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以X市智慧体育平台建设为例

徐国冲, 张明月

徐国冲,张明月.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以X市智慧体育平台建设为例[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7):56-65. DOI: 10.16099/j.sus.2023.07.10.0002
引用本文: 徐国冲,张明月.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以X市智慧体育平台建设为例[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7):56-65. DOI: 10.16099/j.sus.2023.07.10.0002
XU Guochong, ZHANG Mingyue. Practical Dilemmas and Solutions to the Intelligent Provis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Sports Platform in X City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7): 56-65. DOI: 10.16099/j.sus.2023.07.10.0002
Citation: XU Guochong, ZHANG Mingyue. Practical Dilemmas and Solutions to the Intelligent Provis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Sports Platform in X City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7): 56-65. DOI: 10.16099/j.sus.2023.07.10.0002

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以X市智慧体育平台建设为例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1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徐国冲(ORCID:0000-0003-4829-504X),男,广东茂名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府监管与绩效管理,E-mail:xuguochong1983@163.com

  • 中图分类号: G80-05

Practical Dilemmas and Solutions to the Intelligent Provis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Sports Platform in X City as an Example

  •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F省X市“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建设实践发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具有助力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平衡、促进多元主体多样化供给、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等优势。在X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实践中,智慧体育平台建设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资源整合与信息管理机制、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供给机制与多元主体共担的责任划分机制。同时,政府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过程中面临制度、标准与发展困境。未来应围绕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目标,持续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制度体系与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数据监督与管理机制,鼓励多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多元主体协同合作。

    Abstract: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 the "i Fitness" smart sports platform in X City, F province is studi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It finds that the intelligent supply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helps the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needs, promotes the diverse supply from multiple entities and improve the equalized public service level. The practice indicat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rt sports platform in X City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mechanism for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service supply mechanism with online and offline coordination, and a responsibility division mechanism shared by multiple entities. However, the government still faces institutional, standard,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realizing the intelligent supply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n the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goal of intelligent supply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and data standard systems for its intelligent supply, improve data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encourage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entities in the intelligent supply, and achieve a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among diverse entities in the intelligent supply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政府的治理重心由推动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向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关注民生改善转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得到不断深化,推动各领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政府的重要责任。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体育领域的延伸和实现[1]。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已开始被应用于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但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政策引导不足、平台构建薄弱、联动性差、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及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23]。探讨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的相关问题对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已有关于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研究主要围绕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价值、机遇、特征、现状、困境、路径等展开。在价值、机遇、特征研究方面:赵述强等[2]基于资料分析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具有促进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结果转变的价值,国家专门性政策、资本要素投入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监管力度不断增强等将为未来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发展提供现实机遇;傅钢强等[4]在分析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基础上认为,公共体育服务的智慧化具有服务智慧化、管理智慧化的特征。在现状、困境、路径研究方面:王宁宁等[5]从基建、服务和管理三方面分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现状,发现目前智慧化建设中存在数字基础设施未健全等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徐加豪等[3]分析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转型过程发现,智慧化供给转型尚存在宏观指导不完善、建设力度不足、供需机制不平衡等问题,并提出实现路径;张文静等[6]则关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碎片化问题,结合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为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提出建议。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学者对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相关研究数量不多,且已有文献多使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尚缺乏从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建设实践出发,对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过程及现状的深入剖析。多年来,F省X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体育事业发展,在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工作中创新打造了信息化智慧体育平台。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从X市的工作实践出发,通过对单案例多阶段、全过程的展示与分析,总结梳理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过程及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各地区后续的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提供现实参考和理论借鉴。

    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是指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公共部门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合作,在准确感知公民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依托于互联网的智慧化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体公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均等化的智慧公共服务[7]。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可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是指公共部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识别公民需求并向其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均等化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作为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的一部分,以数字化技术为引领,推动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发展,是建设和完善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的重要途径。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具有供给决策科学、供给主体多元、供给产出虚拟和供给效果优越4个特征[7]。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仍存在需求识别不充分、供需失衡、供给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供给主体单一、区域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中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帮助政府等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破解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失衡的难题,丰富多元主体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容和形式。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实现使线上平台逐渐成为大众进行公共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民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内容越来越精细化、方式越来越便捷化,正确识别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的需求变化成为更好地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满足和实现公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支持,智慧化供给模式正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侧的识别与管理,满足公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种类多样化、内容精细化及方式便捷化的需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实现使公民可以自由且及时地表达自己对公共体育服务全方位、多维度的需求,更加有效、便捷地对所获得的公共体育服务体验进行反馈。相应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可以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地对公民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进行收集、识别、整合和分类,接收公民的意见反馈,以便根据公民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偏好的“最大公约数”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在此过程中,公共体育服务的外延不断拓展,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管理真空是指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由于部门分治现象的存在,各个部门按照本部门的职能和规章行事,依循工作常规和惯例,在“隧道视野”下不可避免地出现无人负责且长期难以弥合的地带[8]。现阶段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以有限政府的理念为导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政府仍是服务供给主体,但更加注重利用市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弥补自身不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参与程度加深,如:政府为提高全体国民身体素质、丰富国民的体育活动而开展基础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举办大型体育活动,为公民提供便捷易得的公共体育服务;企业为商业利益,同时也为满足公民更高质量、个性化的体育健身需求而向公民提供高水平的健身设备和运动场馆;社会力量为实现自身价值自发形成公益性体育俱乐部、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体育基金会等专门性体育社会组织并开展体育活动,促进公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但目前多主体供给模式中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仍存在条块化和碎片化现象,各供给系统间相互分隔,存在管理真空问题。

    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有效地将不同主体的供给系统与平台进行互联互通,丰富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和供给形式,通过各主体间的相互协调配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如实时健身场地信息的反馈提高了公共体育场地和场馆设施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满足了公民对公共体育服务获得方式便捷化的需求。

    由于二元结构割裂状态的长期存在,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和区域间公共体育服务失衡状态一直是制约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9]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我国城乡间和区域间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数量、形式和内容的可视化成为可能。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能够帮助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主体更加直观、清晰和准确地认识城乡间、区域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薄弱与不足之处,也为未来多元供给主体的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与供给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参考。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借助线上渠道组织公民进行体育活动,使公共体育服务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更为便利,通过线上带动线下,让更多大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得以真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红利,进而提升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助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均等化目标。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订、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10]“十四五”规划要求,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11]。在“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成为可能,中央和地方逐步开展以人民对体育与健康的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改革。为更好地响应国家“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两大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全市零散分布的体育健身资源,X市政府灵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盘活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提升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向智慧化转型。在“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发展期间,X市L体育产业集团在商业价值与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向政府寻求合作,承建了“Ai运动”智慧体育平台,其被X市政府定位为市级体育服务官方平台。可以说,X市“i健身”与“Ai运动”两大智慧体育平台的建设及运营过程是X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改革与发展历程的映射。本文以X市智慧体育平台建设为例,分析其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不同阶段的实践特征,总结其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过程中形成的机制路径与面临的困境,为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改革及智慧体育平台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X市智慧体育平台建设的阶段划分如图1所示。

    图  1  X市智慧体育平台建设阶段划分
    Figure  1.  Division of stag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rt sports platform in X City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同时,人们参与健身运动的积极性与周边运动场地短缺的矛盾也更加凸显。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出台,X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力构建“家门口”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完善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以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便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为更好地推动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市民开放,进一步释放学校公共服务效能,丰富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供给,2018年,作为X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服务管理平台和安全监管系统,“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居民可以在该平台上实名预约并线下使用试点学校免费开放的室外体育场地设施。此时的“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具有功能集中、模块单一的特点,主要服务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相关事项,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X市体育场馆的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体育赛事、体育协会以及整个体育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势在必行。X市政府希望可以依托智慧化、信息化手段整合全市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和便民业务,构建管理高效协同、服务普惠便捷、数据信息共享的智慧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打造全市共享的体育休闲生活圈,实现体育相关信息发布、全市体育产业资源管理、全民健身组织互动交流、在线体育指导、在线运动体验等功能。但当时政府主导建设的“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尚无法满足此类需求,于是出于商业价值与市场利益的考量,X市L体育产业集团在2019年主动向X市政府寻求合作,围绕“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公共体育资源、全面营造体育氛围、打造泛体育矩阵”四大目标方向,以市级综合性体育场所建设与运营、品牌赛事与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体育培训融合拓展等为核心业务,打造了市级智慧体育平台“Ai运动”。该平台由X市体育局牵头,L体育产业集团负责实际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填补了X市线上体育服务的空白,X市公共体育服务正式进入提质增效时期。

    “Ai运动”智慧体育平台的出现为X市市民和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多种方式的体育场馆预订、赛事活动参与、体育培训、协会信息获取等服务,让公众可以更便捷地享用体育健身资源,感受体育生活的美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X市体育产业的创新升级。但是,在“Ai运动”智慧体育平台发展实践中,由于政府并不具备直接管理该平台的职权,在平台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话语权有限,更多地只能起到“托底”和“背书”的作用。虽然政府部门有一定程度的参与,但“Ai运动”智慧体育平台的性质仍为商业性市民服务平台,市场力量在平台的设计、建设与运营等各环节均处于主导地位,且平台功能的提供多以营利为直接目的,对于一些公益性的、不以营利为导向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动力不足。为进一步提升X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充分整合场地、服务、信息等资源,发展公益性体育事业,X市政府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政府主体拥有建设管理主导权的“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并与市场主体合作,整合市场上非热门时段的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资源,以免费或低价的形式供居民使用,降低居民的运动成本,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同时,X市政府还在“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上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板块,首创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借助“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面向市民提供公益课程、科学健身知识普及、运动器材借用以及物品存放等服务,以更加有效地匹配市民健身需求。截至2022年底,“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功能不断丰富,已经实现了由单一化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服务管理平台”向一站式的“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的转型(图2)。

    图  2  X市“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功能结构
    注:“沸城湖里”为X市某区管理运营的区级全民健身小程序,“白鹭信用分”为X市政府打造的市民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小程序,两项功能的实现是“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探索加载第三方应用的积极尝试。
    Figure  2.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X City's "i Fitness" smart sports platform

    “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由“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服务管理平台”转型为“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了公共体育服务线上线下的融合,这也是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必然要求。为促进居民“想健身”,X市政府依托“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整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对接居民身份认证系统,让市民在手机端实现“掌上预约、刷脸入校、精准控量”,解决“谁入校、怎么管”的问题,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为民众打造“15分钟健身圈”;为促使居民“爱健身”,X市政府积极与市场企业合作,建设智慧健身房,并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进行维护、管理,为民众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体育健身服务;为促进居民“会健身”,X市政府首创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并积极探索社会体育指导员网格化服务,为民众科学健身提供便利。“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都参与了X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过程,促进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图  3  X市“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
    Figure  3.  The intelligent supply model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of "i Fitness"smart sports platform in X City

    X市政府创新打造“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积极探索与公共体育相关的场地设施、人员、信息等资源整合方式。在场地设施资源整合上,X市积极培育“场地共建共享”典型,借助“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构建了“有顶层设计、有政策引领、有经费保障、有平台支撑、有保险托底”的“五有”体系,在全国率先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为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健身需求,X市政府还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公益等方式建设智慧健身房,同时积极整合经营性健身房闲置时段的体育健身资源,将全市智慧健身房信息在“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通过线上预约,以免费或低收费的形式向居民开放。除此之外,X市还围绕打通群众健身“最后一公里”的目标,因地制宜地新建、改建了一批“近邻运动场”和“体育公园”项目,并将开放信息统一由“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管理。在人员信息整合上,X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一直存在底数不清、作用缺失的问题。“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建成后,社会体育指导员统一在该平台上进行信息录入和实名认证,整合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并成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队,为科学健身志愿服务提供了组织保障,实现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管理与规范服务。在信息资源管理上,截至目前,“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已拓展、优化了智慧健身房预约、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免费低收费场馆预约、电子健身地图提供、健身器材免费借用、公益课程预约、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网格化服务、赛事活动信息发布、全民健身线上调查等17项服务功能,进一步实现了全民健身资源共享的目标,提升了全民健身信息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为提高多样化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效率、供给效能和供给效益,X市政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上打造了“健身地图”功能,创新开发并设计了覆盖全市所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智慧管理模块,居民可以通过“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在线上查询和预约健身场地、报名体育赛事、免费借用体育器材、了解学习科学健身知识、记录运动数据等。在线下服务方面,智慧体育健身房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等健身场地资源已经实现与线上系统数据的联动,居民只需进行线上实名预约,即可在线下以人脸识别的方式快速、便捷地进入运动场地。X市政府还在市体育中心建设全国首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市级总站),支持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志愿服务驿站主要提供公益课程、器材借用、健身指导、物品寄存、赛事保障、医疗救助等10项服务,目的是作为线上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的补充,真正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把公共体育服务落到实处。“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上还设置了评价反馈功能,公民及社会体育组织可以在平台上表达个体需求,参与服务供给,并进行服务评价,这种自下而上的治理逻辑有效发挥了社会和个人的治理效能。总之,“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建设通过线上线下的精准融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实用的公共体育智慧化服务,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不同于传统的政府部门单一管理模式,“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建设由政府主导,服务内容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力量共同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服务责任则由多元主体共担。具体的责任划分为:政府承担公共体育服务的主导,如承担X市“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运营和管理责任、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监督等责任;市场企业负责市场责任,如体育服务公司承担其所提供的体育场地及设施的管理维护责任和一站式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的升级维护责任,保险服务公司提供体育健身意外保险的购买服务,主要承担市民运动健身的保险托底责任等;社会组织主要负责公共体育服务的志愿责任,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责任等。总之,在X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实践中,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了组织牵头作用,负责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管理和组织监督,企业和社会组织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别承担相应职责。多元主体间权责明确,各司其职,共同支持X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目前X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政策、人员和资金保障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制度体系。首先,在政策保障上,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出台了《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但该建设指南更多地从顶层设计层面规范平台的建设运行,并没有对地方层面的实践细节进行具体规定。X市在推动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过程中也尚未就“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建设要求、建设目标以及后期保障等方面制定地方性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指南,配套政策的缺失容易造成后续管理和建设无政策可依的困境。其次,在人才储备上,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实现需要大量数据分析和信息技术人才作为支撑,但是目前相关部门普遍缺少此类高水平专业人才。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互联网+体育”的体育跨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缺乏重视,导致尤其缺乏既精通数据分析、熟悉信息技术又有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知识储备的专业人才。因此,X市在实际的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工作中遇到较多阻碍,很难保障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项目的顺利实施。最后,在资金保障上,我国部分大型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主要由政府相关单位负责管理经营,缺少一定的科学激励机制,低度商业化导致后期缺乏资金投入与专业运营[12],智慧化转型升级更是提升了场馆的维护费用和服务成本。X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项目的资金一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一部分来自本市体彩公益金,从X市“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建设实践看,因政府部门对项目的预算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资金投入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后期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服务和功能创新需求,面临资金投入困境。

    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是公共部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识别公民需求并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均等化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X市政府正是利用“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通过整合X市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并上传系统,实现了公共体育服务线上线下的联动。目前该平台的运营自主权完全由政府掌管,公共体育服务与市民健身的数据由政府负责储存、管理和分析,数据的安全储存和使用可以得到基本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数据开放是大数据治理的必然趋势,数据安全是数字化时代最为敏感和关键的内容,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过程中也面临缺乏数据标准的困境。

    首先,数据的开放与使用缺乏标准。体育数据资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公共体育服务实现智慧化供给后会产生大量真实可靠的公共体育服务数据、国民健康数据、运动健身数据及个人信息数据等,若能将这些数据加以分析利用,可以较好地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公共体育服务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有助于建成更加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然而,我国各级政府掌握了80%以上的信息数据资源,且当前我国体育治理结构主要由纵向垂直结构和横向水平结构组成。在纵向上不同的管理主体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在横向上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13],这就带来了公共体育服务的“信息孤岛”与“数据壁垒”问题,数据的开放缺乏政策支持与相关标准规范,数据的有效使用由于缺少相应标准而受到限制。具体到X市的实践中,目前“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相关服务数据完全由政府部门掌握,由于缺少数据开放与使用的相关标准,政府部门对于服务数据开放与使用的态度模糊,服务数据尚未真正发挥其助力公共体育服务精准供给与科学决策的作用。

    其次,数据安全保障缺乏标准。公众体育信息不仅涉及健康信息、运动偏好信息,还涉及公众的情感特征、身份隐私等信息[13]。然而,目前我国还未制定出涉及体育运动数据的隐私保护、数据管理、数据安全责任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与规范。我国公民数据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较为有限,体育领域的数据保护多“寄居”于国家宏观立法框架下,且大部分缺乏可操作性。虽然目前“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数据全部由政府部门掌握,数据安全暂时得以保障,但数据的共享与开放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亟待制定相关标准体系以进一步解决数据安全问题。

    智慧体育管理与运营是实现体育资源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14]。目前“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运营与管理主要由X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种政府投资运营的模式使政府具有极强的主导权,同时具有确保数据安全、功能服务于需求等优势,“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初见成效。从X市“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后期长远的运营管理与服务的提质增效角度看,未来智慧体育平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功能势必朝着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由于“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系统在设计开发之初仅计划服务于X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预约进出服务,预设的服务用户数量不大,功能要求不复杂,单个服务器配置的运行模式即可确保系统运行稳定。但如今随着“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功能不断拓展,平台关注度和使用量逐步增多,“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系统升级扩容的技术难题。线上功能服务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需要线下组织完善的服务队伍提供人员支撑。目前X市智慧体育健身房、近邻运动场、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驿站等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主要依靠周边居民志愿服务报名的模式招募志愿者参与。由于志愿服务的性质,缺少有组织的管理与长效激励机制,志愿服务人员变动频繁,无法长期有效地提供志愿服务,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正面临后期运营管理乏力与服务人员短缺的发展困境。

    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过程中,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配套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策制定上,应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等国家层面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更加细致的地方性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专项政策,明确地方性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发展方向,推动地方性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向智能化、智慧化转型,最终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在人才配备上,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应紧跟国家发展需求,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与公共体育服务知识的融合发展[15],加强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教学培养优势,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引导科学研究方向、教学内容设置与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转型实际需求对接[3]。地方政府也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进培育体系,吸引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参与地方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在资金保障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6]明确指出,要壮大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在英国的公共体育服务实践中,政府通过成立国家彩票动员鼓励全体公民投资体育,向慈善组织、企业、社会组织融资以及企业自愿资助等多种途径获得公共体育服务资金,以更好地实现本国的公共体育服务目标。可见,多主体的投资参与可为公共体育事业提供更加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我国地方政府在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中可以主动尝试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建设-移交-运营(BTO)、建设-运营-移交(BOT)等模式,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服务与功能创新,进一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供多渠道的资金保障,实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离不开对各类数据的采集、分析与使用,保护服务数据的安全。首先,政府应加快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信息安全的相关法治体系建设,从法律层面对智慧化建设和平台运营过程中大数据信息的采集、使用和储存等标准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数据的安全使用。其次,要完善数据的安全监督机制,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已经颁布实施,保护数据安全已经有法可依,对于侵犯数据信息隐私等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应探索完善多主体的监督机制,在事前预防阶段降低数据安全风险,在事后处置阶段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及时发现和制止危害数据安全的行为,严厉追究危害数据安全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最后,应建立智慧体育数据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数据的分级分类制度是我国数据安全治理流程中较早确定下来的制度,在工业信息化领域已经制定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以具体实施对数据的分级分类管理[17]。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中央和地方各级体育部门应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更加细化的智慧体育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智慧体育数据进行评估分类,并按照数据的种类和级别进行差异化管理,畅通数据的交流途径,让大数据分析服务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多元主体的协同与合作是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客观要求,政府部门要认识到单一主体的能力有限,并尝试建立政府与市场主体、体育社会组织的多元协同合作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的服务优势。首先,市场主体掌握着最先进的专业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可以缓解政府的管理压力,助力智慧体育平台功能的升级迭代与服务的提质创新。其次,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会组织应基于公益性、志愿性、灵活性以及高效益等优势积极承接公共体育服务,与政府部门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合作供给关系[18]。最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是政府的职责与使命,无论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政府都应主动承担规划引领、基本服务、有效监管的责任[19]。因此,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中要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在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的同时,促进市场主体和体育社会组织参与行业发展,助力解决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推动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建设常态化发展。

    “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战略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公民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与个性化。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大众需求的产物,也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以X市的“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建设为例,梳理其从“单一化的学校场地管理平台”到“一站式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的转型历程,总结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以期为我国其他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的改造实践提供借鉴,在实践中做到顶层设计有保障、建设方式有规划、后备发展有目标。

    作者贡献声明:
    徐国冲:提出论文选题,设计论文框架,指导、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张明月:调研文献,搜集、核实数据,撰写、校对论文。
  • 图  1   X市智慧体育平台建设阶段划分

    Figure  1.   Division of stag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rt sports platform in X City

    图  2   X市“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功能结构

    注:“沸城湖里”为X市某区管理运营的区级全民健身小程序,“白鹭信用分”为X市政府打造的市民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小程序,两项功能的实现是“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探索加载第三方应用的积极尝试。

    Figure  2.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X City's "i Fitness" smart sports platform

    图  3   X市“i健身”智慧体育平台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

    Figure  3.   The intelligent supply model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of "i Fitness"smart sports platform in X City

  • [1] 戴永冠,林伟红.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结构及人本思想[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0):5-10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12.10.001
    [2] 赵述强,刘卫军,潘祥. 我国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治理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20(10):59-65 doi: 10.3969/j.issn.1671-1572.2020.10.011
    [3] 徐加豪,陈家起,高奎亭,等.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23(7):40-46 doi: 10.3969/j.issn.1671-1572.2023.07.007
    [4] 傅钢强,魏歆媚,刘东锋. 人工智能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基本表征、应用价值及深化路径[J]. 体育学研究,2021,35(4):20-28
    [5] 王宁宁,程文广.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实践困境及行动路向[J]. 体育文化导刊,2022(10):65-72
    [6] 张文静,沈克印. 数字赋能:体育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的运行机制与实施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7):13-21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22.07.002
    [7] 王法硕,王翔. 大数据时代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研究:以“科普中国+百度” 战略合作为例[J]. 情报杂志,2016,35(8):179-184 doi: 10.3969/j.issn.1002-1965.2016.08.031
    [8] 邓念国,李颖. 迈向精准化:传统公共服务供给双重困境之新解[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21(6):50-59
    [9] 姜同仁.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与结构优化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3):1-7 doi: 10.3969/j.issn.1000-5498.2015.03.001
    [10] 体育总局关于印发《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23-08-11]. https://www.sport.gov.cn/jjs/n5032/c897545/content.html
    [11] 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3-07-25].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0/c23655706/content.html
    [12] 高进,武连全,柴王军,等.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理论机制与实现路径[J]. 体育学研究,2022,36(5):63-73
    [13] 孟云鹏. 我国城市体育智能治理系统构建与改革路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9):12-28
    [14] 李瑞珍. 智慧体育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运动,2017(9):148-149 doi: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9.073
    [15] 谢正阳,周铭扬. 人工智能与公共体育服务融合发展的逻辑、价值与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12):176-184
    [1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 [2023-09-08].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33722.htm
    [17] 梅傲,陈子文.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我国数据安全监管的制度构建[J]. 电子政务,2023(11):104-115
    [18] 张凤彪,王家宏,王松,等. 政府购买服务与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诺斯悖论” 问题研究[J]. 体育学刊,2019,26(3):38-44
    [19] 史琳,何强.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逻辑、困境与纾解[J]. 体育文化导刊,2022(8):43-49 doi: 10.3969/j.issn.1671-1572.2022.08.008
图(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0
  • HTML全文浏览量:  142
  • PDF下载量:  2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7-09
  • 修回日期:  2024-02-29
  • 刊出日期:  2024-07-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