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进路

叶小瑜, 李海

叶小瑜,李海.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进路[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3):85-95. DOI: 10.16099/j.sus.2023.08.27.0001
引用本文: 叶小瑜,李海.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进路[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3):85-95. DOI: 10.16099/j.sus.2023.08.27.0001
YE Xiaoyu, LI Hai.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ort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3): 85-95. DOI: 10.16099/j.sus.2023.08.27.0001
Citation: YE Xiaoyu, LI Hai.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ort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3): 85-95. DOI: 10.16099/j.sus.2023.08.27.0001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进路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TY06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叶小瑜(ORCID:0009-0000-6828-5303),女,广西桂林人,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休闲体育经济与管理,E-mail:44487108@qq.com

    通讯作者:

    李海(ORCID:0000-0003-3447-5496),男,河南开封人,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旅游,E-mail:Lihai1107@hotmail.com

  • 中图分类号: G807.0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ort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

  • 摘要:

    运用实地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和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等研究方法,探索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背景、内涵、类型等。基于对我国首批、第2批共6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面临空间布局不均衡性与类型不充分性并存、政策体系针对性与基层政府执行性较弱、体育业态模糊性与运动项目同质性突出、体育人才专业性与运营管理精细性缺失等现实挑战。提出实践进路:加强体育旅游战略性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措并举提升基层执行力;强化体育新业态融合创新,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体系;培育专业化体育旅游人才,构建精细化运营管理模式。

    Abstract: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case analysis and LDA model, the theoretical issues of the time background,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 typ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ort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are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61 national sport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batch of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national sport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are faced with such realistic challenges as the coexistence of unbalance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sufficient forms, the weak-targeted policy system and enforcement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 ambiguous sports business forms and prominently homogeneous sports events, and the lack of sports talents' professionalism and fin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etc.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strengthening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sports tourism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layout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argeted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ss-roots with multiple measures;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new sports business forms to create a differentiated tourism product system; and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sport tourism talents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al path of fin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 伴随大众自我提升的发展型消费和享受生活的美好型消费日益增加,以运动、休闲、健康、度假、康养为代表的体育旅游产业成为推动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的关键抓手。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1]中提出“打造100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战略目标。截至2024年1月22日,我国分2批共确定了6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23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在《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中明确部署了“深化体旅融合。进一步挖掘户外运动、绿色出行等领域消费潜力”[2]。作为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对引领体育旅游业转型升级、培育体育新业态新场景和促进体育消费提质扩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亦是发挥体育旅游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综合价值的有效载体。

    然而,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内涵认知和类型划分仍模糊不清,在认定标准和运营管理上缺乏共识,这不但导致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定位不准、规划不清和方向不明,而且加剧了产品内容的同质性和体育业态的模糊性,掣肘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资源盘活、品牌塑造和价值共创,难以适配新时代体育旅游内涵化质量型增长的新要求和发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引领作用的新导向。因此,本文基于对首批和第2批6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实地考察,遵循“概念—问题—进路”的思路,把握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内涵,分析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现实挑战,探索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实践进路,为构建中国特色体育旅游理论体系、推动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系列政策推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发展。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部署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开启了我国体育旅游从普及化向精品化转型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政策主要由体育部门单独颁布,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也主要为体育部门服务。2016年,以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为标志,呼吁加强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合作,为体育旅游跨部门协同确立了政策依据。同年,还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在国家层面大力倡导发展体育旅游产业。2022年,国家八部委共同发布《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意味着发展户外体育旅游产业正从体育部门单向推动向多部门、多行业协同推进转变。

    在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我国体育旅游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据统计,中国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正在以年均30%~40%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全球体育旅游市场15%的年均增速[3]。2021年中国体育旅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2718.8亿元,预计到2026年可达38814.5亿元[4],体育旅游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提供高品质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休闲旅游生活的向往成为“十四五”时期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战略使命。我国实施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工程,建设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生态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营地、体育旅游综合体和体育文创基地等一批体育旅游空间载体。这些载体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对外交流、文化传承和生态治理等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促消费、惠民生、稳增长的作用不断体现,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向满足人民高质量生活需求的综合性战略产业转型。

    随着多元化运动需求日益增加,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大众旅游线路,更加注重体育旅游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产业融合是顺应旅游者体育消费需求、增强旅游者情感体验和促进产业提质扩容的重要途径。不同的体育旅游基地最终都要通过业态融合形成整体有机的商业模式。在供需互促背景下,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经历了“旅游+体育”简单融合、“体育+旅游”初级融合和“体育+旅游+多业态”深度融合的不同发展阶段(图1)。在新需求、新基建和新经济驱动下,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与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康养、农业等业态结合更加紧密,跨界融合衍生出了众多新业态,各种多重使用的“体旅文商农”深度融合新场景层出不穷。这说明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业态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旅游产业,而是转变成与文化、康养、研学、商业、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的“泛旅游”产业,呈现出融合化和创新化发展趋势。

    图  1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产业融合进程
    Figure  1.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rocess of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建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目标是通过认定一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体验、传播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扩大体育旅游消费,为提振“后疫情时代”体育消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5]

    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发布的《关于开展2021年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中首次使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提法,并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申报条件和评审办法作出具体规定,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本文综合申报政策文件精神和相关理论文献,结合对具体项目的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发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具有如下5个特质。

    ①资源禀赋高。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依托的地域要求自然资源丰富、人文环境良好,具有开展特定运动项目或项目集群的适宜条件,可以建设户外运动营地、体育旅游度假区、生态体育公园、运动休闲小镇、冰雪山地旅游目的地和体育旅游综合体等多种空间载体。②主题运动项目明确。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利用山地、草原、湖泊、海洋、冰雪、温泉等自然资源,开发冰雪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山地运动等户外运动以及其他运动项目群,带动体育旅游消费业态的集聚发展。或以一个运动项目为主题,囊括多个周边延伸运动项目,也可以是多个主题运动项目的综合。拥有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运动项目是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核心要素。③设施功能完备。作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除了拥有能满足传统旅游“吃、住、游、购、娱”需求的旅游设施外,还需要具备专门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即能为体育旅游核心区提供体育旅游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且旅游要素齐备、功能完善,可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运动健身需求。④消费业态多元。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以市场为导向,能够为游客提供运动探险、康体疗养、体育观光、竞赛表演、运动培训、体育研学和体育会展等丰富多样的体育消费产品,以及全年持续运营、无安全事故的经营场所。⑤示范效应突出。经国家特定机构命名或认定的国家级体育旅游基地应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体量,目标消费群体广泛,体育旅游业务经营状况良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社会效益突出,在全国体育旅游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分析,本文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界定为体育旅游资源禀赋高,核心运动项目明确,综合设施健全完备,消费业态多元融合,具备一定的规模和体量且常年持续供给,运营管理规范、服务质量优良、综合效益显著,对全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具有引领性、辐射性和带动性作用,且经过国家命名或认定的经营场所。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假设文档由不同主题共同生成,各主题内部又有多个特征词分布,通过提取特征词层的关键词组,可以表征文本隐含的主题信息,被广泛运用于文本主题分析领域[6]。本文运用LDA模型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进行主题特征分析,以确立其分类依据。

    ①根据不同资源和运动项目,以6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发展报告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官网相关文本为数据基础,使用Python程序及Gensim库对纳入的61条数据构建LDA主题模型。②LDA主题模型一致性测试。通过预先设定主题数目,测试了数据LDA主题模型在1~50个主题下的一致性。LDA主题模型可视化结果(图2 )显示,当主题数K=4时,各主题之间无重叠,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分类效果最佳。因此,根据最优主题数,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分为4类。③梳理与4类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相关性较大的前10个词语,分析每个类型相关性词汇集中指向的主题特征。以所依托的资源与载体为分类标准,根据其特点,进一步整合关键词,最终提炼出户外运动集聚型、特色赛事与节事驱动型、体育文化体验型和其他特色载体型四大类型(表1)。

    图  2  LDA 主题模型可视化结果
    Figure  2.  Visualized results of LDA theme model
    表  1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LDA主题分析模型的主题名称和前10位主题词
    Table  1.  The theme names and the top 10 theme words of the LDA theme analysis model of the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主题
    编号
    主题名称前10位主题词
    1 户外运动集聚型 滑雪、旅游、山地、度假区、户外运动、项目、越野、沙漠、水上、马术
    2 特色赛事与节事
    驱动型
    赛事、滑雪、旅游、体验、冰雪、国际、体育、举办、运动、项目
    3 体育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中国、旅游、历史、度假、休闲、活动、举办、国际
    4 其他特色载体型 旅游、体育、综合体、休闲、农业、训练基地、滑雪、项目、运动、乡村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户外运动集聚型基地是依托地文类、水域类和空域类自然资源,开发定向越野、森林徒步、马拉松、骑行、沙漠探险、冰雪、潜水、帆船、漂流、热气球、滑翔伞等户外运动项目集群,满足健身、社交和娱乐等多重需求的体育旅游目的地。自2016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冰雪、水上、航空、山地户外、汽摩等运动项目产业规划和《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这些规划为户外运动集聚型基地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集聚多种户外运动项目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顺势而生,如张家口万龙滑雪场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冬季为游客提供冰雪运动服务,夏季开发了山地高尔夫、UTV越野、丛林探险、星空露营等30多项户外运动,形成了以春冬滑雪为主,以夏秋山地观光、避暑休闲为辅的户外运动集散地。万峰林生态体育公园利用步道将峰林、峡谷、溶洞、田园、村寨、湖泊连接,开发了野钓、越野跑、自行车、热气球、漂流、露营等户外运动项目群,连续开展了彩虹跑、秋收节、星空露营等户外趣味活动,成为集健身、休闲、康养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综合体。

    特色赛事与节事驱动型基地是根据当地特色资源如水体资源、沙漠资源、山地资源等,配备专业运动场地、设施以及指导人员,策划和定期举办各类大众化运动赛事和运动节事,借助特色赛事和运动节事的影响力,吸引游客前来参赛或观赛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特色赛事凝聚鲜明地方文化,社会影响力大,能有效吸引游客关注度,延长旅游停留时间和提高景区重游率。例如,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以赛促旅,积极发展徒步运动、山地运动、汽车越野等时尚运动赛事,打造国家级赛事聚集地。其中,武功山国际帐篷节以露营为媒介,融户外赛事、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于一体,融合负重徒步、山地车赛、篝火狂欢、山居电影等特色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15届,成为拉动武功山体育旅游的关键“引擎”。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利用天然独特的沙漠戈壁风光,吸引全国沙滩排球比赛、国际汽车拉力赛和敦煌国际马拉松赛等精品赛事频频落户,同时自主策划沙漠越野等沙漠项目比赛,仅体育赛事每年带动游客增长值达 20%以上[7],带动了基地全域发展。

    体育文化体验型基地是以地方传统体育项目体验为核心,融入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以探访具有意义的体育历史遗迹、体育文化建筑、体育博物馆和运动项目传承人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集中展示了地区的特色景观、传统体育和民俗风情,带有鲜明的地方气息,不但有助于彰显当地的特色文化、体育魅力和景观文明,还能激发旅游者的好奇心,为旅游者提供感受旅游目的地场所精神的机会。例如: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以“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为目标,不断擦亮太极拳世界文化名片,开发了太极圣地的寻根拜祖之旅、体验游学之旅和追溯历史之旅3条精品线路,通过访名师、论拳理、探故地,游客可与太极拳大师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太极拳兼具养生、技击的无穷魅力;无锡海澜飞马水城聚焦马术文化传承,打造了集马文化博物馆、马术运动体验、马术表演观赏和马术培训于一体的马术文化体验项目,有效激发体育消费活力,带动周边体育、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体旅融合的加速,涌现了体育服务综合体、“体旅农”田园综合体、竞技训练改造型基地等多种类型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表2)。体育服务综合体是将体育运动与商业娱乐相融合,开发室内冰雪、壁球、瑜伽、跆拳道、亲子体育等项目,为游客提供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服务的运动主题商场。如广州融创文旅城以室内滑雪为核心,包括剧院、酒吧和宾馆等多业态,融合体育、旅游、休闲、亲子等元素,为游客度假生活增姿添色。

    表  2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类型、资源载体和业态特征
    Table  2.  Morphological types, resource carrier and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基地类型典型代表依托资源与载体主导产业体育业态
    户外运动集聚型 张家口万龙滑雪场 冰雪资源
    冰雪运动 滑雪、滑冰、山地高尔夫、山地自行车、登山攀岩、骑马观光、UTV越野、丛林探险等
    万峰林生态体育公园 山地资源 山地户外 攀岩、徒步、山地越野跑、自行车、潜水、漂流、露营、野钓、航空、体育会展等
    特色赛事与节事
    驱动型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 山地赛事、露营节、帐篷节 露营、山地户外 帐篷节、越野赛、自行车大赛、山地户外挑战赛、山地半程马拉松赛、户外论坛等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沙漠赛事 沙漠体育 沙滩排球赛、汽车拉力赛、马拉松赛、沙漠越野车、沙滩足球、沙漠高尔夫等
    体育文化体验型 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 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 太极拳文化体验、太极巡演、太极拳赛事、探祖祠、访名师、论拳理、练拳法等
    无锡海澜飞马水城 马术文化 马术 马术训练、马术赛事、马术表演、马术文化展示、武术体验、度假体育、转训接待等
    其他特色载体型 广州融创文旅城 文体旅综合体、室
    内休闲场馆设施
    冰雪运动、
    休闲娱乐
    滑雪、雪上飞碟、漂流、冲浪、跑酷、攀爬、芭蕾、射箭、卡丁车、足球、亲子体育等
    漳州市鹭凯生态庄园 农林水利资源 生态体育、
    体育科普
    徒步、攀岩、垂钓、射击、射箭、定向越野、高尔夫、皮划艇、露营、体育科普、森氧探险、康体疗养等
    牡丹江镜泊湖风景名胜区 国家自行车队、
    马拉松训练基地
    自行车、
    马拉松
    游泳、潜水、龙舟、冰上马拉松、滑冰、冰钓、越野滑雪、户外徒步、野营、拓展训练等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体旅农”田园综合体是将生态农业与休闲体育相结合,集聚体育研学、生态农业、体育康养等多业态的旅游目的地,如漳州市鹭凯生态庄园。

    竞技训练改造型基地是坐落于风景区的训练基地,依托专业运动场地,开发休闲体育项目,在非训练时段对外开放,打造集训练、运动、度假于一体的体育旅游基地。如作为国家自行车队和马拉松训练基地的牡丹江镜泊湖风景名胜区开发冰上马拉松、冰上龙舟、滑冰、冰钓、越野滑雪等冰雪项目,利用山地丘陵为徒步、野营和拓展训练的“驴友”提供优质运动场地。随着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的推动,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涌现更多特色鲜明、业态创新的新类型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综上分析,本文确立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分类依据是其所依托的资源与载体。从所依托的资源与载体看:户外运动集聚型基地依托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各类户外运动集群;特色赛事与节事驱动型基地以地区特色体育赛事和运动节事为旅游吸引物,拉动地区体育旅游发展;体育文化体验型基地依托地方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以体育历史文化体验为核心策划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其他特色载体型基地是除上述3个类型以外的基地。从现有61个基地的实际情况看,其主要依托文体旅综合体、生态农庄和竞技训练基地等载体资源,主营业务各有侧重但都包含体育。

    在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产业体系逐渐健全,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初步显现。据统计,首批47家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21年营业收入183.36亿元,全年体育旅游游客接待量为4256.96万人次[8],但与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仍面临空间布局和结构类型不均衡、政策针对性和执行力不强、体育业态模糊性和项目同质性突出、专业人才不足和运营管理不精细等现实挑战,制约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有序发展。

    (1)空间布局均衡性有待优化。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下,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从无到有,数量持续增长,空间布局不断拓展,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但进一步梳理发现:从全国看,基地空间布局不均衡,呈现集聚型分布状态;从区域看,江浙沪、京津冀和贵州高原带较多,中西部相对较少,呈阶梯递减特征;从省际看,省际分布差异显著。目前新疆以4个基地位居第一,其次为拥有3个基地的吉林、北京、河北、江苏、浙江、贵州、海南、宁夏,拥有2个基地的黑龙江、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四川、重庆、广西,而其他地区仅有1个基地。由此可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空间布局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问题,云南、青海、甘肃、内蒙古、西藏等省(区)的自然和民族资源效应发挥不足。调查发现:这一方面是由于前期重视不够和规划欠缺,一些资源丰富省份的申报材料特色不鲜明、论证不充分和格式不规范,难以通过申报资格审查;另一方面,囿于税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不足等因素,各地申报的积极性不高,亟待政策支持。

    (2)类型充分性亟待提升。在多元需求驱动和消费升级背景下,形成了户外运动集聚型、特色赛事与节事驱动型、体育文化体验型和其他特色载体型四大类型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随着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日益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体育消费新引擎和全民健身新空间,类型的多样化有利于其综合功能的发挥。图3数据显示:户外运动集聚型基地占比最高,达40%;其次是特色赛事与节事驱动型基地,占31%;其他特色载体型基地占26%;体育文化体验型基地最低,占3%。由此可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类型结构呈现不均衡和不充分的特点,尤其是体育文化体验型基地不足,势必影响体育文化的宣传推广和传承发扬,不利于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传播体育文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亟待科学规划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类型布局,加强体育文化体验型基地的申报政策引导,促进不同类型基地的协调发展。

    图  3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各类型的占比
    Figure  3.  The propor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1)专项扶持政策尚待健全。本文政策需求调查过程:①文本分析与问卷调查。分析《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发展情况报告》和6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年度发展报告,梳理、提炼每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报告提及的主要问题和政策需求。根据报告材料,设计发放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调查问卷,获取其政策需求的具体数据,掌握一手资料。②实地调查与访谈。选取部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开展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实体运营负责人,以发现问题、了解成因、进一步凝练政策需求(表3)。访谈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负责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项目申报、评审和后期管理的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了解政策改革的方向、思路和建议。

    表  3  调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一览
    Table  3.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 survey list
    省(区、市)基地名称受访者
    上海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何*
    广东 广州市融创文旅城 王**
    江苏 无锡市海澜飞马水城 严*
    南京市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 刘*
    河南 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 王**
    新乡市南太行旅游度假区 张**
    海南 三亚市蜈支洲岛旅游区 刘*
    海口市观澜湖旅游度假区 许**
    四川 成都市西岭雪山景区 彭*
    浙江 湖州市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 曹**
    贵州 黔西南州万峰林生态体育公园景区 陈**
    黔南州龙里油画大草原景区 邢*
    云南 保山市启迪科学家小镇 周**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调查发现,虽然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推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但从现实操作上看,政策内容的针对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发展情况报告》中,61个基地中有45个提出了缺乏土地优惠政策,这表明土地问题是制约基地发展的瓶颈。囿于当前土地分类中尚未单独设立旅游用地项目,在具体实施时用地指标仍难以保障,如漳州市鹭凯生态庄园项目属乡村旅游休闲产业,但项目地内缺乏保障乡村产业建设用地指标,造成服务配套、体育场馆设施等均无法建设落地。另一方面,水电能源政策、体育赛事支持政策、融资贷款政策、奖补政策、人才政策也是基地反映的迫切需要政策支持的领域(图4)。受访基地人员普遍反映,水电能源消耗高、赛事资金缺口大、投融资渠道单一和人才服务创新不足,难以满足基地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研制出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支持政策,明确土地、能源、赛事、金融、税收、人才等支持领域是亟待突破的政策重点。

    图  4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政策需求调查结果
    Figure  4.  Investigation on the policy demand of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2)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有待强化。实地调查发现,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和落实方面的工作仍不甚理想:①政策执行态度存在偏差。基层政府虽能认同国家政策精神,但受部门利益影响,普遍存在有国家经费支持的项目就主动履职,需要追加投入的项目就消极应付,造成政策执行拖延和效率低下。②政策执行手段单一。基层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习惯传统行政指令式,执行方法简单机械,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对国家政策布置多、落实少,使得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政策往往得不到有效贯彻。③政策执行程序复杂。以土地审批为例,用地审批程序繁琐、流程耗时长是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改扩建项目的突出问题。如新疆丝绸之路体育训练基地雪道扩建项目于2017年8月在新疆林业规划院就已完成雪道扩建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但由于办理使用林地手续审批流程复杂,截至2023年12月仍未完成雪道扩建项目的林地、草地审批手续,致使该项目历时6年多无法开工建设。

    (1)体育业态模糊化。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产生了“体育+”多元新业态。但在产业构成中,体育业态模糊性较强,体育特色不显著,体育产业贡献未能充分彰显。2021年《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发展情况报告》数据显示,首批47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21年营业总收入183.36亿元,其中体育旅游收入近49.88亿元,仅占总营业收入的27.20%[9],体育业态占总营业收入比重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体育产业战略规划不足。由于对区域独特性的体育资源思考不深、提炼不足,一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规划定位不清,难以科学统筹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比重,体育业态占比偏低、特色不鲜明、经济贡献不高。另一方面,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和依赖传统思维路径,为了申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争取基地挂牌,一些旅游景区没有做好提前规划,在原有风景区植入一些运动项目达到申报条件就匆忙申报,造成体育业态弱化,难以摆脱传统旅游景区发展思维桎梏。因此,体育业态尚需加强,对总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仍有待提升。

    (2)运动项目同质化。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核心竞争力是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但调研发现,基地普遍存在产品差异化、特色化、多样性不足,与本地历史、文化、民俗兼容性差和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弱等问题。尤其是由传统旅游景区转型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由于定位不清晰、运动项目特色不鲜明、新引进休闲体育项目不足,难以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调查发现,在6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中,有29个在开发冰雪旅游时植入内容多为冰雪、自行车、马拉松、登山这几类,运营策略缺乏新意,无“特色”、缺“精品”的现象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家尚未颁布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相关管理办法,导致一些体育旅游经营项目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制约体育旅游基地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各省市对体育旅游基地缺乏科学统筹和系统规划,尤其对特色运动项目未能提前布局,同质化现象加剧。

    (1)专业人才相对短缺。近年来,随着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蓬勃发展,市场需求旺盛与专业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人才数量供给不足。体育旅游专业在我国仍是新兴专业。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仅有14所高校在教育部备案开设体育旅游本科专业,专业人才供给远不能满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目前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运营团队主要来自旅游、地产、酒店领域,囿于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缺乏体育旅游赛事策划、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体育项目组织指导的实战经验,以及运动技能,难以胜任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专业化管理要求。如海南三亚蜈支洲岛对从事水上运动项目的工作人员在年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上要求较高,但市场无相对成熟且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造成此类专业人才招工困难,严重制约了其水上旅游的发展。

    (2)运营管理亟待优化。随着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规模效应与示范效应的增强,亟待相应的精细化管理服务与之跟进,但当前基地运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均不足:一方面,常态化管理体系不完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体育旅游专项调查、游客体育消费调查、服务满意度调查等常态化统计和评价机制尚未被纳入日常管理范畴,不利于基地服务标准建立和服务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数字化程度偏低。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在申报、评审、公示、运营和安全监管等全流程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尚需加强。同时,现阶段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对元宇宙、云计算、AI、5G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也缺乏可供游客便捷查询的基地介绍、图片、视频,以及在线购票和报名信息平台,难以满足体育旅游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应用和精细化服务的行业需求。

    体育旅游战略规划对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推进项目建设等具有引领作用,需加强体育旅游规划研制:①重视系统研究和战略布局。建议依据各地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等现实条件,研制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规范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管理,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和布局力度。②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带、成渝经济圈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科学谋划体育旅游基地空间布局。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打破“东密西疏”格局,推动中西部地区布点延展,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③引导各省市重视本地区的体育旅游基地规划。科学规划运动主题、空间布局、项目设置、业态培育和品牌形象等,加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政策宣传,提高基地申报的积极性和申报材料的规范性。

    针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类型结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建议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分类推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①引导和支持户外运动集聚型、体育赛事驱动型和特色载体型基地继续完善和发展,优化项目和业态布局,提升基地品牌资产,推动类型多样化发展,彰显多元价值和综合效应。②发挥政府政策扶持优势。通过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适当倾斜、赛事活动优先导入等方式,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营商环境,做大做强体育文化体验型基地,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更好地履行传播体育文化的使命奠定基础。③加强申报政策的导向引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类型数量不仅与旅游综合资源禀赋、地域文化、运动项目、旅游需求和政策因素等密切相关,还受申报政策导向的影响。建议鼓励体育文化体验型基地申报,并为其提供多方支持,引导各省市重视体育文化体验型基地培育。

    政策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但需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提高体育旅游基地申报的积极性。具体而言:①在土地方面,建议政府单独设立旅游产业用地指标,探索租赁、出让、划拨等差别化供地试点,鼓励以协商收回、鼓励流转、协议置换、收购储备等方式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多渠道保障旅游用地需求。②在赛事和能源方面,建立重点企业财政专项资金补贴政策,增加赛事举办、防疫资金补贴和企业运营损失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体育旅游基地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出台水电能源消耗费优惠政策,采取资金直补和活动培训引流补助。③在资金和人才方面,政府设立市、县(区)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通过贷款贴息、奖励、资助等方式,为重点培育的体育旅游项目提供发展资金。整合社会资本,拓宽基地投融资渠道,制定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投资政策,形成多元融资体系。制定人才优惠政策,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吸引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政府不仅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更要抓好政策基层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政策引领和服务保障作用。为此,需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的政策执行力:①加强政策宣传。利用多媒体、宣讲团和智库研讨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政策精神,让基层政府充分认识基地政策和自身利益之间的紧密关系,提高政策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②创新政策执行方式。改变单一行政手段,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多种手段,在遵循政策原则前提下适当地增加灵活性,以高效完成政策执行目标。③简化政策执行流程。可通过开辟金融贷款和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减审批、并环节、优流程”等方式简化政策执行程序。例如,针对土地“审批难”瓶颈,建议基层政府通过“多图联审、多测合一、多验合一”等办法精简再造审批流程,推出限时办结举措。对体育旅游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可根据规划设计条件实施点状供地,审批部门按照旅游项目实际建筑用地需求进行供地审批。

    科学统筹体育产业和其他业态,着力提高体育业态内容比重,提升运营专业化水平以及体育产业经济贡献率:①核心运动项目引领。因地制宜,结合地文、水域、空中等自然资源禀赋,确立与区域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和资源特点相契合的运动项目,做精、做细、做强核心运动项目。打造集群,围绕参与性和体验性布局核心运动项目集群,挖掘与地方生产、生活产业机能相关联的业态资源[10],多点孵化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体育产品,以丰富和壮大体育业态内容。②精品体育赛事引领。引进高水平品牌体育赛事,发挥体育赛事引流作用,以体促旅、以旅带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培养体育消费习惯。自主研发原创性强、融合度高、影响力大的赛事IP,增加群众体育赛事、民族特色体育赛事和节庆赛事供给,以扩大体育消费规模,提升体育产业创收能力。③体育市场主体引领。引进商业化体育赛事企业,加强与专业体育行业组织合作,吸引高校体育智库和研究机构,争取引入国家级或省级体育运动基地,激发社会活力和企业动力。

    特色化、差异化产品体系是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核心竞争力,需积极打造差异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①聚焦供需适配。顺应消费新趋势,设计体育观赛参赛游、时尚运动游、体育研学游、体育景观游线路,开发线上线下融合旅游产品,发展生态体育和体育夜经济,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新业态。②聚焦特色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规范发展和特色发展。鼓励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明确自身定位,深度开发自然资源和民俗人文资源,引进更具丰富性、多样性的体育项目。挖掘原生价值,打造一批体现地域文化和体旅融合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增加体育旅游文化积淀,唤醒游客区域认同感,实现商业价值变现。③聚焦场景打造。以“体旅文商农”融合发展为抓手,围绕“商、养、学、闲、情、奇”的旅游新需求,打造“亲子体育、商务洽谈、赛事体验、研学健身、社群社交”等消费场景,满足全年龄段、多层次、多样化的运动需求,以多场景叠加提升营销势能,升级重塑体旅商业新模式。

    人才是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运营需要大量精策划、会经营、懂指导、能导游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需坚持“引进、培养、培训”驱动,多措并举打造专业人才队伍:①大力引进体育旅游人才。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补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和留住有技术经验的从业人员,建立体育旅游紧缺人才目录,重点扶持乡村和县域体育旅游人才。②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体育旅游专业,突出运动专项技能的实践教学。加强与体育旅游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培养高端复合型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③加强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构建体育旅游职业认证体系,定期聘请专业人士进行从业人员知识技能培训,鼓励从业人员参加执业资格证书考试,提高其运动技能、信息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一支懂业务、善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体育旅游基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数字赋能精细化运营管理,提升基地管理服务科学化水平。①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定期开展体育旅游专项调查、体育旅游消费调查,加强基地综合效益评估统计监测。建立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有序化退出机制,通过定期监测评估基地的综合效益,对于偏离发展轨道、发生重大事故等情况的基地撤销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称号。②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各个项目归口管理,实现国家、省市等分级管理,以及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申报、评审、公示、安全监管、信息和数据上报等的全流程数字化。同时,让游客可以方便查询到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介绍信息、图片、视频,完成在线购票和报名,对服务进行评价等。③加强智慧化技术应用。发展智慧旅游新技术,综合运用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等打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沉浸式体育主题空间。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技术,使信息更透明、出行更畅通、服务更便捷、体验更新颖、游玩更放心。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是近年来我国为培育体育新业态、新场景,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和促进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作为引领中国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国家队”,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日益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全民健身和提振体育消费的重要平台,在推动我国“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探索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背景、内涵、类型等理论问题,并在反思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提升策略,为深化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理论认知和推动实践创新提供思想引领。未来,如何优化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加强地方资源统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深入观察、思考和探索。

    作者贡献声明:
    叶小瑜:设计论文框架,开展调研访谈,撰写、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李海:确定论文选题,指导修改论文。
  • 图  1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产业融合进程

    Figure  1.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rocess of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图  2   LDA 主题模型可视化结果

    Figure  2.   Visualized results of LDA theme model

    图  3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各类型的占比

    Figure  3.   The propor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图  4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政策需求调查结果

    Figure  4.   Investigation on the policy demand of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表  1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LDA主题分析模型的主题名称和前10位主题词

    Table  1   The theme names and the top 10 theme words of the LDA theme analysis model of the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主题
    编号
    主题名称前10位主题词
    1 户外运动集聚型 滑雪、旅游、山地、度假区、户外运动、项目、越野、沙漠、水上、马术
    2 特色赛事与节事
    驱动型
    赛事、滑雪、旅游、体验、冰雪、国际、体育、举办、运动、项目
    3 体育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中国、旅游、历史、度假、休闲、活动、举办、国际
    4 其他特色载体型 旅游、体育、综合体、休闲、农业、训练基地、滑雪、项目、运动、乡村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类型、资源载体和业态特征

    Table  2   Morphological types, resource carrier and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s

    基地类型典型代表依托资源与载体主导产业体育业态
    户外运动集聚型 张家口万龙滑雪场 冰雪资源
    冰雪运动 滑雪、滑冰、山地高尔夫、山地自行车、登山攀岩、骑马观光、UTV越野、丛林探险等
    万峰林生态体育公园 山地资源 山地户外 攀岩、徒步、山地越野跑、自行车、潜水、漂流、露营、野钓、航空、体育会展等
    特色赛事与节事
    驱动型
    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 山地赛事、露营节、帐篷节 露营、山地户外 帐篷节、越野赛、自行车大赛、山地户外挑战赛、山地半程马拉松赛、户外论坛等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沙漠赛事 沙漠体育 沙滩排球赛、汽车拉力赛、马拉松赛、沙漠越野车、沙滩足球、沙漠高尔夫等
    体育文化体验型 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 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 太极拳文化体验、太极巡演、太极拳赛事、探祖祠、访名师、论拳理、练拳法等
    无锡海澜飞马水城 马术文化 马术 马术训练、马术赛事、马术表演、马术文化展示、武术体验、度假体育、转训接待等
    其他特色载体型 广州融创文旅城 文体旅综合体、室
    内休闲场馆设施
    冰雪运动、
    休闲娱乐
    滑雪、雪上飞碟、漂流、冲浪、跑酷、攀爬、芭蕾、射箭、卡丁车、足球、亲子体育等
    漳州市鹭凯生态庄园 农林水利资源 生态体育、
    体育科普
    徒步、攀岩、垂钓、射击、射箭、定向越野、高尔夫、皮划艇、露营、体育科普、森氧探险、康体疗养等
    牡丹江镜泊湖风景名胜区 国家自行车队、
    马拉松训练基地
    自行车、
    马拉松
    游泳、潜水、龙舟、冰上马拉松、滑冰、冰钓、越野滑雪、户外徒步、野营、拓展训练等
    下载: 导出CSV

    表  3   调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一览

    Table  3   National sports tourism demonstration base survey list

    省(区、市)基地名称受访者
    上海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何*
    广东 广州市融创文旅城 王**
    江苏 无锡市海澜飞马水城 严*
    南京市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 刘*
    河南 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 王**
    新乡市南太行旅游度假区 张**
    海南 三亚市蜈支洲岛旅游区 刘*
    海口市观澜湖旅游度假区 许**
    四川 成都市西岭雪山景区 彭*
    浙江 湖州市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 曹**
    贵州 黔西南州万峰林生态体育公园景区 陈**
    黔南州龙里油画大草原景区 邢*
    云南 保山市启迪科学家小镇 周**
    下载: 导出CSV
  • [1] 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3-07-08].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26/content_5644891.htm
    [2] 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3-07-05].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07/content_5699700.htm
    [3] 上海体育旅游研究中心. 前瞻: 2021年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报告[R]. 上海: 上海体育旅游研究中心, 2021: 5
    [4] 2022年中国体育旅游行业发展环境(PEST)分析: 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之一[EB/OL]. [2023-08-15]. https://www.chyxx.com/industry/1121898.html
    [5] 体育总局办公厅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EB/OL]. [2023-05-13]. https://www.sport.gov.cn/jjs/n5039/c24338700/content.html
    [6] 马文聪,雷璇,李远辉. 基于LDA与DTM模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献主题演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1):75-85
    [7] 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021年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发展情况报告[R]. 2022: 3
    [8]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 2021年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发展情况报告[R]. 北京: 国家体育总局, 2022: 1
    [9] 赵轶龙,叶海波. 新时代体育协同社会建设的逻辑理路与行动方略[J]. 体育科学,2022,42(3):3-13,35
    [10] 鲁志琴,陈林祥,沈玲丽. 我国 “体旅文商农” 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J]. 中国体育科技,2022,58(6):81-87
  • 期刊类型引用(13)

    1. 宋丽. 体旅融合发展视域下旅游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商业观察. 2025(01): 106-109 . 百度学术
    2. 谷润. 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扩散机制与区域联动发展策略. 经济研究导刊. 2025(01): 29-33 . 百度学术
    3. 王成,牛晓旭. 认知、比较与超越:城市体育研究论纲——“体育与城市”青年学者工作坊学术述评. 中国名城. 2025(03): 78-86 . 百度学术
    4. 田小静,刘翔,杨卓,黄浩.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证测评.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5(02): 170-179 . 百度学术
    5. 吕婕. 场景理论视角下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提质建设研究.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5(03): 121-124+131 . 百度学术
    6. 罗清,刘周敏,刘文卓.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动力、挑战与路径. 湖北体育科技. 2025(03): 46-53 . 百度学术
    7. 刘丽,刘刚,崔皓.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空间分布特征、驱动因素及高质量发展策略. 浙江体育科学. 2025(03): 53-60 . 百度学术
    8. 邓雁方,唐照华. 新阶段乡村体育旅游综合体构建的逻辑理路与推进策略——基于旅游景区消费升级的视角. 辽宁体育科技. 2024(04): 58-64 . 百度学术
    9. 李植彬,周燕欣,夏睿.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视域下肇庆市智慧体育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西部旅游. 2024(13): 80-82 . 百度学术
    10. 赵馨,张业安,于晓梅,阎晋虎,胡明,郭歌. 体旅融合背景下乡村体育文化传播的本土实践与反思.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4(05): 526-533 . 百度学术
    11. 黄佺,张勇,周道平. 我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逻辑、问题与路径.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4(06): 124-130 . 百度学术
    12. 聂晓馨,王宏. 我国武术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策略.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11): 133-136 . 百度学术
    13. 刘志鹏,杨涛,羿翠霞,张中阁,李青. 互联网营销视域下我国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游客感知印象及人际网络被关注度研究——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组态分析.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06): 620-629+70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图(4)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8
  • HTML全文浏览量:  117
  • PDF下载量:  35
  • 被引次数: 1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8-26
  • 修回日期:  2023-12-05
  • 刊出日期:  2024-03-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