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自觉

王统领, 杜长亮, 李少丹

王统领,杜长亮,李少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自觉[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5,49(5):15-24. DOI: 10.16099/j.sus.2024.05.11.0002
引用本文: 王统领,杜长亮,李少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自觉[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5,49(5):15-24. DOI: 10.16099/j.sus.2024.05.11.0002
WANG Tongling, DU Changliang, LI Shaodan. 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Sports Training Theor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5, 49(5): 15-24, 38. DOI: 10.16099/j.sus.2024.05.11.0002
Citation: WANG Tongling, DU Changliang, LI Shaodan. 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Sports Training Theor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5, 49(5): 15-24, 38. DOI: 10.16099/j.sus.2024.05.11.0002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自觉

基金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重大决策咨询项目(2019A0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统领(ORCID:0009-0000-5996-8372),男,山东泰安人,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过程控制,E-mail:wtlsxy@126.com

    通讯作者:

    杜长亮(ORCID:0000-0003-2432-589X),男,辽宁鞍山人,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过程控制、全民健身工程,E-mail:69605050@qq.com

  • 中图分类号: G808.1

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Sports Training Theory

  • 摘要:

    当今中国运动训练实践发展日益超出业已建立起的理论解读框架和解释能力,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主体融合了中国训练实践方面的本土化与在地性不足。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需要方法论自觉。学界要站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方位上,自觉担当方法论自觉的任务,即要做到:①历史自觉——对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进程知识体系构建的要素进行客观考察;②主体自觉——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立场进行精准确认;③方法自觉——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进行不断审思。

    Abstrac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training practice is increasingly beyond the established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and interpretation ability, and the main body of train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is not enough to integrate the localization and presence of China's training practice. It is urgent and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sports training theory.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sports training theory" requires 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should take on the task of methodological consciousness, that is: ①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which means objectively investigate the el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in the Sinicization process of sports training theory; ②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which means the accurate confirmation of the posi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sports training theory; ③ methodology self-awareness, which means the methodology of constructing the autonomous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sports training theory needs to be constantly reviewed.

  • 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需要方法论自觉。作为40多年来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运动训练学[13]已深度表征其研究进路与抉择。当前,中国运动训练实践与运动训练理论内在关联不同步、不吻合的现象导致了诸多疑问。疑问一:中国奥运军团在奥运会上取得世界瞩目成就背后的支撑和引领理论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多年未能提炼出对世界运动训练界有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45]?疑问二: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长期在学习和接受苏联/俄罗斯、德国、美国、英国等体育强国的运动训练理论思想体系和研究范式的场域中处于“学徒”与“模仿”状态,为什么不摆脱“学徒”思维从之前单一的视域、路径、模式向多元视域、多种方法、多样范式转换[67]?疑问三:整体论在“训练分期”发展过程中的当代意义日益凸显,当代整体论正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训练分期”理论的看法,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为什么始终恪守“构成整体论”而忽视“生成整体论”[89]?疑问四: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借助国外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体系来认知、诠释、发扬自己,但是当今中国运动训练实践发展日益超出业已建立起的理论解读框架和解释能力,为什么尚未构建适应当前中国运动训练实践发展需要的自主知识体系[410]?对这些疑问的追问并不意味着“自我否定”,而是迈向研究的“理论自觉”。因此,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多维度的方法论自觉。作为学术回应,本文力图阐明以下方法论自觉的任务:①历史自觉——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进程知识体系构建的要素审查;②主体自觉——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立场确认;③方法自觉——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论审思。

    改革开放给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界带来生机,学者们开始积极地引进苏联、德国、日本等国的运动训练理论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借鉴,并结合当时中国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于1983年编写了第一本理论教材——《运动训练学》[11]。至此,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开启了以教材建设为主要路径的知识建构学术理路,我国学者在概念体系、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水平提高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与尝试[2]。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学术发展为什么主要选择“教材研究范式”?在深层次上,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出场绝非偶然,而是基于满足时代呼唤理论创新这一需要的必然[12]。对研究范式选择的历史成因、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等进行解析,对于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利用举国体制优势集中有限的资源在短期内提升我国竞技水平成为包括运动训练理论学人在内的所有体育人首要考虑的问题。当时,我国学者广泛学习世界竞技体育强国,如美国、德国、苏联/俄罗斯、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运动训练理论,并积极思考编写中国一般训练理论教材[2],“教材研究范式”由此萌发。之所以选择“教材研究范式”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1)早期德国、苏联等国的一般训练学理论形态都以教材方式呈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民主德国莱比锡体育学院的部分教师依据不同运动项目的丰富教练实践与经验,尝试总结与探索对各个项目均具备普遍性指导作用的一般训练学理论,不久后,该理论就成为运动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13]。以此为基础,哈雷等学者编撰出版了第一本运动训练学教材——《一般训练和竞赛学导论》(1957年)[13]。在此之后,苏联/俄罗斯、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乌克兰等国的体育学院陆续以出版教材的方式呈现了本国的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学者最先接触的国外运动训练学教材有哈雷的《训练学》(民主德国,1969年、1985年)、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原理》和《运动训练基础》(苏联,1977年)、马丁的《训练学基础》(联邦德国,1977年)和普拉托诺夫的《现代运动训练》(乌克兰,1980年)。

    (2)在专业知识领域,教材是学界与业界共同认可的知识体系载体,尤其是全国高等院校通用教材最具权威性[2]。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内容原理化、逻辑体系化、表达教科书化,兼具学理性、实践性和易懂性,是运动训练科学的理论精华与权威,从训练思想上武装了广大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及管理人员,并在中国体育运动训练科学建设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3)编写教材的主体受“路径依赖”影响,采用的“三位一体”编写方式沿用至今。中国老一辈运动训练理论学者深受苏联教育制度影响,并全面继承了苏联“三位一体”的教材研究范式。所谓“三位一体”是指以解释体系代表思想体系,融学术研究、专业教学和意识形态于一身,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它因兼具学理性、现实性和通俗性,充分满足了当时“国家的需要”[14]。当前,在学科建制和学科建设推动下,以“运动训练学”为中心划分的学科体系,如竞技体育理论、竞技参赛学、教练学、竞技能力训练理论、体能训练理论、技战术训练理论等[2]渐次分化、自成体系,逐渐构筑了解释竞技训练的“中国逻辑”,但在追求逻辑自洽的知识建构中难免遭遇自我划界、自设藩篱的局面。在此过程中,“三位一体”范式也逐渐得以再“强化”、再修正,力求自我完善[1]。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来源于当下中国运动训练的实践。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知识是在“新”“旧”交替中产生的,以“教材研究范式”为主要路径和表现方式[6],“路径依赖”造就的“三位一体”协作方式与新时代倡导的多维性、开放性、科学性、融入性等学术品格形成一定的分歧。

    知识生产是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来源和重要支撑。知识生产技术是指在训练理论知识生产过程中运用的系列研究方法,即“运动训练理论方法论”,是由各种运动训练学研究方法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所做出的理论说明。进入新发展阶段,既往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方法论等理论方面的学术问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1516]。在实践上,面对国际奥委会对我国优势项目调整的压力、潜优势项目基础不稳、“三大球”项目发展水平长期低位徘徊等现状,竞技体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17],这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支撑不足有关[4]。这需要我们对“当年”与“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视域差异的方法论自觉进行反思。“当年”与“当代”运动训练理论构建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假设和理论支点有质的区别:一方面为研究者带来“新”的思考,启发其对自身的理论前提进行批判性反思;另一方面是运动训练理论与时俱进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代运动训练理论为了应对全球运动训练大变局的挑战,其研究呈现融合人工生命、进化与自组织、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计算机仿真建模、复杂网络等方法的趋向[1819],这种趋向的外在表现是整合多种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诠释运动训练实践的整体性特征。《运动训练学》(1983年)的主要架构借鉴了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原理》(1977年),尤其是马特维也夫的竞技状态理论,把运动员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复杂过程简约还原为“获得”“保持”“消失”3个周期性变化的阶段,并与训练过程的“准备”“竞赛”“过渡”3个时期相对应,通过负荷量及强度手段的不同搭配以发展不同比例的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直到现在我国在备战全运会、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部分项目时仍在用其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实践[20]

    追问和反思“当年”与“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视域的最主要差异关系到其知识生产方法论的重要向度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在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气象学等领域出现了“分形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蝴蝶效应”等解释复杂现象的概念及理论[21],这些表面看来似乎各不相干的理论研究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它们指向了同一方法论,即“生成整体论”。表1展示了整体论的两个取向,即“构成整体论”与“生成整体论”的差异。生成整体论在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中得到了普遍重视,甚至引领学科发展的方向[9]。在运动训练科学领域,直到近80年以后才有学者把“生成整体论”引入竞技体育用以解释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复杂现象[22]。构成整体论与生成整体论各有侧重,前者的重点在于空间结构,而后者的重点在时间的延续性与动态性上[23]。审视中国训练理论40多年的发展,发现其在很大程度上选择“构成整体论”作为知识生产的方法论。例如,“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理论”[24]可能因忽视了“整体性”的2个重要特点而在训练实践应用中遭遇困境[2526]:①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之和,可以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②只通过分解成部分去完整了解整体是不充分的,一旦整体被分解或还原,其间部分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丧失了,这便是“系统悖论”[27]

    表  1  构成整体论与生成整体论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constitutive theory and generative theory
    理论出发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工具
    构成整体论部分先于整体系统要素与
    空间结构
    把整体还
    原为部分
    还原论
    生成整体论整体先于部分时间延续性
    和动态性
    把过程还原
    到生成元
    涌现论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各个版本《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念均用马特维也夫经典“训练分期”理论来解释“周期训练”相关序列概念(训练原则、训练方法、训练安排等),忽视了当时国际上马氏经典“训练分期”与维尔霍山斯基“板块分期”分歧大讨论的内容、适用性及意义[28]。相比之下,德国著名运动训练学学者马丁等人在《训练学手册》中评述了经典分期训练理论的不同观点和争议,认为维尔霍山斯基等人在《板块训练理论》中相较马氏训练分期理论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29]10。从整体论科学进路来看,“板块分期”在内容上突出“高度集中训练负荷”、不同能力的“依次序列发展”和训练的“痕迹效应”3个重要原则,更加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继续提高竞技能力[20]。“板块分期”通过“积累”“转变”“实现”3个相互联系的中周期板块构成了“板块分期”框架(表2),以实现“痕迹效应”机制,即“在训练停止后,由系统训练引起的身体变化在超出一段时间后的延续效应”[30]12

    表  2  三种中周期——板块类型的主要特点[30]12
    Table  2.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medium-cycle plate types
    主要特点积累转换实现
    目标特定的专门运动和技术能力基础能力;有氧能力;肌肉力量;
    一般协调
    运动专项能力;专项耐力,力量耐力,
    适宜的技术
    综合准备;比赛模式,最大速度,
    专项战术
    量—强度高训练量,低训练强度训练量减少,强度增大低、中训练量,高强度
    疲劳—恢复促进机体形态适应的合理恢复不可能提供足够的恢复,疲劳积累全面恢复,运动员应得到很好的休息
    后续工作基础能力水平的监测运动专项能力水平的监测最大速度,专项战术等的监测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根据表3呈现的不同能力训练“痕迹效应”持续时间及生理学背景,不同能力在训练效果丧失的速度和痕迹效应持续时间上存在区别。训练阶段的持续时间由训练痕迹效应持续时间决定[21],训练“痕迹效应”的相互作用使运动员拥有最佳的运动和技术能力,进而取得高水平的比赛成绩[30]15。“痕迹效应”可以用生成整体论的“涌现”解释其机制,强调“上向因果”(即向上的涌现,用整合方法揭示物质结构[31]),与经典“训练分期”仅考虑“下向因果”(即向下的释放,用还原方法揭示物质结构[31])有重要区别。涌现是指被考察的客体原来没有的质或特性,在某一变化过程中骤然出现,或者相对于实施考察的主体而言是骤然出现的,同时形成了一种与新突起的质或特性相对应的系统[32]。涌现表现了系统的非加和式整体性,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而加和式表现了系统构成整体性。目前,对“整体论”的科学认知关系到运动训练理论知识生产方法论选择的合理性。

    表  3  中断训练后不同运动能力训练痕迹效应的持续时间和生理学背景
    Table  3.  Duration and physiological background of training trace effects of different exercise abilities after interrupted training
    运动能力 剩余持续时间/d 生理学背景
    有氧耐力 30±5 有氧酶总量增加,线粒体数量增加,肌肉毛细血管丰富,血细胞容积增加,糖原储备增加,脂肪代谢速度加快
    最大力量 30±5 神经支配机制的改善和主要由于肌纤维增粗而导致的肌肉肥大
    无糖酵解耐力 18±4 无氧酶总量增加,酸性物质的缓冲能力增强,糖原积累增多以及乳酸积累能力的增强
    力量耐力 15±5 以慢肌纤维为主的肌肉肥大,有氧-无氧酶的增加,好的局部血液循环和乳酸忍耐力的改善
    最大速度(无氧无乳酸) 5±3 神经肌肉交互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的改善,磷酸肌酸储备的增加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是指具有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战略布局和实施方案、自主发展模式和创造奥林匹克文明形态等内容的系统理论表达[33],应立足于中国运动训练实践,是在业界长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反复调研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和历史性经验的科学总结。笔者认为,建构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要突出其主体性地位,基于特定时代中国运动训练实践检验,概括性地描述运动训练科学知识总和的术语,能够解释特定时代的运动训练实践现象,并回答全球运动训练的共同问题[34]。揭示中国运动训练实践的规律性须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照搬国外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体系在根本上是回答不了中国之问的[35]。比较中外早期运动训练学理论框架(表4)发现,其在内容结构、逻辑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原因是引进外国运动训练理论学术知识,将思维限定在既有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框架体系内[36],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主体融合中国训练实践的本土化与在地性不足。

    表  4  中外早期运动训练学理论框架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arly work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ports training science
    年份 著作名称 作者 内容
    训练
    目的、
    任务
    训练
    原则
    身体
    训练
    技术
    训练
    战术
    训练
    心理
    训练
    智力
    训练
    训练
    计划
    训练
    过程的
    组织
    结构
    训练
    过程的
    控制
    训练水
    平的检
    查评价
    儿童、
    青少年
    训练
    特点
    妇女
    训练
    特点
    运动员
    选材
    解剖、
    生理、
    力学
    知识
    卫生、
    营养学
    知识
    训练
    的社
    会性
    运动
    队的
    管理
    1964/
    1969/
    1985
    训练学 哈雷
    1977 运动训练原理 马特维也夫
    1977/
    1980
    训练学基础 马丁
    1986 运动训练学 过家兴
    1990 运动训练学 过家兴
    2000 运动训练学 田麦久
     注:“√”表示该著作中有关于此项内容的介绍。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实质上是以运动训练知识范式申述中国竞技体育之路、中国竞技体育之治、中国竞技体育之理的探索之旅[37]。从普遍性讲,运动训练理论可解释和回答全球竞技体育的共同问题,但不同国家在面对自身社会和文化背景时,对于运动训练科学问题的思考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解释方式[37]。在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过程中,外国运动训练理论发挥了主导作用,尤其是在指导高水平运动员提高其竞技能力及专项成绩时,大量引入国外运动训练理论是“当时”中国运动训练实践急需理论支撑而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中国在奥运会基础大项成绩上的长期低位徘徊,加之既往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不能完满解答训练实践中的一些现象[572528],也引发了学界对中国特色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关切。

    在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知识”生产过程中,也许忽视了“将抽象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具体清晰的知识集合”,只有“知识”能够表征对“当年”中国运动训练实践最突出问题所做的思考和回应,并经过反复论证和阐释才具有客观性、普适性价值,以及知识转化和全球传播的可能。所以,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一定要聚焦当代中国式现代化下的运动训练实践与理论科学问题。具体的运动训练认知是知识点,运动训练知识体系是由不同知识点按照逻辑组织形成的完整、有序、贯通的知识系统[37]。因此,如果仅产生运动训练的知识而不进行系统化,就难以真正理解运动训练知识的内在关联和深层次规律[38]。例如,既往研究由于缺少宽阔的国际视野,习惯于用简单性还原思维考虑运动科学问题,且在处理运动科学问题中缺乏交叉性基础应用研究、支撑数据积累和系统集成创新,故难以提出具有普适性的思想和关键技术,进而影响对现代运动训练基本走向的判断[16]

    为此,当前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应体现出4个方面的根本性转换:①理论主体立场的转换。新时代新阶段,一些学者对于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显示了理论主体立场的转变。如苏炳添等[39]对2022年东京奥运会突破“常理”的训练方案进行反思,运用运动行为志和运动行为意象分析两种方法揭示了“苏炳添在100 m跑半决赛中以9.83 s创造个人最好成绩”这一突破背后的训练学问题。②研究议程的转换。反思如何将在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积累的理论自信[1, 3]转换为致力于与国际运动训练理论处于同等地位、用中国式现代化看待中国和世界运动训练问题、凝练运动训练自主知识议题。研究议程的转换意味着须拥有建立自我主张原创理论的主体地位,也标志着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自我觉醒[37]。③研究视域的转换。以《运动训练学》教材建设体系为主体内容的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受历史条件和路径依赖所限,目前仅满足于基础教程和高级教程建设,与最初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40]。该学科的研究主体、制度及路径等因素导致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追求逻辑自洽、自设藩篱”的现象[6]。为此,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要求研究视域必须从既往仅满足教材体系建设本身转换到“改变世界”的训练实践基础上,开阔国际视野,深入了解和把握国外运动训练理论发展动态,以训练问题为中心,坚持运动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研究对象与研究视域的融合统一。④研究路径的转换。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40年的主要研究路径是围绕教材进行建设。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的“教材建设”与研究制度的“体系化”极易造成学科壁垒、自我中心、自我膨胀的形而上学趋势,教条化、僵化的内在局限限制了多样化研究。所以,要实现研究路径的转换,构建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仅超越“教材建设”还不够,还要聚焦在路径、逻辑上审视构建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方法论。也就是说,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建立不同研究路径之间协同创新的学术体系,让各个研究路径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不仅是以教材为中心。

    何为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实践的“总问题”?由于不同时代训练的本质不同,解决的主要训练矛盾和使命也不一样。每一个时代的训练思想都贯穿着一个“总问题”,即对当下运动训练主要矛盾的聚焦和集中显现,其是对时代问题的深度把握,也是当下运动训练思想需要总体解答的问题[41]。一切训练思想都是训练科学问题的解答逻辑。由于“总问题”不同,每一个阶段的训练思想呈现不同的视野和形态[41]。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实践的“总问题”概括起来是:“构建什么样的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怎样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在新时代语境中,中国运动训练实践的“总问题”必须反映实现体育强国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紧紧把握国家的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脉络全局,突出强调以中国运动训练实践科学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实践的“总问题”决定了研究主题,研究主题是对“总问题”的聚焦和解答。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实践的“总问题”对于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学理化、体系化,力求做到以下3个方面。

    (1)立足学术原创。学术原创的关键在于研究范式创新的引领[42]。研究范式就是一种研究视野、规范、规则和方法论,它是一种见解、观点和理论的根基与灵魂[42]。“引介与移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但我们对当代世界运动训练实践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上,尤其表现在中国竞技体育实践虽创造了奇迹,但尚未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原创运动训练理论学术体系。其原因可能为:①受早期国外运动训练理论框架的束缚,过分地拘泥于外国运动训练学专家的现成“概念”,思想中自然形成了“研究范式”,导致其理论僵化,不能反映变化了的现实。②我国将“运动训练学”设置为体育院系一门独立的专业基础课程[1]后,教材研究主体几乎都忙于构建“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对运动训练实践经验进行专门探讨。③研究主体总体缺乏创新机制与研究范式,追求逻辑自洽和自成体系,割裂了与其他研究范式的交流与互动,抑制了多样化发展的可能。

    (2)全面系统地总结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40多年的经验。20世纪50—60年代,马特维也夫创建了经典“训练分期”理论,从方法论层面开启了世界运动训练由微观到宏观、由零散到系统的新时代[20]。20世纪80—90年代,维尔霍山斯基在继承“训练分期”的框架结构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创立了“板块分期”,揭示和解决了高水平运动员“高度集中训练负荷”及不同能力的“依次序列发展”等理论难题[20]。2009年邦帕在其著作《周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中首次提出“整合分期”概念,主要针对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负荷极限不断突破的挑战[18]。相比之下,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建立的理论思想框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2个主要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①我国自身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薄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研究成果;②对国外运动训练理论的现状和发展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的了解[29]1

    (3)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可考虑的主要内容:①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学术理路、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等都应超越中国化40多年的“初创模仿”理论形态,并扬弃构成整体论架构模式的理论表达,聚焦中国运动训练实践科学问题的思考,以此问题为核心构建新的研究范式。②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和“建设体育强国”[43]等时代语境中提出的,其目的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并科学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运动训练理论的新模式;面对运动训练中不断涌现的整体性和跨界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充分体现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本质性、时代性、全面性、先进性和引领性。③加快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三大体系”,即建立一个内容完备、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的学科体系,一个科学性、开放性、民族性的学术体系,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价值并获得国际认同的话语体系是中国体育学人的重大责任与使命[4]。这一责任和使命要求我们须具备开拓世界运动训练理论视野的学术理想,立足于中国运动训练实践,以鲜明的运动训练科学问题为导向,在吸收国际运动训练理论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加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世界运动训练理论界的广泛交流与深入对话,在国际交流与对话中不断提升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学术话语权和国际认同度[44]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须重新思考新的融贯方法论。所谓融贯方法论是指在整体观的关切下,将向上与向下或两个不同方向的路径有序地融贯结合起来[45]。为加快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提出以下应遵循的贯通方法论原则。

    (1)“构成”与“生成”整体论相结合原则。构成整体论与生成整体论是两条不同的解释“整体”和“整体论”的方法路径。构成整体论的特点:①可分解性。整体由两个及以上组件组成,其功能依赖于组件之间的相互关联[46]。②非时间性。整体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特定时间范围内保持关系的相对一致性[46]。③关系/实体不变性。整体结构的特点表现为组分的质料、种类、数量以及作用关系上的不变性和稳定性。生成整体论的特点:①不可分割性。客体演化的过程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部分是整体于特定情形下的表达[46]。②边界的开放性。唯有系统边界开放才能保障能量、物质与信息供给,使其稳定运行[46]。③过程性。所有生成性整体均处于演化之中,其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空间构形发生的变化则是对时间演化的反映[46]。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应将构成整体论与生成整体论有机结合起来,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于整体观照下进行分析,在综合与分析的矛盾运动中达成在整体上认知和解决复杂训练过程问题的知识生产模式[47]

    (2)整体性继承与批判性创新相结合原则。整体继承是指对既往运动训练理论碎片化、零散化、表面化研究的扬弃,不是将国内知名专家个别概念、个别思想、个别话语作碎片化切取,而是整体继承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实践的总命题、总问题、总追求[48]。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可能性就在于站在中国立场上用中国特色、中国话语重塑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形态,用中国的“知识生产方式”使运动训练理论在中国大地上重新出场[48]。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整体继承又是一种自觉超越,既要关注对中外有影响的《运动训练学》教材的概念、原则、机理、训练安排等的“选择性继承”,也要关注对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实践总问题、总命题、总要求的“创新性思考”。批判性创新是指在超越和批判“一经出场就永恒在场”的惯性理论逻辑(即以不变的运动训练理论、原则、方法去剪裁、理解、把握新时代运动训练实践科学问题的思维)的基础上,构建与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相适应的当代先进方法论。批判的目的是创新。整体性继承与批判性创新相结合原则就是围绕新时代世界和中国对运动训练实践的总要求、总问题,创制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训练理念、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三大要素,其中竞技能力长期发展规划是三要素的核心,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是训练实践的主要支撑。

    (3)因果性与关系性相结合原则。传统科学哲学认为,任何规律或理论都必须具备因果必然性,科学认知的结果表现为具有因果必然性的一系列理论或规律[48]。所谓因果必然性指的是原因与结果之间具有普遍存在的必然联系属性,它被用于描述事件或事物之间的变化过程与存在方式[49]。科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因果性,科学规律本质上就是因果律[50]。既往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就是在追求揭示训练与竞赛现象之间因果关联的过程中积累和建构的,如竞技能力的提升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是在大量训练实践中建立的因果联系所决定的。然而,运动训练是一个复杂系统已成为学界共识,诸多要素如生理、心理、营养、非训练、训练、疲劳、损伤、疾病等,都与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相关性。所谓相关性是指一种现象或事件与另一现象或事件间存在关联、依从关系,即一个事件的出现可能会触发另一个事件的出现[49]。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超越了以因果关系为终极追求目标的传统科学认知,借助经由数据本身呈现出的相关关系去揭示相关性规律要比借助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因果规律更加重要,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方法也更快捷、准确,且不易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51]

    (4)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相结合原则。构成整体论的理论工具就是“还原”方法,即“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方法指的是将整体事物进行解剖,把整体分解为构成它的不同部分,然后再经过对其组成要素机理、性质的研究实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52]。运动训练学理论以这种机械的“分解”在认识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卓有成效,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由此,在40多年的发展里,运动训练理论在中国训练科学中迅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独特的教化作用。例如,我们把竞技能力分解为体能、技能、战能、心理、智力等能力,把训练过程划分为多年、年、阶段、周、课等时间结构要素。然而,在实践中力图通过综合各个具体能力或要素的分析,以求对竞技能力和训练过程整体认识的做法显然存在问题。作为整体的竞技能力既不是体、技、战、心、智的简单组合,更不是纯线性排列,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成功预测和准确知道构成整体的竞技能力的各个具体能力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或相互之间发生的复杂机制。还原论的分析方法有两条不同的应用途径:①寻找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单元,揭示它们独立存在时表现的特征[52];②还原分析原本就是为了认识整体而进行的探索,应从部分再回到整体[52]。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来说,系统思维要求将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进行结合,在整体观照下进行分析和综合,在综合与分析的矛盾运动中实现整体上的认知与问题解决[52]。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构成的各个要素集成与组装为特定有机整体,根据整体的功能或性质去认知该事物[52]。怎样科学地将复杂性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要素?如何更好地从认识事物的整体性和有机性中找到规律[52]?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训练过程或运动员运动成绩表现为海量数据之后,分解或分析不再是技术问题,如何将其综合或整合起来并透视训练的本质与规律成为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理论重要的出场路径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53]应站在方法论自觉的高度,以研究范式的创新来全面引领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运动训练理论[42]。当前,学界需完成的主要任务如下。

    (1)立足时代特征,转换研究范式。世界的简单性信念是近代科学研究的重要传统和发展动力之一[54]。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初创时恰逢国外运动训练理论开始追求“简单性”研究范式。“简单性”研究范式是阻碍中国运动训练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而复杂性是破解当代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困境的重要命题[818]。杨国庆[18]指出,将原有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所需转换为非线性的动态、个性化、整体、复杂性相互作用,并借助模型、模拟、数值等手段研究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演化行为是未来国际一般训练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金成平等[7]认为,复杂性研究范式已经渗透到运动训练理论框架、概念、观点、逻辑内涵等各个领域,多学科数字化交叉融合构成当下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特征。如表5所示,复杂性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与运动员竞技能力演化具有适配性。虽然目前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还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公认的研究方法,但复杂性范式已引起学界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复杂性和动态演化机制的极大兴趣和普遍关注[55]

    表  5  复杂性范式与竞技能力演化的比较
    Table  5.  Comparison between complexity paradigm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evolution
    类别 复杂性范式 竞技能力演化
    本体论 以非线性特性为核心;推演出复杂性系统的整体性、自主性、关联性、涌现性等 竞技能力非线性演化;推演出竞技能力系统的非加和性、波动性、分叉性、协同性等
    认识论 强调构成要素的主动性、适应性、自组织性等 强调构成要素间相互影响、耦合、协同、因果关系的非线性化
    方法论 拒斥部分和整体的“切割”;基于演化规则与机制生成整体论 竞技能力系统在负荷作用下,系统内部相互影响发生非线性作用
     注:根据黄欣荣[45]、仇乃民等[56]相关文献改制。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坚守中国立场,勇于学术原创。中国奥运团队在奥运会及世界大赛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鲜活的经验,这是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条件与基础,把中国成就和中国经验凝练汇聚成理论,便能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体系的运动训练学术理论[57]。由于历史和路径的局限,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在研究框架、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上几乎都是“平移”国外较早期运动训练理论和思想,自主原创性运动训练理论的缺乏致使其进路屡遭挫折。因此,系统梳理40多年来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的经验,批判性借鉴国外先进运动训练理论,尤其是经典运动训练理论,对中国运动训练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开阔国际视野,突破学科壁垒。自20世纪初运动训练学进入科学化发展阶段之后,相继出现了一批经过长期反复实验和应用,对运动训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经典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融合了大量多学科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包含了诸多训练实践的经验和规律[29]4,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如训练分期发展模式、运动训练生物学基础模型的演变、运动技能协调能力训练与发展、耐力训练、肌纤维募集理论、核心训练与功能训练、超等长训练的理论与实践进展、高原训练理论与方法、强度间歇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力量和耐力同期训练研究[29]2等。经过长期的生物学和教育学等基础学科反复验证与应用的经典运动训练理论可以作为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世界运动训练问题的导向是不断打破固有运动训练科学各个学科的界限和壁垒,呼唤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场[42],新文科和高科技的大规模介入将成为运动训练理论水平快速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4)聚焦关键问题,探索复杂规律。贝塔朗菲[58]指出,整体涌现性是“基本的系统问题”,并将“涌现”的概念明确定义为“整体所具有的,而一旦分解为局部便不存在的属性、现象、行为及特征等”。通过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过程也可被视作整体“涌现”(优异成绩)的复杂性过程。目前,中国一些学者已开始将运动训练“涌现”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竞技能力涌现形成的条件和机制[5559],国外学者的聚焦点则是探究运动员从世界一般水平到顶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60]。从运动训练安排来说,当运动员经过多年训练已达到世界水平时,其运动能力日益接近身体极限,此时运动成绩的提高放缓而运动损伤的风险明显增大,那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帮助高水平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61]?其中,“微—宏观效应”或许扮演着重要角色。“微—宏观效应”是指“因局部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系统全局行为”[62],对其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涌现”生成的内生动力与机制。“微—宏观效应”是双向的,微观局部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宏观特性,微观局部之间相互作用从本质上来说是非线性的,其机制与“向上因果”关系相关[31]。当局部间能力通过非线性相互产生作用时,有机体又能够通过增加新的“限制”条件或发挥特定的反馈效应用以干预局部能力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功能的进一步放大,最终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标(宏观“涌现”)。由此,从科学技术层面来说,探索运动训练复杂性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将为构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和新应用[63],其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已初现端倪。

    面对中国需要与中国现实,寻求用中国的方法解决中国问题是运动训练实践探索和理论建构共同遵循的客观规律。本文基于对运动训练理论中国化40多年发展历程的检视,从方法论自觉的视角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这一宏大命题进行阐释与论述。中国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既涉及价值观、方法论、学术立场等科学哲学维度的因素,也受到技术路径、学术范式、学术素材等学术实践方面的影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显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体育强国宏伟目标既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又体现出中国人民在世界体育文明中的参与权、话语权以及积极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广大运动训练学人应以此为契机深刻认识中国运动训练实践,在服务体育强国建设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在全球范围“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好中国体育声音”,努力实现自身的学术理想与价值追求。

    作者贡献声明:
    王统领:提出论文选题,查阅、分析文献,撰写、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杜长亮:设计论文框架,调研文献,撰写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李少丹:提出研究思路,指导修改论文。
  • 表  1   构成整体论与生成整体论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of constitutive theory and generative theory

    理论出发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工具
    构成整体论部分先于整体系统要素与
    空间结构
    把整体还
    原为部分
    还原论
    生成整体论整体先于部分时间延续性
    和动态性
    把过程还原
    到生成元
    涌现论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三种中周期——板块类型的主要特点[30]12

    Table  2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medium-cycle plate types

    主要特点积累转换实现
    目标特定的专门运动和技术能力基础能力;有氧能力;肌肉力量;
    一般协调
    运动专项能力;专项耐力,力量耐力,
    适宜的技术
    综合准备;比赛模式,最大速度,
    专项战术
    量—强度高训练量,低训练强度训练量减少,强度增大低、中训练量,高强度
    疲劳—恢复促进机体形态适应的合理恢复不可能提供足够的恢复,疲劳积累全面恢复,运动员应得到很好的休息
    后续工作基础能力水平的监测运动专项能力水平的监测最大速度,专项战术等的监测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中断训练后不同运动能力训练痕迹效应的持续时间和生理学背景

    Table  3   Duration and physiological background of training trace effects of different exercise abilities after interrupted training

    运动能力 剩余持续时间/d 生理学背景
    有氧耐力 30±5 有氧酶总量增加,线粒体数量增加,肌肉毛细血管丰富,血细胞容积增加,糖原储备增加,脂肪代谢速度加快
    最大力量 30±5 神经支配机制的改善和主要由于肌纤维增粗而导致的肌肉肥大
    无糖酵解耐力 18±4 无氧酶总量增加,酸性物质的缓冲能力增强,糖原积累增多以及乳酸积累能力的增强
    力量耐力 15±5 以慢肌纤维为主的肌肉肥大,有氧-无氧酶的增加,好的局部血液循环和乳酸忍耐力的改善
    最大速度(无氧无乳酸) 5±3 神经肌肉交互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的改善,磷酸肌酸储备的增加
    下载: 导出CSV

    表  4   中外早期运动训练学理论框架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arly work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ports training science

    年份 著作名称 作者 内容
    训练
    目的、
    任务
    训练
    原则
    身体
    训练
    技术
    训练
    战术
    训练
    心理
    训练
    智力
    训练
    训练
    计划
    训练
    过程的
    组织
    结构
    训练
    过程的
    控制
    训练水
    平的检
    查评价
    儿童、
    青少年
    训练
    特点
    妇女
    训练
    特点
    运动员
    选材
    解剖、
    生理、
    力学
    知识
    卫生、
    营养学
    知识
    训练
    的社
    会性
    运动
    队的
    管理
    1964/
    1969/
    1985
    训练学 哈雷
    1977 运动训练原理 马特维也夫
    1977/
    1980
    训练学基础 马丁
    1986 运动训练学 过家兴
    1990 运动训练学 过家兴
    2000 运动训练学 田麦久
     注:“√”表示该著作中有关于此项内容的介绍。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复杂性范式与竞技能力演化的比较

    Table  5   Comparison between complexity paradigm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evolution

    类别 复杂性范式 竞技能力演化
    本体论 以非线性特性为核心;推演出复杂性系统的整体性、自主性、关联性、涌现性等 竞技能力非线性演化;推演出竞技能力系统的非加和性、波动性、分叉性、协同性等
    认识论 强调构成要素的主动性、适应性、自组织性等 强调构成要素间相互影响、耦合、协同、因果关系的非线性化
    方法论 拒斥部分和整体的“切割”;基于演化规则与机制生成整体论 竞技能力系统在负荷作用下,系统内部相互影响发生非线性作用
     注:根据黄欣荣[45]、仇乃民等[56]相关文献改制。
    下载: 导出CSV
  • [1] 金成平,胡海旭,杨成波,等.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演进与展望[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5):29-37
    [2] 田麦久. 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的审视与评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2):1-12
    [3] 田麦久,徐刚,石岩. 运动训练理论的国际发展与中国学派的建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4,47(1):1-12
    [4] 杨桦,任海.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构建[J]. 体育科学,2022,42(8):3-20
    [5] 赵富学,杨桦. 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话语体系构建[J]. 体育科学,2022,42(4):3-13
    [6] 胡昌领,李少丹. 近40年训练理论中国化研究:问题与反思[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9):95-100
    [7] 金成平,姚琦,李少丹. 新世纪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难点与突破点探寻[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3):81-85
    [8] 苏芸澐,李少丹. 关于训练理论研究中若干方法论问题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5):94-99
    [9] 刘劲杨. 整体论的当代定位与思想整合[EB/OL]. [2024-03-25]. http://www.nopss.gov.cn/n1/2019/0326/c373410-30996225.html
    [10] 杨桦,仇军,陈琦,等. 新时代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十四五”体育学发展规划调研分析[J]. 体育科学,2020,40(8):3-26
    [1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学会组. 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
    [12] 任平.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逻辑[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4-26(4
    [13] 陈小平. 训练学的起源与发展[J]. 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1-13
    [14] 陈晓斌.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70年的问题意识及其范式转换[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1-28 doi: 10.3969/j.issn.1006-0766.2019.04.003
    [15] 李宝泉,李少丹.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困惑与选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39-144
    [16] 刘宁,钱娅艳,李少丹. 破解交叉性科学问题是中国训练理论研究中的重中之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112-116
    [17] 鲍明晓. 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核心逻辑、战略要点和关键问题[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2):1-10
    [18] 杨国庆. 整合分期:当代运动训练模式变革的新思维[J]. 体育科学,2020,40(4):3-14
    [19] 刘劲杨,汤杉杉. 当代整体论的思想整合与形式分析[J]. 系统科学学报,2021,29(3):1-7
    [20] 陈小平. 运动训练长期计划模式的发展:从经典训练分期理论到“板块”训练分期理论[J]. 体育科学,2016,36(2):3-13
    [21] 鲁品越. 从构成论到生成论:系统思想的历史转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9(5):122-130
    [22] 仇乃民. “二元”与“一元”: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启示:一种基于复杂性科学与哲学的视角[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5):417-422
    [23] 金吾伦,蔡仑. 对整体论的新认识[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3):1-9
    [24]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
    [25] 陈小平,刘爱杰. 我国竞技体育奥运基础大项训练实践的若干理论思考[J]. 体育科学,2009,29(2):8-14
    [26] 胡昌领,李少丹. 论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理论研究范式转型: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J]. 体育学刊,2020,27(1):126-131
    [27] 李文健. 悖论·逻辑矛盾·辩证矛盾:悖论实质剖析[J]. 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1(4):13-19
    [28] 姚颂平. 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现代分歧[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3-10
    [29] 陈小平. 当代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0
    [30] 伊苏林. 板块周期:运动训练的创新突破[M]. 王乔君,毕业,陈飞飞,译.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31] 刘冠军. 论自然界层次结构的双向因果关系[J]. 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2):80-82
    [32] 钟明. 横向智慧:系统方法论新论[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7
    [33] 任平. 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创新视域与理论阐释[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6(1):5-14
    [34] 沈江平. 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三重诠释[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1):37-43
    [35] 顾春雨,汪作朋,颜世琦. 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形成与发展的动力驱动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7(1):105-110
    [36] 徐勇. 成体系的概念构建:特性与路径[J]. 理论月刊,2024(2):5-9
    [37] 刘建军,张丹琛.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2):15-27
    [38] 张雷声,韩喜平,肖贵清,等. 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7):4-16
    [39] 苏炳添,程志理,周维方. 苏炳添东京奥运会突破“常理”的训练学反思:苏炳添与程志理的训练学对话录之二[J]. 体育与科学,2021,42(5):1-7
    [40] 过家兴. 运动训练学[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2-3
    [41] 任平. 新时代新思想新境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出场方式[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1):5-13
    [42] 任平. 研究范式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方法论自觉[J]. 南京社会科学,2023(9):1-9
    [43] 钟亚平,吴彰忠,杨桦,等. 数字体育对中国特色体育学“三大体系”构建的创新发展[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6):15-23
    [44] 张贤明,张力伟. 互鉴与对话: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考[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47-155
    [45] 黄欣荣. 复杂性科学的融贯方法论[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1):27-32
    [46] 刘劲杨. 构成与生成:方法论视野下的两种整体论路径[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3(4):81-88
    [47] 黄欣荣.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5:125
    [48] 任平. 论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继承原则[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23-31
    [49] 黄欣荣,曹贤平. 21世纪科学认知的数据转向[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7(11):115-121
    [50] 宋伟. 因果性、决定论与科学规律[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9):25-30
    [51] 苗东升. 从科学转型演化看大数据[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8-55
    [52] 苗东升. 论系统思维(三):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1-5
    [53]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54] 黄欣荣,吴彤. 从简单到复杂:复杂性范式的历史嬗变[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80-85
    [55] 李少丹. 论竞技状态的复杂性[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6):11-14
    [56] 仇乃民,李少丹. 从生成到涌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模式[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5):1-8
    [57] 韩喜平.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必然与路径探索[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9):23-32
    [58] 贝塔朗菲. 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305
    [59] 杜长亮. 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特征的实证演绎:以女子重剑项目为例[J]. 体育科学,2013,33(2):47-60
    [60] 陈小平. 科技助力奥运训练:形势、进展与对策[J]. 体育学研究,2018,1(1):76-82
    [61]

    DE BOSSCHER V,DE KNOP P,VAN BOTTENBURG M,et al.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sports policy factors leading to international sporting success[J].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06,6(2):185-215 doi: 10.1080/16184740600955087

    [62]

    DE WOLF T,HOLVOET T. Emergence versus self-organisation:Different concepts but promising when combined[M]//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Berlin,Heidelberg: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5:1-15

    [63] 杨桦,任海. 我国体育发展新视野:整体思维下的跨界整合[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8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0
  • HTML全文浏览量:  8
  • PDF下载量:  1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5-10
  • 修回日期:  2024-11-15
  • 刊出日期:  2025-05-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