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理、引领作用与培育方略

黄海燕, 管建良, 康露

黄海燕,管建良,康露.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理、引领作用与培育方略[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5,49(1):88-100. DOI: 10.16099/j.sus.2024.10.28.0005
引用本文: 黄海燕,管建良,康露.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理、引领作用与培育方略[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5,49(1):88-100. DOI: 10.16099/j.sus.2024.10.28.0005
HUANG Haiyan, GUAN Jianliang, KANG Lu. Generation Mechanism,Leading Role and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Sports Industr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5, 49(1): 88-100. DOI: 10.16099/j.sus.2024.10.28.0005
Citation: HUANG Haiyan, GUAN Jianliang, KANG Lu. Generation Mechanism,Leading Role and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Sports Industr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5, 49(1): 88-100. DOI: 10.16099/j.sus.2024.10.28.0005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理、引领作用与培育方略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35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黄海燕(ORCID:0000-0001-7994-3930),男,江苏宝应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政策、体育赛事管理,E-mail:haixi021@126.com

  • 中图分类号: G80-05

Generation Mechanism,Leading Role and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Sports Industry

  • 摘要: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驱动力。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入分析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生成机理及其引领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培育方略。认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新的体育生产过程及其创新性社会结合并由此实现新价值增长的先进新质生产力,其生成和发展遵循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技术—要素—产业”传导路径,这一过程将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主体、发展方式和发展体系产生巨大转变,驱动体育产业由过去的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发展过渡、从规模扩张转向重视质量效益、从依赖政府扶持转向企业主导、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要素协调以及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化体系过渡。为此,提出贯穿绿色发展理念、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加强体育科技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举措,为培育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思路和方法。

    Abstract: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sports industry is a key driving force for achiev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 strong sports n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driving role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field of sports industry,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an advanced one that achieves new value growth through new sports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their innovative social integration. Its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llow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technology-factor-industry" of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novativ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deep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 This process will promote a huge trans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goals, subjects, modes, and system of the sports industry, driving the transition of the sports industry from extensive growth in the past to intensive development, from scale expansion to the emphasis on quality and efficiency, from the dependence on government support to enterprise leadership, from the resource dependence to innovation factor coordination, and from traditional industrial system to modern system. To this end, measures, such as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unleashing the potential of data elements, strengthening spor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creasing talent cultivation, and building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cultivat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field of sports industry.

  •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1]。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跳出中等技术陷阱、打破西方战略封锁的关键[2],更是关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将深远地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应用的关键场景。强国必先强产业,通过培育和发展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增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不仅是对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的突破,更是推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的战略选择。

    现有研究中存在将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科技创新的倾向,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深层机理和培育方略有待深入探究[34]。当前学术界对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构建[5]、数字体育空间打造[6]、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7]等方面,而对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和生成机理的理解还不充分[89],针对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具体策略和实施路径的研究不够深入,难以有效指导实践。鉴于此,本文首先厘清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入解析其生成机理和引领作用,进而提出培育方略,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和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其演化历程深刻反映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至今是一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不仅强调了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还体现了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超越[10]。新质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是理解和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

    当前,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已经形成共识。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全面总结理论界、产业界、政府等多方共识,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认为新质生产力即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1]。这一论述不仅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也为其在实践中的识别和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引。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和现实衡量标准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当代先进生产力[12]。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其突破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强调创新驱动和要素重构;“质”则强调其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特征,体现了对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追求[13]。这种“新”与“质”的有机结合反映了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变革,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质量理论、要素理论和发展理论[14],又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经验。

    传统体育产业领域生产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场地设施、资本投入三大核心要素。然而,鉴于我国体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有限性,要实现体育产业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必须依托先进的体育科技和现代化装备。科技兴体、创新驱动已然成为革新体育生产方式、引领体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发展理念,科技、资本、人才、数据等核心要素对推动体育市场经济繁荣的作用日益增大。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作为新质生产力理论在体育产业领域的创新性应用,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由科技创新主导的体育生产力跃迁,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体育与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不仅关乎经验世界直接给予的体育表现存在(新要素、新技术等实体性对象),也关乎对整个体育经济循环进行抽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的有机组成部分,即通过体育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形成新的价值增长。

    综合上文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以及目前学者们对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界定,笔者认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通过多要素的高效协同、产业的深度融合、社会结合与价值创造、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以及新业态的涌现,全面提升体育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实现体育产业的全面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理解其内涵:第一,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并非仅限于特定的高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或局限于某些高科技体育项目,而是可以扩展到体育产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只要能有效运用形成新的体育生产过程及其创新性社会结合,并由此实现新的价值增长,就可以被视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第二,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产生的新型体育生产力形态,是数智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样态、新态势,并以科技创新和应用为支撑,强调通过前沿、颠覆性新技术、新理念在体育产业领域的新应用而形成新要素、新动力、新模式、新业态。第三,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各类创新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功能、数量、维度上的高效组合和联动创新,科技、数据、算力等是优化要素组合的“血液”。第四,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目标,通过高效率、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方式推动体育产业由过去的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发展过渡、从规模扩张转向重视质量效益、从依赖政府扶持转向企业主导、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要素协调以及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化体系过渡,强调体育创新生产要素的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进而形成超越传统体育的新型价值模式。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由科技创新主导的体育生产力跃迁,准确理解其特征的核心在于“新”与“质”的有机结合。“新”主要表现为传统体育要素的跃迁,即“要素新”与“组合新”;“质”主要体现为在社会大生产的良性循环上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新型体育劳动者为前提、以新质体育劳动资料为关键、以新质体育劳动对象为基础,通过这三者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效能。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将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从传统向创新方向转变,展现出高科技的核心特征。

    一是新型体育劳动者以高科技、复合型体育人才为核心。这些人才呈现出知识结构多元化与复合化、数字技能突出强化、职业类型多样化与灵活化、服务导向增强等特征。例如,体育数据分析师不仅需要精通体育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现代化技能。随着体育业务日益多元,体育产业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职业类型和就业形态。在智能运动装备、智能体育场馆、虚拟运动赛事、虚拟现实(VR)运动体验等新兴业态中,对AI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数字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出现了电子竞技运动员、体育旅游策划师、户外运动摄像师等新兴职业。在这一过程中,非全日制、季节性、临时性等灵活就业方式也在体育产业领域中不断出现[15]。体育服务业吸纳就业比例显著提升,从2015年的43.76%上升到2020年的64.53%[16],成为体育产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这要求体育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体育服务。

    二是新质体育劳动资料以数据、技术为核心,具有“新介质”特性。新质体育劳动资料呈现出显著的“新介质”特性,与传统体育生产力相比,这种特性主要体现为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两个维度上的新变革,更以数据作为核心要素贯穿其中,形成日益高度集成的智能化体系。在硬件设施方面,高精尖、数智化的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和场馆设施成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如:智能可穿戴设备通过实时监测运动员的生理指标,为精准训练和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高科技训练装备(如力反馈跑步机、智能投篮机等)帮助运动员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技能水平[17];智慧体育场馆运用BIM、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了集空间、系统、服务、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的综合体,实现了赛事功能与赛后利用的有机结合,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的目标[18]。在软件系统方面,先进的分析工具和平台成为连接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如体能与技战术识别预测系统、动作分析与损伤防控系统、技能反馈与评价裁决系统等不仅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性和精确度,还提升了比赛的公平性和观赏性。

    三是新质体育劳动对象呈现出多元化和高度融合的特征,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业态不断兴起。劳动对象即劳动本身所作用的客体,在体育领域不仅包括运动装备器材生产制造领域的实物,还涵盖了以赛事和体育活动体验为核心的服务型劳动对象。新质体育劳动对象的内涵和外延较传统体育劳动对象发生了显著变化。新质体育服务呈现复合化趋势,以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等为代表的顶级商业赛事融合体育、文化、旅游、科技于一体。再者,体育IP作为无形资产[19],其开发和运营体现了体育服务向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方向发展的趋势。此外,新兴体育形式如电子竞技,其劳动对象扩展到虚拟竞技环境,为传统体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启发。这些新质体育劳动对象的演变反映了体育产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的深刻变革,不仅丰富了体育产业的内涵,也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四是发展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新质要素的创新性组合。这种优化整合突破传统体育生产要素的局限,以系统创新推动体育领域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形成协同增效、互为促进的新型生产模式,为体育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以智慧体育场馆为例,数字化管理系统作为新质劳动资料,赋能场馆运营人员(新质劳动者)对场地使用(新质劳动对象)的高效管理和优化。这种融合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还大幅提升了场馆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展现了新质生产要素协同作用的显著效果。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被理解为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统一过程,其核心在于质的提升。依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呈现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体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正是在量变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了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具有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征。

    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质量转变,反映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以运动鞋服行业为例,通过多元化品牌战略,国产品牌安踏集团2023年收入同比增长16.2%,达到623.56亿元,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市场全行业首位[20],同时,推动建立安踏集团全球科创中心,其校企联合的创新成果如安踏膜、柔心纱等重新定义了行业标准。在体育器材领域,红双喜等中国品牌不仅主导国内市场,还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在智能健身设备领域,Keep、华米科技等创造了独特的智能健身生态系统。这种质量提升不仅体现在国内市场,还反映在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上。另一方面,体育企业质量的整体优化。截至2021年末,全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达45.2万个,从业人员达718.6万人,较2018年分别增长88.3%和54.6%[21],体育市场主体正快速增长,质量也在提升。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如中国李宁通过“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战略成功实现品牌升级。同时,中小微体育企业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尤其是体育领域“专精特新”企业的崛起成为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多家中国企业的产品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如:泰州润元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美国、加拿大及欧盟主要户外连锁超市的重要供应商;浙江涛涛车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GOTRAX品牌多次入选亚马逊畅销品名单,产品销往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

    高效能是指一个系统、过程或实体在执行其功能时能够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达到最大的产出或效果,通常意味着高效率和高性能的结合。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特征表现为在高性能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过程中体育产业的生产效率、利用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22]。一是通过引入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等先进技术,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有效提升了体育产业的生产效率。二是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对存量资源的深度开发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体育场馆、设施等体育产业领域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得到显著提升。三是技术升级驱动的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的产业融合不仅是简单的跨界合作,更是基于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深度整合,体育资源在不同主体、不同领域间的流动更加顺畅,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以冰雪产业为例,其快速发展不仅源于硬件设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全产业链的升级,包括智能化的雪场管理、个性化的培训服务、沉浸式的体验设计等。这种融合创新不仅拓展了体育产业的边界,改善了体育产业的性能和服务质量,还提升了产业的整体附加值[23]

    从历史逻辑看,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理遵循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路径。体育产业的每次生产力跃升都源于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革新”。从传统体育装备到智能可穿戴设备,从单一的场地训练到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体育科技的革新不断推动着体育产业的变革。当前,体育产业正经历以体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应用为重要标志,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具有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交叉融合以及技术迭代加快、创新周期缩短等特征。这些技术突破引发了体育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推动了体育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通过“技术—要素—产业”链条的传导,最终形成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技术革命性突破作为形成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因,其核心在于通过创新驱动和技术革命性突破重塑体育产业要素[2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财富的创造主要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25]。因此,新技术的持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是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核心动力。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推动体育科技创新作为抢占体育产业制高点和开辟新赛道的关键策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应用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体育生产力的物质基础。颠覆性创新技术以其革命性、渗透性和融合性迅速融入体育领域,通过技术赋能体育从而提高训练效率、优化竞技表现、革新组织管理和促进新业态培育等方式,成为促进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强大引擎。

    当前,我国体育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21年,中国已成为全球体育用品第一大技术来源国,体育用品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58.26%,在运动训练设备、比赛计分系统、核心和肢体训练器械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均超过万件[26],部分先进技术已具备产业化基础。这种创新能力的累积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演进提供了坚实基础。例如,在运动生物力学领域,前沿技术正朝着全场景支持、超高速数据采集、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等技术特性深度探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在运动传感器和智能用品领域,智能手表等运动配件与装备通过内置的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计,可实时监测运动姿势和负荷分布,为运动者提供个性化的训练建议;新型导电纤维可直接编织到运动服装中,实现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的无感监测。此外,大数据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正在从描述性分析向预测性和指导性分析转变,越来越多的体育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海量赛事数据进行分析,为赛事组织者提供观众行为预测和个性化营销策略,极大地提升了赛事的商业价值。可见,技术革命性突破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许多核心技术领域,我国仍存在“卡脖子”问题。例如,高端运动表现分析软件和某些专业运动器材仍主要依赖进口。因此,加强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仍是我国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任务。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多元生产要素在体育领域的创新性重组。这一过程不仅涉及传统要素的优化配置,更关键的在于新型要素的融入与整合,最终推动体育生产力发展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传统体育要素主要依赖于有形资产和劳动力,包括人力资源(如运动员、教练员)、物质资源(如体育场地设施、运动器材装备)等。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知识、技术、数据等无形资产和新型要素逐渐融入体育领域,丰富了体育生产要素的内涵。然而,我国体育要素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特征[27]。相较于较早开放、较深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产品市场,体育要素市场形成较晚。这种滞后性和不平衡性成为制约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体育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将成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关键:第一,要素创新性配置优化可以突破传统要素间的界限,促进不同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与互补。其中,科技创新在提供新型体育生产要素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传感器网络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优化体育生产要素,还可孕育体育科技服务等新兴产业。第二,要素创新性配置引入了市场化和数字化的配置方式,使得要素配置能够根据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实时调整。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式进入体育生产函数,成为体育领域内部和跨行业竞争的关键差异化因素。第三,要素创新性配置优化通过重新定义和组合传统体育要素,挖掘出新的价值点。例如,体育生物数据、赛事大数据、球迷群体行为数据等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这些要素的整合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体育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这种要素价值的重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创新,它不断推动体育产业边界的扩展,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

    体育产业发展作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呈现场景,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表现。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链升级成效显著,体育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体育产业链条整合与升级不断加速、在新兴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极大地激发和培育了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体育产业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从追赶到并跑再到在某些领域领跑的转变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体育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体育产业主要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低端产能,产品以日用体育运动鞋服等消费品为主,贴牌代工生产。进入21世纪,我国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迈进。与此同时,现代体育服务业占比不断扩大,这种结构优化不仅提高了产业整体效率,也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第二,产业链整合与升级成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路径。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完善。从上游的体育用品制造、中游的体育赛事运营到下游的体育服务消费,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显著。这种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推动了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晋江为代表的体育产业集群,打造了集鞋类化工、鞋材、鞋成品、鞋机、专业化市场等要素为一体的产业配套链条,涉及的上下游企业数以万计,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配套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形成产业集聚的优势,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28]

    第三,新兴领域的突破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在电子竞技、智能健身等新兴体育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起步基本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了领跑。例如,中国电竞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催生了一批世界顶级电竞俱乐部(如RNG、EDG等),也推动了相关硬件设备、直播平台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这些新兴领域的突破为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具体载体。例如,智能健身、沉浸式体育观赛、个性化运动装备定制等新业态的出现不仅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还开辟了全新的市场空间。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正在深刻重塑体育产业的发展逻辑和格局,可从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主体、发展方式和发展体系等关键维度“之变”进行解析,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如何引领体育产业实现质的飞跃和量的增长,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作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本质是绿色生产力。这种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性,成为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典范,正引领体育产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这一转变不仅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也是体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正加速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型。借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链重构,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更加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方式转变。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中,企业积极采纳智能管理系统及精准控制技术,并结合环保材料、清洁能源以及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打造“无废工厂”,以实现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减少、资源回收利用率的提高以及环境影响的最小化。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也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此外,在高能耗领域如体育场馆运营方面,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显著提升。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所有竞赛场馆均实现了100%绿电供应,这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受到这一成功案例的启发,越来越多的体育设施开始引入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来满足其日常运作所需的电力需求,从而有效减少了碳足迹。

    第二,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正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以户外运动产业为例,该产业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成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户外运动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并设定了具体目标[29]。在此背景下,国家体育总局协同其他部委以及各省市地方政府积极支持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定制化设计特色项目,并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户外运动产品。同时,通过构建“五区三带”的户外运动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户外运动产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产业不仅能够促进如生态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等新型绿色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还能通过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来提升整个体育行业的综合效益。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屡创新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在高速增长的背后,我国体育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发展方式粗放、模式单一、高投入低产出等问题导致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竞争力不强、效率较低、创新要素占比不高、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使得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拉动率以及就业贡献率仍然偏低[30]。当前,我国已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体育产业发展逻辑正逐渐转向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正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一转变体现了体育产业在新时代发展逻辑的根本性变革,反映了产业演进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机制体现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三个方面。在质量变革方面,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优化。它促进了高端体育装备制造业比重的提高,加速了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并培育了新兴业态。这些变革不仅提升了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还推动了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在效率变革方面,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将推动要素投入从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缩短生产要素流转周期,转变生产要素投入方式。这包括加大体育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动力变革方面,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提升了要素动力,激发了需求动力:在要素动力方面,它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育了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在需求动力方面,它积极培育了体育消费市场,提升了消费水平,释放了消费潜力。例如,创新的赛事IP运营模式、多元化的体育娱乐产品开发,以及个性化、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趋势,都是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动力变革的直接成果。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体育市场化改革与体育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遵循改革开放的逻辑,是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推动下形成的必然结果。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传统体育生产力水平之所以受限,一个重要原因是行政干预、系统闭塞保守的组织形式阻碍了有效的分工协作,从而制约了生产力发展。当前体育领域的行政性垄断现象仍然较为突出,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协会垄断核心要素,导致运动员、体育赛事等大量优质体育资源的市场开放和开发不足[3132];高水平运动员归属与注册,赛事举办与权益所属权,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更新等产权交易机制不健全,体育产权界定模糊,体育资源的优化流通常常面临市场失灵;地区间体育设施、人才、赛事资源差异大,跨区域体育流动机制欠缺。“行政之手”对市场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客观上形成了垄断,抑制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动力,阻碍了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的热情,亟待通过深化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市场活力。政府在体育公共资源中的职能也随之向从“划桨”到“掌舵”再到“服务”的方向迈进,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从基础性向决定性跃升,实现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放管服”改革促进体育要素市场化流动,破解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逐渐向从政府单一主体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再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逻辑方向变迁。市场需求驱动体育产品和服务创新,解决供给与需求错配问题,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企业在体育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和决策权增强,体育企业数量激增,国有体育产业集团稳步增长、民营体育企业迅速崛起、体育创新创业热情不断高涨。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正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方式从传统的资源依赖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化。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体现了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长期以来,体育产业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增长,但这种资源驱动的发展模式在当前面临着明显的供给约束和要素错配问题。随着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体育产业的核心资源正在经历重大变革。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体育产业关键资源的重构,将体育赛事IP、体育大数据、体育无形资产等特殊体育资源纳入生产要素范畴。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成为驱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体育资源的空间内涵也在发生质的变化,从有限场域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无限场域,从静态的运动场所转向动态的运动场景。然而,在这种转型过程中也暴露出资源驱动发展方式的诸多问题。在资本配置方面,社会资本的非理性进入容易导致估值泡沫和市场垄断,而体育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又使得优质企业难以获得有效支持[33]。这种矛盾不仅影响了资本的有效配置,也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人力资源方面,体育产业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单纯以体育技能培训为导向的劳动力市场日趋饱和,难以激发更大的市场价值增长点;另一方面,体育科技、体育金融、体育营销等新兴领域却面临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这种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了“就业难”与“人才荒”并存的矛盾现象[34]。此外,体育从业者的数字化科技应用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普遍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创新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35]

    面对这些挑战,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正在推动体育产业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型。第一,技术创新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VR、增强现实(A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产业的生产方式和价值创造模式。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智能运动装备、数字化赛事管理、个性化健身指导等新产品和新服务。技术创新推动了体育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使得产业边界不断扩展,形成了更加开放和动态的产业生态系统。第二,人才要素在体育产业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密集型和创新驱动型的产业特征要求体育人才结构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创新型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为人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还表现为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提升。人才要素的质变推动了体育产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产业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第三,资本要素在体育产业创新中的作用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要素投入,尤其是创新风投资本日益扮演着创新催化剂的角色。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深度对接不仅优化了产业的融资结构,还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本的创新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技术创新、激励人才创新和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第四,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在重塑体育产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体育产业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经验驱动模式,这不仅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还为体育产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正引导我国体育产业体系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这一过程体现了产业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以往以体育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体育产业体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对新兴需求响应迟缓等方面。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则以适应体育消费新需求、由高新技术赋能新型体育产业为主导,包括完成转型升级的传统体育产业和拥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新兴体育产业,主要由现代体育服务业、高端体育制造业和新兴体育产业三大核心业态构成。第一,现代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在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体育服务业正经历全面的数字化革新,驱动体育产业体系的“换新”和“出新”。新技术应用推动了体育服务业全域数字化革新,促进了体育中介咨询、金融服务、传媒信息服务、创意营销、产品研发设计等现代体育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精细化、定制化的服务。第二,高端体育制造业的发展是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维度。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技术和器材装备,实现由“引进消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推动传统的体育用品制造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转型。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体系生态中的企业通过品牌塑造和技术创新,正在以高科技含量、高性价比和绿色环保的特质赢得全球认可[36]。第三,新兴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催生的全新产业形态。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体育产业与文化创意、旅游、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体育+”的多元化产业生态。例如,沉浸式体育观赛体验、个性化运动处方、智慧体育场馆等新业态的出现实现了体育产业的跨界价值创造[37]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其绿色可持续性。然而,当前我国体育制造业提供的绿色低碳产品较少、体育场馆服务业尚未充分融入低碳环保理念、低碳体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不够等制约了体育产业的绿色发展。在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过程中,必须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从多个维度出发,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供给侧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机制。

    第一,构建体育产业绿色循环系统。这一系统包括建立体育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从原材料的选择、产品设计到最终的回收再利用,每一个环节都应遵循绿色原则。例如,推广“体育装备即服务”模式,鼓励赛事与体育活动企业通过租赁、共享等方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设立体育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中心,负责统筹回收和再生利用废旧体育器材、场地设施等资源。此外,鼓励开发体育产业绿色循环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等因素纳入产业发展评估,确保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化。

    第二,推动体育场馆生态化转型。这不仅涉及新建体育场馆采用绿色建筑标准,推广使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系统,还包括对既有体育场馆进行绿色化改造。例如:推广“负碳体育场”概念,鼓励现有体育场馆通过屋顶绿化、光伏发电、地热能利用等技术,转变为碳汇而非碳源;通过开发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场馆能源使用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节,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建立体育场馆生态效益评估机制,将环境贡献纳入场馆运营绩效考核,确保场馆的长期绿色运营;等等。

    第三,创新绿色体育赛事组织模式。一方面,制定并推广绿色赛事标准,涵盖赛事筹备、举办、后续管理等全过程,推行“碳中和赛事”认证制度,鼓励赛事组织者通过购买碳配额、植树造林等方式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积极推广虚拟赛事和混合赛事模式,减少因大规模人员流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发展“分布式赛事”模式,利用技术手段将单一大型赛事分解为多地同步进行的小型赛事,从而减少长距离交通带来的碳排放。此外,推广虚实结合的混合赛事形式,通过VR、AR技术实现部分比赛项目的远程参与。在赛事组织和运营中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方案,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广无纸化办公、实施垃圾分类等,进一步降低赛事的环境影响。

    第四,培育绿色体育服务新业态。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体育服务,如户外运动、生态体育旅游等。推动户外运动产业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等资源的深度融合。依托山地、水域、冰雪等自然资源,举办徒步、山地自行车、攀岩等户外运动项目产业赛事,发展绿色体育生产力,促进城乡经济资源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鼓励打造“碳汇运动公园”,将碳汇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与运动设施有机结合,实现运动健身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效益。推广“体育+环保”志愿服务模式,如将跑步与垃圾收集相结合的“plogging”绿色运动,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支持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新型绿色消费载体,鼓励将废弃工业厂房、矿山等场所技术化改造成体育设施,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在体育产业中,通过释放数据要素的潜能,可以加速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促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发展。然而,当前我国体育数据普遍存在“孤岛”现象,缺乏有效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导致数据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全面的数字生态系统,推动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进程。

    第一,构建体育产业数字孪生生态系统。通过建立全方位的体育产业数字孪生平台,可以实现从场馆设施、赛事组织到运动员训练的全面数字化映射。开发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体育赛事仿真系统,利用虚拟环境模拟各种复杂场景,优化赛事组织和应急预案。推进“数字运动员”项目,利用多维数据构建运动员的数字化模型,实现精准化训练和伤病预防,支持更多项目建立体育冠军模型,为运动选材和训练备赛提供科学依据。打造体育产业数字孪生决策系统,为产业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推动体育产业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加快推进预训练模型和生成式AI在体育行业的落地应用,提升体育服务领域的生产效率。开发AI辅助教练系统,结合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为运动员提供实时动作纠正和训练建议,提高训练效果。构建AI裁判辅助系统,通过多角度视频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提高裁判决策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减少人为误差。推广AI体育解说员,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提供个性化赛事解说,增强观赛体验。建立AI体育战术分析平台,通过大规模数据挖掘和策略优化算法,为教练员团队提供战术决策支持,提升比赛竞争力。

    第三,发展体育产业区块链应用生态。构建基于区块链的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确保运动员、教练员、俱乐部等主体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分配,维护各方利益。推广区块链体育票务系统,实现票务的透明化管理和二次交易的规范化,防止黄牛倒票等不良行为。建立区块链体育数据交易市场,促进体育数据的安全共享和价值变现,激发数据市场的活力。

    第四,培育体育元宇宙产业生态。打造体育元宇宙训练场,通过虚拟现实和触觉反馈技术,为运动员提供沉浸式的远程训练环境,突破地域限制,提高训练效率。开发体育元宇宙观赛平台,结合全息投影和空间音频技术,为观众创造身临其境的观赛体验,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构建体育元宇宙社交空间,让全球体育爱好者在虚拟世界中交流互动,形成新的社区和文化。推动体育NFT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为体育IP的数字化资产提供新的价值实现途径,拓展体育产业的商业边界。

    当前,我国体育企业主要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呈现小、散、弱的特征,缺乏具有行业整合能力的领军体育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第一,积极培育多元化创新型体育市场主体。支持国有体育企业通过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资产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发挥其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体育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和引导方案。设立体育产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培育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体育科技“独角兽”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单项冠军”为目标,做精做强,形成体育产业创新的良性生态系统。

    第二,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体育科技合作,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构建体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立体育科技创新联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投资机构等多方资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部署体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协同创新网络。打造体育科技创新港,在重点城市布局一批集研发、孵化、生产、展示于一体的体育科技创新综合体,重点支持运动性能芯片、智能化运动场景模拟、先进运动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引领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体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第四,加速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体育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为科技成果提供规范化、市场化的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开展需求导向的体育技术研发,推动产品研制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体育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保障创新主体权益。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流转、转化机制,促进体育研发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首要任务是重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数字技术、商业运营、现代营销等新兴领域的课程。同时,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校企联合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鼓励体育院校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生物医学等相关学科合作,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体育科技人才,以缓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变化之间的矛盾。二是强化体育从业者的科技应用能力培训。建立体育科技应用能力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引入运动生物力学分析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等工具,提高训练效率和技术指导水平。三是加强体育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增加国际交流项目,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积极推动体育官员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提高国际规则理解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同时,支持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赴海外顶级职业联赛效力或执教,提升我国体育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在制度保障方面,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是首要任务。要继续推进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提升其独立运作和市场化能力,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参与管理,同时健全协会治理结构。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业务指导,提升行业监管水平,避免改革后出现权责真空。在深化中国足球改革和CBA联赛管办分离基础上,推动其他项目的职业化进程,实现联赛运营的市场化和专业化。鼓励职业体育俱乐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构建更加健全的联赛体制机制,激活更多新质生产力的体育应用场景。此外,健全体育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是优化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关键。打破行政垄断,推动高水平运动员、赛事版权等优质体育资源向市场开放。完善体育产权交易平台,明确产权界定,制定专门的交易规则,培育专业的体育资产评估机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要素市场,促进人才、资本、场馆、产权等关键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推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引领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不仅是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激发体育产业创新动力、提升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体育制造业效益下滑较大、体育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新兴体育产业贡献度较低。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推动构建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筑牢形成产业根基。

    一是完善现代体育服务业的业态。一方面,持续创新“赛事IP+”商业模式,将体育赛事IP与文创、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将体育赛事打造成为集竞技、娱乐、社交、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延伸体育消费的场景和价值链。另一方面,推动体育消费的多元化、体验化升级,开发观赏性高、体验性强、受年轻人喜爱的极限运动新场景。推广城市极限运动,将滑板、攀岩、跑酷等极限运动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打造兼具运动功能和景观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立“体育+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开发体育知识产权证券化、体育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二是推动高端体育制造业的创新升级。建立体育产业创新联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资源,共同攻关体育核心技术,如新型运动材料、仿生运动装备等。实施“体育装备+体育服务”一体化模式,鼓励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如提供个性化定制、运动表现分析等增值服务。打造体育科创中心,在重点城市或地区建设体育科技创新集群,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和企业,形成体育高端制造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体育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开发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建立体育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体育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体育产业。首先,依托我国完善的供应链,加快构建汽车运动产业链。打造汽车运动小镇,集赛道、改装工厂、主题酒店、互动体验馆等于一体,形成汽车运动全产业链聚集区。其次,发展低空体育经济生态圈。推广低空运动,将滑翔伞、热气球、飞行器等低空运动与观光旅游、航拍摄影等结合,打造沉浸式空中体验项目。建设“低空运动专区”,在适宜地区规划低空运动专用空域,配套完善的地面服务设施,形成低空体育产业集群。最后,培育人机载具体育新业态。举办强科技感的“未来运动会”,集中展示各类新型人机载具运动项目,引领运动方式的创新。发展智能穿戴设备,将外骨骼技术应用于体育运动,为残障人士和康复患者提供新的运动方式。

    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路径,也是体育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形成机理及引领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方略,为体育产业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只有持续推动体育科技创新,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体育力量。

    作者贡献声明:
    黄海燕:提出论文选题,设计论文框架,指导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管建良:调研文献,核实数据、案例,撰写、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康露:调研文献,撰写、修改论文。
  • [1]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23-09-09(1
    [2] 陈劲,尹西明,陈泰伦,等. 有组织创新: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战略与进路[J]. 中国软科学,2024(3):1-14 doi: 10.3969/j.issn.1002-9753.2024.03.001
    [3] 程恩富,刘美平. 新质生产力的学理分析与培育路径[J]. 上海经济研究,2024,36(5):5-15 doi: 10.3969/j.issn.1005-1309.2024.05.002
    [4] 任保平. 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J]. 经济研究,2024,59(3):12-19
    [5] 康露,金玮,黄晓灵,等.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体育学研究,2024,38(3):64-76
    [6] 张凤彪,杨恺然,周丽君. 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体育空间的价值意蕴、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J]. 体育学研究,2024,38(3):13-21
    [7] 李树旺,路嘉明,凌骏明,等.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路径与研究范式[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6):9-16
    [8] 陶玉流,王越,吴相雷. 体育新质生产力:方向抉择、当代使命与未来前景[J]. 中国体育科技,2024,60(4):64-71
    [9] 布特,苏立德,郑澜. 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形成路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4,47(3):1-11
    [10] 邱海平.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创新意义[J]. 财经问题研究,2024(5):3-14
    [11] 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EB/OL]. [2024-08-27].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4-05/31/c_1130154174.htm
    [12]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N]. 人民日报,2023-12-18(4
    [13] 周文,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2023(10):1-13
    [14] 蒲清平,黄媛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6):1-11
    [15] 徐开娟,何劲松,曾鑫峰,等. 我国体育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现实困境、深层原因与未来路径[J].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2):80-90
    [1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 蓬勃发展的中国体育产业:2016—2020年[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2:4
    [17] 路来冰,许金富,王党生,等. 国际体育人工智能专利技术的网络结构与应用热点[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3,40(4):416-427
    [18] 徐文海. 智慧体育场馆与智慧应用场景[J]. 智能建筑,2021(3):14-17
    [19] 郭晴,李平平. 新时代我国体育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1):1-9
    [20] 安踏集团:2023年实现营收623.56亿元 研发投入超16亿元[EB/OL]. [2024-09-29]. https://www.cs.com.cn/ssgs/gsxw/202403/t20240326_6397091.html
    [21] 总结经验 把握机遇 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EB/OL]. [2024-09-29]. http://www.new-sports.cn/chanye/202304/t20230428_184233.html
    [22] 郑芳,徐伟康. 我国智能体育:兴起、发展与对策研究[J]. 体育科学,2019,39(12):14-24
    [23] 黄海燕,康露. 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J]. 体育科学,2022,42(1):15-34
    [24] 彭绪庶.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J]. 经济纵横,2024(3):23-30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7
    [26] 张诗雨. 国际体育专利的演化趋势与竞争力格局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24,60(6):85-97
    [27] 李刚,张林. 中国现代体育市场体系发展的历史溯源、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J]. 体育科学,2020,40(9):3-13
    [28] 管建良,黄海燕,王茜,等. 中小体育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路径研究:基于制度环境的专精特新体育企业组态分析[J]. 体育学研究,2024,38(2):106-118
    [29] 关于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EB/OL]. [2024-09-29]. https://www.ndrc.gov.cn/xwdt/tzgg/202311/t20231106_1361787.html
    [30] 胡佳澍,黄海燕. 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潜力的特征、来源及显化动力[J]. 体育学刊,2021,28(6):59-66
    [31] 余诗平,王志文,张瑞林. 后脱钩时代地方性单项体育协会融入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角色审视与多元路径[J]. 体育学研究,2023,37(4):99-108
    [32] 杨宏昌,刘亚云. 平台经济视域下我国职业体育赛事转播平台的垄断问题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3,43(2):103-111
    [33] 梁伟. 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股权结构改革的关键问题与创新思路[J]. 体育科学,2023,43(1):74-80
    [34] 黄汉升. 全面提高体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体育强国[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1):5-13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23.01.001
    [35] 邵凯. 中国参与夏奥40年:经验、问题及展望[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41(3):296-304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前5个月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增长15.4%[EB/OL]. [2024-09-06].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resource/cms/article/333551/5982146/2024071208405511165.docx
    [37] 胡若晨,朱菊芳,刘雨欣. 体育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阻滞障碍与对策建议:基于TOE理论视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2):38-45
  • 期刊类型引用(2)

    1. 李怀续,康露. 体育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要点、突破难点与实践进路. 中国体育科技. 2025(02): 73-84 . 百度学术
    2. 黄辰鑫,唐建倦,王锦福,谷辰宇,徐成立,常梓璇. 新质生产力促进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文化导刊. 2025(04): 103-11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3
  • HTML全文浏览量:  24
  • PDF下载量:  17
  • 被引次数: 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10-27
  • 修回日期:  2024-12-24
  • 刊出日期:  2025-01-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