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钻石模型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瓶颈与推进策略

付群, 侯想

付群,侯想.钻石模型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瓶颈与推进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10):70-87. DOI: 10.16099/j.sus.2022.11.15.0004
引用本文: 付群,侯想.钻石模型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瓶颈与推进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10):70-87. DOI: 10.16099/j.sus.2022.11.15.0004
FU Qun, HOU Xiang. Realistic Bottleneck and Promotion Strategy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mond Model[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3, 47(10): 70-87. DOI: 10.16099/j.sus.2022.11.15.0004
Citation: FU Qun, HOU Xiang. Realistic Bottleneck and Promotion Strategy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mond Model[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3, 47(10): 70-87. DOI: 10.16099/j.sus.2022.11.15.0004

钻石模型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瓶颈与推进策略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YJC890006);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公开资助课题(2022A02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付群 (ORCID:0009-0009-6138-219X),男,湖北咸宁人,湖北大学副教授,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管理与体育价值工程,E-mail:fuqunchina@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G80-05

Realistic Bottleneck and Promotion Strategy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mond Model

  •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基于钻石模型的理论视角探讨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竞争力与现实瓶颈。认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面临政策体系尚未完善、数字化生产要素薄弱、高端服务供给不足、跨界融合不深、营商环境不成熟、实践贯彻落实困难、单边保护主义蔓延等现实瓶颈。提出提供转型政策保障、优化全要素供给、打造数字体育消费场景、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优化数字营商环境、积极应对产业变革、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入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应对策略。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amond Model,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practical bottleneck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r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ts curren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mainly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imperfect policy system, weak digital production factors, insufficient supply of high-end services, inadequat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imperfect business environment,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ation, and the spread of unilateral protectionism, etc. Strategies are to ensure the transformation policy guarantee, optimize the all-factor supply, create digital sports consumption scenes, build a new industrial ecology, optimize the digital business environment, respond to industrial changes actively, and smooth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hich will furthe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正深入推进,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范式和以数字化转型为标志的新产业生态的影响日益增加,人类社会已进入数字化发展的全新阶段[1-2]。数字经济已成为世界的主要经济形态,也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培育人才、激活资金、联接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3]。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数字化”,并在2021年10月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4]。为进一步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扶持与重视,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均强调要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变革及转型升级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及各地政府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紧跟国家顶层设计,相继出台有关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积极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持续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其中,《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均强调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提出“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据赋能体育产业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实施体育产业数字化战略”等[5-6],为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加快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变革,成为现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7-8]

    如何系统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品质化、高端化、时尚化的体育消费新需求,培育体育产业新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钻石模型对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竞争力展开分析,探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现实瓶颈,提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策略,以期为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构建了具有代表性的分析产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模型——钻石模型,该模型对产业竞争力及产业竞争优势具有较强的解释力[9]。钻石模型由6个要素组成,其中,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等4项是关键要素,外部机遇和政府角色是辅助要素(图1)。这些要素构成了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为科学、全面、系统地分析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分析框架、科学范式与具体途径,并在政、产、学等各界获得广泛认同和关注[10]

    图  1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结构
    Figure  1.  Michael Porter's Diamond Model theoretical structure

    然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立足于发达国家的视角,因此并没有重视跨国经济活动对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影响,未将国际经济交往活动这一要素纳入模型。此后,许多学者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扩充,模型调整后对非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也有较好的解释作用[11-12]。主要修正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政府角色”地位的提升。Stopford等[13]指出,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由此将政府修正为决定因素,而非辅助因素。奥滋勒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14]。②“跨国经营”要素的引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业竞争优势也因此得到了增强。Dunning[15]发现,跨国公司在增强竞争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并没有很好地诠释这一点,因此他将“跨国经营”纳入钻石模型,认为通过国际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双向的外部直接投资,能够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变革,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验证了该模型的解释力和适应性。③双钻石模型的提出。Moon等[16]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进一步拓展,构建了涵盖“国内钻石”和“国际钻石”的“综合双钻石模型”(图2)。该模型虽然增加了国际变量,并且兼顾国际国内影响,但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其中,国际变量依然是跨国经营(外循环),国内部分其实就是经典模型(内循环)。

    图  2  综合双钻石模型结构
    Figure  2.  Comprehensive Double Diamond Model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了决定产业盈利能力的5种竞争作用力(波特5力模型),具体竞争状态涉及潜在入侵者、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买方)、供应方的议价能力(供方)以及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5种基本作用力,其更适用于微观层面的竞争力分析;而钻石模型立足多层次、立体交叉的深入研究,以高度综合的方式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分析如何形成及保持竞争优势[10]

    此外,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政府的支持和管理职能是主导,政府的政策可以促进其他要素的快速提升和合作互动。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与西方发达经济体之间还有不小差距,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度推进,我国参与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合作和区域联盟,无论对内的直接投资还是对外的跨国经营,都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获得产生积极影响[12]。当前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一带一路”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等政策和倡议与之高度契合。因此,本文借鉴修正钻石模型的研究成果,将政府角色和跨国经营调整为关键要素,共纳入7个要素(图3),形成了契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实践和数字化转型的钻石模型。该钻石模型可为新发展阶段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分析框架与决策依据,有助于选择有效的路径推进数字化转型,从而推动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  3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钻石模型结构
    Figure  3.  Diamond Model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面向“体育强国”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发展目标,数字化转型是我国体育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17]。何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沈克印等[18]认为,体育产业数字化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相融合、提升产业效率的发展过程,即把数字化信息和知识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数字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方式重组变革和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高体育产业效率。该概念指出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即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相融合,并重点阐述了数字化对体育资源配置优化、生产方式变革、业务流程重塑、产业效率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白宇飞等[19]认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可以理解为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深度运用于产业活动之中,通过构建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反馈的闭环,打通不同层级与不同细分领域间的数据壁垒,推动产业实现更高效的业务流程、更完善的客户体验、更广阔的价值创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乃至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的过程。该概念提出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具体的高新技术及技术在产业中具体的运用过程,并强调数字化转型可打通不同层级与不同细分领域间的数据壁垒。与前一概念不同的是,它不仅关注供给端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构、效率和水平,也关注消费端客户的消费体验及价值诉求。

    孙晋海等[20]认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是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将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业态相结合,打破不同层级与行业间的数据壁垒,转变体育产业原有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决策模式、商业模式和供应链协同模式,通过扁平的产业形态、高效的业务流程、完善的用户体验、充分的价值创造和新型的产业生态,实现体育产业效率的提高与转型升级。该概念较好地体现了前2个概念中的核心内涵和重要思想,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阐述得更为清晰和明确,并创新性地提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不仅可打通不同层级还可打通不同行业间的数据壁垒,进一步拓展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域和范围,但该概念对于“数据”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缺乏必要阐述。

    从整体来看,不管以上哪种界定,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义和重要内涵。①“融合”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式,即通过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助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②“数据”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生产要素,没有数据的参与,高新技术的实践运用将无的放矢,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反馈等环节使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可能。③“顾客需求”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出发点和终极追求。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和贯彻落实是手段和途径,但终极目标还是要回归体育发展的本质,即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的体育参与和消费诉求。④“跨领域”和“跨层级”数据壁垒的打破是贯彻落实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特征,而不仅囿于体育产业本身。⑤“供需两端”的均衡推进和高质量发展是体育产业数字化价值提升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既要关注供给端体育资源配置优化、生产方式变革、业务流程重组及产业效率提升,同时也要关注消费端客户的多元诉求、消费体验及价值实现。

    基于以上具体内涵,本文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如下界定: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以满足体育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相融合,打破不同层级与行业间的数据壁垒,基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反馈等环节,推进体育产业的组织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变革、业务流程重塑、消费体验提升,进而实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的过程。总体来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要素数字化、过程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等方式来实现。要素数字化主要指人力资源、场地设施、生产设备、技术应用等具体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化主要指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供产销全流程的数字化,涉及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诸多业务流程;产品数字化主要指体育产品供应及体育服务模式的定制化、智能化和科技化。总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涉及体育业态创新、体育企业运营、体育产品供应等各细分领域,共促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之所以基于钻石模型对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竞争力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①钻石模型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囊括宏观、中观、微观等诸要素和视角,涉及业态、企业、消费者、体育产品和服务等各层面,包括行政管理部门、体育社团、体育企业等众多主体,兼顾体育产业的供需两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有利于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诊断和评价。②钻石模型作为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成熟的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模型,在分析产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模型诞生之初虽重点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实践,但历经多年的优化和调整,特别是引入“跨国经营”这一重要指标,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发展中国家产业实践的诊断和评价较为适用,较好地适应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③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的实践探索经验比较缺乏,产业的数字化水平还比较低,面对“体育强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基于钻石模型的系统分析对于推进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钻石模型中的要素均为双向强化的整体,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任何一项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要素的状态产生影响,单个要素无法单独发挥其影响力[21]68。①政府角色。该要素主要指政府的职能定位,即政府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在产业政策、金融扶持、政府补贴、税收制度、教育投资等方面的行为和决策都会影响产业结构、战略及竞争格局。②生产要素。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品和服务生产中涉及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相关生产要素与模型中的其他要素关系紧密,如竞争、相关与支持产业的辅助、需求条件等有助于加快信息的流通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凸显该产业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降低对专业设备和技术的投资风险。③需求条件。一般涉及产业规模拓展、企业管理转型、市场消费升级等方面的需求,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当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时,往往会引发企业和政府等对相关领域的投资,高级化、专业化的生产要素应运而生,政策法规会改变市场需求,支持性产业政策更可能刺激相关产业兴起。④相关与支持产业。一般指与本体产业关系紧密或存在直接影响的其他产业。在一般情况下,相关和支持产业有助于刺激生产要素的创造及升级,当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时,会促使政府、企业等对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更多投资,当形成扩散效应时,又会进一步增加供应和提升生产要素的质量,缺乏相关产业的支持,企业可能会无法满足需求。⑤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行业竞争会促使政府支持相关行业,并在相关重大计划上凝聚共识和进行投资。当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市场主体的危机感较强,自我创新的意识和动力也较强。反之,即使面对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市场主体由于自我满足而不思进取,持续投资的动力也不足。⑥外部机遇。该要素会引发钻石模型各要素的变化,引发机遇的事件往往是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动力,企业为了转危为安,通常会寻找、挖掘和运用新资源,进而产生新的竞争优势。⑦跨国经营。通常指国际经营活动,尤其是双向的外部直接投资,如国际层面的跨国投资、技术转移、人才流动等可带来转型升级的要素。总之,钻石模型的7个要素相互促进、自我强化,对产业的竞争优势起到助推作用,其中任何要素出问题都将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潜力。

    政府在产业政策、金融扶持、政府补贴、税收制度、教育投资等方面的行为和决策对产业结构、企业战略及竞争格局会产生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来实现[21]11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谋篇布局、把舵定向。2018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了首个数字经济整体战略——《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数字经济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于2020年4月7日印发的《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进一步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0年7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商务部等13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再次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发展模式”[18]

    2021年颁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3]。从行业领域看,国家围绕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数字政府等,先后对各行各业融合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系统部署和资金投入。2015—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8.6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GDP占比从27.50%增长到39.80%(图4),数字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的“加速器”“稳定器”的作用日益凸显[4]。在体育产业方面,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方政府紧跟国家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场馆服务业等体育领域数字化改造的相关政策文件,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

    图  4  2015—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及其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Figure  4.  The scale of China's digital economy and its proportion in GDP from 2015 to 2021

    生产要素可划分为初级和高级,初级生产要素涉及土地、资本、设施、人力等,高级生产要素涉及高新科学技术、现代通信设施、高级专业人才等[21]70。生产要素往往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然生成的,由人类创造和升级的专业化产业条件更为重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本身是新型生产要素,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要素资源,具有非竞争性、强渗透性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特征[22-23]

    关于数据的属性,学界和业界对其看法尚不一致,过去很多专家学者并不认为数据具有生产属性。2020年4月《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定义为生产要素,是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深度融入决策、生产、分配、流通、服务等诸多环节(图5)。至此以后,数据这一重要生产要素逐步被认知和接受。此外,关于数据是初级要素还是高级要素,目前学界和业界的看法也不统一,如果将其视为第五大生产要素,那么属于初级生产要素。

    图  5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生产要素
    Figure  5.  Production factor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然而,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与高新技术、高端人力、现代设施等高级要素一样重要,若没有数据的参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实践应用将无的放矢。基于此,本文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单独列出,以体现数据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主要受限于高级生产要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及特精专设备、研发仪器等方面,但也有初级生产要素的影响,如资本、非技术人力、基础设施等一般性要素是保证体育市场主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够有效运作的基础。

    《2022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在2021—2022年的80余起体育融资事件中,健身科技领域发生的融资次数和金额最高,融资总额达57.8亿元,健身科技、医疗康养、体育培训、电竞运动及休闲潮流运动是投融资热点领域[24]。体育产业正在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技术已从效率提升的“辅助角色”转变为重构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角色”和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内燃机”,而人力资源主要以复合型人才和桥梁型人才为主,需要既懂数字技术又精通体育产业的管理、运营和创新。

    需求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在产业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改革创新和技术升级以获得竞争力和竞争优势[21]81。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条件主要涉及体育数字产业的市场增长目标、体育企业数字化经营模式、体育数字产品和服务需求等。从市场增长目标看,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5年的1710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1175亿元,增加值从5494亿元增长到1224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29%(图6),我国智能体育市场规模虽然也呈现出快速扩增态势,2020年市场规模约847亿元,同比增长19.97%[25],但占体育产业比重只有3.1%,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图  6  2015—2021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
    Figure  6.  The added value of the total scale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its proportion in GDP from 2015 to 2021

    从消费者需求层次的变化看,随着国民健康意识觉醒及消费观念更新,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需求,转而对产品的质量和层次有了更高的追求。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从实物型消费向观赏型消费和参与型消费转变,更加注重商品的个性化、层次化、智能化、科技化及品质化。如《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体育健身智能化需求占89%,同时受访者也期待健身器材能够具备健康管理、智能健身和健身指导等功能[26]

    从体育企业转型发展看,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及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持续刺激和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科技投入及服务创新,引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我国体育锻炼人口已达到4.4亿人,人们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在巨大市场增长空间、消费者需求提升及体育企业转型升级的综合需求影响和刺激下,将会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体育产业,持续助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钻石模型理论指出,产业发展与相关与支持产业之间关系紧密,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一方面,在支持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时,会以最佳方式为主体产业营造一个较好的竞争环境,从而加快整个主体产业的创新速度。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体产业也会通过强化技术、流程、销售、市场或服务能力,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同时强调了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指出优势产业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伴随着关联产业一同崛起的,众多产业间存在互惠互利、互赖互动的关系,相关产业具有的竞争优势是主体产业的潜在优势,关联产业的表现和能力自然会驱动上下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21]99

    体育产业链长、综合性强,关联产业众多,融合能力较强,各关联产业可不断为体育产业各业态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共建、内容互补的机会,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正是产业间共同的数字化条件和信息化基础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造了可能性。如:体育与养老融合衍生出养老体育服务、理疗保健、运动康复等;体育与传媒融合衍生出赛事观赏、体育培训等线上线下项目等。其中,数字技术的参与和支持将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的深度和效率,促进体育产业的纵深发展,不断释放体育产业的市场活力。

    数字技术助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数字技术强化了体育产业内部的业态融合,对体育产业各类别资源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图7),如体育用品制造业通过数字化平台对供给端物料供应、成本控制进行调整和改变,这种变化很快就会传导到产业链的其他诸环节[27]。②数字技术加快了体育产业与外部业态的跨界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医疗、卫生等诸领域和业态的联系,在较大程度上拓展和延伸体育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链实现从“链式结构”向“网式结构”的转变(图8)。

    图  7  体育产业的类别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Figure  7.  Categories of sports industry
    图  8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联业态
    Figure  8.  Related business forms of sports industr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钻石模型理论中的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是指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形态及市场竞争对手,具体涉及企业的建立、组织和管理,以及竞争对手的状况[21]101。另外,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赖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通过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来体现[28]。首先,激烈的竞争将迫使企业不断更新产品、改进服务和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得持久的、独一无二的优势,是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刺激因素,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其次,体育用品、体育培训、赛事运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通过数字化转型催生新的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可使体育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通过提高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的竞争力,重构竞争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再次,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体育企业通常增加技术投资,并通过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以追求多领域、多元化经营。艾瑞咨询数据显示,78.4%的体育组织将增加资金投入以推动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提升数字媒体体验及创建数字资产在体育行业实现盈利的最佳机会的认同者占89.3%和82.9%[29]。在数字经济时代,市场主体进一步丰富,第三方平台的出现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进一步缩短,有助于增强平台经济调控、强化产业互联、降低运营及交易成本等,数字技术使企业能够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创造消费价值,重塑供应链关系,重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优化运营系统和提高运营效率[30-31]

    钻石模型理论指出,机遇常表现为生产成本提升、市场需求剧增、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等,其重要性在于它会打破原有的竞争状态、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新的竞争空间[32]。体育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成本高、创新能力弱等问题,而数字技术可减少中小企业投入的资金成本,降低安排部署、业务协同和团队转型的时间成本。数据表明,数字化转型分别使物流服务业、零售业和制造业成本降低34.2%、7.8%、17.6%,而营收增加33.6%、33.3%、22.6%,为企业带来积极影响,赋能高质量发展[3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体育“粉丝”和数据流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变量,健身休闲、体育场馆等业态更加重视“互联网+体育”发展模式,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加强,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驱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数字化也让旧有的体育产业生态不得不依靠创新来适应全新的变化。

    易观分析[34]数据显示,仅2019年中国数字体育月用户就已突破1.2亿人(图9),其中,数字跑步、数字篮球月活用户突破3000万人,数字足球、数字健身月活用户突破2000万人,群众体育正成为数字体育的主要内容。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35]。《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至2021年底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5G实现了技术、产业、应用全面领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由“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6]。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暴发无论是对个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还是对全球政治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所有变化中“产业数字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疫情短期内让很多依赖线下运营场景的中小体育企业陷入生存与发展困境,但从长远来看,其催生出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倒逼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

    图  9  2018—2019年我国数字体育用户规模
    资料来源:易观分析。
    Figure  9.  Size of digital sports users in China from 2018 to 2019

    体育培训、健身休闲等业态借助数字技术搭建平台化运营新模式,创新体育服务供给方式,体育赛事转播、用户服务等各方面都在朝着数字化转型方向调整,不断衍生新的商业模式,催生更多的市场机遇,改变着人们参与体育消费、体育竞赛表演等的固有形式[37]。另外,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百度智能云AI主播、AI裁判等技术大放异彩,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体育热潮和科技风暴,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迎来加速期。

    产业发展实践和双钻石模型的验证表明,国际交流与合作可增强产业竞争力,双向对外投资对竞争优势的提升产生正面作用[12]。2017年以来,国务院连续印发多份利用外资政策文件,从投资自由、投资促进、投资布局、投资平台等方面搭建新时代利用外资政策体系。《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指出,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外资将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在体育产业方面,鼓励外商投资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场馆经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和中介服务。在研发领域涉及5G、区块链技术、云计算、物联网、VR与AR设备等高端软硬件研发与制造,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设备的开发与制造,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智能消费设备制造,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与企业孵化中心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颁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新增了智能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普及与推广,滑雪场、冰雪专用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户外运动营地等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这将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引资补链”“引资强链”“引资阔链”的效应,增强相关产业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38]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次设立了体育用品及赛事专区,亚洲电子体育联合会、普华永道、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耐克、智奥会展、尤尼克斯等世界各地知名企业都与会参展;并同时举办了“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成立体育专业委员会,将在跨行业合作、资源联动等方面发挥作用,积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产业生态系统。体育产业“走出去”“请进来”可促进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产业投融资、体育传媒、体育中介等业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体育人才、技术和商品跨境流动,竞赛表演跨境演出,体育用品和器材进出口贸易等都是建设“体育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举措[39]。体育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可增进与世界产业资源的联系,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外循环格局的形成。

    政府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产业数字化规则的制定者。然而,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转型过程中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一站式”服务机制运行不畅、部门之间协调难度较大[18]、政策难以落实、体育企业难以享受相应优惠、缺乏专项政策资金等问题尤其突出。

    (1)数字体育专项政策法规缺失。国家在宏观经济层面出台了系列政策,但目前暂未出台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专项政策,仅有浙江省和江苏省颁布了数字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还存在数字体育监管、治理等方面责任主体不明的情况。步入数字时代,市场监管失效、体育主体运行风险增大、法治保障缺位、数据安全威胁、无序竞争、相关政策扶持不足等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31]

    (2)信息不对称。信息壁垒在数据层、业务层、管理层普遍存在并层层叠加,数据孤岛、业务孤岛、管理孤岛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难题,政府需要提升数据的价值效能和共享水平。效能最优、数据资产共享应是数据资源的最佳状态,然而海量有用的政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沉睡”状态,还未转化、产生真正的业务价值和数据效能[40]

    (3)政府监管不善。数字经济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政府的安全监管与智能服务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监管缺位、监管遗漏、监管真空化等一系列问题。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风险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4)数据安全隐患。数据安全威胁不断升级,国家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发布的《2022上半年网络安全漏洞态势观察》显示,2022年网络安全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超高危漏洞超过50%[41],且呈现出多发趋势,软件供应链安全风险凸显,给政府安全监管带来巨大困难。

    尽管数字技术对体育产业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的系统工程,在产品体系构建、业务流程优化、数字人才培训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27]。虽然体育企业纷纷探索数字化发展道路,但受制于数字化生产要素等问题,数字化转型还存在突出短板。

    (1)数据的生产与流通受限。数据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第一生产要素,没有数据,5G、云计算、区块链、传感技术、人工智能这些高新技术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将无的放矢。从当前乃至未来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看,数据的生产与流通受限,其重要价值未能充分体现:①体育的基础数据缺乏及过于分散,数据的搜集与管理难度大;②由于体育数据属于不同的部门和组织,数据开放共享及数据的连接与兼容问题尚未解决;③体育数据的重要价值和属性未得到充分认识,数据的确权、流通及使用不畅。

    (2)数字人才短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数字人力的支撑,数字人才是决定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人才流失、配置不合理、高端人才引进不足、准入机制不顺畅、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在客观上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制约。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的调研数据显示,61.8%受调研的企业指出数字化专业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数字化转型的实现,并且63.4%的企业指出未来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障碍是数字人才的缺乏。此外,我国企业ICT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仅为1.0%~1.3%,而欧盟为2.5%~4.0%[42]

    (3)信息技术应用不足。一方面,我国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实力已在世界名列前茅,全球专利申请量过半,人工智能创新企业的融资额最高时可占全球的50%,而体育科技在全球的融资额占比只有约10%,体育应用创新未能跟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步伐[43]。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层面,数字技术虽然有所突破,但仍有短板,如VR、AR终端系统在赛事观赏运用中还无法让观众进行长时间的沉浸式体验[44],在实际应用中数字技术还需要更大的突破。

    (4)研发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是提升公司创新力、持续发展和巩固行业地位的动力,是上市公司保持高增长的重要支撑。我国体育上市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较少。数据表明,2022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是3.61%,仅有8家公司高于国际公认的具有竞争力的研发投入强度(5%),大多数企业距离5%的研发投入强度仍有一定差距(图10)。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巨头的研发投入强度则常年保持在10%左右,2022年安踏、李宁的研发投入强度与2021年持平,且均低于2020年的研发投入强度[45]

    图  10  2022年我国体育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排名
    注:资料来源于各上市公司财报、新华网体育等;本图为不完全统计。
    Figure  10.  Ranking of R&D intensity of China's sports listed companies in 2022

    新发展阶段体育具有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作用,具有稳住经济大盘、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战略地位,而在需求层面,由于数字化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需不均衡,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

    (1)智能体育消费市场有待拓展。我国智能体育市场的增速迅猛,增长率高达19.97%,但目前市场规模(847亿元)还不够大,在体育产业中的占比只有3.1%,因此还需要继续加大市场支持力度,从高新技术、数据、高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发力,促进智能体育市场的消费增长。

    (2)数字体育产品和服务需求提升。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及消费的转型升级,社会大众对数字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科技化及个性化等方面的诉求。数据表明,接近90%的体育健身爱好者对健康管理、智能健身等数字体育服务存在需求[26],而实际情况是社会供给的数字体育产品和服务总量还太小,尚不足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体育参与和消费需求。

    (3)数字体育消费需求差异显著。《中国数字体育洞察报告》数据显示,所有公开融资的体育项目中面向精英体育的数字产品服务占11%,青少年、中老年和女性构成的细分市场仅占6%[43]。伴随着“乡村振兴”“双减”“体教融合”等政策的持续推进,广大乡村和“一老一小”是数字体育用户的巨大增量市场。除了社会对数字化体育消费的需求尚无法有效满足外,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社团、体育企业等组织和机构的数字化管理、产品和服务数字化转型、体育市场营销的科学推进等方面都有巨大的需求。传统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已难以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消费需求,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智能化、科技化、高端化体育产品和服务是大势所趋,也将是未来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努力方向。

    支持产业与主体产业关系紧密,若相关支持性产业缺乏对主体产业的协同促进,仅靠主体产业上下游企业很难形成产业的持续竞争力。数字经济时代更多体育企业会关注和重视产业数字化转型,选择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发展模式。计算机、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持产业,从目前的实践推进看,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存在诸多问题,优化和拓展的空间较大。

    (1)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不深。尽管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和渗透性,但在与相关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两张皮”的割裂现象[46],更有投资者打着“体育+”的旗号进行投机的行为,跨界融合被大量非商业逻辑挤占而导致畸形发展使得产业间的协同效应不强、产学研合作不充分、龙头企业缺乏、集群竞争无序的现象比较突出。

    (2)体育产业全产业链尚未形成。我国体育产业全产业链供应、数据库尚未形成,高质量设备、智能化设备缺乏,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之间协同转型不够,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生态尚未建立,集群效应和协同倍增效应难以形成,很难出现一家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动转型的局面。

    (3)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2021年我国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表演与设计服务在体育服务业总产出中的占比仅为2.3%,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占比仅为2.1%(图11)。从国际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看,体育竞赛表演是体育产业生态中的核心业态,其在促进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生态、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来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巨大。此外,体育用品的销售、出租、代理等依然是体育服务业中占比最高的服务业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层次和水平还不够高,也意味着体育产业的科技化、智能化、高端化及个性化提升的潜力较大。

    图  11  2021年我国体育产业及体育服务业内部占比状况
    注: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左图为体育产业内部占比,右图为体育服务业内部占比。
    Figure  11.  Internal share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sport service industry in 2021

    (4)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渗透不够。我国数字经济在服务业与流通领域渗透率高于工业和农业领域,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融合渗透深度不足,仍有很大差距。在服务业和工业数字经济渗透方面,德国是60.4%和45.3%,英国为58.1%和32.0%,而我国仅为37.8%和19.5%[1]

    (5)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京、沪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优势突出,进入国际领先行列[47],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中西部地区水平低,存在明显的地域差距[4],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区域联动机制不畅。

    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导,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为龙头的产业格局,但在数字经济时代体育市场营商环境面临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

    (1)市场监管不善。数字经济发展时间尚短,存在网络安全监管真空,网络欺诈、权益性风险时有发生,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48]。例如,在体育竞赛表演方面,监管难度大、管理不规范等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尤其是2021年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事安全事故,暴露出体育竞赛安全监管、安保服务等方面的严重不足,体育市场监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迫在眉睫。

    (2)市场活力不足。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体育企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朗,政府放权不够等问题阻碍市场化资源配置,导致市场活力不足。另外,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在体育产业领域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体育市场主体参与和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强。

    (3)竞争优势不明显。从产业的发展实践看,我国体育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管理数字化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企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不明显,与国际上一系列优秀体育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亟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以确保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4)平台经济呈现出多维垄断趋势。平台经济具有外部网络性特征,规模越大越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可在较大程度上形成自然垄断优势和市场支配性地位,妨碍了市场并购,导致数据垄断、不当定价等,使得现行的反垄断规则受到巨大冲击,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5)体育企业融资难。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体育企业由于存在自身规模较小、能力不强、战略优势不明显、治理结构不健全等不足,加之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经济增速放缓、竞争环境恶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众多企业由于资金缺乏,难以推动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表1)。

    表  1  我国数字体育融资榜单
    Table  1.  List of China's digital sports financing
    序号名称分类类别软硬件项目融资金额/
    亿元
    1 KEEP 数字健身服务 参与 软件 健身 39.9
    2 FITURE 健身器材 参与 硬件 健身 24.2
    3 虎扑 球迷社区 媒体 软件 团队球类 23.3
    4 阿里体育 数字健身服务 参与 软件 综合 20.1
    5 咕咚 数字健身App 参与 软件 健身 6.8
    6 乐刻 数字健身房 参与 软件 健身 5.4
    7 云麦 健身装备 参与 硬件 健身 4.3
    8 英派斯 健身器材 参与 硬件 健身 4.1
    9 懂球帝 球迷社区 媒体 软件 团队球类 4.1
    10 Liking Fit 数字健身房 参与 软件 健身 3.8
     注:软硬件服务人群均为大众;资料来源于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清华五道口体育金融研究中心。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虽然外部机遇对竞争优势的提升不起决定性作用,且同样的外部机遇对企业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但机遇会触发钻石模型中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因此依然具有重要作用。虽然体育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着多种机遇,且不少体育企业也试图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但数字化转型需要构建完整的转型方案和运作系统,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技术应用、资源整合、业态创新、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内容体系,在实际贯彻落实中仍处于“上云”基础阶段,并不具备“用数”“赋智”的能力。

    (1)转型周期漫长。转型快且效果良好的体育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并在品牌、资本和人才的竞争中保持优势,而我国体育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困境,多数依靠外力被动转型。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体育企业,工资、房租等固定成本高,资金链压力大,即便面对多重转型机会,也难以克服漫长的转型“阵痛期”。

    (2)通用方案较少。目前,我国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经验较缺乏,可供借鉴的行之有效的案例也不多,需要企业自己去探索,由于见效慢,很多体育企业直至破产也未必能熬过“阵痛期”。

    (3)转型能力不足。数据显示,2021年中小企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比例高达79%,进入数字化转型实践阶段的仅占12%,而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仅占9%[40],这既表明企业的转型能力不足,同时也意味着体育企业的“试错成本”太高。面对多重转型机遇,由于受到成本顾虑、能力不足、转型收益不佳、转型思路不清晰等的制约,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不敢转”“不会转”的转型困境。

    (4)投资回报周期长。新基建是科技产业的前沿领域,存在显著的技术更新迭代快、投资回报速度慢且周期长的特点,即使社会需求旺盛,但应用严重不足。就体育领域而言,体育企业智能化和网络化基础不强、数据资产积累薄弱、生存能力弱等,对新基建望而却步,阻碍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

    全球化是当前各国争论的焦点,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重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21世纪的全球化。我国积极参与多边机制中数字领域的国际规则制定,倡导发起《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数字丝绸之路”、“中非数字创新伙伴计划”、《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等,积极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推动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稳步拓展。然而,单边保护主义蔓延,国际投资收紧,中美经贸摩擦、英国“脱欧”、美国“退群”、俄乌冲突等系列重大事件引发市场对经济逆全球化风险的担忧,跨境投资审查趋严,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体育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1)全球体育产业增长受阻。PWC发布的《2020年体育行业调查报告》指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使全球体育行业的增长预期受阻,全球体育市场在未来3~5年的年增长率将放缓至3.3%,较先前8%的增长率大幅下滑。另外国内一些企业借着“走出去”投机转移资本,致使体育产业对外投资受到限制,出现了非理性的境外投资倾向和盲目跟风现象。

    (2)体育服务贸易大幅下滑。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中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报告》[49]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主要体育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01.9亿元,只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0.19%,其中,进出口总额继续下滑,比上年减少80.6亿元,下降44.15%;体育竞赛表演、体育赛事赞助、体育赛事版权交易、互联网体育服务占比分别为14.2%、44.6%、38.3%、2.9%。

    (3)对外投资不畅。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50]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中体育文化和娱乐项目仅3起,金额为0.4亿美元,仅占0.1%。

    (4)外资利用不足。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1》[51]显示,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新设企业数量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比分别为86.5%和90.8%,而体育占比极低,2021年我国实现引资规模和企业数量“双增长”,全年实际使用外资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体育领域仍处于低值。

    (1)完善顶层设计,出台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专项政策,释放政策红利,推进金融支持、数据安全保障,构建合理的数据管理机制,优化数据治理环境,为体育市场管理赋能[52]

    (2)加强监管职能,积极打造数字政府,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完善的数据开放机制,规范体育部门与民政、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通过加强线上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水平与效率。

    (3)以“数字化+监管”的数字化思维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强化体育市场的事中和事后监管,提高政府行政与监管效率,为体育消费者提供消费投诉平台,促进体育与有关部门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加速数字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4)设置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专项支持资金,构建多重融资市场,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方向。优化扶持政策,提供金融、技术、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体育中小企业创造更大的转型成长空间。例如,山东德州乐陵市不断扶持引导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围绕体育与健康领域人工智能、芯片、大数据等核心技术谋划泰山体育(国际)产业园,构建全产业链、全产业结构的高端体育产业制造业基地等。

    (5)针对关键数字技术企业,出台配合体育中小企业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数字技术企业主动合作体育企业经营主体,针对互联网企业推出平台企业优惠政策等,通过多样化的扶持政策,推进体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53]

    (1)推进体育数据的生产与流通。在体育数据平台建设方面,加大人力、设施资金等投入,提升体育数据平台和数据库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体育数据流通方面,推进各类数据平台和资源的开放共享及数据兼容,以确保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社团、社会企业之间数据的充分流通;在数据价值认知上,加强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宣传和推广,使政、产、学、研等社会各界充分认知数据生产与流通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2)优化数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可在体育、经济、管理、公共事业等多个专业中开设数字经济专业课程,不断强化体育产业数字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已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体育大数据研究中心等。在数字人才的引进方面,要大力引进掌握先进数字技术知识的国外高水平人才,培养全球化专业团队,促进数字体育的创新与发展;同时要健全奖励机制,完善数字体育人才落户、聘用、晋升、职称评定、进修学习、休假体检等制度,全面做好数字体育人才激励工作。在数字体育人才的培训方面,要着力培养企业现有员工学习和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利用“企业MOOC”“云学堂E-Learning”等线上途径或邀请数字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员工培训,进一步充实员工在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业态领域的规划设计、平台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数字技术知识[54],并与绩效考核制度挂钩,强化一线体育从业者的数字思维,提升“上云”“用数”的能力。

    (3)推进体育数字技术的应用实践。立足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要,强化5G、物联网、区域链、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传感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及在体育产业实践中的应用。此外,随着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高新技术等软件的革新,应同步加快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数字体育基础设施体系,全方位提升数字技术在促进体育产业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金融链、服务链等全链条的高度协同作用。

    (1)大力推进智慧体育设施建设,打造数字运动空间,有序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支持各类体育主体建设VR运动空间等,扩大数字化体育服务和产品供给。例如,KEEP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合作,将整个公园升级为一条崭新的“科技智慧跑道”,开发城市主题剧情跑课程,搭配都市元素的路线和声音,无须实地旅行就可来一场“都市云漫游”,将跑步变成了一场趣味竞技和视听盛宴,形成全民健身数字化的新路径和未来运动科技生态发展的新思路。

    (2)注重需求侧的管理,促进数字化体育产品的消费,扩大消费群体,在挖掘年轻群体对数字体育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要关注老年人、女性、残疾人、青少年等群体的迫切需求,更好把握“银发经济”“她经济”和青少年群体的消费诉求,回应和满足青少年、妇女和老年人的健身休闲运动需求[27]。推进“体育+科技+教育”,助力体教融合新思路和新方式的探索,尤其要立足“双减”政策,大力推进体育培训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依托“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乡村的环境和地理优势,拓展数字体育消费新空间,发展线上运动健身与线下文化、旅游、零售等融合的立体消费场景,依托体育服务综合体、智慧体育场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等不断提高体育软硬件的配置,不断迭代更新技术,逐步完善高端体育服务供给。

    (3)将消费升级作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指引,形成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消费升级良性互动的动力机制,充分释放“消费升级引领市场转型,市场转型反哺消费升级”的持久动力[55],不断满足消费者时尚化、高端化、个性化体育消费新需求,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进一步挖掘、细分社会群体的体育消费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效率。

    (1)通过发挥“+体育”和“体育+”作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及体育金融等方面的产品与服务,形成正向叠加效应,拓宽体育产业范围。通过建立体育产业数字经济协创服务中心,共同推动数字技术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应用实践,助力体育产业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

    (2)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体育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深化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56-57]。通过“互联网+体育”模式,助推体育产业与旅游、健康、教育、科技、文化、养老、金融等行业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加快体育相关产品与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与关联产业的协同带动作用。

    (3)发挥体育学会独有的桥梁纽带作用,体育产业各学会应建立跨界交流、资源拓展平台,深化体育行政部门、体育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管理者、创业者之间高质量的交流与合作。例如,近年成立的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数字体育发展工作委员会(2021年10月28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数字体育专业委员会(2022年7月24日)将在引领推动数字体育发展、打造“数字技术+体育产业”的协同创新生态、探索数字技术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开展创新成果推广与示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58],有利于推进体育部门与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数字经济部门或技术部门的深度合作和跨界融合。

    (1)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数字化营商环境,释放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热情,充分发挥创新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小微企业的扶持和政策支持,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59]

    (2)加强监管职能,构建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数字化信用体系,为体育企业营造透明、安全、可信的平台生态,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构建开放、包容、有序的市场环境,构建政府、社会公众、体育行业组织、平台、体育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协同治理体系。完善法治保障、科学监管,规范市场环境,在明确数据权属的基础上促进数据在不同主体之间分享和流通。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为体育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培育体育数字化转型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配套扶持体系,尤其在融资、税收等方面提供扶持,提供低息融资贷款、税收减免等,逐步建立一套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税收体系,提升体育企业竞争能力。例如,为建立覆盖全省的智能体育服务网络与平台,2021年江苏省拨出1亿元作为调整优化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数字体育产业类是重点支持方向,为体育中小企业创造更大的转型成长空间。又如,中国人民银行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破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难题、提振市场信心,在2022年9月设立了2000亿元额度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全力支持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等10个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60],此举措将鼓励体育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的投资,在较大程度上为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

    (1)体育企业内部需不断优化企业人才和组织架构,培养数字技能人才,匹配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组织形态,以内部流程优化与局部自动化为核心形成高效率、强协同、智决策的组织架构。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改革现有经营管理模式,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应对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全面对接和推进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2)政府应建立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和样板单位,遴选一批技术先进、成效显著、可推广的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先进案例,打造一批引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行业灯塔”,积极开展中小体育企业数字化服务活动,深入推动中小体育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为中小体育企业送技术、送服务、送智力、送市场,推动经验、渠道、资本赋能,切实解决“不会转、不敢转”的痛点和难点问题[17]

    (3)为体育企业量身打造产业生态运营平台,导入创意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等新型产业要素,形成以体育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为动力支撑的数字化赋能体系。以体育产业生态数字运营平台为公共赋能载体,助力体育企业打造数字化生产要素、构建产业数字化新生态、创造新动力源泉,不断提升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

    (1)强化国际体育产业数字化战略合作,建设国际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消费体验中心,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一体化发展,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整合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加大优质体育资源引进,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进一步推动体育企业研发新兴产品的效率和水平,提升个性化消费场景,创新产品供给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拓展、延伸体育产业链条,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体育市场供需动态平衡[61],形成我国体育产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生产、交换、流通、分配等环节的重要地位。依托成都、上海、北京等国际体育名城建设发展项目,推动我国体育产业从全球体育产业价值链低层分工端逐步向中高层研发端攀升,实现从“跟跑”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如在2022年第48届柏林马拉松赛场上,李宁飞电3.0 Ultra跑鞋首次登上领奖台,刷新中国跑鞋最好成绩,中国品牌成功跻身世界大满贯赛事领奖台,真正开始了在国际赛场上的角逐。

    (2)强化体育产业跨国合作,鼓励体育企业“走出去”,成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助力体育企业收购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对全球体育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能力。培育一批跨国体育企业,积极研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体育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营销与创收。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是封闭的、僵化的、保守的“单循环”,而是开放的、主动的、变革的“双循环”,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机制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2022年卡塔尔足球世界杯赛的主场馆卢塞尔球场由中国铁建与卡塔尔HBK合资公司共同兴建,是全球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设计标准最高、技术最先进、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主赛场,“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已经“扬帆出海”参与国际竞争。

    (3)强化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对国际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和应对,强化对国外体育企业的投资安全风险防范的识别、分析及应对,通过培训、引导、规范体育企业的境外投资和经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打通内循环、畅通外循环的“双循环”国家战略。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引领下,深入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是现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是对国家推动产业数字化变革的积极响应,是优化体育资源配置、扩充有效供给、应对体育需求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品质化、高端化、时尚化的体育参与和消费诉求的现实需要。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全局性特征,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全面系统掌握现存问题,统筹考虑,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抓住战略窗口期,高效推进转型工作。展望未来,体育产业不仅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且是我国产业结构调速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转换器”,有望在2035年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新支柱性产业。积极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变革,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产业规模、业态范围、市场价值、产品质量等,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贡献声明:
    付群:明确选题,调整框架,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侯想:提出选题,设计框架,搜集资料,撰写、修改论文。
  • 图  1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结构

    Figure  1.   Michael Porter's Diamond Model theoretical structure

    图  2   综合双钻石模型结构

    Figure  2.   Comprehensive Double Diamond Model

    图  3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钻石模型结构

    Figure  3.   Diamond Model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图  4   2015—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及其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Figure  4.   The scale of China's digital economy and its proportion in GDP from 2015 to 2021

    图  5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生产要素

    Figure  5.   Production factor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图  6   2015—2021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

    Figure  6.   The added value of the total scale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its proportion in GDP from 2015 to 2021

    图  7   体育产业的类别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Figure  7.   Categories of sports industry

    图  8   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联业态

    Figure  8.   Related business forms of sports industry digital transformation

    图  9   2018—2019年我国数字体育用户规模

    资料来源:易观分析。

    Figure  9.   Size of digital sports users in China from 2018 to 2019

    图  10   2022年我国体育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排名

    注:资料来源于各上市公司财报、新华网体育等;本图为不完全统计。

    Figure  10.   Ranking of R&D intensity of China's sports listed companies in 2022

    图  11   2021年我国体育产业及体育服务业内部占比状况

    注: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左图为体育产业内部占比,右图为体育服务业内部占比。

    Figure  11.   Internal share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sport service industry in 2021

    表  1   我国数字体育融资榜单

    Table  1   List of China's digital sports financing

    序号名称分类类别软硬件项目融资金额/
    亿元
    1 KEEP 数字健身服务 参与 软件 健身 39.9
    2 FITURE 健身器材 参与 硬件 健身 24.2
    3 虎扑 球迷社区 媒体 软件 团队球类 23.3
    4 阿里体育 数字健身服务 参与 软件 综合 20.1
    5 咕咚 数字健身App 参与 软件 健身 6.8
    6 乐刻 数字健身房 参与 软件 健身 5.4
    7 云麦 健身装备 参与 硬件 健身 4.3
    8 英派斯 健身器材 参与 硬件 健身 4.1
    9 懂球帝 球迷社区 媒体 软件 团队球类 4.1
    10 Liking Fit 数字健身房 参与 软件 健身 3.8
     注:软硬件服务人群均为大众;资料来源于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清华五道口体育金融研究中心。
    下载: 导出CSV
  • [1] 沈克印,曾玉兰,董芹芹,等.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10):5-12
    [2] 鲍明晓. 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2):1-5,17
    [3] 国务院. 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2-01-1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
    [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EB/OL]. [2022-07-08]. 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07/t20220708_405627.htm
    [5] 国务院. 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2022-08-0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03/content_5629218.htm
    [6] 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2-10-25]. https://www.sport.gov.cn/zfs/n4977/c23655706/content.html
    [7] 任波,黄海燕. 中国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模式[J]. 体育学研究,2020,34(5):55-66
    [8] 黄海燕,康露.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J]. 体育科学,2022,42(1):15-34,58
    [9]

    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126

    [10] 姚立新.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论”评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02-106
    [11] 陈卫平,朱述斌. 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J]. 国际经贸探索,2002,18(3):2-4,18
    [12] 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 钻石理论的演变及其应用[J]. 中国软科学,2003(10):139-144,138
    [13]

    STOPFORD J M, STRANGE S, HENLEY J S. Rival states, rival firms: Competition for world market shar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2

    [14] 张金昌.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剖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1(9):53-58
    [15]

    DUNNING J H.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untri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J].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3(2):135-168

    [16]

    MOON H C,RUGMAN A M,VERBEKE A. A generalized double diamond approach to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of Korea and Singapore[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998,7(2):135-150 doi: 10.1016/S0969-5931(98)00002-X

    [17] 李艳丽,杜炤. 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20(10):78-83
    [18] 沈克印,寇明宇,吕万刚. 数字经济时代体育产业数字化的作用机理、实践探索与发展之道[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7):8-21
    [19] 白宇飞,杨松. 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时代要求、价值体现及实现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5):70-78
    [20] 孙晋海,王静.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5):103-110
    [21] 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 邱如美,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22] 罗宇昕,李书娟,沈克印,等. 数字经济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价值及推进方略[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1):64-72
    [23] 任波. 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逻辑、问题与策略[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4):448-455
    [24] 《2022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发布[EB/OL]. [2022-05-23]. https://mp.weixin.qq.com/s/FjaGRHIJiZMhnyO_CUYqMg
    [25] 观研天下. 2021年中国智能体育市场分析报告[EB/OL]. [2022-08-03]. http://baogao.chinabaogao.com/wentiyule/552207552207.html
    [26] 国家体育总局. 《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发布 大众体育消费意愿进一步加强[EB/OL]. [2022-05-19].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67608/n20067635/c21043791/content.html
    [27] 沈克印,林舒婷,董芹芹,等. 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要求、发展困境与实践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8):51-59
    [28] 李海霞,吕吉勇,李国龙,等. “钻石模型”视域下我国冰雪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1,39(4):53-58
    [29] 崔安福,王建伟,王长龙. 数字经济驱动下数字体育用户使用与满意度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2,42(2):79-86,120
    [30] 沈克印,寇明宇,王戬勋,等. 体育服务业数字化的价值维度、场景样板与方略举措[J]. 体育学研究,2020,34(3):53-63
    [31] 林舒婷,沈克印. 我国体育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价值、问题与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2022(8):71-78
    [32] 董晓春,郭玉良. 基于“钻石模型”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1):20-23
    [33] 余东华,李云汉. 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组织创新:以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链群生态体系为例[J]. 改革,2021(7):24-43
    [34] 易观分析. 2019年体育用户数字媒介行为分析[EB/OL]. [2022-07-12]. https://www.analysys.cn/article/detail/20019415
    [35] 党挺. 国际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特点与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22(2):91-97
    [36]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EB/OL]. [2022-08-02]. http://www.cac.gov.cn/2022-08/02/c_1661066515613920.htm
    [37] 黄海燕. 新阶段、新形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前瞻[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20-31,51
    [38] 国家发展改革委, 商务部. 关于《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EB/OL]. [2022-05-10]. https://hd.ndrc.gov.cn/yjzx/yjzx_add.jsp?SiteId=380
    [39] 姜世波,王睿康. 论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法律化:以国务院“46号文”为例[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0):41-47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19.10.006
    [40] 腾讯研究院.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报告(2022版)[EB/OL]. [2022-09-22]. http://www.cbdio.com/BigData/2022-09/22/content_6170581.htm
    [41]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重磅发布!《2022上半年网络安全漏洞态势观察》正式发布[EB/OL]. [2022-09-02]. http://www.itsec.gov.cn/zxxw/202209/t20220902_112723.html
    [42] 任波,黄海燕. 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7):22-34,66
    [4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数字体育发展工作委员会,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数字体育洞察报告》线上首发[EB/OL]. [2022-09-29]. https://www.sports.cn/cydt/cmxx/2022/0929/416832.html
    [44] 柴王军,李杨帆,李国,等.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困境及纾解路径[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3):292-300
    [45] 中国体育上市公司即将迎来50家, 去年营收突破2581亿元[EB/OL]. [2022-12-31]. http://www.news.cn/sports/2022-12/31/c_1129247787.htm
    [46] 鲍明晓.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发展的新理念、新动能、新模式、新机制研究[J]. 体育科学,2022,42(1):3-14
    [47]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EB/OL]. [2022-09-29]. https://www.wipo.int/global_innovation_index/zh/2022/index.html
    [48] 江小涓,黄颖轩. 数字时代的市场秩序、市场监管与平台治理[J]. 经济研究,2021,56(12):20-41
    [49]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2021年中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报告[EB/OL]. [2022-09-0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HDDU7QN0529DBLQ.html
    [50]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EB/OL]. [2022-09-29]. 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jsj/tjgb/202109/20210903203272.shtml
    [51] 商务部. 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21[EB/OL]. [2022-11-25]. http://wzs.mofcom.gov.cn/article/ztxx/202111/20211103220815.shtml
    [52] 蒋亚斌,张恩利,任波,等. 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法治困境及其应对:以体育数据要素为视角的分析[J]. 体育科学,2022,42(6):3-10,41
    [53] 总产值达139亿元!德州乐陵立足体育产业优势, 倾力打造特色体育名城引领区[EB/OL]. [2022-09-08]. https://sd.china.com/dsyw/20000932/20220908/25664934_all.html
    [54] 赵泓羽,李荣日.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发展机制的理论逻辑、问题论域与纾解方略[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2,38(3):35-44,61
    [55] 钱俊伟,李荣日. 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发展动能的理论逻辑、现实审视与模型构建[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1):54-63
    [56] 王雪莉,付群,郑成雯. 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路径探索[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1):1-15
    [57] 康露,黄海燕. 体育与科技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机制及路径[J]. 体育学研究,2021,35(5):39-47
    [58]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赋能数字体育, 共筑数字中国[EB/OL].[2022-07-21]. http://www.cste.org.cn/site/content/1034.html
    [59] 王志文,张瑞林,李凌. 我国体育产业营商环境的学理构成、问题检视与构建思路[J]. 体育学研究,2021,35(5):31-38
    [60] 中央人民政府. 央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EB/OL]. [2022-09-28]. http://www.gov.cn/xinwen/2022-09/28/content_5713466.htm
    [61] 花楷.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国际比较与影响因素[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2):50-58
  • 期刊类型引用(23)

    1. 于浩,沈克印.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文化导刊. 2025(02): 73-78 . 百度学术
    2. 李英,查金. 我国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运营模式、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5(02): 238-241+148 . 百度学术
    3. 何丰,沈磊,白宇飞. 数字经济对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门槛效应.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4(01): 63-78 . 百度学术
    4. 付群,范金玲. 中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逻辑、问题审视及应对方略.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4(02): 9-18 . 百度学术
    5. 李娟. 基于CiteSpace分析我国互联网+体育产业的热点演进与未来展望. 湖北体育科技. 2024(02): 37-43 . 百度学术
    6. 吴越. 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实践、挑战与路径研究.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07): 63-65 . 百度学术
    7. 张文福,陈思琦. 新文科背景下ChatGPT介入民族传统体育育人的价值指涉与路向.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4(02): 13-20 . 百度学术
    8. 张勇,周道平,牛群. 数字经济时代下体育用品制造业供应链韧性提升的路径研究. 体育学研究. 2024(01): 24-34 . 百度学术
    9. 张宇飞,杨海东,杨玺,徐健. 我国体育服务业与社会发展关联测度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 湖北体育科技. 2024(03): 66-73 . 百度学术
    10. 卓佳琦,柏林. 机遇与挑战:黑龙江省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03): 50-52+57 . 百度学术
    11. 戴杲栩,聂清德,吴俊东,孙赛. 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机遇、问题与方向.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4(04): 30-33+49 . 百度学术
    12. 黎振强,游肖月. 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4(08): 1624-1636 . 百度学术
    13. 蔡朋龙,蒲鼎添,李树旺. 新质生产力助推我国体育产业现代化转向及策略研究. 体育学研究. 2024(03): 22-37+99 . 百度学术
    14. 李高航,张强,陈元欣. 我国智能体育发展研究. 体育文化导刊. 2024(08): 36-41 . 百度学术
    15. 侯想,付群,胡智婷.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探析. 体育文化导刊. 2024(08): 70-76 . 百度学术
    16. 魏贤军. 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4(05): 23-28 . 百度学术
    17. 付群,陈露姚,范金玲,侯想. 体育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本质内涵、重点领域及推进思路.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4(05): 511-518 . 百度学术
    18. 朱亚成. 新质生产力赋能西藏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挑战与路径. 西藏科技. 2024(09): 37-43 . 百度学术
    19. 王碧莹,沈克印. 区块链赋能体育消费升级的逻辑理路与实践取向. 体育文化导刊. 2024(11): 21-28 . 百度学术
    20. 周小琳,周栋,戴杲栩.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运动精品. 2024(12): 57-60+63 . 百度学术
    21. 董倍宏,杨剑. 县域体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机理、不确定性风险与治理路径. 体育与科学. 2023(06): 112-117 . 百度学术
    22. 尹彦淳. 高质量发展与体育产业结构:特征、内涵与对策.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3(11): 21-28 . 百度学术
    23. 笪可宁.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社区老年智慧体育服务的应然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方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3(10): 120-12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5)

图(11)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0
  • HTML全文浏览量:  45
  • PDF下载量:  43
  • 被引次数: 28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1-14
  • 修回日期:  2023-05-05
  • 刊出日期:  2023-10-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