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体育精神的时代变迁与新闻话语建构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

陈怡莹, 郭振, 刘波

陈怡莹,郭振,刘波.体育精神的时代变迁与新闻话语建构——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3):49-58. DOI: 10.16099/j.sus.2021.10.11.0007
引用本文: 陈怡莹,郭振,刘波.体育精神的时代变迁与新闻话语建构——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3):49-58. DOI: 10.16099/j.sus.2021.10.11.0007
CHEN Yiying, GUO Zhen, LIU Bo. Time Change and Construction of News Discourse on Sportsmanship: Based on the Text Analysis of People's Daily from 1949 to 2020[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3, 47(3): 49-58. DOI: 10.16099/j.sus.2021.10.11.0007
Citation: CHEN Yiying, GUO Zhen, LIU Bo. Time Change and Construction of News Discourse on Sportsmanship: Based on the Text Analysis of People's Daily from 1949 to 2020[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3, 47(3): 49-58. DOI: 10.16099/j.sus.2021.10.11.0007

体育精神的时代变迁与新闻话语建构——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TY00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怡莹(ORCID:0000-0002-0130-8213),女,湖北襄阳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E-mail:cyy21@mails.tsinghua.edu.cn

    通讯作者:

    刘波(ORCID:0000-0002-0897-4921),男,山东青岛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E-mail:longrun@tsinghua.edu.cn

  • 中图分类号: G80-05

Time Change and Construction of News Discourse on SportsmanshipBased on the Text Analysis of People's Daily from 1949 to 2020

  • 摘要:

    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影响着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及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更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以1949—2020年《人民日报》中体育精神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使用Python语言进行代码编写与文本分析,采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与框架理论探讨主流媒体话语反映的社会主流观念及其建构的体育精神意涵。发现:《人民日报》有关体育精神的报道从第1阶段(1949—2002年)的“国民体育,大众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国争光,祖国至上”,到第2阶段(2003—2008年)的“融入奥运精神”“传播体育文化”“展示国家形象”,再到第3阶段(2009—2020年)“更开放”“更包容”“更综合”,体育精神的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其内涵演变不仅是中国社会对体育的认知发生变化的过程,更是民族自信的展现、国家发展的印证和社会进步的证明。

    Abstract:

    Understanding sportsmanship in Chinese society not only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an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but rela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aking the news coverage on sportsmanship in People's Daily from 1949 to 2020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ython is used for coding and text analysis, and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 model and frame theory are adopted to explore the mainstream concepts reflected in news discourse and its constructed sportsmanship sense. In the first stage (1949-2002), sportsmanship was presented to be "National Sports, Mass Participation", "Friendship First, Competition Second", "Winning Glory for the Country"; in the second stage (2003-2008), it was "Integrating into the Olympic Spirit", "Spreading Sport Culture", "Showing the National Image"; while in the third stage (2009-2020), it was "More Open", "More Inclusive" and "More Comprehensive". Sportsmanship changes along with time, reflecting the different time spirit in each stage. Its connotation evolu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the change of understanding towards sport in Chinese society, but a demonstration of national confidenc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1]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精神所凝聚的精神动力推动了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丰富了社会精神文化内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体育精神是具有意识形态内涵的话语,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及目标指向。考察社会对某项议题的认知是传播学的传统课题,在此类研究中最常见的研究范式是把媒体报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2]。话语建构能够塑造人们对于体育精神的认知和观念,进而影响大众的行为。作为传播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媒介对体育精神的新闻话语建构影响了公众对体育精神的认知,《人民日报》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建构这一话语的取向。本文以1949—2020年《人民日报》中体育精神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主流媒体对体育精神的报道所反映的社会主流观念,探讨主流媒体在社会发展背景下建构的体育精神意涵。官方媒体对体育精神的新闻话语建构及其随时代发展而演变的趋势,不仅影响着社会对体育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也影响着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与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体育精神(sportsmanship)源起于18世纪中期的英国,最初表示狩猎技能高超之义,后被运用至竞技比赛中[3]。在广泛意义上,19世纪的体育精神与骑士精神及绅士风度内涵相近。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大型体育赛事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大盛典活动。体育精神于民国初期传播至我国,在当时被称为“运动家精神”“体育家精神”“仁侠之精神”等。胡适[4]曾对其解读道:“射御等艺事足以养成‘士大夫之根本品质’,其功效必远在书本教育之上!孔子屡称射为君子之事,其所言即今日西方所谓‘竞艺员美德’(sportsmanship)也。”费孝通[5]认为体育精神和团队合作2个词语,“正是清华人之所以成为清华人的精神内容”。在对体育精神内涵的研究中,学者多选择用几个词语对体育精神进行概括,如慷慨、公平竞赛[6]、竞争与超越精神、团队精神[7]、公正、良好的行为、获胜的意愿[8]、道德、尊重、努力、毅力、勇气[9]、自为自在、自然、自由、实践[10]等,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意蕴。体育精神的概念内涵也因社会文化的不同,在各国学者于不同时代或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解中呈现多元化表达。因此,有必要基于我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变迁和体育发展诉求对体育精神进行解读。

    基于“框架”(Frame)理解信息最初由贝特森(Bateson)[11]于1955年提出,他将框架视作人类制作及理解信息的特定规则,认为框架是人们对事物产生主观认知的重要模式。1974年,戈夫曼(Goffman)[12]在《框架分析》一书中指出框架是人们解释和思考社会的一种认知结构。框架能够帮助人们去认识、感知和理解现实世界。媒体报道是公众认知世界的重要渠道,将框架理论应用于新闻与传播领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青睐。如:吉特林(Gitlin)认为,媒介框架的选择、强调及呈现解释了事物的存在、发生及发展[13]。恩特曼(Edelman)[14]的框架分析关注于报道的主题、内容及逻辑等方面,让我们意识到政治象征在为政治事件提供意义方面的重要性。甘姆森(Gamson)等[15]基于框架理论提出了“诠释包裹(interpretive package)”对新闻文本内容的话语结构、语境等内容进行分析,以探讨文本的呈现方式、内容及意义等。框架是“诠释包裹”的核心,显示了所讨论事件的中心思想,“包裹”则是指将报道中各种元素视作一个整体特征进行诠释。甘姆森认为,报道中的各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组合成不同的集群,同一集群间的元素具有相互支持和强化的作用。甘姆森等[16]曾运用该理论对美国福利政策等公共议题的新闻报道话语进行解读。作为我国主流媒体的代表,《人民日报》发挥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作用。我国学者基于《人民日报》探讨主流媒体对某一主题话语建构的研究并不鲜见,如关注于“中国梦”[17-18]、学雷锋活动[19]、雷锋精神[20]、“五四”运动[2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22]等主题的研究。在体育学研究中,电子竞技主流媒介[23]、残奥会报道的新闻话语建构[24]、中美主流媒体对悉尼奥运会报道的差异[25]等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可见,选择新闻报道的文本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语境分析的视角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将新闻话语建构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这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选取《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有如下三点原因:①《人民日报》是官方权威媒体,具有新闻话语上的权威性、典型性,其关于体育精神的报道内容基本能涵盖体育精神相关里程碑事件和关键讨论,反映了体育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包括1949年全年,下文同)的演进与发展;②《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其报道内容丰富、全面,具有连续性的长时间跨度文本内容,对其文本进行分析可以解释体育精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与规律;③新闻媒体报道的客观、真实,为提炼体育精神的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基于此,首先,通过“《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以“体育精神”为关键词,检索时间为194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得到该报标题或全文中含有“体育精神”报道的有效样本797篇。其次,对有效样本的标题、全文、发表时间、所在版面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著录,构建《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数据库。

    首先,使用文本表示模型对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进行处理,使文本数据能够被量化分析。其次,使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26]对文本数据进行降维和聚类的探索性分析,展现报道所涉及与关注的主题,以主题分类的形式呈现样本数据整体情况[27]。最后,在LDA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框架”理论对代表性报道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话语分析,将具体的文本内容纳入对应主题类目,以提炼文本内容中的话语框架,分析话语的意涵建构。LDA主题模型从宏观层面着眼于整体发展趋势,而话语分析着眼于有代表性的文本内容的话语特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从体育精神报道数量分布(图1)看,1949—1987年这一时间段报道数量偏少,趋于稳定。1988年至今,报道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1988年、2002年、2008年、2012年和2016年出现了峰值,分别对应了奥运年和足球世界杯年,是《人民日报》有关体育精神的报道出现峰值的主要原因。

    图  1  1949—2020年《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数量
    Figure  1.  Reports of sportsmanship on the People's Daily from 1949 to 2020

    基于上述数量变动的规律,为了便于分析,将《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分为3个阶段(表1)。第1阶段:1949—2002年(171篇),体育精神相关的报道较为零星,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呈现缓步增长的趋势,于2002年出现首个峰值。第2阶段:2003—2008年(158篇),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办的有序推进,体育精神报道也在此阶段得到了广泛关注,于2008年北京奥运年时达到历史峰值。第3阶段:2009—2020年(468篇),后奥运时代以来,国家加速了对全民健身的推进,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体育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助力了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多元路径发展。

    表  1  《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时间阶段
    Table  1.  Stages of sportsmanship reports on the People's Daily
    时间阶段报道数量/篇报道占比/%
    1949—2002年17121.46
    2003—2008年15819.82
    2009—2020年46858.72
    总计797100.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使用Python语言进行代码编写与文本分析,程序采用的函数库及数据库如下:首先,采用jieba函数库[28]对新闻报道文本进行分词操作。其次,由于文本数据中存在一些无意义的高频词语[29],为了使最终结果能够呈现更多信息,采用“哈工大停用词表”对文本内容进行停用词处理,并在“哈工大停用词表”的基础上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和体育精神新闻文本特性加入“一个”“没有”“可以”“这个”“这样”等与新闻报道主题相关度不高的高频词完成文本的预处理。最后,采用sklearn函数库中的LDA模型[30]对3个阶段的新闻报道依次进行主题模型分析。在主题数量的确定方面,采用学界较为常用的困惑度(perplexity)作为依据,得出每个主题的12个高频词。一般而言,困惑度数值越低,模型对于各个主题的聚类效果越好。在分析中将主题数量从1增加至20依次尝试,并在最后选取困惑度数值最低的主题数量作为最佳主题数量。

    依据困惑度计算结果,第1阶段的文本内容在K=4(困惑度值最低)时模型拟合情况最优(图2),由此将主题数量设定为4个,LDA主题模型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图  2  第1阶段主题数量与困惑度
    Figure  2.  The number of the topic and the perplexity in the first stage
    表  2  《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的主题及其关键词(1949—2002年)
    Table  2.  The topic and the keywords of sportsmanship reports on the People's Daily (1949-2002)
    主题关键词
    A发展工作我国人民体育事业建设社会重要加强社会主义提高奥运会
    B参加全国奥运会北京人民运动会举行世界成绩亚运会国际国家
    C奥运会北京精神奥运人们金牌发展公司世界世界杯国际城市
    D足球中国队中国女排队伍问题表现训练队员女排成绩不能精神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第1阶段的4个主题中有3个主题与奥运会紧密相关。主题A以“发展”“我国”“人民”“体育事业”“建设”等为关键词,报道通过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强调体育在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主题B聚焦中国代表团参加各届奥运会前在北京举行的动员会和奥运会后的总结与表彰会,在这两类重要的活动中都对体育精神进行了反复强调。同时,这一主题中还包含了北京亚运会的相关内容。主题C关注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在夺取金牌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体育精神。主题D展现了第1阶段最受国民关注的2项体育运动:2002年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晋级世界杯决赛圈引发了广泛关注,也使这一年体育精神的报道数量直线攀升,而中国女排五连冠所表现的女排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当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

    依据困惑度计算结果,第2阶段的文本内容在K=3时模型拟合情况最优(图3),由此将主题数量设定为3个,LDA主题模型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图  3  第2阶段主题数量与困惑度
    Figure  3.  The number of the topic and the perplexity in the second stage
    表  3  《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的主题及其关键词(2003—2008年)
    Table  3.  The topic and the keywords of sportsmanship reports on the People's Daily (2003-2008)
    主题关键词
    A奥运世界奥林匹克人民国家国际人们残奥会文化和平主席梦想
    B人民建设社会残奥会工作我国世界奥运文明举办社会主义坚持
    C选手足球记者参加中国队球迷冠军作为问题现在赛事重要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第2阶段的体育精神报道内容较上一阶段更为集中,前2个主题均聚焦于奥运会,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主题A着眼于奥林匹克运动对世界的影响,将奥运会视作各国追逐梦想的国际舞台,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并增强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主题B侧重于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的影响,关注其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强调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融合。主题C反映了一些对体育精神造成侵蚀的球场暴力、假球、黑哨等问题,报道指出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

    依据困惑度计算结果,第3阶段的文本内容在K=18时模型拟合情况最优(图4)。但在实际的分析结果中,当K>7时其主题数量的增加所带来的信息量的增加呈现不稳定的波动态势,由此,将主题数量设定为7个时能够呈现出最优的数据信息,LDA主题模型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图  4  第3阶段主题数量与困惑度
    Figure  4.  The number of the topic and the perplexity in the third stage
    表  4  2009—2020年《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的主题及其关键词
    Table  4.  The topic and the keywords of sportsmanship reports on the People's Daily (2009-2020)
    主题关键词
    A精神人民习近平国家残疾人冬奥会我国主席世界冰雪北京民族
    B国家体育总局兴奋剂问题事件取消处理出现严重公布参赛赛风发生
    C全运会冠军媒体奥运会金牌公益女排赛场精神中国女排教练奥运
    D足球学校建设社会学生教育工作加强健康体系推动改革
    E广州亚运会亚运球员篮球球队联赛俱乐部CBA亚洲球迷职业
    F健身全运会学生全民活动城市青少年参与文化孩子举办南京
    G奥运会选手奥运赛事赛场世界伦敦成绩金牌人们巴西观众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第3阶段的体育精神报道呈现出多元化的内容。主题A以“精神”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将“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反映在此主题之中。这一主题涵盖了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出席包括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阶段)在内的体育相关活动,以及一些会议中有关体育精神的重要讲话。国家领导人肯定了我国一代代运动员传承下来的中华体育精神,展现了体育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主题B关注“兴奋剂”、消极比赛、球场暴力等有违体育精神的行为。在此主题相关的报道中,多次强调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为此,相关主管部门对此类事件进行公开处理,以表明对赛风赛纪的重视,维护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主题C以“全运会”为主导。全运会是我国最高规格的综合型体育赛事,“冠军”“金牌”成为这一阶段的高频主题词,其中一大原因是全运会取消金牌榜的举措。同时,这一主题中还包含了体育“公益”“中国女排”等高频词,强调要广泛传播体育精神以发挥其社会价值。主题D以足球运动为主导。与上一阶段有所不同,这一阶段的足球运动更多与“学校”“学生”“教育”等关键词相关联,这与我国近年来推行校园足球的政策与实践紧密相关。通过校园足球建设,切实提高青少年足球的参与率、参与质量和竞技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主题E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主导,同时涵盖了“篮球”“联赛”“俱乐部”以及“球迷”等关键词。主题F关注于全民健身。无论是加入群众体育项目的全运会,还是以赛事带动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南京青奥会,报道对在我国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关注由竞技成绩扩展至“健身”“文化”等,反映出这一阶段体育发展的转向。主题G聚集于伦敦和里约两届奥运会,我国观众对中国运动员能否夺金的心态变化体现了国人对体育精神的认知变化。

    “新闻帮助建构一种共享的社会现象,因为在描述一个事件的过程中,新闻定义并建构了这个事件。”[31]这一观点揭示了新闻与意义建构之间的关系。LDA主题模型分析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整体的宏观图景,也为进一步进行话语分析奠定了基础。

    发扬人民大众的体育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精神报道的特征之一。在此语境下,体育是“研究与发展人体劳动能力的科学”[32],是保障人民健康水平、发展生产、巩固国防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条件。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便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指明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方向和任务。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之中,体育精神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报道中被反复强调。1986年,原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主办的“现代社会与体育观念更新”座谈会提到:“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应当看到体育对国家政治、外交、经济的渗透作用,看到它对民族意识、民族素质提高的积极作用,而不仅仅看到它的娱乐健身作用。”[33]一个国家的体育精神体现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每个个体之中,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观众以及日常参与体育运动的社会大众共同展现并建构了中国的体育精神。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这一阶段体育精神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国际大型赛事,还是国家之间的访问与交流,虚心学习、团结友爱、与各国运动员建立深厚友谊远比一场比赛的输赢更为重要。“友谊”是观众席的巨幅标语上反复出现的关键词[34]。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体育交流是国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手段,参与国际体育赛事在展现我国运动员风貌的同时也展现了新中国的形象。1961年,时任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主席、英格兰乒乓球协会名誉主席的蒙塔古说,在英国广大群众的心目中,中国乒乓球队是“曾经访问过我国的所有运动队中最愉快可亲、最友好的运动队之一”[35]。 1976年,科威特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在接见中国教练员时说:“体育往来,像一根纽带,连结着中科两国人民的友谊。”[36] 除此之外,报道中也常常出现中外体育比赛时友谊和尊重的具体描述。例如:在赛前准备活动时,我国运动员会无私地给大家讲解动作的技术要领[37];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允许抽筋而被迫中断比赛的对手休息后重新参赛、放弃比赛只为救起不慎翻船落水的对手、无意踩掉对手的鞋后驻足等待[38]等,这些友爱的画面被反复宣扬,记录着体育精神的闪光时刻。

    体育赛场不仅有精彩的比拼,更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次搏”、容志行的“志行风格”、中国女排的“女排精神”均展现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精神风貌。运动员为国家荣誉而勤学苦练、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不仅是爱国主义在体育赛场的具象呈现,更是鼓舞各行各业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奥运赛场上,被喻为“神话般的奇迹”的羽毛球混双冠军张军和高崚,凭着“为了祖国的荣誉,今天就是死也要死在举重台上”的气概勇夺举重冠军的占旭刚,展现中国运动员奋勇拼搏风貌并最终收获两枚跳水金牌的熊倪,这些冠军在赛后接受采访时无一不感谢祖国的培养与支持。气手枪冠军陶璐娜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一名运动员如果没有祖国母亲的养育,没有各级组织的关怀和教练员的培养,就不可能取得奥运会的金牌。王丽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总结成功的原因时认为,正是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鼓舞她最终为祖国赢得了这枚田径项目唯一的金牌[39]。“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40]的中华体育精神,体现出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江泽民曾在接见中国奥运健儿时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41]由此,为祖国争光、为人民争彩、为中华民族争气是每一名出征国际赛场的中国运动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光荣。体育健儿在赛场中展现的体育精神不仅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001年7月13日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标志着中国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交融迈入了一个新阶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受到全方位的关注与传播,同时,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也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活力,两者的融合为人类社会增添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筹备和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程中,奥林匹克精神全面融入中国社会之中。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个以四年一次的方式呈现人类文明的盛会。首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倡导“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鼓励人们不断拼搏向上、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同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并非以结果为导向,更注重拼搏的过程,强调“重要的是参与”。其次,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彰显了公正、公平、平等与自由的价值观念,强调身心均衡发展,尊重社会伦理原则,希望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并为建立一个和平社会而努力。最后,奥林匹克运动通过广泛的奥林匹克教育以推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享受体育带来的愉悦,使人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来自不同国度的运动员相聚在北京,相聚在五环旗下,共同展现了世界人民的团结与友谊。从精神文明层面而言,“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一项重要收获,就是13亿中国人民更加了解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精神”[42]。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一次非凡卓越的体育盛会,更为中国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奥运会极大激发了中国人的体育热情,除了参赛运动员和教练员之外,观众、志愿者、管理人员、场馆建设者、赛事服务人员等如此近距离地与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交集,见证各国的运动健儿在赛场上展现自我、挑战极限、追求卓越、创造历史,总能收获精神力量,这便是体育精神的魅力。“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了人类对体育精神的不懈追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记录着一次又一次人类超越极限的奇迹,展示着人类无限的潜能[43]。当然,在为争金夺银的运动员喝彩的同时,也应为那些虽然未能获得名次仍旧奋力拼搏的运动员送上掌声。顾拜旦曾说:“对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更落落大方。”[44]体育精神是超越国界的存在,是世界各国共通的“语言”,凝聚着对体育之美的向往。比赛结果只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记录,而真正长存于世的是运动员在竞赛场上所展现出的拼搏精神,这是竞技体育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精神财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既是中国向世界展现自身底蕴的窗口和舞台,也是提升国民素质、引领社会风尚的良好契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参加,加上裁判员、教练员、政府官员、新闻记者相关人员,达到7万人左右,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观众人数将超过50亿,通过网络观看奥运会的人数也将超过30亿,这是一个向世界展示现代中国现代文明的最好时机。”[45]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展示,不仅体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奥林匹克精神,更凸显了东方文化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的竞争与拼搏展现了民族奋发向上的气势,而每一位国民的行为举止则折射出国家的文明风貌。在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社会新风尚,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文明的赛场需要运动员和观众共同营造,不论运动健儿来自哪里,他们的精彩表现都值得掌声与喝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向世界展示热爱和平的真实心态和繁荣发展的社会面貌。北京奥运会使中华文明走向了世界,让世界真切地感受中国与中国文化。

    自2009年以来,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武汉军运会等众多大型赛事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作为东道主的热情开放,而承办城市也因为国际赛事的到来改善了城市形象、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国际声誉,通过体育搭建了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此时体育精神的内涵更加开放,不仅体现在竞技赛场之中,也体现在大众体育参与之中。在赛事的带动下,全民参与体育运动,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是对体育精神更开放的注解。2009年,国务院将每年的8月8日设为“全民健身日”。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以“全民健身、共享全运”为主题,引入群众赛事。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1万名左右的马拉松大众跑友与69名顶尖运动员同场竞技[46],让马拉松爱好者和顶尖运动员同场竞技成为现实。“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47]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大型赛事带动大众体育参与,推动全民健身发展,能够使大众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收获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从而助力全面小康的实现。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强大彰显出自信与包容,体现在体育领域中,大众对运动员的评价愈发理性与平和。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首日无金”事件为例,人民网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9日12时,“与‘首日无金’相关的网络报道达8580篇、微博达33500条、报刊383篇。从留言来看,网友们大多表现平静,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消极情绪”[48]。这与之前“以成败论英雄”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条网络信息虽是个人观点的表达,但汇聚在一起便反映出社会心态的变化。在竞技比赛中,胜与负共同构成了赛场常态,正确看待失利是运动员的必修课,也是观众在观看比赛时应有的态度。运动员在赛场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体现了不断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发起冲击的体育精神,但如果努力拼搏过后没有拿到冠军,享受比赛过程、尊重比赛结果同样体现着值得尊敬的体育精神。于观众而言,欣赏每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精彩表现,理性看待竞技赛场中的胜负,赢得赛场之外的喝彩,展现了中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逐渐成熟的“大国心态”与“大国气度”。

    体育是一种大众文化,而体育精神是一种精神陶冶,它的影响早已超越体育本身,成为个体人格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竞技只是手段,体育正在逐渐回归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本质,在体育参与中收获成长的精神力量,体会体育精神的综合内涵,是该时期中国对体育精神认知的拓展。以大学体育精神为例,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旭指出:体育绝非仅仅是强身健体,“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等体育精神发挥着育人的功能,清华大学在体育教学中一直贯穿着“体格与人格并重”的精神[49]。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郑南宁积极倡导体育精神的重要性,他指出:“体育精神对年轻人的心智成长和行为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0]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钟秉枢认为,体育精神中所具有的包括合作、拼搏、尊重规则、正视成功与失败等的人文价值,让体育成为价值观塑造的“催化剂”[51]。体育精神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品格,也为校园文化积累了底蕴。尽管每所大学都有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但体育精神似乎是大学间的共性所在,因为体育运动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健康的体格,更有精神的浸润与品格的塑造。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能够助力他们发展以兴趣为向导的终身体育,从而对其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体育精神的概念内涵在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这是由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内涵。《人民日报》的体育精神报道通过宏观图景和微观表达的勾勒,建构出体育精神在中国官方媒体话语体系中的意涵,折射出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对体育精神认知与理解的变迁。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到中华文明融入奥运,再到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体育精神在中国经历了从为祖国争光,到为奥运添辉,再到为人生添彩的3个不同阶段侧重点的变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52],将中华体育精神视作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到,体育精神的发展与变迁始终与社会发展相契合,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其内涵的演变不仅是中国社会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发生变化的过程,更是民族自信的展现、国家发展的印证和社会进步的证明。

    作者贡献声明:
    陈怡莹:提出论文主题,设计论文框架,收集数据,撰写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郭振:设计论文框架,核实数据,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刘波:审核、指导修改论文。
  • 图  1   1949—2020年《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数量

    Figure  1.   Reports of sportsmanship on the People's Daily from 1949 to 2020

    图  2   第1阶段主题数量与困惑度

    Figure  2.   The number of the topic and the perplexity in the first stage

    图  3   第2阶段主题数量与困惑度

    Figure  3.   The number of the topic and the perplexity in the second stage

    图  4   第3阶段主题数量与困惑度

    Figure  4.   The number of the topic and the perplexity in the third stage

    表  1   《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时间阶段

    Table  1   Stages of sportsmanship reports on the People's Daily

    时间阶段报道数量/篇报道占比/%
    1949—2002年17121.46
    2003—2008年15819.82
    2009—2020年46858.72
    总计797100.0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的主题及其关键词(1949—2002年)

    Table  2   The topic and the keywords of sportsmanship reports on the People's Daily (1949-2002)

    主题关键词
    A发展工作我国人民体育事业建设社会重要加强社会主义提高奥运会
    B参加全国奥运会北京人民运动会举行世界成绩亚运会国际国家
    C奥运会北京精神奥运人们金牌发展公司世界世界杯国际城市
    D足球中国队中国女排队伍问题表现训练队员女排成绩不能精神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的主题及其关键词(2003—2008年)

    Table  3   The topic and the keywords of sportsmanship reports on the People's Daily (2003-2008)

    主题关键词
    A奥运世界奥林匹克人民国家国际人们残奥会文化和平主席梦想
    B人民建设社会残奥会工作我国世界奥运文明举办社会主义坚持
    C选手足球记者参加中国队球迷冠军作为问题现在赛事重要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009—2020年《人民日报》体育精神报道的主题及其关键词

    Table  4   The topic and the keywords of sportsmanship reports on the People's Daily (2009-2020)

    主题关键词
    A精神人民习近平国家残疾人冬奥会我国主席世界冰雪北京民族
    B国家体育总局兴奋剂问题事件取消处理出现严重公布参赛赛风发生
    C全运会冠军媒体奥运会金牌公益女排赛场精神中国女排教练奥运
    D足球学校建设社会学生教育工作加强健康体系推动改革
    E广州亚运会亚运球员篮球球队联赛俱乐部CBA亚洲球迷职业
    F健身全运会学生全民活动城市青少年参与文化孩子举办南京
    G奥运会选手奥运赛事赛场世界伦敦成绩金牌人们巴西观众
    下载: 导出CSV
  • [1] 刘鹏.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N]. 人民日报, 2014-03-31(7)
    [2] 肖鹏,廖书语. 官方媒体视域下的档案馆功能及其演变:以《人民日报》70年的新闻报道为中心[J]. 档案学研究,2020(1):111-118
    [3] 陈怡莹,郭振,刘波. 从狩猎到教育:Sportsmanship的源起、演变与价值[J]. 体育学刊,2020,27(3):1-8
    [4] 胡适. 为人与为学: 胡适言论集 [M]. 萧伟光, 评注.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5: 234
    [5] 费孝通. 清华人的一代风骚[J]. 读书,1991(11):3-14
    [6]

    KEATING J W. Sportsmanship as a moral category[J]. Ethics,1964,75(1):25-35 doi: 10.1086/291517

    [7] 马瑞. 中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研究[D]. 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2008: 28
    [8]

    ABAD D. Sportsmanship[J]. Sport,Ethics and Philosophy,2010,4(1):27-41

    [9]

    CLIFFORD C, FEEZELL R M. Sport and character: Reclaiming the principles of sportsmanship[M].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 2010: 102

    [10] 王晓慧,刘桂海. 体育精神:基于语言哲学的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1):7-12
    [11]

    BATESON G.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A report on theoretical aspects of the project of study of the role of the paradoxes of abstraction in communication[J]. 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1955(2):39-51

    [12]

    GOFFMAN E.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124-155

    [13] 赵鼎新.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213
    [14]

    EDELMAN M. Political language: Words that succeed and policies that fail[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7

    [15]

    GAMSON W A, LASCH K E.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Social Organization, Center for Research on-Working Paper Series, 1980-12)[EB/OL]. [2021-12-14].https://deepblue.lib.umich.edu/handle/2027.42/50995

    [16]

    GAMSON W A,MODIGLIANI A.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9,95(1):1-37 doi: 10.1086/229213

    [17] 强月新,刘亚. “中国梦”的报道研究:基于《人民日报》2012—2019年相关报道内容分析[J]. 当代传播,2020(2):24-28
    [18] 蒋晓丽,贾瑞琪. 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意义建构:基于《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J]. 新闻界,2014(15):11-15
    [19] 彭庆红,崔晓丹. 学雷锋活动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初探:基于《人民日报》1963—2018年“学雷锋”报道的文献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20(1):84-93 doi: 10.3969/j.issn.1002-9931.2020.01.012
    [20] 陶倩,曾琰,谢婧怡. 雷锋精神内涵的时代变迁与媒体建构:基于《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分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9(7):115-120
    [21] 杨红林. 新中国初期五四纪念及其精神阐释的时代意义:基于《人民日报》文献史料的分析[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10):7-18
    [22] 青觉,赵超.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话语的构建历程及其逻辑:以《人民日报》文本为中心的考察[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1):68-75
    [23] 洪建平. 娱乐·教育·产业:电子竞技的主流媒介镜像:以《人民日报》(1978—2018)为中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4):9-15,23
    [24] 贺幸辉,王轶,周喜艳. 残疾模式的演变与残奥会报道的新闻话语建构:以《人民日报》(1984—2018)残奥会报道为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1):45-52
    [25] 高金萍. 就《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的悉尼奥运报道论中美新闻文化的差异性[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8(2):42-47,95
    [26]

    BLEI D M,NG A Y,JORDAN M I.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J].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3,3:993-1022

    [27]

    DIMAGGIO P,NAG M,BLEI D M. Exploiting affinities between topic modeling and th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culture:Application to newspaper coverage of U.S. government arts funding[J]. Poetics,2013,41(6):570-60 doi: 10.1016/j.poetic.2013.08.004

    [28] TACHIKOMAHUB. 结巴中文分词[EB/OL]. [2021-12-14].https://github.com/tachikomahub/jieba
    [29]

    LUHN H P.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echanized encoding and searching of literary information[J].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57,1(4):309-317 doi: 10.1147/rd.14.0309

    [30]

    Sklearn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API[EB/OL]. [2021-12-14]. https://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generated/sklearn.decomposition.LatentDirichletAllocation.html#sklearn.decomposition.LatentDirichletAllocation.perplexity

    [31] 塔奇曼. 做新闻[M]. 麻争旗, 刘笑盈, 徐扬,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8: 174
    [32] 庆祝新中国发展新体育, 首都体育大会揭幕[N]. 人民日报, 1949-10-23(1)
    [33] 孙路. 对我国体育发展路子的几点思考[N]. 人民日报, 1986-12-06(3)
    [34] 在亚洲人民团结进步大好形势下的乒坛盛会, 第三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在平壤隆重开幕[N]. 人民日报, 1976-04-26(5)
    [35] 亲密交往九年, 朋友遍布天下, 我国运动员和各国同行建立深厚友谊[N]. 人民日报, 1961-03-30(4)
    [36] 生活在友谊的海洋里: 记我国体育教练员在科威特[N]. 人民日报, 1976-08-09(5)
    [37] 全国田径、体操、自行车运动大会胜利闭幕[N]. 人民日报, 1953-10-08(3)
    [38] 突尼斯西德运动员获文明比赛国际奖, 一些国家运动员教练员获荣誉证书[N]. 人民日报, 1982-10-21(7)
    [39]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第27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京举行报告会[N]. 人民日报, 2000-10-09(4)
    [40] 陈昭. 回首辉煌之路 今日再上层楼: 访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N]. 人民日报, 1997-01-07(8)
    [41] 江泽民. 在会见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00-10-04(1)
    [42] 樊如钧, 吴绮敏, 雷达. 胡锦涛主席同帕普利亚斯总统亲切话别, 在帕普利亚斯陪同下参观首届现代奥运会会址[N]. 人民日报, 2008-11-27(1)
    [43] 施晓慧, 吴绮敏, 韦冬泽, 等. 从雅典到北京: 百年奥运期盼新的辉煌[N]. 人民日报, 2008-07-25(11)
    [44] 任仲平. 我们准备好了吗?: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N]. 人民日报, 2006-05-22(1)
    [45] 李舫. 北京奥运, 向世界展示文化中国[N]. 人民日报, 2008-08-01(15)
    [46] 刘硕阳, 陈晨曦. 田径世锦赛 大众的世锦赛[N]. 人民日报, 2015-8-24(23)
    [47] 刘鹏.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努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 人民日报, 2016-10-10(14)
    [48] 管璇悦.得失之心, 为何轻了(解码·社会心态)[N]. 人民日报, 2016-08-10(11)
    [49] 施芳, 袁新文, 董洪亮. 爱孩子就要重体质[N]. 人民日报, 2007-06-14(13)
    [50] 杨彦. 西安交大校长充满激情的演讲引发全校师生共鸣 大学要培养体育精神[N]. 人民日报, 2011-04-15(15)
    [51] 薛原, 翁奇羽, 邱齐龙. 让体育精神浸润大学校园(教育视界)[N]. 人民日报, 2011-09-02(18)
    [52] 朱基钗, 王晔. 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N]. 人民日报, 2019-10-01(1)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丁淑健.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新体育. 2025(10): 60-62 . 百度学术
    2. 黄璐,王鹏,刘波. 体育媒介事件中场景建构作用的实证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 2024(02): 13-21+39 . 百度学术
    3. 贾静敬,张佃波,单涛. 新媒体时代体育明星形象塑造价值及优化策略. 体育文化导刊. 2024(06): 34-39 . 百度学术
    4. 任思缘,韩颜羽,胡情朗. 帕森斯AGIL理论视域下运动员归化现象的审视与优化路径探究.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15): 54-57 . 百度学术
    5. 燕阳,李斌. 草根·职业·梦想:中国sportsmanship之时代特征探析——以“矣进宏CBA首秀”为例. 体育科研. 2024(05): 38-47 . 百度学术
    6. 彭冰冰,黄文心. 体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依据、机理与路径. 浙江体育科学. 2024(06): 1-7 . 百度学术
    7. 刘璇. 2023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话语研究论丛. 2024(01): 140-158 . 百度学术
    8. 燕阳,李斌. 基于BERTopic模型的学校体育新闻时代变迁与媒介呈现——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学校体育栏目为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4(05): 17-29 . 百度学术
    9. 丁淑健. 清华大学“第一堂体育课”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4(06): 114-118 . 百度学术
    10. 郝文鑫,刘波,郭振. 铿锵玫瑰隐喻的中国女足精神的内涵演化历程、时代意蕴与传承路径.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05): 548-55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0)

图(4)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38
  • HTML全文浏览量:  171
  • PDF下载量:  49
  • 被引次数: 2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10-10
  • 修回日期:  2022-05-11
  • 刊出日期:  2023-03-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