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热点与影响力变化基于2000—2020年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数据

刘国辉, 王帅, 李宁, 高瞻乐, 刘思妤, 周继和

刘国辉,王帅,李宁,等.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热点与影响力变化——基于2000—2020年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数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4):71-82. DOI: 10.16099/j.sus.2022.06.08.0003
引用本文: 刘国辉,王帅,李宁,等.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热点与影响力变化——基于2000—2020年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数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4):71-82. DOI: 10.16099/j.sus.2022.06.08.0003
LIU Guohui, WANG Shuai, LI Ning, GAO Zhanle, LIU Siyu, ZHOU Jihe. Changes of Hotspots and Influence of Sports Biomechanics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Data of Sports Core Journals from 2000 to 2020[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3, 47(4): 71-82. DOI: 10.16099/j.sus.2022.06.08.0003
Citation: LIU Guohui, WANG Shuai, LI Ning, GAO Zhanle, LIU Siyu, ZHOU Jihe. Changes of Hotspots and Influence of Sports Biomechanics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Data of Sports Core Journals from 2000 to 2020[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3, 47(4): 71-82. DOI: 10.16099/j.sus.2022.06.08.0003

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热点与影响力变化——基于2000—2020年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数据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暨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国辉(ORCID:0000-0003-4180-1851),男,天津人,成都体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E-mail:guohui_l@cdsu.edu.cn

    通讯作者:

    周继和(ORCID:0000-0002-3796-9996),男,四川成都人,成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E-mail:jihezhou123@163.com

  • 中图分类号: G804.6

Changes of Hotspots and Influence of Sports Biomechanics ResearchBased on the Literature Data of Sports Core Journals from 2000 to 2020

  • 摘要: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20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刊发的运动生物力学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揭示文献刊发数量、关键词组和引证文献年限等参数。结果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文献的刊文量百分比呈“几”字形分布,高百分比出现在2008—2014年;关键词组“运动学”“运动学分析”“运动技术”等持续高频出现,低频关键词组的数量近年来逐渐增加;直接/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的均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标准差呈减小趋势。提示: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的刊文量和文献影响力呈下降趋势,研究呈现多元化和热点弱化的态势。

    Abstract:

    The data mining is conducted from the literature that are related to sports biomechanics in sports core journals from 2000 to 2020 by methods of bibliometrics, focusing on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 published, keyword group, year of literature cited and other parameters. The percentage of literature in this field was in the shape of Chinese character "几", with a high percentage appearing from 2008 to 2014. The keyword groups such as "kinematics",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sports technique" were constantly appearing in high-frequency, while the number of keyword groups in low frequency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The mean of maximum continuous year of direct/indirect citation totally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mean value of the two kinds of year decreased. In the field of sports biomechanics, the number and influence of literature are declining, with a state of diversified and weakening hot spot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 运动生物力学是体育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内容和成果为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康复医学和人机工效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古希腊科学先贤对人体运动的观察,到19世纪美国摄影师麦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拍摄马奔跑时的动作,再到现今研究的百花齐放,该学科取得了诸多成果[1-3]

    学科的持续发展既要紧随主流研究(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元宇宙等研究)的步伐,也要服务于时代的需求(如“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主动健康”理念等),运动生物力学也不例外[4]。科学文献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反映科学研究的趋势和前沿,而文献计量学和图书情报学的重要任务即对科学文献信息的梳理和研究,从而有效和准确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动态、热点和演变等信息[5-6]。然而,目前有研究[7-9]对运动生物力学的一些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性阐述,对运动生物力学文献进行定量和大范围的研究鲜有报道[10]。基于此,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图书情报学、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指标,较为全面地(大样本量)对我国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厘清其发展历程、研究热点的演变和文献影响力的变化等,为促进该学科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以2000—2020年为时间节点(考虑到各年份数据的完整性),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2020版)收录的体育类期刊(G804)(以下简称“体育类核心期刊”)作为总体考察对象。另外,考虑后续的“运动生物力学刊文量与同类学科刊文量的比较”,需要期刊综合性地收录体育学所辖各学科的学术论文,因此,排除收录范围具有明显偏向性和书写体例不同的期刊,包括主要收录医学类学术论文的《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以及主要收录体育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的《体育学研究》和《体育文化导刊》。

    纳入期刊的刊载内容由4组人员完成整理、筛选和分类工作。在开展工作前,由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的专家为4组人员进行了有关科学论文撰写规范和中国图书分类法[11]等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培训。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体育基础科学领域的2位教授与第3组、第4组成员参考相关资料,共同商讨确定体育基础科学[12]以及所属学科的定义、研究内容或范畴(表1),并作为文献分类的依据。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表  1  体育基础科学所属学科的分类依据
    Table  1.  Classification basis of disciplines in sports basic science
    学科研究范畴和方向
    运动生理学(G804.2)[11, 13-14] ①运动与人体结构;②运动技术的生理学研究;③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④体育运动与年龄、衰老;⑤体育运动与性别;⑥特殊环境下运动的生理学研究;等等
    运动保健、运动卫生(G804.3)[11, 15] ①体育运动与个人卫生;②体育运动与环境卫生;③运动建筑设备卫生;等等
    运动解剖学(G804.4)[16-18] ①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的影响;②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研究;③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形态学研究;④运动损伤的形态学基础研究;⑤运动解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⑥运动对内脏器官形态结构及功能研究;等等
    运动人体测定(G804.49)[19-20] ①人体形态测量;②人体机能测量;③身体素质测量;④运动负荷测量;⑤运动技术测量;⑥战术水平测量;⑦基本运动技能测量;等等
    运动医学(G804.5)[11, 21-22] ①体格检查;②体育医务监督;③运动损伤的发生、发展和预防;④运动性疾病;⑤体育疗法;等等
    运动生物力学(G804.6)[3, 11, 23-24] ①运动与人体结构材料力学;②人体运动学;③人体动力学;④人体静力学;⑤体育运动中的流体力学;⑥人体运动动作的生物力学;⑦改进运动器材与装备;⑧预防运动损伤;⑨促进运动健康与康复;⑩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技术的提升和改进;等等
    运动生物化学(G804.7)[25] ①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的相互关系;②运动时物质代谢与能量供给(动员、代谢和调节);③增强健康与体适能的生物化学基础;④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物化学基础;等等
    运动心理学(G804.8)[11, 26-27] ①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过程;②体育运动与个性心理学;③体育教学心理学;④运动训练心理学;⑤运动竞赛心理学;⑥形成运动技能和训练的心理学规律;等等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文献整理、分类及信息收集流程
    Figure  1.  A flow chart of document coll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1)整理筛选工作。第1组人员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出版物检索”功能,对纳入期刊的刊载内容进行逐一下载和甄别。工作要求:①剔除撤稿和增刊刊出的文献,以及学术前沿介绍、科技通报、学术短讯等与常见学术论文撰写体例不同或不具有学术意义的载文,同时利用万方数据库的“期刊”和维普数据库的“期刊大全”搜索功能验证和核实CNKI数据库收录文献的内容和数量,并查漏补缺,由此初步保留的文献数量为51887篇。②在保留文献中,按照文字重复比例≥20%,查找和认定雷同文献并处理。保留较早发表的文献并进行计数,剔除后续发表的雷同文献(共165篇)。③在同样范围内查找连载文献并处理。刊出的首部分内容按1篇计入当期期刊,剔除后续的连载部分(共22篇)。由此,纳入研究的文献数量为51700篇。

    (2)第1次分类工作。第2组人员以“体育基础科学”的研究范畴为分类依据,从纳入研究的文献中筛选出体育基础科学类(G804)文献,共计14091篇。

    (3)第2次分类工作。第3组人员以表1给定的体育基础科学所属学科的研究方向和范畴为依据,将体育基础科学类文献进一步分类。需要说明的是,若被分类的体育基础科学类文献的内容存在多学科交叉的情况,文献遵循“分入其研究目的或结论更加侧重的学科”的原则,如文献[28]和[29]被分入“运动生物力学”、文献[30]和[31]分别被分入“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生化”。共分类13590篇文献,另有501篇文献因不满足分类规则(表2,“未分入数量”)不进行分类,占体育基础科学类文献总量的3.56%。由此,得到运动生物力学(G804.6)文献2371篇,其中包含3篇英文文献[32-34]。第2次分类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  2  第2次分类的具体情况
    Table  2.  Detail of secondary classification
    年份运动保健、

    运动卫生(G804.3)
    运动
    解剖学
    (G804.4)
    运动
    人体测定
    (G804.49)
    运动
    医学
    (G804.5)
    运动
    生物力学
    (G804.6)
    运动
    心理学
    (G804.8)
    运动生理学
    (G804.2)
    运动生物化学
    (G804.7)
    分类存疑文献处理体育基础
    科学类文献数量合计
    纳入文献
    总量
    分入
    数量
    未分入
    数量
    2000 14 6 61 46 112 153 193 29 13 598 1793
    2001 13 4 62 38 87 158 197 31 11 570 1927
    2002 25 8 89 55 101 167 214 19 23 682 2346
    2003 22 6 89 57 123 196 211 31 13 717 2577
    2004 16 6 122 43 124 195 266 22 24 796 2864
    2005 8 8 112 43 142 229 286 18 36 864 3118
    2006 11 13 97 59 107 221 294 11 29 831 2928
    2007 6 7 89 37 131 221 276 20 31 798 2802
    2008 4 6 79 64 176 258 317 21 29 933 3385
    2009 4 5 81 36 163 241 301 37 28 859 3190
    2010 3 5 58 36 150 229 301 24 40 822 2986
    2011 9 4 72 36 142 169 288 16 36 756 2929
    2012 4 2 66 43 129 174 249 30 25 692 2670
    2013 6 2 73 47 137 204 226 12 27 722 2609
    2014 1 0 45 52 125 183 209 33 16 631 2300
    2015 7 4 48 40 83 152 194 22 31 559 2066
    2016 10 2 45 49 67 141 194 18 18 526 1976
    2017 13 2 34 42 90 133 177 13 24 515 1895
    2018 16 2 39 38 64 123 163 15 9 454 1875
    2019 12 0 59 41 68 90 128 18 12 410 1750
    2020 2 1 30 49 50 95 103 7 26 356 1714
    合计 206 93 1450 951 2371 3732 4787 447 501 14091 51700
     注:①各年份各学科的文献数量已经包含“分类存疑文献处理”的分入数量;②“分类存疑文献处理”的“未分入数量”是指因分类人员意见不统一而未分入各学科的文献数量;③结合分类人员的反馈及专家意见,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知识范畴接近,很多文献难以区分,故将二者合并进行统计和讨论。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2轮次的分类工作中,当分类人员对文献存疑时,则将存疑文献随机分配给同组其他4名人员,并独立进行甄别。当甄别结果同一性≥3时,存疑文献将按分类规则进行分类;当甄别结果同一性<3时,将不做分类。

    按照实验设计,为了更好地归纳和总结数据的规律性,第4组成员对第2次分类获得的运动生物力学文献的多项信息进行收集、甄别和分类。当文献信息分类存疑时,则将存疑信息分配给第4组另外2名人员,并独立进行甄别。当二者甄别结果一致时,则分入结果所对应的类别;反之,则不分入。信息整理、分类和统计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掌握该学科文献不同研究类型的比例情况。前述的体育基础科学领域教授和第4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和定义了研究类型,后者按定义类型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表3)。

    表  3  运动生物力学各研究类型文献的数量
    Table  3.  Numbers of literature on different research types of sports biomechanics
    年份数据直接
    采集类
    数据间接
    利用类
    推导、数值模拟和
    仿真计算类
    动作技术理论

    分析类
    综述和
    meta分析类
    其他类合计
    2000 67 7 19 7 9 3 112
    2001 42 7 13 11 7 7 87
    2002 66 7 11 11 6 0 101
    2003 76 10 17 9 10 1 123
    2004 75 19 10 13 6 1 124
    2005 96 10 9 12 11 4 142
    2006 82 6 3 3 6 7 107
    2007 102 7 4 3 5 9 130
    2008 152 8 4 6 2 3 175
    2009 132 4 3 8 6 9 162
    2010 137 3 2 4 4 0 150
    2011 122 6 2 5 3 4 142
    2012 113 0 1 10 4 1 129
    2013 122 1 3 3 7 1 137
    2014 111 2 2 3 7 0 125
    2015 82 0 0 0 0 1 83
    2016 58 0 1 3 5 0 67
    2017 77 0 1 5 7 0 90
    2018 51 0 1 5 5 2 64
    2019 59 0 1 3 5 0 68
    2020 41 0 0 4 5 0 50
    合计 1863 97 107 128 120 53 2368
     注:①2007、2008和2009年各剔除1篇英文文献,共计3篇;②“数据直接采集类”文献是指数据来源于利用科研仪器设备在实验室或比赛现场直接采集获得;③“数据间接利用类”文献是指数据来源于已发表的文献、网站公布的数据或赛会发布的报告等;④“动作技术理论分析类”文献是指单纯地从力学或运动学原理角度(不含实验数据)阐述动作技术原理或分析技术的优劣性;⑤“其他类”是指第4组人员不能确切分类的文献。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掌握该学科文献使用科研设备的情况。第4组成员对“数据直接采集类”文献采用的科研设备进行分类和统计,重点关注传统型运动解析系统和红外型动作捕捉系统的使用情况。

    (3)掌握该学科文献研究方向交叉融合的情况。前面提及的体育基础科学领域教授和第4组成员根据自身的科研经验和分类过程中的观察,结合表1对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划分(表4);后者对“数据直接采集类”单篇文献包含不同数量研究方向的情况进行分类和统计,重点关注单篇文献包含1个或多个研究方向文献数量百分比的变化情况。

    表  4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向
    Table  4.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sports biomechanics
    序号12345678910
    研究方向运动学动力学肌电学骨骼肌
    动力学
    静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人体组织
    力学
    人体关节
    力学
    其他
    注:①骨骼肌动力学是指对骨骼肌进行等速肌力、等张肌力和等长肌力等测试,体现其外在力量表现的研究;②静力学是指对人体运动、器械运动过程中的平衡或稳定等的研究;③材料力学是指器械、装备和场地等材料力学属性的研究;④人体组织力学是指对人体组织(韧带、肌腱、软骨和骨骼肌等)本身生物力学属性的研究;⑤“其他”是指第4组成员不能确定的研究方向。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4)对纳入的2368篇文献(剔除3篇英文文献)所列的关键词进行整理。①剔除无效关键词(如“运动生物力学”、国家和省份名称、赛事名称和运动员姓名等),剩余9846个关键词。②第4组成员对词义相同和相近的关键词进行讨论和合并,得到3422个关键词组。③对每年不同频数的关键词组的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重点关注词频≥10(高频)、≥5和=1(低频)关键词组的数量百分比变化情况。选取词频≥5 的原因是2016、2018 和 2020 年关键词组的最高频数和统计年份内最高频数的最小值均为5,该频数曲线能全面反映统计年份内关键词组的变化情况。另外,还关注了关键词组在统计年份内的分布情况。

    (5)通常采用学术论文直接/间接影响力的阶段持续性来反映文献的影响力,用“直接/间接引证文献持续年限”表示,研究中采用“直接/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表示文献影响力的最大持续性。直接引证文献(一级引证文献)是指当某篇学术论文因其学术或应用价值等被引证时,引证它的文献;当一级引证文献同样因学术或应用价值等被引证时,引证这些一级引证文献的文献被称为二级引证文献,即间接引证文献[35]。直接/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是指某篇学术论文自发表以后持续且不间断存在直接/间接引证文献的(最大)年份数[35-37]

    利用CNKI的引文网络统计纳入的2357篇文献(14篇在CNKI未检索到)的直接和间接引证文献存在的年份和持续年限,重点关注每篇文献的直接/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及其变化情况。考虑到引证文献的动态变化,规定该部分数据纳入研究的截止年份为2021年(2022年数据不完整),收集数据时间为2022年1月20日—30日。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据的规律性,保证数据具有更好的可比性,数据计算或处理方式如下:

    $${{各年体育基础科学类文献数量百分比}}=\dfrac{各年体育基础科学类刊文量}{当年刊文总量}\times 100\% $$ (1)
    $$各年各学科文献数量百分比=\dfrac{各年各学科刊文量}{当年体育基础科学类刊文量(已分类数量)}\times 100\% $$ (2)
    $$ 各年传统型运动解析系统类型文献数量百分比=\dfrac{各年采用该类型系统的文献数量}{当年数据直接采集类文献数量}\times 100\% $$ (3)

    (注:红外型动作捕捉系统类型文献数量百分比的计算方法相同。)

    $$ 各年具体传统型运动解析系统文献数量百分比=\dfrac{各年采用各具体传统型运动解析系统的文献数量}{当年数据直接采集类文献数量}\times 100\% $$ (4)
    $$ 各年单篇文献含1个研究方向文献数量百分比=\dfrac{各年单篇文献含1个研究方向的文献数量}{当年数据直接采集类文献数量}\times 100\% $$ (5)

    (注:单篇文献包括2个、3个及以上和其他研究方向的文献数量百分比的计算方法相同。)

    $$ 各年词频 \geqslant \ 10关键词组的数量百分比=\dfrac{各年词频 \geqslant 10关键词组的数量}{当年关键词组数量}\times 100\%$$ (6)

    (注:词频≥5和词频=1关键词组的数量百分比的计算方法相同。)

    图  5  数据直接采集类单篇文献包括不同数量研究方向的文献数量百分比的变化趋势
    Figure  5.  Percentage change of single literature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research directions in direct data acquisition

    经过整理和分类得到2000—2020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刊载体育基础科学类文献总量及其所含各学科文献数量。由图2可知,2001—2017年体育基础科学类刊文量百分比保持相对稳定,占每年刊文总量的(27.52±1.00)%,而2018—2020年占每年刊文总量的(22.8±1.80)%,说明这3年体育基础科学类刊文量百分比呈下降趋势(下降5%左右)。另外,统计发现2010—2020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刊文总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在纳入期刊的刊文总量减少和体育基础科学类刊文量百分比下降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自2017年以后体育基础科学类文献刊载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形。针对近年来体育类核心期刊刊文总量减少的情况,有学者[38-39]认为由于研究深度和质量的提升,单篇论文字数显著增加,且期刊一般页码相对固定,进而导致论文数量减少,且预测论文刊发数量减少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这一预测与2010—2020年体育类核心期刊刊文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保持一致。针对体育基础科学类文献刊载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尚未见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和讨论,这可能与文献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有关。文献数据挖掘研究通常是直接利用学术搜索引擎配合关键词获取某个研究方向的文献数据[40-41],这样的方法往往很难得到关于体育基础科学类文献总体数量的可靠数据。第3组和第4组成员就这一情况展开了讨论,并访问了体育领域的相关学者,认为体育基础科学类文献刊载数量逐年减少可能与近年来体育类核心期刊因自身的发展和需求转变论文收录的学科方向有关。比较典型的是《体育科学》,2015年以后该期刊刊发体育基础科学类论文的比例逐步下降,而体育人文社科类论文的比例逐步上升。

    图  2  各年体育基础科学类文献数量百分比的变化
    Figure  2.  Change of quantity percentage of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sports basic science

    从同类学科之间的比较可知,运动生物力学的刊文量多于运动人体测定、运动医学、运动保健、运动卫生和运动解剖学(图3),后两者的刊文量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悬殊(表2),说明二者始终不是体育基础科学的研究热点,这与二者涵盖的知识性质有关。相较于其他学科,运动解剖学涵盖的多为成熟的人体形态学知识,运动保健、运动卫生涵盖的多为科普性知识。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后,运动医学的刊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2020年的刊文量与运动生物力学基本持平(图3)。另外,运动生物力学的刊文量明显低于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合并的刊文量百分比占体育基础类刊文量的比例最高,但从对第3组分类人员的调查反馈得知,运动生物化学的刊文量要远多于运动生理学,前者与后者的刊文量比约为4∶1。因此,结合表2可得,体育基础科学类所含学科的文献数量依次为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人体测定和运动医学或运动生理学等,尽管前人研究中的分类方法和学科称谓有所不同,但这一排序结果与前人的部分研究结论[42-43]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运动生物力学刊文量在体育基础类刊文量占比相当大,但从体育类核心期刊整体刊文量看,该学科的研究明显有待进一步加强[42]

    图  3  各年体育基础科学所含各学科文献数量百分比的变化
    Figure  3.  Change of quantity percentage of literature in disciplines of sports basic science

    图3可知,运动生物力学文献的数量百分比大体呈“几”字形分布,可分为3个阶段(2000—2007年、2008—2014年和2015—2020年),对应占比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6.41±1.68)%、(19.62±0.44)%和(15.64±2.00)%。其中,2008—2014年的刊文量百分比与2000—2007年和2015—2020年相比,高3%以上,体现在数量上依次是(146.00±18.40)篇、(115.88±17.63)篇和(70.33±14.26)篇。2008—2014年文献数量明显增加,从采用运动解析设备或系统(图4)和单篇文献包含研究方向的数量(图5)两方面可见端倪。

    图  4  数据直接采集类文献采用传统型和红外型运动解析系统的百分比变化(点线图)及两类型系统内具体系统前3名占比情况(堆叠柱状图)
    Figure  4.  Percentage change of traditional and infrared motion analysis system in the direct data acquisition literature (dot line chart), percentage of the top three in two types of specific kinematic analytic system (stacked bar chart)

    图4可知:①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测力台、肌电和等速肌力测试等),运用解析系统和运动捕捉系统的文献一直保持较大的数量,说明动作或运动技术解析与分析始终是运动生物力学主流的研究手段和方向,因此,对采用动作解析方法文献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得到的证据或规律将能更好地证明“2008—2014年文献数量明显增多”的情况。②传统型运动解析系统由品牌众多趋向于更为专业的几大主流系统(SIMI Motion、Ariel和Dartfish等),这反映了实验设备的性能不断提升。③除2000年上海体育学院3位学者[44]国内首次报道了将红外型动作捕捉系统用于研究外,2004年以后采用该类型系统的文献比例不断升高,并在2008年、2013年和2019年出现3次大幅增长,而采用传统型运动解析系统的文献比例在统计年份内总体呈下降趋势,二者的比例曲线于2019年形成交叉,且2020年形成了差异明显的翻转。红外型动作捕捉系统(Vicon、Qualysis和Motion Analysis等)的使用简化了以往需要人工标记环节点的繁琐过程,缩短了解析时间,也提升了数据解析的精度。由此得知,运动生物力学研究采用设备或系统性能的不断提升,以及工作原理和算法升级换代式的改变,特别是红外型动作捕捉系统的大量使用,都为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增加学术论文的产出和刊发(2008—2014年)创造了条件。

    从图5可知,单篇文献含1个研究方向的文献数量百分比总体呈下降趋势,多研究方向(2个及以上)的文献数量百分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在2005年、2013年和2018年出现大幅增加。多研究方向文献的增加得益于多设备的联合研究和其他研究成果的借鉴。统计分析发现,多设备联合研究主要集中在2005年以后的动作捕捉系统与测力台的联合,这与图5中“2个研究方向”的文献数量在2005年出现大幅增加的情况吻合。2013年以后的动作捕捉系统、测力台与肌电测试仪器的联合,与图5中“3个及以上研究方向”的文献数量在2013年出现增加的情况吻合。“其他研究成果的借鉴”典型地体现在逆动力学的应用上,即利用实验获得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计算得到关节力矩,这样单篇文献本来包括2个研究方向(运动学和动力学)就变为了3个研究方向(运动学、动力学和关节力学),这种研究方式和算法在2015年及以后被大量采用。图5部分数据反映出随时间的推进,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交叉融合的程度越高,这为产出高质量论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综上,科研设备的升级换代、研究方向和方法的交叉融合提升了运动生物力学学术论文的质量,然而其刊文量从2015年至今整体呈下降趋势(图3)。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体育基础科学类刊文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一样,主要是体育领域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论文质量的提升或期刊收录方向的改变导致竞争愈加激烈,势必会挤压包括运动生物力学在内的体育基础科学类学术论文发表的空间。

    在文献计量学领域,通常利用关键词的数量、时间分布和聚集程度反映某个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热点和演变过程[38, 41]。对关键词组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到每年不同频数关键词组的数量百分比(图6)和各年份频数排名前10的关键词组的情况(表5)。从图6可知:2000—2020年词频≥10(高频)和词频≥5关键词组数量百分比的特点是“占比少且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15—2020年词频≥10(高频)的占比为0;而词频=1(低频)关键词组数量百分比的特点是“占比多且总体呈上升趋势”。此外,通过观察原始数据发现,其他高频和低频关键词组的数量百分比的变化分别与词频≥10和词频=1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概言之,2000—2020年呈现“高频关键词组减少,低频关键词组增多”的特点,由此反映出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呈发散、多元化和热点弱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2014—2020年更加明显。

    图  6  不同频数关键词组的数量百分比的变化趋势
    Figure  6.  Percentage change of keyword groups with different frequency
    表  5  各年份词频前10位的关键词组及频数情况
    Table  5.  Top ten keyword groups and their frequency in each year

    年份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1 技术
    分析
    (11)
    跳远
    (8)
    运动
    训练
    (14)
    优秀
    运动员
    (15)
    起跳
    (9)
    运动学分析
    (11)
    运动学
    (13)
    女子
    (13)
    运动学分析
    (16)
    运动学分析
    (17)
    运动学(23) 运动学
    (24)
    运动学
    (16)
    运动学
    (21)
    运动学
    (11)
    运动学
    (8)
    运动学
    分析
    (5)
    运动学
    (9)
    运动学
    (5)
    运动学
    (7)
    运动学
    (5)
    2 起跳
    (11)
    运动技术
    (7)
    技术
    分析
    (11)
    运动学分析
    (11)
    跳马
    (8)
    运动学
    (8)
    运动学分析
    (12)
    运动学分析
    (11)
    运动学
    (16)
    女子
    (17)
    表面
    肌电
    (15)
    表面
    肌电
    (11)
    运动学分析
    (13)
    优秀
    运动员
    (12)
    表面
    肌电
    (10)
    运动学
    分析
    (6)
    运动学
    (5)
    表面
    肌电
    (7)
    平衡
    能力
    (4)
    膝关节
    (5)
    乒乓球
    (3)
    3 女子
    (10)
    速度
    (7)
    女子
    (7)
    男子
    (9)
    男子(7) 速度
    (7)
    技术
    分析
    (10)
    运动
    技术
    (8)
    起跳
    (13)
    运动学
    (14)
    运动学分析
    (15)
    运动学分析
    (10)
    表面
    肌电
    (13)
    表面
    肌电
    (11)
    优秀
    运动员
    (6)
    运动
    技术
    (4)
    起跳
    (5)
    乒乓球
    (6)
    运动
    技术
    (3)
    撑竿
    跳高
    (4)
    缓冲
    (3)
    4 力学
    分析
    (10)
    运动学
    (7)
    跳远
    (7)
    运动
    技术
    (8)
    跳远
    (7)
    跳远
    (7)
    优秀运动员
    (8)
    优秀
    运动员
    (7)
    运动
    技术
    (10)
    起跳
    (10)
    女子
    (8)
    起跳
    (10)
    女子
    (8)
    足底
    压力
    (8)
    速度
    滑冰
    (5)
    散打
    (4)
    乒乓球
    (4)
    运动
    技术
    (4)
    起跳
    (3)
    关键
    技术
    (3)
    神经肌肉控制
    (3)
    5 短跑
    (8)
    起跳
    (7)
    运动学
    (7)
    水平
    速度
    (8)
    运动学(7) 优秀
    运动员
    (7)
    运动
    技术
    (6)
    起跳(6) 优秀运动员
    (10)
    最后用力阶段
    (8)
    优秀
    运动员
    (8)
    男子
    (6)
    优秀
    运动员
    (6)
    起跳
    (7)
    步态
    (5)
    最大
    力量
    (4)
    技术
    分析
    (3)
    离心
    收缩
    (4)
    躯干
    (3)
    等速
    肌力
    (3)
    技术
    特征
    (2)
    6 运动
    技术
    (7)
    运动学分析
    (6)
    运动
    技术
    (6)
    运动学
    (7)
    优秀运动员(7) 短跑
    (6)
    速度
    滑冰
    (6)
    跳高
    (5)
    跳高
    (9)
    运动
    技术
    (6)
    运动
    技术
    (7)
    优秀
    运动员
    (6)
    等速
    测试
    (6)
    膝关节
    (6)
    等速
    测试
    (5)
    仿真
    建模
    (4)
    运动
    技术
    (3)
    技术
    特征
    (4)
    表面
    肌电
    (3)
    动态
    平衡
    (3)
    网球
    (2)
    7 男子
    (7)
    运动
    训练
    (6)
    起跳
    (6)
    游泳
    (6)
    运动学分析
    (6)
    膝关节
    (5)
    女子
    (5)
    跳远
    (5)
    女子
    (9)
    竞走
    (6)
    特征
    (7)
    竞走
    (5)
    速度
    (5)
    等速
    测试
    (6)
    运动学分析
    (4)
    表面
    肌电
    (4)
    动力学
    (3)
    技术
    分析
    (3)
    姿势
    控制
    (3)
    赛艇
    (2)
    竞走
    (2)
    8 优秀
    运动员
    (7)
    田径
    (6)
    优秀运动员(6) 三级
    跳远
    (6)
    运动
    技术
    (6)
    男子
    (5)
    速度(5) 运动学
    (5)
    男子
    (9)
    优秀
    运动员
    (5)
    男子
    (7)
    足底
    压力
    (5)
    步态
    (5)
    速度
    (6)
    运动
    技术
    (4)
    膝关节
    (3)
    跳远
    (3)
    运动学分析
    (3)
    技术
    分析
    (2)
    游泳
    (2)
    生物力学特征
    (2)
    9 运动学分析
    (6)
    力学
    分析
    (4)
    运动学分析
    (4)
    田径(6) 助跑
    (6)
    途中跑
    (5)
    男子(5) 摆动腿
    (4)
    最后用力阶段
    (7)
    太极拳
    (6)
    起跳
    (7)
    技术
    分析
    (4)
    起跳
    (5)
    跳远
    (5)
    动力学
    (4)
    女子
    (3)
    田径
    (4)
    膝关节
    (3)
    膝关节
    (2)
    技术
    特征
    (2)
    优秀
    运动员
    (2)
    10 跳远
    (6)
    沙滩
    排球
    (4)
    铅球
    (4)
    女子
    (5)
    竞技
    体操
    (6)
    田径
    (5)
    仿真
    建模
    (5)
    技术
    分析
    (3)
    力量
    训练
    (6)
    技术
    分析
    (5)
    肌电图
    (7)
    速度
    (4)
    膝关节
    (3)
    肌电
    (5)
    起跳
    (4)
    速度
    (3)
    表面
    肌电
    (3)
    标枪
    (3)
    技术
    特征
    (2)
    跳远
    (2)
    青少年
    运动员
    (2)
     注:括号内数字为该关键词组的频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5可知:①运动学、运动学分析、运动技术、优秀运动员和起跳动作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点。该学科的研究主要通过运动解析(动作捕捉)设备或系统对运动技术展开运动学方面的研究,此情况在2010年之前更为突出;研究对象主要以优秀和高水平运动员为主,这类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此情况也是在2010年之前更为突出;运动项目及动作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跳高、跳远和三级跳远的起跳动作,且这一情况主要出现在2016年之前。②关键词组的横向分布反映了研究热点的演变过程,例如表面肌电的相关研究集中在2010—2018年,膝关节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12—2019年。通过查阅膝关节相关的文献得知,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测量膝关节的等速肌力表现。因此该2项研究热点的显现得益于科研设备的引入和多设备的联合,并且时间上与多研究方向文献增长的时间(图5)基本吻合。除上述研究热点外,表5还反映出其他研究内容的变迁和分布情况。关键词组反映出的研究热点和内容与一些研究[45]结论类似,又与一些研究[46]结论存在差异,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不同作者对数据解读不同造成的[47]

    综上,2010—2020年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致力于利用“三大设备”(动作捕捉系统、肌电测试仪和测力台)服务于竞技体育,不足之处是与当下科学主流和前沿结合不够密切,科研产出较少,例如将计算机视觉技术用于动作捕捉、将智能穿戴设备用于人体参数测量和将神经网络技术用于人体行为识别等[48]表5也反映出该学科学者对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和探讨相对薄弱,这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利用单篇学术文献影响力指标—学术论文的直接/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对运动生物力学文献影响力(文献生命力)进行考察[35]图7反映了纳入研究的文献从其发表时间到数据纳入研究的截止时间内(“发表—截止时间跨度”)各年份文献的直接/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的均值和标准差的变化情况。

    图  7  运动生物力学文献直接和间接持续影响力的变化情况
    Figure  7.  Change in direct and indirect continuing influence of literature in sports biomechanics

    图7可知,随“发表—截止时间跨度”的缩短,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的均值呈前期平缓、后期下降趋势,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的均值呈下降趋势,这一特点主要与直接和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及其动态变化有关。①2000—2010年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文献的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持续影响力)为6~7年。由于该阶段对应的“发表—截止时间跨度”为11~21年,大大超过了文献被持续引证的最大年限,因此直接引证文献持续最大年限的均值曲线前期趋于平缓。基于“持续影响力为6~7年”的情况,至少在2016年之前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的均值曲线应维持在这一水平。反观图7可知,后续的2011—2016年最大持续年限的均值范围为4~5年,说明这一阶段文献的持续影响力下降。2017—2020年文献的“发表—截止时间跨度”较短,处于初期引证的活跃期,加之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1年)以后的两类引证年限数据是动态增加的,且无法获得其最大持续年限的数据,因此,该阶段内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的均值曲线呈下降趋势,然而这并不能说明该阶段内文献的影响力下降。为此,观察该阶段引证年限的原始数据并与2000—2010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预测2017—2020年文献影响力也呈下降趋势。综上,自2016年以后,体育类核心期刊刊发的运动生物力学相关学术论文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研究方向和热点多元化、引用文献的“马太效应”等因素有关[49-51]。②从引证文献的特点看,相较于直接引证文献,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要长得多。观察数据可知,很多文献的间接引证持续年限从发表后的第1年连续贯穿至数据收集截止年份(2021年),所以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的均值逐年下降符合引证规律。

    标准差的大小反映了最大持续引证年限的离散程度,即标准差越大,出现高持续影响力文献的概率也就越大。从图7可知,除2002年的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标准差和2020年的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标准差外,二者的标准差都随“发表—截止时间跨度”的缩短呈减小趋势,这种情况在2017年以后尤为显著。这反映出文献的影响力年限更加趋于统一,产出相对高影响力文献的概率在减小。

    图7反映出随“发表—截止时间跨度”的缩短,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与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的差值在不断缩小,并且2016年以后出现了翻转的情况,即直接引证文献最大持续年限大于间接引证文献。按照定义可知,间接引证文献的出现和持续年限有赖于直接引证文献的情况,且通常情况下二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直接引证文献最大年限越长,间接引证文献同样越长,反之亦然[35]。不难看出,出现“翻转”的情况反映出有些文献间接引证减少,甚至不会被间接引证,究其原因是研究的多元化使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变得松散。

    (1)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不断提升,体育学领域其他各学科和各方向也呈现类似特征,在刊发上的竞争愈加激烈。体育基础科学类刊文量逐年下降,连锁性地引起运动生物力学刊文量在经历2008—2014年的高水平后呈现下降趋势。

    (2)得益于科研设备的精进和研究方法的融合,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热点呈现多元化的局面。运动学、运动学分析和运动技术诊断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说明该学科的学者注重传统的应用性研究。同时,倡议该学科的学者既要多关注科学前沿,并将最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应用于本学科的研究,也要注重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

    (3)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变得更加松散,文献影响力不断下降,产出相对高影响力文献的概率也在下降。

    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育类核心期刊刊发的运动生物力学文献并不能覆盖所有运动生物力学学者的研究,且该学科的学者并不仅限于在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因此获得的数据和结论只能代表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情况。今后可通过扩大样本范围或采用新的挖掘方法,提升数据的覆盖范围,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结论。面对刊文量和文献影响力下降的现状,运动生物力学的科研人员应深挖本学科的科研潜力,与其他领域交叉融合,助推自身研究打开新的局面,从而巩固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学领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其贡献度和影响力。

    作者贡献声明:
    刘国辉:设计论文框架,设计研究流程,收集、处理、分析数据,绘图,撰写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王帅: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参与研究设计;
    作者贡献声明:
    李宁、高瞻乐:收集、处理、分析数据,收集文献资料;
    作者贡献声明:
    刘思妤:收集、处理、分析数据,收集文献资料,撰写英文摘要;
    作者贡献声明:
    周继和:设计研究方案,指导数据处理,指导撰写论文。
  • 图  1   文献整理、分类及信息收集流程

    Figure  1.   A flow chart of document coll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图  5   数据直接采集类单篇文献包括不同数量研究方向的文献数量百分比的变化趋势

    Figure  5.   Percentage change of single literature with different number of research directions in direct data acquisition

    图  2   各年体育基础科学类文献数量百分比的变化

    Figure  2.   Change of quantity percentage of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sports basic science

    图  3   各年体育基础科学所含各学科文献数量百分比的变化

    Figure  3.   Change of quantity percentage of literature in disciplines of sports basic science

    图  4   数据直接采集类文献采用传统型和红外型运动解析系统的百分比变化(点线图)及两类型系统内具体系统前3名占比情况(堆叠柱状图)

    Figure  4.   Percentage change of traditional and infrared motion analysis system in the direct data acquisition literature (dot line chart), percentage of the top three in two types of specific kinematic analytic system (stacked bar chart)

    图  6   不同频数关键词组的数量百分比的变化趋势

    Figure  6.   Percentage change of keyword groups with different frequency

    图  7   运动生物力学文献直接和间接持续影响力的变化情况

    Figure  7.   Change in direct and indirect continuing influence of literature in sports biomechanics

    表  1   体育基础科学所属学科的分类依据

    Table  1   Classification basis of disciplines in sports basic science

    学科研究范畴和方向
    运动生理学(G804.2)[11, 13-14] ①运动与人体结构;②运动技术的生理学研究;③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④体育运动与年龄、衰老;⑤体育运动与性别;⑥特殊环境下运动的生理学研究;等等
    运动保健、运动卫生(G804.3)[11, 15] ①体育运动与个人卫生;②体育运动与环境卫生;③运动建筑设备卫生;等等
    运动解剖学(G804.4)[16-18] ①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的影响;②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研究;③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形态学研究;④运动损伤的形态学基础研究;⑤运动解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⑥运动对内脏器官形态结构及功能研究;等等
    运动人体测定(G804.49)[19-20] ①人体形态测量;②人体机能测量;③身体素质测量;④运动负荷测量;⑤运动技术测量;⑥战术水平测量;⑦基本运动技能测量;等等
    运动医学(G804.5)[11, 21-22] ①体格检查;②体育医务监督;③运动损伤的发生、发展和预防;④运动性疾病;⑤体育疗法;等等
    运动生物力学(G804.6)[3, 11, 23-24] ①运动与人体结构材料力学;②人体运动学;③人体动力学;④人体静力学;⑤体育运动中的流体力学;⑥人体运动动作的生物力学;⑦改进运动器材与装备;⑧预防运动损伤;⑨促进运动健康与康复;⑩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技术的提升和改进;等等
    运动生物化学(G804.7)[25] ①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的相互关系;②运动时物质代谢与能量供给(动员、代谢和调节);③增强健康与体适能的生物化学基础;④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物化学基础;等等
    运动心理学(G804.8)[11, 26-27] ①体育运动与人的心理过程;②体育运动与个性心理学;③体育教学心理学;④运动训练心理学;⑤运动竞赛心理学;⑥形成运动技能和训练的心理学规律;等等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第2次分类的具体情况

    Table  2   Detail of secondary classification

    年份运动保健、

    运动卫生(G804.3)
    运动
    解剖学
    (G804.4)
    运动
    人体测定
    (G804.49)
    运动
    医学
    (G804.5)
    运动
    生物力学
    (G804.6)
    运动
    心理学
    (G804.8)
    运动生理学
    (G804.2)
    运动生物化学
    (G804.7)
    分类存疑文献处理体育基础
    科学类文献数量合计
    纳入文献
    总量
    分入
    数量
    未分入
    数量
    2000 14 6 61 46 112 153 193 29 13 598 1793
    2001 13 4 62 38 87 158 197 31 11 570 1927
    2002 25 8 89 55 101 167 214 19 23 682 2346
    2003 22 6 89 57 123 196 211 31 13 717 2577
    2004 16 6 122 43 124 195 266 22 24 796 2864
    2005 8 8 112 43 142 229 286 18 36 864 3118
    2006 11 13 97 59 107 221 294 11 29 831 2928
    2007 6 7 89 37 131 221 276 20 31 798 2802
    2008 4 6 79 64 176 258 317 21 29 933 3385
    2009 4 5 81 36 163 241 301 37 28 859 3190
    2010 3 5 58 36 150 229 301 24 40 822 2986
    2011 9 4 72 36 142 169 288 16 36 756 2929
    2012 4 2 66 43 129 174 249 30 25 692 2670
    2013 6 2 73 47 137 204 226 12 27 722 2609
    2014 1 0 45 52 125 183 209 33 16 631 2300
    2015 7 4 48 40 83 152 194 22 31 559 2066
    2016 10 2 45 49 67 141 194 18 18 526 1976
    2017 13 2 34 42 90 133 177 13 24 515 1895
    2018 16 2 39 38 64 123 163 15 9 454 1875
    2019 12 0 59 41 68 90 128 18 12 410 1750
    2020 2 1 30 49 50 95 103 7 26 356 1714
    合计 206 93 1450 951 2371 3732 4787 447 501 14091 51700
     注:①各年份各学科的文献数量已经包含“分类存疑文献处理”的分入数量;②“分类存疑文献处理”的“未分入数量”是指因分类人员意见不统一而未分入各学科的文献数量;③结合分类人员的反馈及专家意见,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知识范畴接近,很多文献难以区分,故将二者合并进行统计和讨论。
    下载: 导出CSV

    表  3   运动生物力学各研究类型文献的数量

    Table  3   Numbers of literature on different research types of sports biomechanics

    年份数据直接
    采集类
    数据间接
    利用类
    推导、数值模拟和
    仿真计算类
    动作技术理论

    分析类
    综述和
    meta分析类
    其他类合计
    2000 67 7 19 7 9 3 112
    2001 42 7 13 11 7 7 87
    2002 66 7 11 11 6 0 101
    2003 76 10 17 9 10 1 123
    2004 75 19 10 13 6 1 124
    2005 96 10 9 12 11 4 142
    2006 82 6 3 3 6 7 107
    2007 102 7 4 3 5 9 130
    2008 152 8 4 6 2 3 175
    2009 132 4 3 8 6 9 162
    2010 137 3 2 4 4 0 150
    2011 122 6 2 5 3 4 142
    2012 113 0 1 10 4 1 129
    2013 122 1 3 3 7 1 137
    2014 111 2 2 3 7 0 125
    2015 82 0 0 0 0 1 83
    2016 58 0 1 3 5 0 67
    2017 77 0 1 5 7 0 90
    2018 51 0 1 5 5 2 64
    2019 59 0 1 3 5 0 68
    2020 41 0 0 4 5 0 50
    合计 1863 97 107 128 120 53 2368
     注:①2007、2008和2009年各剔除1篇英文文献,共计3篇;②“数据直接采集类”文献是指数据来源于利用科研仪器设备在实验室或比赛现场直接采集获得;③“数据间接利用类”文献是指数据来源于已发表的文献、网站公布的数据或赛会发布的报告等;④“动作技术理论分析类”文献是指单纯地从力学或运动学原理角度(不含实验数据)阐述动作技术原理或分析技术的优劣性;⑤“其他类”是指第4组人员不能确切分类的文献。
    下载: 导出CSV

    表  4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向

    Table  4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sports biomechanics

    序号12345678910
    研究方向运动学动力学肌电学骨骼肌
    动力学
    静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人体组织
    力学
    人体关节
    力学
    其他
    注:①骨骼肌动力学是指对骨骼肌进行等速肌力、等张肌力和等长肌力等测试,体现其外在力量表现的研究;②静力学是指对人体运动、器械运动过程中的平衡或稳定等的研究;③材料力学是指器械、装备和场地等材料力学属性的研究;④人体组织力学是指对人体组织(韧带、肌腱、软骨和骨骼肌等)本身生物力学属性的研究;⑤“其他”是指第4组成员不能确定的研究方向。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各年份词频前10位的关键词组及频数情况

    Table  5   Top ten keyword groups and their frequency in each year


    年份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1 技术
    分析
    (11)
    跳远
    (8)
    运动
    训练
    (14)
    优秀
    运动员
    (15)
    起跳
    (9)
    运动学分析
    (11)
    运动学
    (13)
    女子
    (13)
    运动学分析
    (16)
    运动学分析
    (17)
    运动学(23) 运动学
    (24)
    运动学
    (16)
    运动学
    (21)
    运动学
    (11)
    运动学
    (8)
    运动学
    分析
    (5)
    运动学
    (9)
    运动学
    (5)
    运动学
    (7)
    运动学
    (5)
    2 起跳
    (11)
    运动技术
    (7)
    技术
    分析
    (11)
    运动学分析
    (11)
    跳马
    (8)
    运动学
    (8)
    运动学分析
    (12)
    运动学分析
    (11)
    运动学
    (16)
    女子
    (17)
    表面
    肌电
    (15)
    表面
    肌电
    (11)
    运动学分析
    (13)
    优秀
    运动员
    (12)
    表面
    肌电
    (10)
    运动学
    分析
    (6)
    运动学
    (5)
    表面
    肌电
    (7)
    平衡
    能力
    (4)
    膝关节
    (5)
    乒乓球
    (3)
    3 女子
    (10)
    速度
    (7)
    女子
    (7)
    男子
    (9)
    男子(7) 速度
    (7)
    技术
    分析
    (10)
    运动
    技术
    (8)
    起跳
    (13)
    运动学
    (14)
    运动学分析
    (15)
    运动学分析
    (10)
    表面
    肌电
    (13)
    表面
    肌电
    (11)
    优秀
    运动员
    (6)
    运动
    技术
    (4)
    起跳
    (5)
    乒乓球
    (6)
    运动
    技术
    (3)
    撑竿
    跳高
    (4)
    缓冲
    (3)
    4 力学
    分析
    (10)
    运动学
    (7)
    跳远
    (7)
    运动
    技术
    (8)
    跳远
    (7)
    跳远
    (7)
    优秀运动员
    (8)
    优秀
    运动员
    (7)
    运动
    技术
    (10)
    起跳
    (10)
    女子
    (8)
    起跳
    (10)
    女子
    (8)
    足底
    压力
    (8)
    速度
    滑冰
    (5)
    散打
    (4)
    乒乓球
    (4)
    运动
    技术
    (4)
    起跳
    (3)
    关键
    技术
    (3)
    神经肌肉控制
    (3)
    5 短跑
    (8)
    起跳
    (7)
    运动学
    (7)
    水平
    速度
    (8)
    运动学(7) 优秀
    运动员
    (7)
    运动
    技术
    (6)
    起跳(6) 优秀运动员
    (10)
    最后用力阶段
    (8)
    优秀
    运动员
    (8)
    男子
    (6)
    优秀
    运动员
    (6)
    起跳
    (7)
    步态
    (5)
    最大
    力量
    (4)
    技术
    分析
    (3)
    离心
    收缩
    (4)
    躯干
    (3)
    等速
    肌力
    (3)
    技术
    特征
    (2)
    6 运动
    技术
    (7)
    运动学分析
    (6)
    运动
    技术
    (6)
    运动学
    (7)
    优秀运动员(7) 短跑
    (6)
    速度
    滑冰
    (6)
    跳高
    (5)
    跳高
    (9)
    运动
    技术
    (6)
    运动
    技术
    (7)
    优秀
    运动员
    (6)
    等速
    测试
    (6)
    膝关节
    (6)
    等速
    测试
    (5)
    仿真
    建模
    (4)
    运动
    技术
    (3)
    技术
    特征
    (4)
    表面
    肌电
    (3)
    动态
    平衡
    (3)
    网球
    (2)
    7 男子
    (7)
    运动
    训练
    (6)
    起跳
    (6)
    游泳
    (6)
    运动学分析
    (6)
    膝关节
    (5)
    女子
    (5)
    跳远
    (5)
    女子
    (9)
    竞走
    (6)
    特征
    (7)
    竞走
    (5)
    速度
    (5)
    等速
    测试
    (6)
    运动学分析
    (4)
    表面
    肌电
    (4)
    动力学
    (3)
    技术
    分析
    (3)
    姿势
    控制
    (3)
    赛艇
    (2)
    竞走
    (2)
    8 优秀
    运动员
    (7)
    田径
    (6)
    优秀运动员(6) 三级
    跳远
    (6)
    运动
    技术
    (6)
    男子
    (5)
    速度(5) 运动学
    (5)
    男子
    (9)
    优秀
    运动员
    (5)
    男子
    (7)
    足底
    压力
    (5)
    步态
    (5)
    速度
    (6)
    运动
    技术
    (4)
    膝关节
    (3)
    跳远
    (3)
    运动学分析
    (3)
    技术
    分析
    (2)
    游泳
    (2)
    生物力学特征
    (2)
    9 运动学分析
    (6)
    力学
    分析
    (4)
    运动学分析
    (4)
    田径(6) 助跑
    (6)
    途中跑
    (5)
    男子(5) 摆动腿
    (4)
    最后用力阶段
    (7)
    太极拳
    (6)
    起跳
    (7)
    技术
    分析
    (4)
    起跳
    (5)
    跳远
    (5)
    动力学
    (4)
    女子
    (3)
    田径
    (4)
    膝关节
    (3)
    膝关节
    (2)
    技术
    特征
    (2)
    优秀
    运动员
    (2)
    10 跳远
    (6)
    沙滩
    排球
    (4)
    铅球
    (4)
    女子
    (5)
    竞技
    体操
    (6)
    田径
    (5)
    仿真
    建模
    (5)
    技术
    分析
    (3)
    力量
    训练
    (6)
    技术
    分析
    (5)
    肌电图
    (7)
    速度
    (4)
    膝关节
    (3)
    肌电
    (5)
    起跳
    (4)
    速度
    (3)
    表面
    肌电
    (3)
    标枪
    (3)
    技术
    特征
    (2)
    跳远
    (2)
    青少年
    运动员
    (2)
     注:括号内数字为该关键词组的频数。
    下载: 导出CSV
  •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 运动生物力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6-11
    [2] 刘宇. 人体运动生物力学[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1-6
    [3]

    LEVEAU B F, WILLIAMS M. Williams & Lissner's biomechanics of human motion[M]. 3rd ed.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 Co., 1992: 1-7

    [4] 陈骐,刘泳庆,肖书明,等. 当前我国体育工程领域的研发需求情况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21,57(4):3-23 doi: 10.16470/j.csst.2019176
    [5] 李贺,袁翠敏,李亚峰. 基于文献计量的大数据研究综述[J]. 情报科学,2014,32(6):148-155 doi: 10.13833/j.cnki.is.2014.06.026
    [6] 安源,张玲. 文献计量学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J]. 图书馆,2014(5):63-68 doi: 10.3969/j.issn.1002-1558.2014.05.018
    [7] 王琨,伍勰,施宝兴. 对肌肉生物力学研究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1):36-40 doi: 10.3969/j.issn.1000-5498.2001.01.009
    [8] 马秀杰,韩志磊,梁占锁. 棒球投手投球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综述[J]. 中国体育科技,2010,46(2):115-122 doi: 10.3969/j.issn.1002-9826.2010.02.020
    [9] 王爱文,罗冬梅. 人体运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模型的研究进展[J]. 体育科学,2017,37(8):58-68 doi: 10.16469/j.css.201708008
    [10] 谢恩礼,詹建国. 2006—2015年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者合作网络特征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4):484-489 doi: 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16.04.017
    [11] 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 5版.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0: 144-145
    [12] 席玉宝. 试论体育学科的分类[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1):59-65 doi: 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20.01.009
    [13] 《运动生理学》编写组. 运动生理学[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4: 1
    [14] 王瑞元, 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2
    [15] 姚鸿恩. 体育保健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1
    [16] 徐国栋, 袁琼嘉. 运动解剖学[M]. 5版.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1-2
    [17] 李世昌. 运动解剖学[M]. 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4-5
    [18] 《运动解剖学》编写组. 运动解剖学 [M]. 3版.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21: 3-5
    [19] 刘星亮, 罗飞虹, 张金春, 等. 体育测量与评价[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5
    [20] 袁尽州, 黄海. 体育测量与评价[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5
    [21] 《运动医学》编写组. 运动医学[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6: 3-4
    [22] 王安利. 运动医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1
    [23] 《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 运动生物力学 [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5: 5-8
    [24] 赵焕彬, 李建设. 运动生物力学[M]. 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5-16
    [25] 谢敏豪, 林文弢, 冯炜权. 运动生物化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1-4
    [26] 张力为, 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6
    [27]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运动心理学[M]. 2版.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4
    [28] 张胜年,陆爱云. 骨骼肌急性拉伤后材料力学研究进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34-37 doi: 10.16099/j.cnki.jsus.2000.01.008
    [29] 钟运健,刘冬梅,裘艺. 基于肌肉-骨骼建模的途中跑大腿后肌损伤时相探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1):43-49 doi: 10.16099/j.sus.2017.01.008
    [30] 彭金凤,刘庆广,薄成志,等. 悬吊训练对慢性颈肩痛女性患者疼痛水平和肌电活动的影响[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5):63-69 doi: 10.16099/j.sus.2016.05.010
    [31] 陈祥和,彭海霞,孙朋,等. 不同力学刺激对T2DM小鼠骨中TGF-β/Smad途径及骨形成的影响[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3):95-102 doi: 10.16099/j.sus.2018.03.016
    [32] YOULIAN H. Effects of 16-week Tai Chi intervention on postural stability and associated physiological factors in older people[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1-6 doi: 10.3969/j.issn.1006-2076.2007.04.001
    [33] CHAN K M. 矫形外科中的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损伤的预防与管理的新范例[J]. 体育科学,2008,28(9):22-24
    [34] YOULIAN H. International sports biomechanics research trend[J]. 中国体育科技,2009,45(1):26-28
    [35] 魏绪秋.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18: 45-58, 75-85
    [36] 魏绪秋,李长玲,郭凤娇,等. 基于引证数据的单篇论文学术生命力研究[J]. 情报杂志,2020,39(1):154-161 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20.01.021
    [37] 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九) 第九讲 文献信息引证规律和引文分析法[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4(3):236-240 doi: 10.3969/j.issn.1000-7490.2001.03.028
    [38] 程志理,闫士展. 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研究报告(2014—2018):学术热点与演进规律的可视化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19,40(6):14-25
    [39] 张颖,沈君. 体育学科的知识网络结构研究:基于10种CSSCI体育期刊的文献计量[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34-41
    [40] 孙冬,赵亮,黄莹,等. 运动生物力学视角下残疾人体育竞技表现提升研究进展[J]. 体育科学,2020,40(5):60-72 doi: 10.16469/j.css.202005006
    [41] 韩晓伟,周志雄. 国际幼儿体育研究演进特征及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5):50-65 doi: 10.19582/j.cnki.11-3785/g8.2020.05.006
    [42] 陶运三. 体育学实验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的聚类分析与展望:以2005—2013年国内十五类体育期刊文献计量学统计为例[J]. 体育与科学,2015,36(3):114-120 doi: 10.3969/j.issn.1004-4590.2015.03.020
    [43] 黄睿,王琪. 学科视野下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要素的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3):364-371 doi: 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16.03.018
    [44] 陆爱云,庞军,伍勰. 不同重量下男子抓举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3):58-61 doi: 10.16099/j.cnki.jsus.2000.03.015
    [45] 李瑞奇,蒯放,王相荣. 运动生物力学相关研究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11):204-205,216
    [46] 金成吉,付加宁,饶刘.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热点分析[J]. 湖北体育科技,2019,38(8):701-704,709 doi: 10.3969/j.issn.1003-983X.2019.08.010
    [47] 霍炫伊,石岩. 体育领域CiteSpace类研究信度、效度影响因素及其控制[J]. 中国体育科技,2018,54(6):45-51,67 doi: 10.16470/j.csst.201806006
    [48] 路来冰,王艳,马忆萌,等. 基于知识图谱的体育人工智能研究分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1):6-18,66 doi: 10.14036/j.cnki.cn11-4513.2021.01.002
    [49] 朱唯唯,邓三鸿,白云. 体育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CSSCI体育科学文献分析[J]. 体育科学,2006,26(10):27-37,42 doi: 10.3969/j.issn.1000-677X.2006.10.004
    [50] 殷伟. 2015—2017《体育与科学》被引文献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19,40(6):26-30,45
    [51] 陈菊英. 文献引证关系研究简要评述[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1):47-49 doi: 10.3969/j.issn.1005-8214.2003.01.022
  • 期刊类型引用(3)

    1. 郝莹,陈卓,陈兴娟. 基于STEM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仿真模拟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 2025(02): 95-102 . 百度学术
    2. 杨庆宇,张娟,蔡健. 我国武术网络影响力指数评价研究. 武术研究. 2024(05): 47-50+59 . 百度学术
    3. 王红卫,付春雨,姚斌彬,叶佳锋,陆畅. 传统功法类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探讨. 中医教育. 2023(05): 113-11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图(7)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7
  • HTML全文浏览量:  105
  • PDF下载量:  47
  • 被引次数: 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6-07
  • 修回日期:  2023-02-17
  • 刊出日期:  2023-04-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