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Appli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
摘要: 研制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既是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发展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综合测评工具的学理需要。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产生背景、构建应用及未来发展。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针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进行构建,23名国内外专家参与并完成专家咨询,形成以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和体质水平为主要维度的测评体系,并计算各维度和指标的具体权重。构建的测评体系已在上海进行初步应用,其是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进行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评价、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从长远看,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还需要在测评内容、测评应用、测评实施、测评结果、测评推广方面不断完善。Abstract: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choo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advances of the related researches.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CAEPL)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Based on the previously relevant literature,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23 expert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urvey for developing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formulated a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5 domains of inten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knowledge of physical activity, motor/sport skill, behavior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The weights of each domain with indicators have been determined.The CAEPL has been applied in some schools of Shanghai, which provide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in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sessment in the context of an integration of sport and education, beneficial to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long run, however, the CAEPL should be improved in its contents application, implementation, scoring and generalization.
-
处于生长发育和性格形成重要时期的儿童青少年,其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和生活幸福,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以及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先后下发了诸多政策文件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旨在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在这些政策中,体育素养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1-4]。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已被列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1],对其进行评价也是学校体育评价[2]、升学考试评价[3]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4]的核心内容。正因体育素养在诸多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如何评价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此外,近年来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评价体育教学效果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以提升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教学评价提供值得参考的测评工具。
对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进行科学且准确的测量与评价是提高其体育素养的前提,能反映其体育综合素质情况,是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然而,结合我国国情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是什么?包含哪些维度?如何进行测评?如果将该测评用于招生,如何保证其可行性、科学性和公平性?无论从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操作层面,这些都是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顺应国家政策的要求和科学研究的趋势,自2016年起上海体育学院学生体质与学校体育研究团队成立了体育素养研究小组,开展了构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Chine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CAEPL)(以下简称“测评体系”)的攻关工作。研究小组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系统分析,掌握了国内外体育素养测评研究的经验,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概念基础以及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体育政策,定义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概念。以此为基础,确定了体育素养测评的操作定义,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测评体系的理论模型、具体权重和测评方案[5],并在上海市进行了初步应用。本文分析测评体系的产生背景、构建应用及未来发展,从而为科学地测评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提供解决方案,也为促进我国体育素养测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1. 测评体系的产生背景
1.1 理论需要
自英国学者Whitehead[6]于1993年从学术层面提出体育素养这一概念之后,经过近30 a的发展,它已得到广泛认可。尤其是自2014年美国健康与体育教育协会将K-12体育教育国家标准的体育教育5个目标从原来“受过体育教育的”(physically educated)修订为“具有体育素养的”(physically literate)以来[7],体育素养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相关研究也呈现井喷式增长。作为了解并发展体育素养的前提,体育素养的测量与评价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8-10]。在这一方面,加拿大的研究团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2016年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体系(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CAPL)[11]问世以来,由加拿大学者开发的体育素养测评体系已有4种,分别是CAPL-1[11]、CAPL-2[12]、Passport for Life[13]、Physical Literacy Assessment for Youth[14]。总体而言,加拿大学者研发的这些体育素养测评体系在目前国际上相关研究和实践层面有一定的优势并处于领先地位,对于进一步认识体育素养概念及其在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价值有重要意义。尽管这4种测评体系各有异同,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直接适用于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测评。
随着国外体育素养概念和应用的盛行,我国学者对体育素养的研究也愈加重视,其中,体育素养的测评受到了较多关注。然而,过去我国学者研发的一些体育素养测评工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例如,有些研究针对城市学生开发了体育素养测评工具,但未能构建总评指标。另有一些研究聚焦青少年,但受制于年龄,这些工具无法完全覆盖儿童青少年(1~12年级学生),或是由于操作繁琐,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学生测评。从总体上看,我国学者对体育素养的测评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迄今尚无完善的体育素养测评工具。因此,从研究角度而言,构建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测评体系是发展我国相关理论的迫切需要。
1.2 现实需求
除了上述我国体育素养测评发展的理论需要外,优化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以及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是构建测评体系的现实需求。
(1)从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而言,研制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综合测评体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考如何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此次改革的一个焦点是“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不难看出,综合评价已是目前我国教育系统人才选拔制度发展的趋势,也是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一个有益补充。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不可或缺的部分,体育学科评价需要一个科学综合的评价方式。2019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15],也强调了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的要求。其中,“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是一个明确导向,这为体育学科测评的综合性要求提供了新的现实依据。由此,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为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研制提供了国家层面的现实依据。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4]因此,构建科学测评体系是呼应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现实需求。
(2)在学校体育发展方面,自2016年教育部将“提高体育素养”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原则性目标之一[1]以来,如何评价体育素养是政策制定者、学者和一线教师关心的问题。既然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原则性目标之一,学生的体育素养水平是否提高、提高了多少则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一套可行的体育素养测评体系。此外,多年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弊端,如过于重视体质健康测评的结果、体育教学被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练习所取代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校体育的测评几乎等同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事实上,学校体育作为一个兼具“身体性”和“身心性”的教育系统,在传承文化、传递知识、培育人格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近年来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也对体育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具有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对体育课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因此,作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评价学校体育应采用更为综合的测评方式,而构建一个综合的测评体系是可行的解决方法。为此,研制测评体系也是助力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3)在地方发展方面,具有构建测评体系的现实需求。例如,作为教育改革的试点区和学校体育改革“排头兵”的上海市出台了相应政策,在《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16]中明确强调了3个有关体育素养的目标:①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与健康水平;②探索建立综合性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③中小学生体育素养合格率达到80%以上。此外,上海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框架也提出了将“基本形成先进、科学、可操作体育素养标准及评价体系”作为2020年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观测点及目标要求之一。因此,从地方性的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发展规划而言,研制测评体系是落实地方性政策和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
2. 测评体系的构建应用
2.1 体系构建
本文所提及的测评体系的构建流程可见于已发表的文章[5],在此不再赘述。总结而言,测评体系中体育素养概念的操作化界定基于如下定义: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获得的利于生存发展的运动要素的综合,包含体育健身意识、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健身行为、体育健身技能、体育健身效果(可分别简称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这5个维度[17]。采用德尔菲法收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对测评体系的科学性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将AHP层次分析法作为体系中计算具体指标权重的方法。研究团队邀请了53名专家参与本次调查,共有23名专家参与了所有3轮调查(应答率为43.39%),直接为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意见和建议。结合23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测评体系的指标权重和测试方案也得到了确定(表 1)。
表 1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指标、权重及测评方式Table 1. Indicators, weights and measurements of Chine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维度/权重 二级指标/权重 三级指标/权重 测评方式 体育健身意识/17.25 体育课意识/4.48 兴趣/1.61 问卷 态度/1.53 动机/1.34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意识/4.90 兴趣/1.90 态度/1.48 动机/1.52 自主身体活动意识/7.87 兴趣/2.95 态度/2.47 动机/2.45 体育健身知识/16.23 体育运动人体知识/3.93 运动与肌肉/0.50 题库 运动与骨骼/0.43 运动与身体素质/0.58 运动与心肺功能/0.70 运动过程中负荷/强度的评定/0.63 身体形态的评定/0.59 身体机能的评定/0.50 体育运动营养知识/3.13 营养成分/0.62 健康饮食/0.83 运动与水代谢/0.74 运动与能量/0.94 体育运动保健/健康促进知识/4.27 身体活动相关内容/0.82 静态行为相关内容/0.68 运动与体质量控制/0.77 运动与体质的提高/1.04 运动与技能的提高/0.96 体育运动安全/损伤/伤害知识/4.90 体育运动安全原则/0.73 体育运动常见损伤及防护/0.78 体育运动常见意外伤害及防护/0.90 心肺复苏/0.71 准备活动/放松与整理活动/0.81 自身运动水平和能力判断/0.97 体育健身行为/23.72 体育健身行为/16.74 中高强度身体活动/3.72 主客观测评 组织化体育参与(校内体育课、校内体育活动、校外体育俱乐部)/3.17 自主体育活动/3.96 上下学交通方式/时间/2.00 屏幕时间/1.89 作业时间/2.00 体育竞赛经历/6.98 学校运动会(次数及名次)/3.88 数据库 区县运动会(次数及名次)/1.79 省市及以上运动会(次数及名次)/1.31 体育健身技能/27.01 基本运动技能(小学)/27.01 身体位移能力/9.71 基本运动技能测试 物体操控能力/6.92 身体控制能力/10.38 专项运动技能(中学)/27.01 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及其他青少年常见运动项目 《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测试 体育健身效果/15.79 身体形态机能 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肺活量 体质测试 力量 引体向上、1 min仰卧起坐 爆发力 50 m跑、立定跳远 心肺耐力 1 min跳绳、1 000 m跑、800 m跑、50 m×8往返跑 柔韧素质 坐位体前屈 注:考虑到不同时期、地方对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定可能存在差异,“专项运动技能(中学)”下辖的三级指标的内容和权重可由具体实施机构酌情设定;“体育健身效果”维度的二、三级指标的内容、权重及测试方法均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执行;本表引自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CAEPL):A study using Delphi method [5]一文,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2.2 指标权重和测量方案
表 1为笔者所计算的测评体系的权重分布和测量方案。具体而言,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的权重分别为17.25%、16.23%、23.72%、27.01%和15.79%(具体的二、三级指标及其权重详见表 1)。体育意识维度下设体育课意识、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意识、自主身体活动意识3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均包含兴趣、态度、动机3个三级指标。体育意识维度采用自我报告式问卷进行测评,由学生填写问卷,随后根据学生的填写结果进行评价。
体育知识维度下设体育运动人体知识、体育运动营养知识、体育运动保健/健康促进知识、体育运动安全/损伤/伤害知识4个二级指标。其中:体育运动人体知识包括运动与肌肉、运动与骨骼、运动与身体素质、运动与心肺功能、运动过程中负荷/强度的评定、身体形态的评定、身体机能的评定7个三级指标;体育运动营养知识包括营养成分、健康饮食、运动与水代谢、运动与能量4个三级指标;体育运动保健/健康促进知识包括身体活动相关内容、静态行为相关内容、运动与体质量控制、运动与体质的提高、运动与技能的提高5个三级指标;体育运动安全/损伤/伤害知识包括体育运动安全原则、体育运动常见损伤及防护、体育运动常见意外伤害及防护、心肺复苏、准备活动/放松与整理活动、自身运动水平和能力判断6个三级指标。体育知识维度采用线上答题的形式进行测评,由学生参与答题,随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
体育行为维度下设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竞赛经历2个二级指标。其中:体育健身行为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组织化体育参与、自主体育活动、上下学交通方式/时间、屏幕时间、作业时间6个三级指标;体育竞赛经历包括学校运动会、区县运动会和省市及以上运动会3个三级指标。体育行为维度通过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测评方式,采用加速度计、计步器或问卷等方法对学生的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进行评估。体育竞赛经历方面则根据数据库信息对学生参与过的各级别赛事进行记录统计。
体育技能维度下设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2个二级指标。基本运动技能适用于小学生,包括身体位移能力、物体操控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3个三级指标;专项运动技能适用于中学生(学生可自主选择至少1项运动进行评定)。体育技能维度分为两部分,其中:无专项运动技能或低年级的小学生的体育技能采用基本运动技能测试评估;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体育技能采用上海体育学院发布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与测试方法》评估。体质水平维度的具体测评内容和评分原则完全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进行[18]。
2.3 体系应用的意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测评,是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因此,测评体系的应用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2.3.1 呼应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学校体育
测评体系的应用是对基于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学校体育改革的紧密呼应,其提供了一个深度契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考核评价方案。为了实现体教融合目标,未来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与模式需要进行相应完善[19]。具体而言,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涵盖健康教育内容、基本运动技能和运动项目,以及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运动项目技能而参加的各级别比赛。从理论层面看,测评体系所包含的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和体质水平5个维度,涵盖了个体产生体育健身意识(产生兴趣→产生体育健身动机→改变体育健身态度),进而掌握体育健身的相关知识,学习体育健身的相关技能,并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相关行为,最后获得因参与体育健身行为而产生的体育健身效果(该效果也是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必要能力)的完整闭环,而这些内容也正与国际上公认的physical literacy(体育素养)的本质和内涵属性以及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需完善的内容完全契合。
2.3.2 变革传统体育考核评价体系
测评体系的应用是对传统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重大改革,其提供了一个全面、动态和过程性的考核评价方案。考核评价是决定教育实践及其方向的指挥棒[19],对于学校体育而言也不例外。传统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如自2007年起就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虽然各省具体考核评价办法不尽相同,但基本上以一次性结果考评为主,且内容多只包含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2个方面。前者受个体先天条件如身体形态、素质和机能影响较大,这使得一些体质较差的儿童青少年尽管在体育课上认真投入学习,积极参与学校体育各项活动,仍然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后者从实施的可行性和方便性看,基本上都是在考核少数几个常见运动项目的分解动作,如足球考核内容通常为颠球、带球跑、踢远、踢准等,这样就会造成“考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的情况。因此,当前学校体育传统的考核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反,采用测评体系则可全面考核评价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呼应最新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所提到的“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4]。从具体实践层面看,学生每学期或学年都可以填写体育健身意识和知识问卷;在运动技能提升或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后,可以通过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更新自己的体育技能水平;体育行为也会随着学生每学期的体育学习情况和竞赛参与经历产生动态变化;在体质健康监测中记录每年学生的体质水平。采用体育素养测评体系可以动态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某一学期或学年的体育素养不同维度的情况,依据各维度或整体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还可以将学生在不同学期或学年各维度或整体情况进行对比,依据其进步或退步的变化幅度进行考核评价。
3. 测评体系的未来发展
在测量与评价领域,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完美测评体系,任何测评体系都需要不断验证、修订、完善。因此,尽管笔者根据前期文献计量学的分析结果,遴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调查,遵循德尔菲法的原则和步骤构建了测评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级维度的权重,但作为首次结合我国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目的和内容构建的针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测评体系,必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完善。
3.1 测评内容
在测评内容方面,目前测评体系所列出的各级维度是严格按照德尔菲法的调研结果而得出的,但在未来应用过程中,尤其是在中考甚至高考的考核评价,通过有些维度的现有指标可能无法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如体育健身意识,从普通调研或测评角度而言,可以通过经过信效度检验的自评式问卷进行,但若该测评与升学挂钩,学生很有可能会为了获取较好体育健身意识的评价结果而回答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内容,造成结果失真。因此,有学者[20]建议,通过负面清单客观记录学生在体育健身实践中的相关情况反映体育健身意识。同样,在能够简易客观地测评学生日常身体活动的方法普及之前,体育健身行为中的自主体育活动和屏幕时间也可考虑通过其他指标代替,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3.2 测评应用
在测评应用方面,一个好的测评体系需要具有可行性、较好的信效度和敏感度。自2018年以来,测评体系在上海市杨浦区和松江区进行了全维度数据收集的试点应用,并于2020年秋季学期在上海全市应用。从前期试点应用的情况看,测评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部分内容如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健身知识以及体育健身效果已经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但是其他维度指标如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健身技能以及整个体系的信效度仍需要在未来进行较大样本量的研究来验证。同时,在利用测评体系获取大规模体育素养全维度数据之后,也要根据其结果情况、评价目的来分析其敏感度是否达到可接受的级别。此外,考虑到测评体系中的部分观测指标会受到社会情境因素影响,未来还需要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来验证测评体系的信效度。
3.3 测评实施
在测评实施方面,由于体育素养的内涵较广,所以笔者构建的测评体系包含了5个维度以及各个维度下的众多观测指标。有些维度的测评相对容易,如可以通过线下或线上的问卷/试卷对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健身知识进行测评,可以通过测试法获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即体育健身效果。但有些维度或观测指标的测评尚存在一些困难或不足,需要未来进行更多的研究以发展完善。以体育健身技能测评为例,对于小学生而言应测评其基本运动技能,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工具存在一定局限,如未涵盖基本运动技能的各个方面(身体位移能力、物体操控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或测评繁琐,耗时较长且需要测试人员主观评判[21]。因此,为了应对未来大规模的测评需求,开发涵盖基本运动技能各个方面、客观省时且简单易行的儿童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工具就十分必要。此外,未来还应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技术,研发基于《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智能运动专项技能测评系统,以便客观、迅速地对专项运动技能进行测评。
3.4 测评结果
在测评结果方面,为了给学生本人、家长、教师、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一个直观的结果,测评体系各个维度和总评结果均采用了百分制的形式,根据权重计算各维度得分,最后求和计算体育素养总评分。需要特别指出,目前测评体系中的各级维度/指标权重只是对德尔菲法专家调研的结果进行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其分数本身并无确定的参照体系。对于科学的评价而言,测量的结果需要有确定的对比或参照,如最常用的常模参照和标准参照。对于本测评体系:一方面未来需要进行大规模应用,从而得出不同年龄段/年级的常模,确定常模参照;另一方面,也可在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需要,确定标准参照,以更加科学地评价测量结果。
3.5 测评推广
在测评推广方面,尽管前期测评体系已在上海市部分中小学进行了试点应用,但是当前研究和实践尚处初期阶段,为了在更多地区有效推广测评体系,未来还需要在以下方面深入研究并进行实践验证:①确定测评体系的标准化实施方案。因体育素养涵盖内容众多,测评方式不同,所需的场地、器材、设备等软硬件较多,因此,需根据测评体系实践的需要,完善并确定可推广应用的标准化实施方案,以保证在其他地区应用测评体系的质量,以及各地区之间测评结果的可比性。②进行测评体系的目标化推广。测评体系为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体育综合素质提供了评价工具,各地区或机构可根据其自身情况和具体目标,整体或部分推广应用测评体系。如在体育中考中,需要评价学生体育健身行为维度下运动竞赛的经历,但在尚未建立校级运动赛事数据库的条件下,可只测评区县级及以上级别或已有记录的竞赛经历。就像高考有全国卷和地方卷、体育中考各省市或地区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同一样,各地区或机构在现阶段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及目标,推广测评体系的本地化应用。
4. 结束语
体育素养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科学地对体育素养进行测量与评价,是了解现状并判定如何提高体育素养的基础。因此,本文构建的测评体系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并呼应了国家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相关要求。为了更加准确、科学和客观地对体育素养进行测评,未来还需研究人员、学校、政府管理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不断验证、发展和完善测评体系。
-
表 1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指标、权重及测评方式
Table 1 Indicators, weights and measurements of Chine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维度/权重 二级指标/权重 三级指标/权重 测评方式 体育健身意识/17.25 体育课意识/4.48 兴趣/1.61 问卷 态度/1.53 动机/1.34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意识/4.90 兴趣/1.90 态度/1.48 动机/1.52 自主身体活动意识/7.87 兴趣/2.95 态度/2.47 动机/2.45 体育健身知识/16.23 体育运动人体知识/3.93 运动与肌肉/0.50 题库 运动与骨骼/0.43 运动与身体素质/0.58 运动与心肺功能/0.70 运动过程中负荷/强度的评定/0.63 身体形态的评定/0.59 身体机能的评定/0.50 体育运动营养知识/3.13 营养成分/0.62 健康饮食/0.83 运动与水代谢/0.74 运动与能量/0.94 体育运动保健/健康促进知识/4.27 身体活动相关内容/0.82 静态行为相关内容/0.68 运动与体质量控制/0.77 运动与体质的提高/1.04 运动与技能的提高/0.96 体育运动安全/损伤/伤害知识/4.90 体育运动安全原则/0.73 体育运动常见损伤及防护/0.78 体育运动常见意外伤害及防护/0.90 心肺复苏/0.71 准备活动/放松与整理活动/0.81 自身运动水平和能力判断/0.97 体育健身行为/23.72 体育健身行为/16.74 中高强度身体活动/3.72 主客观测评 组织化体育参与(校内体育课、校内体育活动、校外体育俱乐部)/3.17 自主体育活动/3.96 上下学交通方式/时间/2.00 屏幕时间/1.89 作业时间/2.00 体育竞赛经历/6.98 学校运动会(次数及名次)/3.88 数据库 区县运动会(次数及名次)/1.79 省市及以上运动会(次数及名次)/1.31 体育健身技能/27.01 基本运动技能(小学)/27.01 身体位移能力/9.71 基本运动技能测试 物体操控能力/6.92 身体控制能力/10.38 专项运动技能(中学)/27.01 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及其他青少年常见运动项目 《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测试 体育健身效果/15.79 身体形态机能 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肺活量 体质测试 力量 引体向上、1 min仰卧起坐 爆发力 50 m跑、立定跳远 心肺耐力 1 min跳绳、1 000 m跑、800 m跑、50 m×8往返跑 柔韧素质 坐位体前屈 注:考虑到不同时期、地方对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定可能存在差异,“专项运动技能(中学)”下辖的三级指标的内容和权重可由具体实施机构酌情设定;“体育健身效果”维度的二、三级指标的内容、权重及测试方法均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执行;本表引自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CAEPL):A study using Delphi method [5]一文,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
[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 [2020-10-0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2] 国家体育总局, 教育部. 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 [2020-10-0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009/t20200922_489794.htm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20-10-15].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5] CHEN S T, TANG Y, CHEN P J,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CAEPL): A study using Delphi meth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0, 17(8): 2720-2733 doi: 10.3390/ijerph17082720
[6] WHITEHEAD M. The concept of physical literacy[J].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01, 6(2): 127-138 doi: 10.1080/1740898010060205
[7] Society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ors.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Standards[EB/OL].[2020-10-08]. https://www.shapeamerica.org/standards/pe/
[8] CORBIN C B. Implications of physical literacy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A commentary[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2016, 87(1): 14-27 doi: 10.1080/02701367.2016.1124722
[9] EDWARDS L C, BRYANT A S, KEEGAN R J, et al. "Measuring" physical literacy and related construc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mpirical findings[J]. Sports Medicine, 2018, 48(3): 659-682 doi: 10.1007/s40279-017-0817-9
[10] GIBLIN S, COLLINS D, BUTTON C. Physical literacy: Importance, assessm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J]. Sports Medicine, 2014, 44(9): 1177-1184 doi: 10.1007/s40279-014-0205-7
[11] FRANCIS C E, LONGMUIR P E, BOYER C, et al. 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 Development of a model of children's capacity for a healthy, active lifestyle through a Delphi process[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 2016, 13(2): 214-222
[12] LONGMUIR P E, GUNNELL K E, BARNES J D, et al.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 second edition: A streamlined assessment of the capacity for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ldren 8 to 12 years of age[J]. BMC Public Health, 2018, 18(S2): 1047-1058 doi: 10.1186/s12889-018-5902-y
[13] Physical & Health Education Canada. Passport for Life Assessments[EB/OL].[2020-10-08].https://passportforlife.ca/
[14] Canadian Sport for Life Society. Physical Literacy Assessment for Youth[EB/OL].[2020-10-08]. https://play.physicalliteracy.ca/
[15]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2020-10-0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16]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 [2020-10-08]. 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39309/nw39385/nw40603/u26aw49535.html [17] 陈思同, 刘阳, 唐炎, 等. 对我国体育素养概念的理解: 基于对Physical Literacy的解读[J]. 体育科学, 2017, 37(6): 41-51 [18]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EB/OL]. [2020-10-08].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407/171692.htm [19] 王登峰.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4(10): 1-4 http://www.styb.cbpt.cnki.net/WKE/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7f056b57-4786-416c-b74f-a3cf3b83067c [20] 唐炎, 陈佩杰. 体教融合发展中的高考动力因素[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4(10): 28-33 http://www.styb.cbpt.cnki.net/WKE/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223c74f2-917d-4a4d-9740-87c100c1dbef [21] 李博, 刘阳, 陈思同, 等. 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测评工具研究及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8, 42(3): 8-16 http://www.styb.cbpt.cnki.net/WKE/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365dde8d-c363-4fa4-8609-be8febb055d6 -
期刊类型引用(35)
1. 刘艳妮,王辉,赵犇,熊文. Physical Literacy的本土化:概念厘定、实践反思及应对.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4(02): 96-103 . 百度学术
2. 桂春燕,刘鑫. 身体素养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代体育科技. 2024(13): 190-198 . 百度学术
3. 陈紫焱,张雪,严丽萍. 2003—2022年国内外身体素养研究历程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中国健康教育. 2024(06): 560-564 . 百度学术
4. 张葆欣,高海利. 国内外青少年身体素养本土化的实践与启示.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4(04): 23-34 . 百度学术
5. 王洪彪,纪之光,崔斌,赵翀,孙梦瑶,张浩然,王丽岩. 体育素养本土化研究四十年:回顾、比较与前瞻. 辽宁体育科技. 2024(05): 91-97 . 百度学术
6. 刘小美,张宁欣,朱政,范超群,曹振波. 发达国家体育素养发展现状对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启示. 中国体育科技. 2024(10): 64-76 . 百度学术
7. 钟秉枢,李楠,王永康,尹志华. 习近平体育素养观的形成机理、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4(10): 77-88 . 百度学术
8. 胡伟,马玉峰. 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以某地区初中生为例. 体育视野. 2024(22): 104-106 . 百度学术
9. 谭金凤. 《澳大利亚身体素养标准》的研究与启示. 福建体育科技. 2023(01): 17-21 . 百度学术
10. 陈亿,王学彬,彭莉,易东平,何志金. 澳大利亚提升国民体育素养经验及启示. 体育文化导刊. 2023(03): 47-53 . 百度学术
11. 任衍哲,岳建军. 国内外身体素养研究的可视化比较分析及启示. 湖北体育科技. 2023(05): 382-389 . 百度学术
12. 李一祎,李恩琦. 体育素养对小学生体质水平的影响机制——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 山东体育科技. 2023(03): 66-72 . 百度学术
13. 柯友枝,张丹青,Grant Tomkinson,刘阳. 儿童青少年有氧耐力变化趋势的分析及启示——基于1964—2017年的国内外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03): 77-84+97-101 . 百度学术
14. 刘靖,巩正,刁玉翠,李静. 基于体育素养的威尔士《健康与幸福》课程解读及启示.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3(03): 54-59 . 百度学术
15. 陈海棠. 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运动精品. 2023(03): 57-60 . 百度学术
16. 孙吴天昊,李博. 中国香港青少年体育素养评测研究现状与启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10): 125-128+134 . 百度学术
17. 刘豪杰,代刚. 基于加拿大体育素养PLAY测评体系对山东省体育中考测试的启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01): 157-160+252+233 . 百度学术
18. 贺越先,孔庆涛,王建,郭修金.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体系构建. 体育学刊. 2022(02): 93-99 . 百度学术
19. 任乘慰. “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发展路径研究. 体育视野. 2022(04): 59-61 . 百度学术
20. 熊文. 新时期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再审视:操作和实践的困境. 体育科研. 2022(03): 8-17 . 百度学术
21. 黄筱君,虞丽娟,王嘉庆,夏俊,赵军民,王杰. 高中生体育素养提升智能指导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06): 61-71 . 百度学术
22. 肖紫仪,熊文,王辉. 辨误与厘正:体育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我国学校体育的引入与应用审视.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2(06): 93-100 . 百度学术
23. 李博,刘阳. 基于体育素养测评的儿童基本动作技能测试体系构建与验证研究. 体育科学. 2022(04): 31-42 . 百度学术
24. 丁力,胡小清. 信息技术对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建构的推动作用研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04): 29-35 . 百度学术
25. 顾慧,席玉宝,陈立钢. 儿童体育素养的家庭代际传递研究——以安徽省巢湖市为例. 巢湖学院学报. 2022(03): 10-16+46 . 百度学术
26. 于志健,梁俊初,吕晓峰,李宁,张路阳,周文福. 普通中学生体育素养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09): 72-75 . 百度学术
27. 赵响,李娜. 幼儿体育素养的双核要素解析及提升策略. 肇庆学院学报. 2022(05): 122-128 . 百度学术
28. 柳鸣毅,敬艳,但艳芳,孔年欣,魏零壹,刘松,孙术旗. 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的实践逻辑——基于中小学校体育改革的多案例扎根理论分析. 体育学研究. 2022(05): 52-62 . 百度学术
29. 田恒行,苗向军,孙铭珠,尹志华. 图像式自我评估:澳大利亚儿童体育素养测评工具PL-C Quest解析与镜鉴. 体育学研究. 2022(06): 32-43 . 百度学术
30. 马晓凯,朱政,杨漾,杨璨,曹振波. 上海市青少年专项运动技能概况及其与身体活动和体质健康的关系研究. 体育科学. 2022(12): 23-28 . 百度学术
31. 丁力,郑智巍. 制度变迁视域下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的公共政策历史逻辑和实践意义.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07): 67-75 . 百度学术
32. 于靓. 小学生体育素养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新课程导学. 2021(29): 60-62 . 百度学术
33. 张楠,苏珍珍. 新时期培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素养策略的研究. 体育视野. 2021(15): 87-88 . 百度学术
34. 周超,唐珊珊. “医学生”助推我国体医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探析. 科技视界. 2021(35): 156-158 . 百度学术
35. 熊文.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基本理论问题审思——基于《课程标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的辨正. 体育科学. 2021(11): 88-9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2
- HTML全文浏览量: 179
- PDF下载量: 46
- 被引次数: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