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与实践反思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

於鹏, 殷怀刚, 陈刚

於鹏,殷怀刚,陈刚.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与实践反思——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9):88-96. DOI: 10.16099/j.sus.2024.01.16.0004
引用本文: 於鹏,殷怀刚,陈刚.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与实践反思——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9):88-96. DOI: 10.16099/j.sus.2024.01.16.0004
YU Peng, YIN Huaigang, CHEN Gang. Key Issues and Practical Reflections on Wushu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r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9): 88-96. DOI: 10.16099/j.sus.2024.01.16.0004
Citation: YU Peng, YIN Huaigang, CHEN Gang. Key Issues and Practical Reflections on Wushu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r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9): 88-96. DOI: 10.16099/j.sus.2024.01.16.0004

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关键议题与实践反思——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

基金项目: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基金资助(苏教师函〔2021〕11号)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於鹏(ORCID:0009-0008-0159-322X),男,江苏南通人,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yupeng1688@163.com

    通讯作者:

    殷怀刚(ORCID:0009-0006-6911-9896),男,江苏扬州人,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jsnjyhg@sina.com.cn

  • 中图分类号: G852

Key Issues and Practical Reflections on Wushu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r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 摘要: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语境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相关教育理论分析武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间接动力与外在动力,阐释武术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即武术教育改革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精神文明与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旨。在总结武术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武术教育改革中“术与道”“德与艺”“打与练”“套路与格斗”“套路与单势”“方法与应用”等关键议题展开反思。提出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发展路向:在宏观层面,应在武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全方位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在中观层面,应从武术课程、武术教学、武术教师层面着力打造武术教育教学共同体;在微观层面,应从义务教育、延续教育、高等教育层面出发推进武术教育分层分类精准施教。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relevant educational theories a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intrinsic, indirect, and external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reform of Wushu education. It elucidates the cor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in Wushu education reform, emphasizing that the reform should focus on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level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the reflections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Wushu education reform, the key issues such as "technique and philosophy", "virtue and skill", "combat and practice", "routines and combat", "routines and single moves" and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are cxamined. It hence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Wushu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At the macro level, Wushu education should comprehensively align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goals, content, methods, techniques, and evaluation. At the meso level,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uild a Wushu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mmunity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Wushu curriculum community, teaching community, and teacher community. At the micro level, the reform should advance precision teaching in Wushu education across different levels, includ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 2020年9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加快体育强国建设”[1],为新时代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内核[3],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中立足。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武术教育改革应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新的文化传承使命。作为传统文化瑰宝,武术是增强学生体质、提升自信、培养意志力的有效手段。梳理和反思武术教育改革中的关键议题及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武术教育研究主要围绕武术教育理论和武术教育实践两方面展开:在武术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涉及民国时期的武术教育发展、武术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等,其中,“重武术技能传授、轻武术文化教育”是当前武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武术教育实践研究方面,主要涉及课程改革、教学法改革、专业设置、“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等内容,其中,“构建系统化的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激发学生习武兴趣”“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等成为武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新的实践问题[4]。由此可见,武术教育改革研究的着眼点由注重武术技能教育向强调武术文化熏陶、由单一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向综合和新兴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转变。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语境下武术教育改革研究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例如:如何在新时代创造和提供适合的武术教育模式,即如何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武术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锻炼人和培养人,最终实现以武育人;在强调武术的技击性和竞技性的同时,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基于此,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全面看待问题、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等哲学观点和相关教育理论对武术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改革动力不足、现代与传统教育理念冲突、教育内容标准缺失、武德教育不够等主要议题进行梳理,以期为优化武术教育行为和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以中华体育精神讲述中国故事”[5],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发展是社会环境和时代变迁的产物。根据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冲突是改革的重要动力,通过解决冲突推动社会进步,主要包含内部动力、间接动力(文化动力、技术动力)、外部动力等。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动力亦为包含以上内容的系统性整体。

    (1)内在动力:教育理念变革。武术教育改革源于对武术教育的不同认识以及进而形成的不同理念。新时代教育理念形成的前置条件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才能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理解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目标,武术教育涉及武德与武技的文化传承,“立武德、树新人”则是新时代武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即中国武术文化实践中的“锻炼行道,练以成人”[6]。围绕武术教育理念这一主题,有学者[7]认为,应树立“以人为本、回归传统、多元和谐”等武术教育新理念。立足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传统道德观念融入武术教育的全过程,将传统文化精髓纳入武术教育,打破传统与现代武术二元对立的思维,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以及人格与身体、武技与武德、传统与现代教育等多层面的多元和谐。有学者[8]认为,“武术教育观需要一次境界跨越: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武术技术教育观”强调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教育,“武术文化教育观”则侧重于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培育。还有学者[9]认为,应通过“格拳致知”培养德才兼备的武术人。这些内在动力源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质和目标的深入反思,通过教育理念的变革,推动教育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具体体现在教育目标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方式的变革等方面。

    (2)间接动力:时代发展。武术教育改革总是在一定的推动力下进行的。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和运行轨迹,主要包括:在方法论上表现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在领导权上表现为从“党的领导弱化”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出发点上表现为从“怎样培养人”到“为谁培养人”;在动力源上表现为从“学习国外经验”到“扎根中国大地”等[10]。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包括武术教育在内的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之一来自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教育的先进经验。自古以来,武术教育就有崇尚武德的优良传统、以武化人的教化观念,且在不同历史阶段均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提出,对于武术教育改革发展而言意味着应从本国实际出发,直面我国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把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武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武术教育需要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进行变革。

    (3)外在动力:民族精神复兴。长期以来,武术教育教学存在“西化”“弱化”等问题,特别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弱化,因此,武术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武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及改革的时代之需,也是武术发展的外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1]。“以武术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是近年来武术教育改革研究关注的焦点[12]。中国传统武术具有“德、智、力”的文化基因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13],以武术教育为主要载体培育民族精神已成为武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义。武术教育改革要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彰显“精气神”的突破口,通过培育刚健自强的民族文化精神使学生获得奋发向上的阳刚之气。中国武术既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武术人以拳为物而格,以武之德的养成和拳之艺的继承创新而致知,形成了‘格拳致知’的教育文化遗产。”[9]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14]“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哲学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其中的 “人”是指“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现实存在意义上的具体个人”,同时,“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15]。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与承担者,同时又是所有社会事物的最终根据与本质,社会发展本身就要求始终关注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运用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探讨武术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为武术教育改革提供世界观指导。

    教育“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群体的人、所有的人”,“本”是指“人的发展”[16]。当前我国武术教育领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以人为本”理解的偏差。例如,“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认识(忽略了教育者与管理者)容易导致对学生保护过度、对学生责任感缺乏、教师权益受到漠视等问题。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融入武术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有利于促进武术教育改革观念的转变、创新方向的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为武术教育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路。就“以人为本”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而言,促进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所要促进的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活品质、人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17]综上可知,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语境下,武术教育改革应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促进人的精神文明和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旨。

    具体而言,武术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旨在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大合力。首先,从教育理念层面看,“以人为本”彰显武术教育回归人本的价值取向。它强调学生在武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兴趣和需求,因势利导,调动和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武术教育过程中不仅能获得全面发展,更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既能提升生活能力,又能实现自我价值。其次,从时代发展层面看,“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教育顺应了德育为先的育人目标,既有助于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忽视人格培养的倾向,更有利于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再次,从民族复兴层面看,以传统文化素养为中介提升武术教育实效性。武术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武术教育中追求的和平、和合、和睦、和谐等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武术教育改革为培养学生素质、素养提供了重要路径和现实关怀。“以人为本”是围绕“现实的个人”展开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即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

    在武术教育研究领域,“术与道”的争议长期存在且具有深远影响。这场争议主要围绕武术的技术层面(术)与精神层面(道)之间的关系展开。未来的武术发展需要达成“术”与“道”之间的平衡,即既不放弃武术的实用性和竞技性,又不忽视其精神和文化内涵。这种平衡将决定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和持续影响。

    “术与道”的议题蕴含着对原理与方法关系的讨论等问题。“术”体现着武术教育实践应用与方法论之维,“道”体现着武术教育规律依循与方向性之维,两者既是相对独立、各自发展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包含、共同作用的整体。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技进乎道”的传统武术教育思想,强调“由技入艺,再由艺上升为道”[18]。传统武术中的“道论”是区别于其他武技的最重要的文化特征[19]。在当下武术教育改革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讲术不论道”“论道不重术”等相互割裂甚至背离的现象。武术教育中的“术”是为达到武术教育目标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手段与技术,其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方法论的螺旋中前进,武术教育之“术”理应从“感性之术”到“理性之术”再到“方法论之术”,以形成超越工具理性的“有道之术”。武术人习武可以使其“由社会人到武术人”[11]。武术教育中的“道”包括“道理”“道路”“道德”三方面内容,隐含着武术教育的原理、方向、路径、价值等多方面的意蕴。武术教育改革应从传授“道理”的教育实践到指明“道路”的思想引领再到形成“道德”的思想内化。武术教育改革追求的是“术与道”的相互转化与有机统一。

    “德与艺”的议题涉及武术教育中的品德教育与技艺教育的关系问题。如何平衡武术教育中的“德与艺”是长期以来颇具争议的话题:“融入观”认为应将品德教育融入技艺教育;“分立观”认为两者应该保持相对独立;“借鉴观”认为在教育实践中应根据不同教育目标的需要,使两者相互吸收、依附、支撑。武术的“德”与“艺”相辅相成,德为艺之根本,艺为德之表现。德高艺精者,方能和谐统一,达到武术最高境界,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结合武术教育对象的学识水准、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运用。武术的礼仪性技术文化特征能够反映武术教育“武德与功夫”[20]的同步发展。传统武术教育讲究“以德为先”“以礼服人”,它是以武德为内核的教育,其品德教育追求的是独善其身。“武德的实质和核心是对习武者的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21]例如,从旧时武术教育中类似于血缘关系的“师徒式”关系到当代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生式”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22]。“师徒式”关系与“师生式”关系之下的“德与艺”传承也同样有了很大的区别,旧时“师徒式”关系下“艺”的传授更加严苛与精细,当代“师生式”关系下的“德”的教育层次更高。类似于“术与道”的讨论,“德与艺”的辩论涉及武术中道德修养(德)和技艺水平(艺)之间的关系。这一争议反映了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身体技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

    “套路与技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中,武术的形式与内容已得到极大的丰富,“武术技击已超越简单的身体博弈等层面,而具有深层的和与美等内涵与意义”[23]。因此,“套路与技击”绝非武术的全部。“套路”是一种武术形态,而“技击”是武术的内容与属性之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式实质上是一种外化的表现手段或现实化展示,而内容实质上是某种内涵或某种内化的理念,两者互为依存。围绕“套路与技击”这一议题,当今武术教育实践中有3种典型的改革观念,即“淡化套路观”[24]、“优化套路观”[25]、“强化套路观”[26]。其中,第1种和第2种观念面对的施教对象是大学生,而第3种观念面对的施教对象更加宽泛。第1种观念的初衷是解决武术课程教学的困境,第2种与第3种观念的提出侧重于解决武术文化的传承问题[27]。理想的武术训练应兼顾“套路与技击”,既不忽视套路中的文化传承和技法练习,也不放弃技击的实用性。通过将两者有机结合,武者可以在实战中灵活运用所学技法,同时保持对武术精神的理解和尊重。套路与技击相辅相成,套路为技击提供了技法和精神基础,技击则是套路的实战应用。理想的武术训练应达成两者平衡,使武者既能掌握实战技击的技巧,又能通过套路理解和传承武术的文化精髓。

    “套路与单势”是近几年武术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单势”教学是指单一攻防动作组合的教与练,“套路”教学是指将所有“单势”按照拳理有序串联的标准化教与学。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前者对后者起支配作用,后者处于被支配地位,后者影响前者。“武术教育改革取得突破的重点不在于教学内容是否为套路,而在于如何处理套路技术的教学;对于套路技术的教学,需要着重进行改革的不是学习技术的环节,而是复习技术的环节。”[28]从“木桶效应”看,在“套路与单势”教学中将“单块木板”作为武术教学的有力手段,但过于夸大“单势”就会失去武术教学完整的本真形态。“在教学方面采用先进行单势技法、组合技法学习,再进行对抗性练习,最后进行套路串接的模式。”[29]有调查[30]结果显示,“学生感兴趣的武术项目依次为套路(徒手和器械套路)、散打、功法,所占比例分别为76.4%、68.2%、15.9%”,从中可以看出,套路依然是学生喜爱的武术内容之一。“套路与单势”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武术训练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套路提供了全面的技法训练和文化传承,单势提供了具体的技法理解和实战应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将套路和单势的训练有机结合,练习者可以全面实现技法的精通和实战能力的提高。这种辩证关系不仅是武术训练的基本原则,也是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武术教育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打与练”之间是“体与用”的关系。“打”是武术中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属性,是第一性的;“练”则是外在表现与表象,是第二性的。同时,两者之间又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打”是教育对象技能技艺的目标,“练”是教育对象品德锤炼的手段。从武术教学的角度看,“打与练”旨在促进武术技术学习与武术技能培养。武术教育改革如果过于夸大武术教学中“打”或“练”的“工具理性”,容易忽视意志品质的锤炼、提升以及以学生为本位的“价值理性”取向。所以,“打与练”之间也需要达成统一与平衡。“2013年学校武术教育联盟提出的‘打练并进’教改理念是武术‘击’‘舞’一体、重‘教育’传承的回归。”[31]“打练并进”的提法更有助于武术技能培养和民族精神培育,进而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

    “方法与应用”中的“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武术教育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以及行为方式,“应用”是指适应武术教育目标的需要,以供其受教育者使用。简言之,这一议题讨论的是“方法、手段”与“目标、需要”之间的关系。对于两者的认识不能“一刀切”,而需要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辩证看待。当前,武术教育改革实践中3种典型的改革思想均提出应注重手段与目标:第1种“突出方法、强调应用”[24];第2种“强调应用、弘扬文化”[25];第3种旨在“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26]。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第1种改革思想强调武术基本技法、基本方法、拳械组合练习方法、技术动作攻防以及健身防病等教学内容;第2种改革思想强调体用攻防、两两试对、“功、套、用”一体、“说、拆、喂、试”的教学过程;第3种改革思想强调武术基本动作与基本功、套路与格斗等教学内容[27]。可以看出,3种改革思想中的方法、手段各有侧重,在目标、需要方面亦有一定的区别:第1种改革思想仅局限于武术技术动作的实际应用;第2种改革思想提到了文化传承这一目标;第3种改革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与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社会语境与政策导向更为契合。

    (1)“工具”的武术教育还是“价值”的武术教育。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审视武术教育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维度,探讨“工具”的武术教育与“价值”的武术教育的关系,进而指导武术教育改革实践。“过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可知性,充分体现出一种工具理性的世界观。”[32]当今,如果还仅仅崇拜工具理性,忽视人的本身,容易陷入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的窠臼。从本质上讲,价值理性是对工具理性的有力补充,两者互为根据,相辅相成。“工具理性的存在需要价值理性为其提供精神动力”,“价值理性的实现需要工具理性提供现实支撑”,而且“两者不能相互等同、相互替代”[32]。这为武术教育改革开启了正确思路,即“价值”的武术教育引导我们“做什么”,而“工具”的武术教育引导我们“怎样做”。

    (2)“体育”的武术教育还是“文化”的武术教育。“体育”的武术教育与“文化”的武术教育孰轻孰重是武术教育改革领域的一个传统议题。将武术教育定位于一般的体育教育,似乎丢弃了武术本身的文化属性。将武术教育定性于国学教育,则忽略了武术本身的体育属性。如果将两者并重,则淡化了武术本身的技击属性。只有“全面看待问题”,充分考虑到事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才能真正科学、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武术教育不仅传授技艺,更传承文化,培养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实现身体与精神的全面发展。

    (1)学校是影响武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从整体上看,影响武术教育改革的因素包括3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等;二是学校层面,主要包括教育者因素、学生因素等;三是社会层面,主要包括观念因素、环境因素等,如教育观、人才观、家庭成才观及育子观等。多年来武术教育改革实践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影响武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学校而非政策、制度。学校是从事武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武术课程教学是武术教育的主体,武术教育对象在校时间跨度最长。

    (2)武术教育教学活力不足是武术教育改革的关键难点。教学活力是武术教育呈现出的一种内在品质和外在形式。在政策、制度给予支持而不是束缚时,教学活力才有可能迸发。有活力的武术教学对改革导向的变化保持灵敏,能自觉及时进行内部变革以适应改革需要,同时,能够始终使武术教育者保持高昂的工作热忱,在武术教学上始终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因此,武术教育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释放其本该拥有的教学活力,进而增强武术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首先,在探讨武术教育的活力问题时,需要明确衡量办学与教学活力的核心问题。这包括办学和教学2个层面:在办学层面关注的是学校武术项目的特色培育与沉淀,以及教育管理者的活力和校际办学评估;在教学层面则集中于教育者是否有活力以及校内教学评价。武术教育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是其活力存在的关键,可通过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传统体育特色学校”项目等来增强。其次,“谁来教”是衡量教师活力的核心问题。这同样涉及教学评价和武术师资队伍建设2个层面。教师的活力对于激活武术知识、传播武术文化以及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至关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武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再次,“怎么教”是衡量学生学习活力的核心问题。当前武术教育中存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分析这一问题需要从学生和教师2个维度进行:学生维度包括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等指标;教师维度包括敬业精神、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等指标。基于武术教学的特点和难点,需要教师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综上所述,武术教育的活力问题需要从办学活力、教学活力和学习活力3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应通过特色项目的申报与建设、教师活力的提升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增强武术教育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是武术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自下而上的武术教育改革路径虽能够有效解决武术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却因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视角而备受争议。“需要我改革什么,我就改革什么”是自上而下的武术教育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能够紧跟改革形势与要求,但未必能够全部切中“痛点”。笔者认为,综合使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较为合理。首先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从宏观和中观层面进行变革,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排查,围绕武术教育改革的“难点”与“痛点”查漏补缺。

    (2)武术教育改革的重心取决于“为了谁”。不同于“为了什么”,武术教育改革“为了谁”强化了武术教育改革中主体的地位,突出目的性。只有“以人为本”,基于“人”教育的需要,将“人”作为重中之重,才能确保武术教育改革成效的长久性和持续性。当然,“人”的教育需要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关涉诸多因素与环节。建立以“以武育人”为导向的武术课程结构是武术教育改革的重心。一方面,将“以武育人”作为武术教育改革的价值目标,自觉与新时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相契合。“学校武术普及教育的立足点是以武育人,承担着培育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精气神的特殊育人任务。”[21]另一方面,合理的武术课程结构既是武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也是武术课程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在不同学制、时期、情况下有所侧重地将武术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搭配与排列,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为了谁”这一改革目的。

    “术与道”“德与艺”等议题实质上是中国武术教育的方向选择问题,而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时代答案。从传统社会走来的武术教育,经历了清末民初传统武术教育向现代武术教育的阻滞与转型、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武术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曲折、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前武术教育现代化的调适与进取、新时代武术教育现代化的展开与完善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普及、教育体系、教育保障、教育媒介、教育治理等方面现代化不断彰显的过程。”[33]

    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赋予了武术教育改革新的使命。立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将“立德树人”融入武术教育全过程,自觉使武术教育改革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武术教育由“工具”的教育走向“价值”的教育,它既是“体育”的教育,又是“文化”的教育。武术是集技击属性、体育属性、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等为一体的“中国式”身体运动文化形态,而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改革要面对不同维度、不同系统的现代化过程。随着武术在全球的传播,这种“术与道”的争议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国际化的推广需要简化和标准化武术的“术”;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道”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只有从武术教育目标的具象化、教育内容的标准化、教育手段的多样化、教育方法的丰富化、教育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全方位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才能真正走进中国武术教育现代化的多元空间。

    通过对武术教育改革关键议题的反思以及影响武术教育改革关键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打造武术教育教学共同体是武术教育改革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选择。武术教育改革以培养人为目的,一切改革工作以人为中心,即以武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武术教育教学的接受者(学生)为中心,将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又要充分关注教师的多元诉求,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武术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德才兼备”目标而言,武术教育应始终以学生的“练以成人”为目标体现[11];就“文武兼备”目标而言,武术教育包括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如武术技能技术的教学改革、武术文化的教育教学改革、武术课程思政改革等。这势必要求打破以往单向度的改革惯性,综合运用多向度的改革思路,打造武术教育教学共同体。

    武术教育教学共同体是立足武术本体论,将教书与育人、技术本位与人文本位、身心规律与教育规律相统一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打造“武术教育教学共同体”应从打造武术课程共同体、武术教学共同体、武术教师共同体3个相互关联的途径入手。为了有效形成合力,确保武术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果,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协调与合作。武术课程共同体主要由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学术研究机构组成,负责制定武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开发教学资源和教材,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武术教学共同体由学校、武术俱乐部(社团)、培训机构以及武术教师组成,负责具体实施课程教学,提供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学习体验,并通过组织比赛、展示等活动增强教学效果。武术教师共同体由武术教师、教练员、师资培训机构组成,负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开展教学交流与经验分享,确保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另外,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定期沟通,共享信息,协同决策。同时,还要建立共同的教育目标和长远规划:各共同体应围绕共同的教育愿景,如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培养德艺双修的学生等,形成统一的目标;各共同体应共同制定武术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目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逐步实现武术教育的整体目标。

    “套路与单势”“打与练”“方法与应用”等议题折射出的是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等改革关键问题,而分层分类精准施教是破解之道。武术自身的技击、体育、文化等属性决定了武术教育教学个性化的内容与特点。武术教育对象为不同学制的群体,这决定了武术教育教学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个性化的要求与特点。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应在围绕“由身体教育到文化教育”“由应用教育到价值教育”“由普及教育到专业教育”3条主线的基础上,制定与实施义务教育、延续教育、高等教育3个层面的武术教育改革行动方案。分层分类精准施教是基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合理选择:一方面,分层是尊重武术教育对象群体差异化的内在要求,以回应武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实践诉求;另一方面,分类既是对武术教育的优化,又是武术教育改革适应时代需求的现实呼应,以最终实现新时代武术教育的差异化发展和效果的整体性提升。

    本文基于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旨,围绕“议题讨论—实践反思—破解路向”的研究主线,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提出武术教育改革路向:在宏观层面,应在武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全方位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在中观层面,应从武术课程共同体、武术教学共同体、武术教师共同体层面着力打造武术教育教学共同体;在微观层面,应从义务教育、延续教育、高等教育层面出发推进武术教育分层分类精准施教。未来,应继续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探索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武术课程体系,推进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教学理念的融合;研究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结合技击训练与道德教育,培养德艺兼备的学生;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新武术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探讨武术教学在全球推广中的文化适应与标准化问题,促进武术的国际传播;构建科学合理的武术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和持续改进。

    作者贡献声明:
    於鹏:提出论文主题,设计论文框架,撰写、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殷怀刚、陈刚:审核、指导修改论文。
  • [1]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23-09-22].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3] 周洪宇,李宇阳.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系列新论述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2):7-15 doi: 10.3969/j.issn.1672-4038.2023.02.002
    [4]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16—2019[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109-111
    [5] 戴国斌,曹可强,郑国华,等.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文化逻辑[J]. 体育学研究,2023,37(1):15-21
    [6] 戴国斌,刘祖辉,周延. “锻炼行道,练以成人” :中国求道传统的武术文化实践[J]. 体育科学,2020,40(2):24-31
    [7] 洪浩,田文波. 现代化进程中武术教育新理念与体系重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52-58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13.11.010
    [8] 马剑,邱丕相. 武术教育观需要一次境界跨跃: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1):46-50
    [9] 戴国斌. 中国武术教育“格拳致知” 的文化遗产[J]. 体育学刊,2017,24(3):16-23
    [10] 郑金洲. 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运行逻辑[J]. 中国教育学刊,2020(7):22-27
    [11] 新华社.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J]. 党建,2022(6):4-5
    [12] 杨建营. 基于民族复兴目标的学校武术传承体系研究[J]. 体育科学,2020,40(11):20-30
    [13] 戴国斌,岳涛. 中国传统社会暴力治理的文武之道:武术 “德、智、力” 文化基因及其表现[J]. 民俗研究,2021(5):39-45 doi: 10.3969/j.issn.1002-4360.2021.05.006
    [14] 徐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 理论与改革,2009(2):90-91
    [15] 齐兰芬.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教育创新意义[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8(5):17-19 doi: 10.3969/j.issn.1671-2277.2006.05.004
    [16] 王彦力. 教育 “以人为本” 误读解析[J]. 上海教育科研,2010(7):34-36 doi: 10.3969/j.issn.1007-2020.2010.07.012
    [17] 洪银兴. 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J]. 群众,2023(1):22-24
    [18] 曾小月. 由技入道:论中国武术之体道思维[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54-57 doi: 10.3969/j.issn.1000-5498.2010.04.012
    [19] 张元驰功,张大超. 武术文化对传统“道论” 哲学的吸收与借鉴[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3):65-72
    [20] 戴国斌. 武术人类学研究:概念、议题与展望[J]. 体育学研究,2021,35(3):1-10
    [21] 杨建营,邱丕相. 从武德的实质和精神内核探析当代武术教育改革[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112-114 doi: 10.3969/j.issn.1004-0560.2009.03.030
    [22] 赵歆. 从师徒到师生:教学关系转变后学校武术教育的时代之思[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1):65-70
    [23] 王东,李英奎. 和美共生:传统哲学视域下的武术技击考辨[J]. 体育与科学,2022,43(6):38-43
    [24] 教育部办公厅.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体教艺厅〔2004〕9号
    [25] 武冬,吕韶钧. 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2-98
    [26] 赵光圣,戴国斌.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 成立之际[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doi: 10.3969/j.issn.1000-5498.2014.01.016
    [27] 杨建营,王家宏. 三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辨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8):5-12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15.08.001
    [28] 刘文武,戴国斌. 武术教育改革三题:文化·兴趣·掌握[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8):138-147
    [29] 邱丕相,杨建营. 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 体育学刊,2007,14(7):66-68 doi: 10.3969/j.issn.1006-7116.2007.07.016
    [30]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 体育科学,2009,29(3):82-89
    [31] 张河水,王坤,段丽梅. 武术本质“击” “舞” 再论及对学校武术“打练并进” 的教改启示[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5):83-90 doi: 10.3969/j.issn.1008-3596.2016.05.016
    [32] 尹炳哲,张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理性维度[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85-91
    [33] 刘秀峰,杜茜茜.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演进逻辑与路向前瞻[J]. 教育发展研究,2023,43(6):10-17 doi: 10.3969/j.issn.1008-3855.2023.06.00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5
  • HTML全文浏览量:  129
  • PDF下载量:  1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1-15
  • 修回日期:  2024-07-17
  • 刊出日期:  2024-09-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