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当代中国健身文化中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与主体建构

熊欢, 李康壮

熊欢,李康壮.当代中国健身文化中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与主体建构[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8):27-38. DOI: 10.16099/j.sus.2023.11.26.0002
引用本文: 熊欢,李康壮.当代中国健身文化中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与主体建构[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8):27-38. DOI: 10.16099/j.sus.2023.11.26.0002
XIONG Huan, LI Kangzhuang. Self-presentation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Men's Masculi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tness Culture[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8): 27-38. DOI: 10.16099/j.sus.2023.11.26.0002
Citation: XIONG Huan, LI Kangzhuang. Self-presentation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Men's Masculi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tness Culture[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8): 27-38. DOI: 10.16099/j.sus.2023.11.26.0002

当代中国健身文化中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与主体建构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AZD16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熊欢(ORCID:0000-0001-7206-0465),女,四川成都人,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性别与体育研究,E-mail:hxiong99@126.com

  • 中图分类号: G80-05

Self-presentation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Men's Masculi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tness Culture

  • 摘要:

    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主题分析等方法,探讨在当前健身文化背景下,中国男性健身者是如何呈现和建构其男性气质的。发现:在健身活动中,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主要集中在个人品质与外形、身体能力、性别关系的处理以及健身等级关系4个方面;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过程则经历了从自我规训、自我调整和反抗到重新评估和多元化理解3个阶段。认为: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和建构是通过个体经验和社会互动的具身过程实现的,健身为男性提供了一个在社会文化规范内寻求个性化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场所;通过健身,男性不仅塑造和展现了自己多样化的内在品质,还能促使其对性别特质进行重新评价和协商,从而在社会性别角色中寻求更加平等和包容的定位。

    Abstract:

    Throug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thematic analysis, the self-pres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men's masculinity within the context of fitness culture in China are explored.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fitness process, the self-presentation of men's masculinity is primarily manifested in such aspects as personal qualities and appearance, physical capabilities, handling of gender relations, and the hierarchy within fitness culture. Furthermore, the self-construction of men's masculinity encompasses a process of three stages, including the self-discipline, self-adjustment and resistance, followed by a re-examination and multifaceted understanding.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elf-presentation and masculinity construction are realized through an embodied process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fitness providing a crucial space for men to seek personalized self-expression and identity recognition within the norms of social culture. Through fitness activities, Chinese men not only display traditional masculine traits of strength and health, but also showcase a diversity of personalization and inner qualities, which will lead them to find a more equal and inclusive relocation in social gender roles.

  •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性别角色和期望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男性气质(masculinity)作为性别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和表现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讨论[1]。国际研究[2]表明,男性气质的塑造不仅是一种宏观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复杂、微观的个体文化实践,其复杂性表现为男性个体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理解和展现男性气质方式的多样性与动态变化。男性气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在我国性别文化中较为明显。在传统上,中国男性气质强调“儒家男子气概”,包括责任感、以家庭为中心的价值观、内敛和自制。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的推进,更多的现代元素(如个人主义、竞争力和物质成功)也被融入中国男性气质中。现代中国男性在面对传统性别角色和现代社会期望之间的张力时,展现出了更加复杂的气质表现[3]。此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媒体和流行文化也在不断重塑公众对男性气质的看法。这些媒体形象往往强调个性化、情感表达和身体美学,与传统的男性气质观念形成鲜明对比[4]。然而,这种转变可能会给男性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在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力量与情感等方面[5]

    目前我国关于男性气质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6],忽视了男性气质的具身性(embodiment)。身体作为性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是理解和探究中国男性气质的核心,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男性角色的期待,也是个体自我表达和身份建构的基础[7]。在西方社会,健身运动不仅被视为提升身体健康的手段,也成为塑造和展示男性气质的重要场所[8],男性通过健身活动塑造身体,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的性别身份和社会地位[9]。在当代中国,健身文化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它不仅体现了社会成员对健康和体能的追求,也融入了多元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10]。在中国当前的健身文化背景下,男性气质是怎样被呈现并建构的?这种建构又是如何体现当代中国性别文化的动态演变呢?通过健身运动这一社会活动窗口,本文旨在对当前中国社会男性气质进行动态考察,并回应多元男性气质理论视角在处理社会性别议题和男性气质建构中的指导作用。

    男性气质通常被定义为与男性身份相关联的一系列特质、行为和角色。这些特质和行为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但通常包括力量、独立性、竞争性和情感控制等特点[11]。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男性气质并不仅由其生理特征决定,还更多地涉及由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性别身份和角色[2]。因此,除了生理与心理特质外,(传统/主流)男性气质还具有理性行动、责任承担和权力主导等社会定位。

    多元男性气质理论是近年来理解、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男性气质较全面的理论工具。其核心观点和分析框架主要围绕R.W.康奈尔(Connell)等学者的研究展开。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认识到男性气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其受到性别、阶级、种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12]。康奈尔[2]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男性气质的4种类型:支配性(hegemony)、从属性(subordination)、共谋性(complicity)、边缘性(marginalization)。这些气质类型存在着等级,共同建构了现代西方性别秩序中主流男性气质模式的实践和关系。虽然康奈尔将男性气质的表现进行了分类,然而她反对男性气质的本质论,认为“男性气质不是一种孤立的稳定客体,而是社会大结构中的一部分”[12]。她将男性气质定义为性别关系系统内的行为结构,并提倡动态地考察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以便观察性别身份的碎片性和变化性。

    康奈尔还从生产关系、权力关系和情感投注3个社会层面强调男性气质是在社会性别秩序三重关系下的实践。在此基础上,Kimmel等[13]总结了男性气质社会建构论的3种观念:社会建构观、多元观和生命史观。社会建构观强调男性气质有跨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呈现的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差异;多元观体现了男性气质的内涵和表达受不同阶级、种族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等因素影响;生命史观则表明男性气质会随着男性个体生命历程和成长的变化而改变。

    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使男性气质研究转向探讨男性气质与权力、身份、话语和性别操演(performativity)的关系。男性气质被视为一种“表演”,而非固有属性,因此具有流动性和易变性[14]。康奈尔[2]进而强调要理解男性气质,需要将身体体验作为性别文化解释的中心。一方面性别社会关系在男性身体展演中实现并符号化;另一方面男性身体体验也会受到社会过程的控制,对男性生活和经验产生直接影响。

    总之,多元男性气质理论已经超越了过去对男性气质种类的界定,而是在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理论视角上凸显出(研究)性别气质的多样性(多元观)、动态性(生命观)、社会建构性和操演性,这也挑战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理论。同时,多元男性气质理论强调了“男性气质不仅是个人特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力量和关系的反映”,为理解和分析男性气质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

    健身文化是观察男性气质的重要窗口。Dunning[15]形象地将体育比作男性的传统领地,也是保证父权制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场所。然而,在个体与社会权力结构经历变化的当前时期,体育活动在塑造男性气质以维护父权制统治的功能正在经历转变。Thorpe[16]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这一变化,她认为在滑雪运动中男性展现出4种不同气质:扣环型、兄弟型、真男人型、老男人型。这些气质在不同的生活和运动场景中表现出不同的男性认同。Anderson[17]从性别融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男性参与啦啦队(传统上被视为女性运动)时的自我认同,发现参与啦啦队的男性会积极地重塑自己对女性的态度,这一发现挑战了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知。Farber[18]的研究则聚焦于健身者对男性气质的自我理解,发现男性健身者将肌肉大小和体脂等身体特征视为自我认同和社交自信的来源,身体形态在男性气质建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Gillett等[19]从消费文化角度分析了男性健身活动,指出现代男性在身体展示和管理上花费的时间不断增加,这背后反映了对男性霸权受到威胁的焦虑,认为健身身体已成为男性试图恢复男性化自我价值感的象征。Marshall等[20]则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关注男性健美者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发现这些男性在展示霸权、精神力量和成功的同时,也表现出情感表达和情感亲密等传统上被视为女性特质的行为,这种变化表明健身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创造了包容性的男性气质。不难发现,国外学者关于健身运动的经验研究不断地论证并丰富了男性气质的多元理论。

    在近年的研究中,中国男性健身与性别气质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受到关注。王然[21]的研究强调了男性为追求理想化的“猛男”形象而采取的饮食控制和药物使用,反映了深层的社会和文化压力。侯菲[22]分析了消费文化对健身活动中男性气质的塑造,说明了社会性男性气质和个人内化气质的区别。刘远康[23]指出了刻板印象和气质危机对健身行为的推动作用。这些研究初步探讨了男性健身行为与男性气质之间的联系,主要聚焦于追求特定的男性形象,但对于男性气质具身呈现(embodiment)和主体建构(subject construction)的深入分析尚显不足。一方面,具身呈现强调了身体不仅是经验的媒介,也是自我认同的方式[24]。在健身运动中,男性通过塑造和展示自身身体,呈现出特定的性别身份和社会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当前中国男性气质的特点。另一方面,讨论男性气质主体建构过程能够揭示健身实践中男性气质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因此,综合从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和主体建构2个维度来探析男性健身者的身体经验,有助于全面、动态地揭示当前中国社会中的男性气质。

    本文旨在探究男性健身者对自身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和理解,而非对男性气质程度的客观测量与描述,所以采用质性研究范式,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以便更好地发掘年龄、健身经历和其他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男性气质的呈现与建构的。

    本文将健身房作为观察男性健身气质的场景。健身房不仅是提升健康和体能的场所,也是展现性别身份和男性气质的社会文化空间[9]。在这里,负重训练等锻炼方式有助于增强肌肉和力量,符合传统男性气质的期望;同时,健身房是展示个人成就和体能的舞台,鼓励竞争、追求卓越,反映了传统男性气质的竞争性。此外,成功的健身需要自律和身体控制,这些也是传统男性所重视的特质。最后,尽管健身房向所有性别开放,但它们在历史上和文化上常被视为男性主导的空间[8]。因此,本文将健身房作为一个独特的观察场景来探讨男性气质的特点。

    具体的观察地点是广州市的2家健身房,其中:SS位于商业区,为中高档健身房,会员年龄结构较为多样化;ST是社区中档健身房,主要面向年轻人群体。之所以选择这2家健身房是因为:①帮助研究者理解不同经济水平背景下的男性气质表现;②有助于研究者观察和分析不同年龄段对男性气质展现的影响;③不同区域的健身房可能有不同的环境和氛围,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视角。

    研究者之一分别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4月获得2家健身房会籍,在长期隐蔽式参与观察[25]过程中结识了部分被调查对象,对场景内男性群体的行为、气质表现有初步观察。2021年9月,研究者得到管理者的同意,以公开方式进行参与式观察,并记录了观察结果。观察记录表包括描述性记录和反思性记录。在参与式观察中,研究者会在“完全参与者”和“观察者”间转换角色。在初始阶段,研究者以会员的身份加入健身房,与被调查对象一起锻炼、闲聊并进行询问。这种方式有助于研究者进行移情理解,以便更好地发现独特的观点和视角。然而,随着参与程度的加深,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主观情感、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实施观察的研究者在每次观察结束后会与另一位研究者进行交互审查。在此过程中,尽力做到“跳出角色”,调整对被观察场景和人物的观察角度和内容,以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男性健身者个体的、具身的男性气质经验、经历以及观点,体现男性健身者对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本文还采用了深度访谈法,以确保参与者的声音得到充分展现。根据质性研究方法的要求[26],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在选择访谈对象时遵循Seidman[27]提出的样本的充分性(sufficiency)和信息的饱和度(saturation of information)2个原则。首先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案,根据研究目的以及体育社会学与人口学相关理论,以年龄为主要抽样标准,同时考虑健身年限、受教育程度、职业、婚恋状况等的差异,这基本能够覆盖研究问题中的不同观点、经历或人群;同时,保证招募的受访者愿意分享自己的健身经历且比较健谈,以获得足够丰富的信息。其次,研究者也不断评估所收集的信息是否达到饱和,当健身者的访谈已经能够覆盖研究问题所需的主题和信息,并且后续访谈没有提供新的见解或信息,则认为样本是充分的。最终,共访谈了11名男性健身者,包括44岁以下的青年训练者8名,45~60岁的中年训练者2名,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训练者1名。这些访谈对象的年龄分布与健身房内男性健身者的年龄结构基本相符(表1)。

    表  1  受访者基本信息
    Table  1.  The information of participants
    编号 年龄/岁 健身
    年限
    婚恋
    状况
    受教育程度 职业 访谈形式
    M01 25 3 恋爱 硕士研究生 学生 面谈
    M02 27 5 单身 博士研究生 学生 面谈
    M03 33 10 恋爱 本科 健身教练员 面谈
    M04 25 4 单身 本科 自由职业 微信语音
    M05 28 6 恋爱 本科 健身房经理 微信语音
    M06 27 7 恋爱 本科 职业健美 微信语音
    M07 65 18 已婚 本科 机电管理 面谈
    M08 55 14 离异 高中 文员 面谈
    M09 26 5 单身 专科 电子设备维修员 面谈
    M10 19 0.2 恋爱 本科生 学生 面谈
    M11 47 5 已婚 本科 工程师 微信语音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研究者采取预约面谈的方式进行正式访谈,地点位于健身房附近的咖啡厅。4名受访者因个人原因,选择通过微信语音的形式接受访谈。访谈时间控制在45~60 min,访谈主题围绕2个方面:①健身经历;②对男性气质的看法。在访谈过程中,保持访谈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允许参与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开放性使得研究者能够探究参与者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个人经历。同时,研究者会根据访谈过程中出现的主题和线索灵活调整问题,以便深入挖掘和探索复杂的问题。访谈不仅关注他们的健身经历和对男性气质的看法,还包括询问/追问具体情境、感受、反应和变化过程,这些手段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和精细地进行理解与分析。

    在实施访谈前,研究者获得了受访者的知情同意,确保他们充分了解并认同研究目的和内容。在访谈结束后,将访谈转录文本发送给受访者进行内容检查,以确保转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提高访谈资料的信效度,研究者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匿名、建立良好关系、研究者角色及时反思、外部审核、成员检查、观察与访谈资料的交互验证以及补充访谈等[28]。在正式观察和访谈之前,本文通过了相关机构伦理道德委员会的伦理道德审查。

    质性资料的分析采用主题式分析:①对访谈转录进行编码。这一步侧重于描述性和开放性,通过比较和对照不同编码,识别出重要的主题和模式,如对品质与外形的追求、对肌肉的追求、对性别关系的操演、对健身等级的看法。②研究者不断回顾原始数据,以确保主题的准确性和深度。③将收集到的数据与(多元)男性气质理论以及中国健身文化背景的研究联系起来分析,以理解男性气质在中国健身文化中的呈现方式与建构过程。④归纳与综合,形成两部分:一是对男性气质自我呈现方式4个维度(主题)的截面性描述和解释;二是对男性气质自我建构过程的3个凸显阶段进行描述和阐释。在阐释中,研究者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经历和观点。

    性别气质自我呈现是一种外在表现,在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中,个人可能会通过行为、言语、外观和社交互动来展示他们对于社会所期待的男性角色的理解和接纳。这种自我呈现往往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尊重和归属感[29]。根据观察与访谈资料编码,本文识别出男性健身者对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主要体现在4个维度(表2):①个人品质与外形;②身体与身体能力;③性别关系的认识与处理;④权力关系与等级。

    表  2  男性健身者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
    Table  2.  Presentation of masculinity of male fitness participants
    编号 原始访谈例句 概念化 范畴化
    M01 坚持健身的人起码性格更加坚毅,做很多事情能够坚持下来 品格 个人品质与外形
    M09 男人味就是有担当
    M05 健身让我觉得自己生活状态是上进的,而不是那种一觉睡到两点,吃东西,打游戏,出去玩一玩,洗个澡睡觉,这样人生就比较懒散和消极
    M03 健身久了,心态会变得更好、更乐观,负能量少 性格
    M08 锻炼完了以后,那个气质出来了,是不一样的。最主要就是人的心态不一样,运动了以后,变成了外向。原来有些不高兴的东西,现在通过运动,哇,在心里面开放,放得开
    M09 身体外形对男生来讲,首先是不能胖,其次才是要身材更加好看,更加有男人味 外形
    M08 形体好看了,线条好看,穿衣不一样了。现在我穿西服、休闲还有那个运动服都好看,我好像衣架一样
    M01 那种肌肉爆炸的感觉就像可以控制任何事一样,感觉这个世界都是我的 肌肉 身体与身体能力
    M02 发现自己有一项技能(练肌肉)比较擅长,这个技能不是用钱能买到的,突破之后就无比开心,很有成就感
    M07 做那个卧推的时候,人家站在旁边,有点不自在,搞不好,动作都会变形。但是练背的时候呢,就不会,我练背重量比较大,所以说练背我就不会(担心别人看) 技能
    M04 不能光靠蛮力,还是要有技巧,会使力很重要
    M03 要展示完美男人身体,首先就是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不仅包括训练,还包括日常生活 自控力
    M01 女朋友对我的身材也比较满意 对异性的吸引力 性别关系的
    认识与处理
    M02 我前女友觉得我肌肉很漂亮啊
    M01 因为之前男女不都这个形象吗?女的娇小玲珑可爱,男的宽大有力。嗯,就显得很配 维护男性的优势位置
    M05 至少,肌肉是大多数女性难以企及的
    M01 感觉女生那么粗壮的腿,就比较丑 对女性身材的评价
    M08 (女人)那种健美的对生活也就不好啦,跟男人一样,是吧?她的肌肉比男人还大,比男人还男人
    M11 女性完美身材的标准是腰细、臀翘、腿细,不溜肩,背上没赘肉
    M04 如果肌肉不够发达,那么展示自己的身体是不适当的。练得大了,赤膊健身就无可厚非 建立在身体外形上的等级与权力 权力关系与等级
    M02 我还没练到一定程度,肯定不敢这样穿
    M08 胖的人穿粉色就很“娘”,练得壮的人才可以穿粉色
    M01 成为健身“老手”的标准是你能硬拉、卧推、深蹲多少斤 建立在身体能力上的等级
    M08 我一般不和别人一起练,我们不在同一个层次
    M04 可能是我懂得比较多,就是高下立判那种感觉,觉得我确实高人一等的感觉 建立在身体知识与经验上的等级
    M02 不太会的时候,我很少主动询问和交流,怕露怯,被别人指点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谈到健身中的男性气质时,受访者通常首先会将其与个人品格相互关联,如M01表示:“我觉得经常坚持健身的人起码性格更加坚毅,做很多事情能够坚持下来。健身的时候又累又疼,能够忍受下来,起码品格这方面是过得去的。”这进一步证明了在当今社会,健身行为已逐渐成为一种道德评价的工具[10]。此外,中国传统观念对男性气质的理解往往更注重内在品质而非外表,这种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代男性对自身气质的认知。

    男性气质内在规范的“坚毅”“顽强”需要有一个外化的途径,“肌肉与线条”(形象)就是外化的“男性气质”。因此,健身者非常看重身体形态,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成功)男性气质是具有发达的肌肉、健康的体魄的阳刚之美。如:M08将男性气质具象化描述为“穿衣像衣架子”;M09也认为,“身体外形对男生来讲,首先是不能胖,其次才是要身材更加好看,更加有男人味”。当追问什么是男人味时,M09又回到了对品质的描述:“男人味就是有担当。”此观点进一步体现出中国男性对男性气质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男性角色的定义及其所衍生的内在特质。

    由此可见,部分男性健身者将男性气质理解为一种特质,而这个特质是外形与内在品质的混合体,且需要通过身体锻炼去体现和塑造。身体形态的显著改变代表着特质形成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努力象征着男性气质中“优秀特质”的锤炼。健身男性通过将健身赋予自身的“品格”与非健身男性进行区分,以提升自身的优势地位。通过健身塑造的坚韧品质不仅在健身房中得以展现,还会辐射到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进而塑造出一种统领生活整体的男性气质。

    除了品质和外形,男性健身者还倾向于将男性气质投射于肉身化的身体及对身体能力的掌控上。在健身场中,肉身性通常通过“肌肉”的大小来体现,而男性健身者对“肌肉”的追求成为其男性气质的核心象征。M01说:“(肌肉)练大了以后,显得整个人的身形就特别好看,那种肌肉爆炸的感觉就像可以控制任何事一样。”M05也是如此:“以前读书比较‘菜’,现在突然发现自己练肌肉比较擅长,这个技能不是用钱能买到的,突破之后就无比开心,很有成就感。”在男性健身者眼中,肌肉与成就紧密相连,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个体认同感,也更符合全球性别文化对男性气质的期待。

    男性健身者还会通过展示自我身体掌控力来展现男性气质。M07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做那个卧推的时候,人家站在旁边,有点不自在,搞不好,动作都会变形。但是练背的时候呢,就不会,我练背重量比较大,所以说练背我就不会(担心别人看)。” M07在背部训练中的丰富经验使其有更强烈的成就感和掌控感。M03还强调自我约束力:“要展示完美男人身体,首先就是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不仅包括训练,还包括日常生活。”为了塑造并细化自身的体型,M03需要精确把控热量摄入、营养搭配,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这种自我身体约束力被M03视为男性气质的体现。

    研究还发现各个年龄阶段对身体能力的理解存在差异。例如:年轻的M01与M05在谈及男性健身时,更注重肌肉与力量(外在形式)的重要性;中年阶段的M03强调自我控制(内在的知识与技术)付出的必要性;而年长一些的M07更加关注身体经验的积累。

    男性健身者在展现肌肉力量与魅力的同时,亦在性别关系的认知与处理中,表现出强烈的男性气质倾向。很多受访者流露出虽然现代社会性别日趋平等、性观念的开放动摇了男性在性别关系中的主导地位[30],然而,“至少,肌肉是大多数女性难以企及的”(M05)。这也表明他们试图在健身领域通过“肌肉特权”的话语建构,维护其在性别权力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在受访者尤其是青年群体中,他们一方面将健身作为一种提升自身性吸引力的方式,另一方面则将其作为维护自身性别优势的手段。这种性别优越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如M01说:“女朋友对我的身材也比较满意,因为之前男女不都这个形象吗?女的娇小玲珑可爱,男的宽大有力。嗯,就显得很配。”M02也因健身带来的身体优势而获得了更多异性的关注。

    此外,对异性的身材进行语言或心理上的贬斥也成为部分男性健身者维护男性气质的方式。M01说:“感觉女生那么粗壮的腿,就比较丑。”M08说:“(女人)那种健美的对生活也就不好啦,跟男人一样,是吧?她的肌肉比男人还大,比男人还男人。”在健身的男性看来,女性完美的健身形象一定是“腰细、臀翘、腿细,不溜肩,背上没赘肉”(M11),至少是“减减重”(M07),这种审美观念强化了性别秩序与自我的男性气质,维护了男性气质的专属性。

    在健身房中,男性不仅会与异性之间形成一种性别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还会在男性群体内部产生一种权力关系的分层机制。这种分层机制可能会导致男性之间的竞争和优越感的比较,进一步加剧性别权力不平等现象,这也是男性气质自我呈现的一种方式。

    男性之间的权力关系与等级首先体现在他们的具身外形上。M04的看法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如果肌肉不够发达,那么展示自己的身体是不适当的。练得大了,赤膊健身就无可厚非。” 这种观点反映了一种普遍认同,即肌肉的发达程度直接关系到男性在健身中的等级与特权。M01和M02选择避免穿露身材的衣服,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肌肉不够大,也暗示了健身者对自身身体的自我评价和对社会期待的反应,以避免在健身社会等级中的定位受到质疑。M08和M09的评论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等级制度的细节:“新练的人通常不穿这种露的衣服,因为他们还没看到效果。只有练了3年以上的人才能穿。” 这种观点反映了一种基于身体外形和健身经验的社会分层,即社会地位和权力在健身文化中与个体的身体成就和经验紧密相关。他们对穿着颜色的态度——“胖的人穿粉色就很‘娘’,练得壮的人才可以穿粉色”——更是展现了性别规范和刻板印象在健身文化中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表明了男性气质在健身等级结构中的多元流动与包容。因为在传统性别文化中,粉色通常与女性气质联系在一起,但当由肌肉发达的男性穿着时,这种颜色的性别内涵得到了重新诠释。肌肉发达的男性穿粉色被认为是可接受的,甚至是一种男性气质的展示,而身材较胖的男性穿粉色可能被视为不符合性别规范。这表明在健身文化中,男性气质的展示是多元和流动的,它可以通过衣着和身体外形在不同的等级和性别规范之间转换和适应。

    在健身文化中,男性健身者根据身体形态和力量的差异会被分配到不同的等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担任特定角色。如M01所述:“成为健身老手的标准是你能硬拉、卧推、深蹲多少斤。” M08的话则强调了层次之间的差异:“我一般不和别人一起练,我们不在同一个层次。”健身层次划分凸显了健身男性气质的动态权力关系:通过不断努力追求更高层次,与较低层次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巩固自身的优势地位。此外,健身知识/经验的掌握也是权力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M02的言论反映了这种社会心态:“我很少主动询问和交流。” 这暗示,一旦寻求帮助,就可能显得无知,这与男性应有的形象相悖。M03无意识地区分自己与健身水平较低的人:“你还没达到某个水平,所以你不会有这种感觉。” M04则直接体现了健身房中的知识/经验权力等级:“可能是我懂得比较多,就是高下立判那种感觉,觉得我确实高人一等的感觉。”这些表述揭示了健身房内部存在一种基于身体能力和知识掌握的复杂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男性气质不仅与身体的外在表现有关,也与知识、经验、技能和社会互动方式紧密相连。

    如果说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可被视为一种性别气质外在的表现,主体建构则是一个更为内在的过程,涉及个人如何内化社会对性别的期待,并将这些期待融入自己的身份认同。根据访谈内容,在健身文化这一特定情境中,受访者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可以被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表3):男性气质的自我规训、自我调整与反抗、再审视与多元理解。

    表  3  男性健身者男性气质主体建构
    Table  3.  Construction of masculinity of male fitness participants
    编号 原始访谈例句 概念化 范畴化
    M01 今天没去健身,就是荒废了一个下午 自我监视 自我规训
    M04 为了长胖,一天五顿饭
    M09 为了不让肌肉萎缩,我会少看手机、早点睡
    M04 如果我练得特别大,那我会在他们面前显摆。如果练得比较小,就不想跟他们呆在一个区域 自我定位
    M01 一开始是同学带我,我就听他的
    M02 我巅峰状态时很自信,感觉大家的目光都在我(身上)
    M02 肉眼可见的是数字上去了,信心提升起来了。但是也有很大的风险,包括受伤 自我审查
    M07 就是一直都想追求能增加体重,但是觉得身体可能有点受不了
    M01 有时候嘴馋会偷偷去吃一份鸡排,热量也挺高的 偷懒怠工 自我调整与反抗
    M02 感觉去健身房很远,每天要打车才能去,麻烦,就算了,不想练了
    M06 会稍微放松一下有氧训练的强度和饮食的严格控制
    M10 一个月下来,感觉就是花钱买罪受,不练了 逃离
    M05 面对大重量的,往往不敢,不想做了
    M07 很专业的人也都是劝说,四十岁以后就不要做负重训练,肌肉也不可能再长了。我呢,也不太在意这些说法,我自己会有把握 抵抗秩序
    M11 自己可以和年轻人做得一样好,心里会觉得自己好像还是比较壮的,力量我还能举得起来啊,觉得还是有点自信心
    M06 (健身)也不是说各个方面都要和别人争
    M11 你肌肉再大,如果我正好靠右走,我为什么非要让你呢?我就有这个想法
    M01 虽然我一开始是追求外形,但是后来觉得主要还是有成就感,这个感觉挺重要的 身体外形的再审视 再审视与多元理解
    M02 我也不在意别人对我的外形的评价了,我就喜欢大肌肉,喜欢亮丽的颜色,也会护肤,这是我的审美
    M06 当今这个社会,你练一身肌肉能干嘛呢?你比了一堆比赛,到最后,不会营销自己,还是得到健身房打工
    M03 健身也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急不得 对性格、品格的再审视
    M01 我以前性格挺暴躁的,觉得男生都这样,现在更加温和、平常地与世界相处,不再像过去一样尖锐和激进
    M01 “男人”这个词应该是灵活的,跟着人的生命历程在变化,每个阶段都要做好该做的事,每个角色都要演好 对性别角色与气质的审视
    M02 “阳刚之气”并非仅指外表上的勇猛威武,而应理解为一种包容、进取的态度
    M05 如果她练得很好,那她肯定自律,这个人付出了很多努力,没有物化贬低,承认女性的优秀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受访者均为成年男性,他们对男性气质的理解与当前主流社会性别观念相符合。具体而言,男性气质在身体上体现为肌肉发达和体能强大,强调力量和健壮,在心理上则要求具备坚韧、积极和上进等品质。在社会角色方面,他们认为男性应该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在健身行为中,这些男性健身者会通过自我监视、自我定位和自我审查来实施男性气质的自我规训。

    自我监视对男性气质建构至关重要。这种监视体现为对个人行为的自我调整和规范[31],是内化的健身规则和身体权力的显现。男性在健身房中遵循的饮食、训练、睡眠等规范实际上是对身体控制技术和权力的运用,进而使男性气质规则和纪律转化为个体行为的评估标准。例如,M01会对自己的缺席产生自责:“今天没去健身,就是荒废了一个下午。” M04表达了对饮食的严格控制:“为了长胖,一天五顿饭。” M06的话显示了健身活动从乐趣变为责任的过程:“练起来就变成了一项任务。” M09的经历揭示了对自我形象的持续关注:“为了不让肌肉萎缩,我会少看手机、早点睡。”这些表述凸显了自我监视在健身房文化中建构男性气质的核心作用。通过自我管理和行为控制,男性不仅实现了对身体的主导,也加深了对男性气质规则的内化,体现了健身文化中男性气质建构的复杂性和影响力。

    此外,男性健身爱好者通过与他人的比较,产生了身体层面的区别,以力量、身体形状和健身知识体系作为评估个人地位的重要标准。这种自我定位不仅反映了个体之间的竞争,也是建立并维护男性气质权力关系的关键。如M04所述:“如果我练得特别大,那我会在他们面前显摆。如果练得比较小,就不想跟他们呆在一个区域。”这反映了身体的力量和大小成为自我评价和与他人竞争的依据。M08的观点更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差异:“有锻炼的人和没有锻炼的人给人的感觉不一样。”M02的感受也证明了这点:“我巅峰状态时很自信,感觉大家的目光都在我(身上)。”自我定位不仅影响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自信,也在健身房的微观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隐性的等级和权力结构。

    自我审查可被视为一种“规范化的目光”[31],是隐性规训的途径。在健身文化中,男性通过身体指标进行自我审查,这既是对自身进步的确认,也是对自我身体形象和能力的持续评估。M08的话揭示了自我审查在推动个人追求卓越中的作用:“我肯定不满意了。我就是追求要拿冠军,腿太小,腹肌不明显,还有肩再大一点。冲破这3个部位,我就可以拿冠军。所以现在我要多点努力去突破。” M02在自我审查过程中增加了对风险的评估环节:“好处一个是自信心提升很快,你肉眼可见的是数字上去了,信心提升起来了。但是也有很大的风险,包括受伤。”M07的体验更具体地展现了男性气质建构过程中自我审查的复杂性:“一直都想追求能增加体重,但是觉得身体可能有点受不了。” 男性在追求身体完美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自我审查在帮助其确认目标(自我规训)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其重估自我能力(规训协商)的能动过程。

    受访男性健身者通过自我监控、自我定位和自我审查3个步骤,实现了对男性气质的内化和自我规训。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伴随着男性健身者在策略和行动上的不断调整,甚至反抗。

    偷懒和怠工成为常见的调整形式。M01的经历:“有时候嘴馋会偷偷去吃一份鸡排,热量也挺高的。”M02的表述:“感觉去健身房很远,每天要打车才能去,麻烦,就算了,不想练了。”M05面对大重量“往往不敢,不想做了”。M06说:“非赛季会稍微降低训练的强度和饮食的严格控制。”M09认为:“每一秒都要算进去,每分钟都要很精确才能做到这件事,这样很累。” 这些话语揭示了男性健身者在规训权力面前保留自主性的努力,为自己创造喘息空间,同时仍与男性气质保持一定联系。

    逃离是一种软性的反抗形式。M10的经历体现了这一点,他最初因为想要增强篮球场上的对抗能力而选择健身,在办卡一个月后,他停止了健身运动:“我就想练练身体,打篮球时能更强壮些。开始健身,但感觉不对劲,动作怪怪的,教练还老催。有个壮汉告诉我该怎么练,我尴尬但也感谢他。教练让我吃得健康点,但学校饭不行,自己买菜做饭太麻烦。练完就累趴了,啥也不想干。一个月下来,感觉就是花钱买罪受。”M10的经历揭示了他在健身互动过程中的被动和服从态度。教练员不仅是技能和知识的提供者,也是权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人的指导往往体现了对男性气质的期望和要求,这给M10造成了不适和束缚感。M10最终选择退出健身房。他的选择表明,当外部规训力量无法被内化为对个人有益的自我规训时,个体可能会采取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男性气质不受进一步损害。

    反抗还体现在主动打破健身场域内的权力关系。在健身房内,多数健身者是青年男性,而老年男性相对较少。消费主义文化所塑造的男性形象通常是年轻力壮、阳光帅气的,这使得老年男性往往被排除在男性气质范围之外。然而,M07并未选择妥协于权威眼光和知识权力:“很专业的人也都是劝说,四十岁以后就不要做负重训练,肌肉也不可能再长了。我呢,也不太在意这些说法,我自己会有把握。”他表示,通过健身,他感到自己仍然具有壮硕的力量和自信心。

    以上发现反映出健身过程中,男性气质的建构不仅是对身体的塑造,更是一个涉及自我认同、社会互动和文化期望的复杂过程,男性在追求理想气质时会面临多重压力和冲突。

    受访的男性健身者在面对建构男性气质的风险与挑战时采取了不同的抵抗策略,这些抵抗策略使他们能在规训权力面前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和个人空间,并激发他们对男性气质的重新审视和理解。M01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最初加入健身房是为了改善身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健身的艰辛,并从中寻找到了一种成就感和自我价值。M02虽然受到他人的身材评价影响,但他坚持自己的审美,不屈服于外界的评价和异视。他的健身经历变成了一种自我表达和个人身份的确认。M03则将健身看作自信心的来源。他强调了健身对于应对工作压力、心态调整的重要性,从而突破了仅仅将健身视为身体塑形的狭隘视角。M04、M05和M08的经历更是表明了一种深层次的转变——他们将健身视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如自我实现、健康生活和心灵平衡。

    这些案例反映了男性健身者不仅追求外在的体形和力量,而且通过健身探索自我,寻找内在的价值和意义。他们重新审视了男性气质的定义,将其从传统的“力量/外表-坚强/品质-权力/地位”框架下的男性气质追求,拓展到了包括自信、自我价值和情感表达在内的更广泛、多元的理解。如M01的描述,健身更多的是给他内心带来强大的力量,能够更加温和、平常地与世界相处,不再像过去一样尖锐和激进。这种改变让他对“男人”有了新的理解:“其实我想说的是,不能把‘男人’这个词给固定死了。就像我,我健身前和健身后都不一样。‘男人’这个词应该是灵活的,跟着人的生命历程在变化,每个阶段都要做好该做的事,每个角色都要演好。”这与他之前呈现出攻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男性气质大有不同。

    在对男性气质进行审视和反思的过程中,一些受访者也从女性健身者的角度和立场出发进行了思考。例如,M02接受了护肤,关注服装的色彩和细节,重视学习并乐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展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男性形象。M02进而认为,“‘阳刚之气’并非仅指外表上的勇猛威武,而应理解为一种包容、进取的态度”。这与现代社会将阳刚气质仅与外表言行相联系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M05表示健身运动为他理解现实的复杂性提供了启示,男性气质需要“脚踏实地、务实”;M06的思考则更加深入,他提到健身改变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从一开始的积极和充满期待逐渐转变为实际和平淡。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可能源自健身过程中的持续努力、目标达成和日常训练的重复性:“健身后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改变?态度从积极、非常充满期待或者说幻想变成了到最后完成任务,按部就班,就是这样的。从激情到平淡吧。”M06还指出,尽管健身让人拥有肌肉,但在现代社会中,肌肉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其他方面的成功:“说实话,当今这个社会,你练一身肌肉能干嘛呢?你比了一堆比赛,到最后,不会营销自己,还是得到健身房打工,就是这样的现实。”由此可见,健身成为他们与传统男性气质之间不断对话和协商的过程。

    根据以上资料可见,性别气质的自我呈现与主体建构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具体而言,男性气质主要通过身体实践来呈现,而这些实践活动是建构男性气质的关键。这种联系凸显了性别气质在个体表达和社会认同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对深入理解男性气质的社会性、多样性、动态性以及操演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健身文化中的男性气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社会互动与文化影响之下持续塑造与演进的。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男性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压力,需要在保持传统男性气质的同时,适应新兴的社会角色和期望。在这个过程中,健身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更是建构时代所需“理想型”男性气质的物质基础(强健体魄),也是男性气质品格塑造(坚韧、自律)、行为导向(竞争)及权力体现(主导)的手段和途径。同时,它亦顺应了当前社会对男性身体资本(高颜值)与情感价值(高情商)的定位。健身还为男性提供了一个在遵守社会文化规范的同时,进行个性化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平台。例如,一些男性健身者可能会选择非传统、鲜艳或个性化的运动装备,如图案繁多的健身紧身衣或色彩明亮的运动鞋。这种选择不仅彰显了个人的身份特质与独特风采,也体现了男性在现代社会中为寻求个人表达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平衡所做的努力。

    其次,在中国独特的健身文化中,男性气质的多样性表现为各种男性对健身目标、理想体形以及个人风格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与自身的社会处境(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相关联。此外,男性气质的具身呈现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策略。尽管受访者普遍认同“肌肉/力量”与“品格/权力”之间的关联性,但在实践中,他们展现出对这种关联性的多元认知和不同理解。他们根据不同的策略,如 “服从、审视、逃离、转移、放下”等,展现出对男性气质多元化的认知态度,如“努力但也需务实;有竞争也有服从;追求成功但也接受归于平淡”。这种实践与认知是男性气质在更广泛的生活世界的映照,反映了当前社会男性面临的挑战。男性在面对挑战时策略的变化,不仅充分展示了男性气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2],也凸显了男性气质在社会运作中的关键作用。提示男性气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个体需求进行变化和调整的。

    此外,从生命史角度出发,个人经历和社交环境共塑男性健身者的身体实践和气质展现,揭示了男性气质既是一种身体特征,也是社会和文化经验积累的体现。例如,曾经有过体重困扰的男性可能会将健身视为提升自我形象和自信的手段,专注于体重管理和肌肉塑形以满足社会对男性美的期待。那些经验丰富的健身者则可能强调身体能力的掌控,如力量和耐力的提升,以增强社交和职业中的男性气质表现。除此之外,男性气质的外化追求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年轻男性可能更加重视外表和力量的展现,通过健身展示活力和竞争力;中年男性可能更加注重技术和自控力,通过健身反映出成熟和责任感;老年男性则可能强调健身经验与生活智慧的结合。探索不同年龄和背景下的男性气质,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动态性及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意义。

    最后,性别气质操演理论为理解男性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其气质提供了框架。在健身文化背景下,男性通过各种健身活动和社交互动来塑造和强调他们的男性特质,这既是个人表达的体现,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期望。通过展示力量、耐力和毅力,男性不仅塑造了自己的身体,也间接传递了关于男性力量的传统观念。在健身房的社交活动,如与教练员的互动和与其他健身爱好者的竞争或合作,也构成了性别气质操演的一环。积极的社交互动能够增强男性对健身的热情和动力,而不利的社交体验,如感受到的排斥或失败,可能会促使一些人退出,以保护其男性形象。这种操演不仅展现了个人的主动性和自我表达,也体现了社会和文化对男性气质塑造的重要影响。

    社会学家布迪厄[32]认为,性别气质不仅是社会结构的产物,也是维持性别不平等的机制之一,而性别气质的塑造和传承是一种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因为它将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和支配关系隐藏于看似自然和自愿的行为之中。这种符号暴力对男性和女性都构成压迫,因为它限制了个体的行为和想象,迫使他们遵循既定的性别规范,即使这些规范可能与他们的个人利益和愿望相冲突[32]

    前人大量研究[24, 3334]从女性的视角和经验探讨了女性群体如何通过运动、健身等身体行为抵制、挑战与重塑(女性)性别气质从而获得解放(emancipation),改变在性别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本文发现,即便是在性别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男性群体,也会在男性气质的具身实践中重新审视性别气质的社会机制对个体的压迫。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探索,更是对社会性别结构的批判性思考。

    这种自我反思和批判意识的觉醒可能来自多个方面:①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男性在社会分工中的优势地位有所变化,这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社会对男性劳动力依赖的社会定位。②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男性在知识权力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有所变化,这让他们不得不需要应对所谓的“男孩危机” 1。③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期待正在发生变化[35],这促使男性重新思考传统的男性角色和气质。④女性在健身房等传统上被视为男性领域的空间中的活跃参与,挑战了男性对力量和体能的专有权,从而促使男性开始反思性别气质。此外,个体经历和媒体互动也可能引发男性对性别气质的反思,使男性意识到性别气质的多样性,从而促使他们对自己的性别气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和挑战性别气质的“暴力”机制时,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加平等、多元和包容的性别文化的形成。

    在中国当前的健身文化背景下,男性气质的表现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不仅包括个人品质与外形、身体能力、对性别关系的处理,以及健身等级之间的关系,还涉及肌肉展示、身体能力的证明、性别关系的定位以及等级权力的操演等方面的具身体现。在健身房内,男性参与者通过这种多方面的自我性别气质呈现,不仅建构了微观的身体权力结构和秩序,也通过自我监视、自我定位和自我审查等方式,实现了男性气质的内化和自我规训。他们通过持续评估和比较自己的健身成果与风险,形成了自我认同和社会地位的感知。这个过程是对社会文化期待的内化,同时也激发了对传统男性气质的反省和抵抗,使一些男性健身者逐渐形成了对男性气质新的理解。因此,健身房中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是一个持续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揭示了社会规范(结构)与个体选择(能动)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协商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性别气质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也体现了性别气质自我建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在健身文化中男性气质的呈现与建构折射出当前我国性别文化在传统观念(如力量和支配)与现代理念(如自我关怀和情感表达)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以及在此过程中个体性别身份的协商与重塑。其不仅展示了我国男性气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趋势[36],也揭示了性别关系权力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37]。本文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男性气质的内涵,并凸显具身实践在性别气质建构中的核心地位。从实践角度看,本文有助于缓解男性在传统与现代角色之间的内心焦虑,同时推动对多元男性气质类型的包容与理解。

    本文还存在一些局限性:①未对男性气质进行细致分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观念,即中国社会对男性气质的传统和主流看法;②仅限于对健身房锻炼活动的研究,未涉及更广泛的健身概念,如跑步等其他健身手段;③由于样本的局限性,未能对男性健身中的性别气质表现与女性健身中的性别气质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性别气质可能存在的流动性。未来的研究可更精细地对男性气质进行分类,以便深化对性别气质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功能和意义的探究。

    作者贡献声明:
    熊欢:确定论文主题,设计论文框架,分析数据,撰写、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李康壮:展开调研,整理数据,撰写论文。
    1  ①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男孩相比女孩在学业成绩、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了相对落后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在高等教育入学率、学业成就等方面有所显现。
  • 表  1   受访者基本信息

    Table  1   The information of participants

    编号 年龄/岁 健身
    年限
    婚恋
    状况
    受教育程度 职业 访谈形式
    M01 25 3 恋爱 硕士研究生 学生 面谈
    M02 27 5 单身 博士研究生 学生 面谈
    M03 33 10 恋爱 本科 健身教练员 面谈
    M04 25 4 单身 本科 自由职业 微信语音
    M05 28 6 恋爱 本科 健身房经理 微信语音
    M06 27 7 恋爱 本科 职业健美 微信语音
    M07 65 18 已婚 本科 机电管理 面谈
    M08 55 14 离异 高中 文员 面谈
    M09 26 5 单身 专科 电子设备维修员 面谈
    M10 19 0.2 恋爱 本科生 学生 面谈
    M11 47 5 已婚 本科 工程师 微信语音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男性健身者男性气质的自我呈现

    Table  2   Presentation of masculinity of male fitness participants

    编号 原始访谈例句 概念化 范畴化
    M01 坚持健身的人起码性格更加坚毅,做很多事情能够坚持下来 品格 个人品质与外形
    M09 男人味就是有担当
    M05 健身让我觉得自己生活状态是上进的,而不是那种一觉睡到两点,吃东西,打游戏,出去玩一玩,洗个澡睡觉,这样人生就比较懒散和消极
    M03 健身久了,心态会变得更好、更乐观,负能量少 性格
    M08 锻炼完了以后,那个气质出来了,是不一样的。最主要就是人的心态不一样,运动了以后,变成了外向。原来有些不高兴的东西,现在通过运动,哇,在心里面开放,放得开
    M09 身体外形对男生来讲,首先是不能胖,其次才是要身材更加好看,更加有男人味 外形
    M08 形体好看了,线条好看,穿衣不一样了。现在我穿西服、休闲还有那个运动服都好看,我好像衣架一样
    M01 那种肌肉爆炸的感觉就像可以控制任何事一样,感觉这个世界都是我的 肌肉 身体与身体能力
    M02 发现自己有一项技能(练肌肉)比较擅长,这个技能不是用钱能买到的,突破之后就无比开心,很有成就感
    M07 做那个卧推的时候,人家站在旁边,有点不自在,搞不好,动作都会变形。但是练背的时候呢,就不会,我练背重量比较大,所以说练背我就不会(担心别人看) 技能
    M04 不能光靠蛮力,还是要有技巧,会使力很重要
    M03 要展示完美男人身体,首先就是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不仅包括训练,还包括日常生活 自控力
    M01 女朋友对我的身材也比较满意 对异性的吸引力 性别关系的
    认识与处理
    M02 我前女友觉得我肌肉很漂亮啊
    M01 因为之前男女不都这个形象吗?女的娇小玲珑可爱,男的宽大有力。嗯,就显得很配 维护男性的优势位置
    M05 至少,肌肉是大多数女性难以企及的
    M01 感觉女生那么粗壮的腿,就比较丑 对女性身材的评价
    M08 (女人)那种健美的对生活也就不好啦,跟男人一样,是吧?她的肌肉比男人还大,比男人还男人
    M11 女性完美身材的标准是腰细、臀翘、腿细,不溜肩,背上没赘肉
    M04 如果肌肉不够发达,那么展示自己的身体是不适当的。练得大了,赤膊健身就无可厚非 建立在身体外形上的等级与权力 权力关系与等级
    M02 我还没练到一定程度,肯定不敢这样穿
    M08 胖的人穿粉色就很“娘”,练得壮的人才可以穿粉色
    M01 成为健身“老手”的标准是你能硬拉、卧推、深蹲多少斤 建立在身体能力上的等级
    M08 我一般不和别人一起练,我们不在同一个层次
    M04 可能是我懂得比较多,就是高下立判那种感觉,觉得我确实高人一等的感觉 建立在身体知识与经验上的等级
    M02 不太会的时候,我很少主动询问和交流,怕露怯,被别人指点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男性健身者男性气质主体建构

    Table  3   Construction of masculinity of male fitness participants

    编号 原始访谈例句 概念化 范畴化
    M01 今天没去健身,就是荒废了一个下午 自我监视 自我规训
    M04 为了长胖,一天五顿饭
    M09 为了不让肌肉萎缩,我会少看手机、早点睡
    M04 如果我练得特别大,那我会在他们面前显摆。如果练得比较小,就不想跟他们呆在一个区域 自我定位
    M01 一开始是同学带我,我就听他的
    M02 我巅峰状态时很自信,感觉大家的目光都在我(身上)
    M02 肉眼可见的是数字上去了,信心提升起来了。但是也有很大的风险,包括受伤 自我审查
    M07 就是一直都想追求能增加体重,但是觉得身体可能有点受不了
    M01 有时候嘴馋会偷偷去吃一份鸡排,热量也挺高的 偷懒怠工 自我调整与反抗
    M02 感觉去健身房很远,每天要打车才能去,麻烦,就算了,不想练了
    M06 会稍微放松一下有氧训练的强度和饮食的严格控制
    M10 一个月下来,感觉就是花钱买罪受,不练了 逃离
    M05 面对大重量的,往往不敢,不想做了
    M07 很专业的人也都是劝说,四十岁以后就不要做负重训练,肌肉也不可能再长了。我呢,也不太在意这些说法,我自己会有把握 抵抗秩序
    M11 自己可以和年轻人做得一样好,心里会觉得自己好像还是比较壮的,力量我还能举得起来啊,觉得还是有点自信心
    M06 (健身)也不是说各个方面都要和别人争
    M11 你肌肉再大,如果我正好靠右走,我为什么非要让你呢?我就有这个想法
    M01 虽然我一开始是追求外形,但是后来觉得主要还是有成就感,这个感觉挺重要的 身体外形的再审视 再审视与多元理解
    M02 我也不在意别人对我的外形的评价了,我就喜欢大肌肉,喜欢亮丽的颜色,也会护肤,这是我的审美
    M06 当今这个社会,你练一身肌肉能干嘛呢?你比了一堆比赛,到最后,不会营销自己,还是得到健身房打工
    M03 健身也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急不得 对性格、品格的再审视
    M01 我以前性格挺暴躁的,觉得男生都这样,现在更加温和、平常地与世界相处,不再像过去一样尖锐和激进
    M01 “男人”这个词应该是灵活的,跟着人的生命历程在变化,每个阶段都要做好该做的事,每个角色都要演好 对性别角色与气质的审视
    M02 “阳刚之气”并非仅指外表上的勇猛威武,而应理解为一种包容、进取的态度
    M05 如果她练得很好,那她肯定自律,这个人付出了很多努力,没有物化贬低,承认女性的优秀
    下载: 导出CSV
  • [1]

    PAECHTER C. Masculine femininities/feminine masculinities:Power,identities and gender[J]. Gender and Education,2006,18(3):253-263 doi: 10.1080/09540250600667785

    [2]

    CONNELL R W. Masculinities[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87

    [3]

    WONG M. Performing masculinity in peri-urban China:Duty,family,society[D]. 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2016:23

    [4]

    SONG G,HIRD D. Men and masculin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M].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3:14

    [5]

    OWEN C,RILEY S. A poststructuralist-informed inclusive masculinity theory (PS-IMT):Developing IMT to account for complexities in masculinities,using learning to dance Latin and ballroom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2020,29(5):533-546 doi: 10.1080/09589236.2019.1675498

    [6] 皮兴灿,王曦影. 多元视野下的中国男性气质研究[J]. 青年研究,2017(2):85-93,96
    [7] 熊欢. 身体、性别与社会:女性体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235
    [8]

    JOHANSSON T. Gendered spaces:The gym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J]. YOUNG,1996,4(3):32-47 doi: 10.1177/110330889600400303

    [9]

    GIBBS N,SALINAS M,TURNOCK L. Post-industrial masculinities and gym culture:Graft,craft,and fraternity[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22,73(1):220-236 doi: 10.1111/1468-4446.12921

    [10] 熊欢. 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15
    [11] 蒋旭玲,吕厚超. 男性气质:理论基础、研究取向和相关研究领域[J].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7):1040-1051
    [12]

    CONNELL R W,MESSERSCHMIDT J W. Hegemonic masculinity[J]. Gender & Society,2005,19(6):829-859

    [13]

    KIMMEL M S,MESSNER M A. Men's lives[M]. 5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1-3

    [14]

    WHITEHEAD S,BARRET F J. The masculinities reader[M]. Cambridge:Polity Press,2001:56-70

    [15]

    DUNNING E. Sport as a male preserve:Notes on the social sources of masculine identity and its transformations[C]//BIRRELL S,COLE C. Women,sport,and culture.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4:164

    [16]

    THORPE H. Bourdieu,gender reflexivity,and physical culture:A case of masculinities in the snowboarding field[J].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2010,34(2):176-214 doi: 10.1177/0193723510367770

    [17]

    ANDERSON E. "I used to think women were weak":Orthodox masculinity,gender segregation,and sport[J]. Sociological Forum,2008,23(2):257-280

    [18]

    FARBER R. 'Transing' fitness and remapping transgender male masculinity in online message boards[J].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2017,26(3):254-268 doi: 10.1080/09589236.2016.1250618

    [19]

    GILLETT J,WHITE P G. Male bodybuilding and the reassertion of the hegemonic masculinity:A critical feminist perspective[J]. Play & Culture,1992,5(2):358-369

    [20]

    MARSHALL K,CHAMBERLAIN K,HODGETTS D. Male bodybuilders on Instagram:Negotiating inclusive masculinities through hegemonic masculine bodies[J].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2020,29(5):570-589 doi: 10.1080/09589236.2020.1722620

    [21] 王然. 饮食、健身与男性气质的建构:基于对C健身房健身者的研究[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40
    [22] 侯菲. 身体消费与男性气质的塑造:以T市中产男性为例[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0:20-23
    [23] 刘远康. 男性气质建构:男青年健身行为的一个解释:基于对10名健身男青年的访谈[J]. 四川体育科学,2019,38(3):13-17
    [24] 熊欢,王阿影. 性别身体的挑战与重塑:健身场域中女性身体实践与反思[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49-58
    [25] 乔金森. 参与观察法:关于人类研究的一种方法[M]. 2版. 张小山,龙筱红,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5
    [26] 潘绥铭,姚星亮,黄盈盈. 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代表性” 还是“代表什么” 的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 及其方法论意义[J]. 社会科学研究,2010(4):108-115 doi: 10.3969/j.issn.1000-4769.2010.04.022
    [27]

    SEIDMAN I.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M]. 3rd ed.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6:50-53

    [28] 熊欢. 体育人文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8-126
    [29]

    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lLONGHOFER W,WINCHESTER D. Social theory re-wired:New connections to classical and contempoprary perspectives. New York:Routledge,2023:450-459

    [30] 吉登斯. 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M].陈永国,汪民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5
    [31] 古廷. 福柯[M]. 王育平,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85-89
    [32]

    BOURDIEU P. Masculine domination[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9

    [33]

    VAMPLEW W,MCCRONE K E. Sport and the physical emancipation of English women,1870-1914[J].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1989,42(2):278 doi: 10.2307/2596219

    [34]

    MEÂN L J,KASSING J W. "I would just like to be known as an athlete":Managing hegemony,femininity,and heterosexuality in female sport[J].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8,72(2):126-144

    [35] 吴愈晓,王金水,王旭洋. 中国性别角色观念变迁(1990—2018):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及性别差异模式[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34(4):76-90
    [36] 贺灵敏,任昊. 男性外卖骑手性别气质的空间实践:基于对B市外卖骑手的考察[J]. 青年研究,2022(3):27-39,94-95
    [37] 陈宁,李昱. 带货男主播的数字化性别表演与权力关系新变:以男性美妆带货主播的劳动实践为例[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3,35(2):79-84
  • 期刊类型引用(1)

    1. 薛鹏飞,曹景川,连小刚,樊峻甫. 青少年运动员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2024(12): 84-91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0)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7
  • HTML全文浏览量:  38
  • PDF下载量:  17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1-25
  • 修回日期:  2024-04-1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6-02
  • 刊出日期:  2024-08-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