台湾虎尾科技大学, 2016: 10-37
    [15] 林迪奇, 王春龙.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量表[R/OL].[2018-03-09].http://www.docin.com/p-528260356.htmlsinglemessage&isappinssalled=0
    [16]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236-237
    [17]

    STARK A, LOHN A F.The use of verbalization in dance/movement therapy[J].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1989, 16(2), 105-113 doi: 10.1016/0197-4556(89)90007-5

    [18]

    SHARON CHAIKLIN, HILDA WENGROWER.The art and science of dance/movement therapy:Life is dance[M].New York:Routledge, 2009:33-53

    [19]

    BERROL C F.Neuroscience meets dance/movement therapy:Mirror neurons,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and empathy[J].Arts in Psychotherapy, 2006, 33(4):302-315 doi: 10.1016/j.aip.2006.04.001

    [20] 李微笑.舞动治疗的缘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63-68
    [21]

    TIZIANA GIANSANTE, Creativity and play: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Creative Movement and Dance Movement Therapy[EB/OL].[2016-12-15].http://mp.weixin.qq.com/s/isfJSo2rekkwct-YVdsIPw

    [22] 李宗芹.倾听身体之歌:舞蹈治疗的发展与内涵[M].中国台北:心灵工坊, 2001:62-68
    [23]

    LAKES K D, MARVIN S, ROWLEY J, et al.Dancer perceptions of the cognitive, social, emotional, and physical benefits of modern styles of partnered dancing[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2016, 26:117-122 doi: 10.1016/j.ctim.2016.03.007

    [24]

    AKANDERE M, DEMIR B.The effect of dance over depression[J].Collegium Antropologicum, 2011, 35(3):651-656 http://cn.bing.com/academic/profile?id=76b2100d89164b0044410238a346bad0&encoded=0&v=paper_preview&mkt=zh-cn

  • 期刊类型引用(3)

    1. 王京峰,文登台,王士杰,高颖晖. Atg介导的自噬、运动和骨骼肌衰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02): 295-301 . 百度学术
    2. 王士杰,文登台,王京峰,高颖晖.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与运动、高脂肪/高盐饮食和衰老的关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4(04): 574-580 . 百度学术
    3. 张旺,孙商益,刘航航,朱庆贤,方雪,时玉龙,王欣. 线粒体途径治疗肌腱病的研究进展.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09): 1131-1135+114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7
  • HTML全文浏览量:  81
  • PDF下载量:  24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8-09
  • 修回日期:  2018-10-11
  • 发布日期:  2019-03-29
  • 刊出日期:  2019-03-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