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uction of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Wushu
-
摘要: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构成。聚焦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内涵阐释基础上认为:建构原则是赓续文脉、接续传统以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创新引领、与时偕行以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纲举目张、广博精专以体现系统性与专业性;总体思路是扎根文化、彰显自信以确立本土性与独立性,交融互鉴、筑牢根基以促进融通性与稳定性,承旧启新、经世致用以塑造创新性与实用性。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文化、传播、教育、竞技、健康、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8个方向,提炼和阐析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架构及内容,旨在为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挥应有作用。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Wushu is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ll-round, all-field, and all-element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Wushu, on the basis of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believ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the sticking to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dition to reflect the inheritance and nationality, the innovation-led to reflect originality and the times, the focus on grasping key points and on the comprehensive, learned, refined and specialized to reflect the systemat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The general idea is to be culturally rooted and self-confident to establish locality and independence. In addition,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s well as the solid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followe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stability. Finally, we should carry on the old and start the new, seek truth and be pragmatic to shap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ity.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r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eight dimensions of history, cultur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competition, health, industry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iming to play its du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manner.
-
Keywords:
- Chinese Wushu /
- independent knowledge /
- system /
- core structure
-
自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重大论断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聚焦这一时代命题,在新闻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产出一系列创新成果[2],为深刻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内涵、理论特质、实践品格和价值立场,加快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
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色鲜明、历史底蕴深厚、人文价值独特,随着与历史学、文化学、传播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互动融合,涌现出一系列具有武术特质、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理论成果,逐渐形成学科交叉性强、学术涵盖面广、话语辨识度高的知识集合。目前,武术研究领域围绕学科体系[3]、学术体系[4]、话语体系[5],或整体聚焦“三大体系”[6]展开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作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基础与内核的武术知识体系尚未搭建完成,亟待科学布局并加以推进。鉴于此,本文立足中国实践,在阐明建构原则与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提炼、阐释、解析核心架构及内容,旨在为建构独立自主、立体多维、系统全面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动力,为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挥应有作用。
1. 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阐释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内源于中国历史与当代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认知,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形成的整体[7]。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源自与武术发展密切相关的多个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独立知识框架,其内涵阐释可从以下3个维度展开。
第一,时代维度。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对武术发展实践的经验化提炼、科学化总结、学理化阐释、体系化构建,它涵盖了概念范畴、话语表达、基本理论、研究方向等各个方面,因而面向时代命题,可对武术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形成研判和解释。同时,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可为武术服务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知识与智慧支撑。第二,历史维度。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生成与发展从来都不是静态的,而是置身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秩序普遍发生的变迁过程[8],嵌于特定的历史与文化情景。因而,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是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文脉的特色载体,具有鲜明的文化主体性,肩负着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第三,世界维度。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融通古今中外思想资源而实现综合创新发展的,其在推动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方面有着自身优势和独特价值。所以,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具有更好地融通中外优秀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同时具有服务于产出、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成果的价值,进而立足武术主体知识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
2.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9]。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应以此为遵循,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1 赓续文脉、接续传统:体现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继承性与民族性
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建构过程,充盈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观念和思想烙印,具有继承性与民族性[10]。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充分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之所以强调继承性,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的延续与创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一不在继承中实现,也只有以继承为前提,才能继往开来、返本开新。之所以强调民族性,在于知识体系本身即是在特定文化生态中形成、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知识总和[11]。由此可知,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民族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性,也正因如此才使之具有赓续文脉、接续传统的时代价值。
立足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学理提取、原理提炼、哲理提纯,进而升华为具有学术形态、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知识体系,这既是体现继承性的根本遵循,也是体现民族性的根本依托。其次要坚守中国立场,以中国场域为主要界限、以中国实践为基本依据、以中国发展为根本目标,这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民族性的根本所在[12]。由此,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应立足中国实际,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提炼文化标识和文化基因,在坚守根本性和主体性的前提下,打造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武术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思想力量与精神品格,从而辩证统一地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
2.2 创新引领、与时偕行:体现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与时代性
自主知识体系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是面向实践与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并反映在知识体系建构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不断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创造新的知识形态[13]。聚焦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其原创性要体现中华武术对古今文化的观照和中外知识的融通,进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形成标识性的概念、术语、判断、范畴等,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时代性则在于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正在进行时”的复杂工作,既要在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守正创新,也要在新知识体系建构中与时俱进。
建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既需立足中国,也需面向世界。具体而言,要以中国实践为起点,以世界文明为视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更加充分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武术,进而更加鲜明地向世界展现中华武术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此外,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知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中找元素、从中国实践中找经验、从时代问题中找方法,挖掘、提炼和弘扬中华武术所蕴含的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知识及知识领域,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
2.3 纲举目张、广博精专:体现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专业性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复杂工程,其以系统性为基本属性,以专业性为内在引领[14]。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是指,不仅要兼顾其在纵向上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脉络,以及在横向上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互动与贯通,也要积极与传统学科、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融合,进而使其成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专业性的重点则在于以规范性知识生产和科学性研究方法厘清模糊、混乱或产生歧义的内部知识,以凸显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严谨性、自洽性与实用性。
立足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其根本是概念关联、理论建构和知识整合[15]。具体而言,概念是知识体系的基础单元,与事实相对应,通过概念的逻辑联系建构广泛关联的意义网络,进而使知识体系中的范畴、命题、话语、理论依此建立[16]。由此,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应以梳理、明确、确立诸如武术、武术历史、武术文化、武术教育、武术传播等标识性概念的逻辑关联及阐释为前提,进而从相关范畴出发建立核心命题、话语和理论。在此基础上,主动吸收和整合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以原创与整合的双向维度实现知识的全面创新。此外,知识体系的专业性也体现为有效性和实用性,旨在能够为专业领域的问题提供知识对策与方案。
3.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总体思路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在深刻把握民族发展特质和当代实践特色及客观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质的知识体系[17]。由此,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在体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关键特征,沿着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进路,围绕本土性与独立性、融通性与稳定性、创新性与实用性展开,以实现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自主化、知识化、体系化[18]。
3.1 扎根文化、彰显自信:确立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本土性与独立性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以回答中国问题为逻辑起点,以运用中国素材为内容支撑,以表达中国立场为方向指引[19],因此必须具备本土性和独立性。倘若失去本土性,自主知识体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独立性,自主知识体系将不具备中国特色、中国自主。所以,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加强本土性与独立性的紧密联系与辩证统一。本土性意味着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实践,不仅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还要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阐释与话语表达。只有坚守本土立场、立足本土特色、运用本土思维、提炼本土特质,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才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国本土文化的鲜亮底色。独立性则可确保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和制约,进而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既突破对相关学科的依赖,也能够在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符合中华武术实际的独特表达[20]和知识框架。
总体而言,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汲取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以此为支撑擦亮文化底色、彰显文化自信,不断健全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凸显文化主体性的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
3.2 交融互鉴、筑牢根基:促进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融通性与稳定性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既需要加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对话与交融,也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稳固知识框架。因此,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注重融通性与稳定性。所谓融通性,即不可把本学科知识视为“私域”,也不能限制其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交流[2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9]。由此,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打破学科壁垒、拓展学术视域、扩大知识视野,推动其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交融互鉴,不断融汇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促进知识面向拓宽、知识范围延伸、知识容量扩展。同时,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的生产及其体系建构还有赖于稳定的知识框架作为支撑,要不断在既有知识谱系中围绕相关概念、话语、命题等进行革新,推动形成内核稳定的知识框架系统,为创新学术研究提供保障。
融通性与稳定性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要牢牢把握融通性与稳定性,加深其与其他领域、学科、专业知识间的交融互鉴,保证自身知识体系在结构框架、概念范畴、内涵外延、议题方向等各个方面稳定牢固。
3.3 承旧启新、经世致用:塑造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性与实用性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推崇创新、注重应用。只有创新才能做到知识体系不依附、不落伍、不虚构,始终保持自主性所需要的生命力[22]。知识作为人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成果,其基本价值判断标准是实用性,即能否让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新物质、获取新认识[23]。因此,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以创新赋能发展、以实用引领发展,不断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增长点。具体而言,既要在原有知识领域与范畴基础上推陈出新,也要在新知识的引入与融通过程中开拓创新,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持续助力建构中国自主的武术学知识体系。此外,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服务产出更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实效性的研究成果。
总之,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是驱动力量,实用是根本导向。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深入开展前沿性、系统性、交叉性的学理探索,才能切实增强知识的生产力、生命力、创造力,形成具有武术特色、彰显武术魅力的知识链条和知识体系。只有坚持实用导向,聚焦时代命题、观照现实问题,致力于服务人类社会更好发展,彰显时代意义与世界意义,才能使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4. 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架构
一个学科领域若在主要分支领域或学科方向上已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那么整体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有坚实的基础[24]。结合当前的具体发展实际,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主要涉及八大学科方向,即武术历史、武术文化、武术传播、武术教育、武术竞技、武术健康、武术产业和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武术非遗”)[25](图1)。由此,这些学科方向及核心内容构成亦相应地成为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架构及内容,支撑起中华武术的学术化、知识化、系统化发展。
4.1 武术历史的脉络梳理与规律揭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深刻阐明了历史学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武术历史是解释中华武术发生发展的系统知识,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形成新成果、产出新知识,为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秉持大历史观,推动“中华武术中的历史”转向“历史中的中华武术”。以全局、长远、发展的眼光全面梳理、解读相关史料、史迹、史实,探寻中华武术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内在机制和演进路径,同时从中华武术视角对中华文明何以发生、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理解,提升武术历史知识的厚重感。第二,秉持辩证唯物主义,推动“中国视野下的中华武术”转向“世界视野下的中华武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以中国和时代为观照,立足世界文明视野,发现和揭示中华武术发生发展的动力、逻辑和规律,促使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华武术、读懂中华文明、认同中华文化,形成具有世界眼光的武术历史知识。第三,秉持深化学科交叉,推动“单一视角下的中华武术”转向“多维视角下的中华武术”。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研究中华武术历史,在纵向上结合考古学、图像学、地理学等阐明其在历史沿革中的发生发展,在横向上借助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寻绎每一历史时期下其起源、形成、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等问题,增强武术历史知识的融通性。
4.2 武术文化的内涵挖掘与标识提炼
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6]。中华武术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武”之维度上的深刻体现与深度融合[27],亟待将其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挖掘、提炼、展示出来,为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铺就文化底色、筑牢精神根基。第一,挖掘和阐发中华武术文化精髓。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深入剖析中华武术与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各学派思想的关联与互摄,深刻阐明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所内蕴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揭示中华武术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的关键要义,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注入蕴含中国智慧的文化基因。第二,提炼与展示中华武术精神标识。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遵循“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华武术拳种、谚语、歌诀、人物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具有武术特点、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意义的话语表达和精神标识,更好地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提升知识体系的主体性、本土化、传播力。
4.3 武术传播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此,围绕中华武术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构建,展开知识探索和科学研究,不仅是推动中华武术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应有之义,也是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结合《中国武术与国家形象》[28]等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立足多层话语内容、多样话语风格、多元话语主体、多维话语平台等层面[29],凝练具有本土性、原创性、标识性、时代性的话语表达和话语范畴,进而从体系化角度产出反映中国特色和世界共性的话语知识。第二,加强叙事体系建设。立足国家战略,结合传播实践,聚焦事实表达与价值表达、文化对话与观念互通、故事讲述与情感共鸣等的有效结合[30],针对叙事内容、叙事逻辑、叙事策略、叙事效果等展开系统研究,助力将内蕴于中华武术的道理、事理和哲理讲对、讲深、讲透,为增强中华武术叙事的传播力、感染力、感召力提供理论和知识供给。第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针对各类武术传播现象,以定性引导定量、定量支撑定性的研究进路[31],围绕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进行精准传播,推进传播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创新,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知识储备。
4.4 武术教育的贯通培养与体系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系统工程,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武术在立德、增智、强体、育美、尚劳[32]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支撑价值,不仅对实现武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也是与时俱进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
第一,探索中华武术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培养。坚持系统观念,运用整体思维,以“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层级联动”为目标,对课程思政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实现中华武术各学段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培养提供智力支持。第二,探索中华武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支撑作用。加快构建中华武术的“五育”知识体系,以及“五育”之间何以衔接、如何贯通、以何推进的具体举措及其配套资源,为推进中华武术系统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提供新思路、新路径以及决策性知识。第三,探索中华武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转型。依托元宇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探索教学实践与之相互联动、深度融合、虚实共生的方法路径和支撑措施,将新经验总结升华成为新知识,塑造武术教育发展新优势。
4.5 武术竞技的技术革新与入奥攻坚
竞技武术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33],是中华武术走向现代化、体育化、竞技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驱动。近年来,竞技武术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突破,逐渐形成以技术、训练、竞赛为主的知识内容。立足新时期,面向中华武术入奥新征程,应进一步以竞技武术技术为核心内容,丰富、完善、建构知识体系。
第一,立足技术本源,探索革新之策。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使竞技武术既保留文化底色又适应竞技要求是面临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应对技术内容、动作规格、演练风格、评价标准等进行综合深入分析,推动竞技武术在守正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第二,强化科学训练,拓展理念方法。以跨学科视角、理论与方法,结合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围绕身体素质训练、专项能力提升、运动风险评估、运动损伤预防、心理健康监测等内容展开深入探索,不断推动训练的理念更新、内容拓新、方法创新、知识革新,提升竞技武术运动水平。第三,坚定入奥目标,规划发展方略。以武术列入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武术入奥研究议题,明确未来发展定位、面临机遇挑战、现实问题困境、路径对策制定等,并进行全方位探索,为推动中华武术早日实现入奥愿景提供智力支持和有效推力。
4.6 武术健康促进的机理阐发与趋势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34]。中华武术作为内外兼修、练养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融摄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仿生学等知识,形成包含阴阳、五行、经络等生命元素的独特康养知识体系,在强身健体、修心养性、延年益寿等方面具有多元价值。挖掘和阐释中华武术承载的健康知识、理念和智慧,既有助于充实、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也有益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
第一,聚焦技术特色与功法特征,发掘武术康养机理内涵。以多拳种为切入,通过对特色技理与功法的解析、阐释,以及不同拳种之间的对比论证,结合实验分析结果,科学提炼健康知识,在推进知识创新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第二,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构建武术健康服务体系。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探索武术在干预治疗、预防康复、功法整复、运动处方等方面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方案路径,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健康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类健康服务需求。第三,融通多学科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全方位开展武术健康研究。融合中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理论知识,结合超声波、传感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围绕身体机能改善、慢性疾病防控、身心健康干预等产出新成果、建设知识库。
4.7 武术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创新驱动
武术产业是以武术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和教育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健身休闲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35]。立足新发展阶段,武术产业应融合新发展理念,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产出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的新知识,为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注入具有解释力和指导力的新内容。
第一,构建新质生产力,助力武术产业创新发展。在科技飞速更迭的当下,聚焦以健身康养、休闲娱乐、竞赛展演、培训研修、专题旅游、影视动漫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体系,推进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36]及其新知识,革新武术产业知识体系。第二,加快产业融合,助力武术产业纵深发展。以全领域、全行业视野,构建和探索中华武术与文化、旅游、传媒、科技、教育等行业领域深度融合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拓展武术产业新的知识生长空间,更好地服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第三,优化产业布局,助力武术产业协调发展。开展区域性武术产业调研,探索资源相近、优势互补、供需对接、协作共赢的区域联动发展机理机制。同时,探索各区域自然资源与具有人文特色与区域特色的拳种的融合发展布局,以及区域政府、高校、企业、协会共建联办武术机构、赛事的新模式和推动武术项目走向市场的新路径,形成自主发展能力。
4.8 武术非遗的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37]。中华武术作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传承了永恒的文化基因谱系。其中,太极拳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需要让更多的武术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并成为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内容构成。
第一,加强武术非遗系统保护研究。将武术非遗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展开系统考察,围绕政策扶持、名录建设、技艺存续、数字化支持等关键问题,加强多维审视、全面分析、靶向施策,为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提高传承能力和保护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向。第二,强化武术非遗活态传承研究。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要使武术非遗更好地“活起来”、更久地“传下去”,应展开前沿知识探索和先进技术攻关,并从传承主体、传承环境、传承载体、传承方式等多方面剖析影响因素,探寻纾困之策。第三,深化武术非遗合理利用研究。面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以实现最优化、最大化合理利用为目标,多维探解武术非遗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社会、文明互鉴等方面的价值、功能和作用,深化对利用广度、深度、精度和效度的持续探索,形成武术非遗服务当代、造福社会的系统理论知识。
5. 结束语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既是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涉及面广、交叉性强,既是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有机构成,也是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思想的现实需求。本文立足中国、观照中国、扎根中国,聚焦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从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角度阐述其建构原则,从本土性与独立性、融通性与稳定性、创新性与实用性方面阐释其建构思路,从武术历史、武术文化、武术传播、武术教育、武术竞技、武术健康、武术产业、武术非遗方向阐析其核心架构与内容,进而为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发挥应有作用。
-
[1] 习近平.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2022-04-26(1 [2] 李宝贵,李慧.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4,22(1):30-38 doi: 10.3969/j.issn.1672-1306.2024.01.020 [3] 陈保磊,马世坤,袁金宝.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武术学科发展研究:回眸、构想与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2):81-88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24.02.011 [4] 韩政,王国志,张宗豪. 从强制阐释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武术研究的理论窠臼与纾困方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9):1-13 [5] 马俊成,林小美,崔建华,等. 新时代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与提升[J]. 中国体育科技,2024,60(1):61-68 [6] 王岗,陈保磊,丁昊阳. 对中国武术学科“三大体系” 建构的理论之思[J]. 体育科学,2022,42(10):28-34 [7] 郁建兴,黄飚.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及其世界意义[J]. 政治学研究,2023(3):14-24 [8] 龚长宇. 责任担当: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价值理念与行动逻辑[J]. 道德与文明,2024(1):24-32 [9]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2 [10] 王学军. 公共价值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2(3):70-81 [11] 翟锦程. 中国当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与途径[J]. 中国社会科学,2022(11):145-164 [12] 朱献苏,杨威. 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鲜明特质[N]. 中国教育报,2024-09-05(5 [13] 田鹏颖.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构建自主知识体系[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15):4-13 [14] 姜哲,黄汉升. 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多维转向:逻辑基础、研究范式与价值旨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8):1-8 [15] 孟照海.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生成逻辑[J]. 教育研究,2024,45(8):46-58 [16] 张大伟,周彤. 概念供给: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当务之急[J]. 编辑学刊,2023(1):6-12 [17] 熊金武.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以民生为特质[J]. 求索,2024(4):142-150 [18] 刘建军. 深入理解“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1-03(2 [19] 张东刚.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若干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2024(5):90-104 [20] 陈洪捷,侯怀银,余清臣,等.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笔会)[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1(3):15-39 [21] 郑敬斌.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建构逻辑及推进路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2):85-96 [22] 王旭. 建构中国自主的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J]. 求索,2022(6):22-30 [23] 沈忠华. 高等教育学学科“开放性” 与知识体系“自主性”[J]. 中国高教研究,2024(7):6-11 [24] 杨保军. 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三大体系”呈现方式[J]. 当代传播,2024(5):4-10 [25] 郭玉成,李守培,刘韬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武术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体育科学,2021,41(7):13-23 [26] 习近平.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5 [27] 郭玉成. 推动中华武术文化守正创新[N]. 文汇报,2024-09-08(11 [28] 郭玉成. 中国武术与国家形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9] 孙吉胜. 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挑战与方向[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2,39(3):1-20 [30] 张薇. 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效能[N]. 光明日报,2024-03-01(6 [31] 刘韬光,李守培. 武术传播研究的“十三五” 进展及“十四五” 走向[J]. 中国体育科技,2021,57(11):79-87 [32] 郭玉成,李守培,刘韬光,等. 中国武术教育倡议[J]. 武术研究,2021,6(12):2 [33] 林小美,余沁芸. 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发展回顾与思考[J]. 体育科学,2020,40(5):3-13 [3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70 [35] 体育总局等十四部委关于印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EB/OL]. [2024-10-25].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0/c919091/content.html [36] 毛丽娟. 从五个维度提升体育高等教育向“新”力[N]. 文汇报,2024-03-27(7 [3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2024-10-29]. http://www.xinhuanet.com/2021-08/12/c_1127755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