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范式:从系统性到复杂性

仇索, 仇乃民

仇索,仇乃民.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范式:从系统性到复杂性[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10):38-48. DOI: 10.16099/j.sus.2023.02.14.0001
引用本文: 仇索,仇乃民.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范式:从系统性到复杂性[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48(10):38-48. DOI: 10.16099/j.sus.2023.02.14.0001
QIU Suo, QIU Naimin. Research Paradigm of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From Systematicity to Complexit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10): 38-48. DOI: 10.16099/j.sus.2023.02.14.0001
Citation: QIU Suo, QIU Naimin. Research Paradigm of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From Systematicity to Complexity[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4, 48(10): 38-48. DOI: 10.16099/j.sus.2023.02.14.0001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范式:从系统性到复杂性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TY1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仇索(ORCID:0009-0008-6514-0091),男,江苏盐城人,吉首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E-mail:1900462780@qq.com

    通讯作者:

    仇乃民(ORCID:0009-0000-5471-5923),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科学复杂性理论与方法,E-mail:qiunaimin@163.com

  • 中图分类号: G808.12

Research Paradigm of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From Systematicity to Complexity

  • 摘要:

    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中引入复杂性科学与哲学思考,以厘清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的思想本质与特征,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探明新的进路。认为:传统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是一种系统性范式,运动训练分期的基本属性是系统性;运动训练分期既是系统的运动训练,又是运动训练的系统,其模式表现出构成性、线性与确定性等简单性系统特征与局限。然而,运动训练的复杂性既是当代运动训练科学的重要特征,也是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的重要难题。为适应当代运动训练科学发展的需要,提高运动训练的质与量,在运动训练分期中须融入生成性、非线性、随机性等复杂性系统思想与方法,即运动训练分期科学理论研究应走向复杂性范式。

    Abstract:

    Complexity science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research of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cycle) for the purpose of clarifying its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ry to find out a new development path.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is a systematic paradigm, with the systematicity as its basic attribute. Sports training cycle is not only a systematic sports training, but also a system of sports training. Its model shows the limitations of simplicity system including the composition, linearity and certainty, etc. However, the complexity of sports training is both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sports training science and a key issue in the study of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ports training science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quantity,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generating, non-linear, randomness into the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that is, the theory research should move towards the complexity paradigm.

  • 面对当今世界竞技赛场多赛制的深刻变化,运动训练越来越多地出现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例如:如何帮助运动员在全年几十场甚至上百场比赛中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竞技状态形成、保持与消退的生物学机制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帮助青年运动员迅速走向成功?如何帮助明星运动员规避运动损伤风险、延长运动寿命?多种运动能力能否同时进行训练?如何安排多种能力的训练顺序?······然而,现有的运动训练分期模式和方法难以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竞技体育实践需要,亟待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创新。

    最近三四十年,系统科学特别是复杂性科学得到长足发展,对传统科学观念、方法及其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冲击,一些新的理念、理论和方法为人们理解和刻画各类事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笔者借助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及哲学视角,对运动员训练分期理论科学问题研究的本质、方法及其特征进行重新考察与反思,试图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打开一个新的学术视角,探寻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学进路,帮助运动训练专家、教练员与运动员更好地理解、控制与解决当代各种运动训练分期的复杂性问题,丰富运动训练分期科学理论及实践研究。

    运动训练“分期”是认识运动训练的基本途径。“分期”这一术语来自英文单词“period”,指对一个部分或一段时间划分阶段[1]。运动训练分期或周期就是将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划分为专门的时间阶段(period)或时间周期(cycle)的组织过程[2]。即运动训练分期就是为实现一定的运动训练目标,使运动训练过程更为有序、有效,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活动进行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有节奏的一种整体、系统的组织管理形式。因此,运动训练分期的一个基本要义就是要考虑运动训练活动的整体性,调动运动训练要素的功能性,以实现运动训练活动的整体功能。运动训练分期的本质是整体上组织、配置、安排各种运动训练内容(功能),协调各类运动训练关系的运动训练活动,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一种组织管理性过程或组织结构形式。

    一切运动训练分期的本质属性都是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3]。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通过交换物质、能量或信息来实现,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的流。组成系统的各部分联合起来具有整体性和目的性。系统的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的目标,任何成分和要素与整体目标不一致,均可能使系统偏离原来的目标[4]。同时,系统的实质是关系,是一种组织性。苏联学者波格丹诺夫在《组织形态学》中指出,“系统概念同完整性要素、联系、关系、结构等概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系统的特点就是存在着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某种组织性······”[5]。系统科学研究就是一种“关系、组织或结构”的探求,包括他组织理论(如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自组织理论(如耗散结构论、协同学、混沌学),其寻求的是事物组织结构方面的相同的东西和共同特征,关心的是与系统有关的过程的不变的规律性等[6]。因此,系统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为了达到一目的,组织起来的整体,不断有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4]于是,从系统角度而言,运动训练分期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或功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调节竞技状态等),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组织起来的运动训练的有机整体,即运动训练分期既是系统的运动训练活动,又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系统。

    最简单的运动训练过程其实是依靠本能的无组织、无系统的运动训练形式,即运动员根据自身的喜好、感觉或意愿来决定如何进行运动训练—没有具体运动训练组织,不用预先安排。虽然这种没有高度组织化的运动训练系统和方法也有可能培养出一名优秀运动员,但同样是运动员,当他决定参加更高级别竞赛时,往往都会增加其运动训练的组织性与系统性,即运用系统化的运动训练方式代替随心所欲的、无组织的运动训练模式。因为有组织的系统性运动训练模式对运动员达到竞技高峰状态而言非常重要,这种高峰状态不是偶然发生的,而要有系统、有组织地计划与安排。因此,当今世界上很多优秀运动员都有一个有效的运动训练系统。这种有组织的运动训练系统更具广阔的、综合的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就形成一个有效的运动训练分期模式。

    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还是现代运动训练分期性思想[7],其实都源于古今的系统哲学与科学。运动员训练分期思想与实践起源于2 000多年前的古奥运会(公元前776年—公元393年)。如古希腊学者Philosnatus是早期分期训练的创始人之一,其《体操训练手册》中记载,赛前每人要做好10个月的充分训练准备,并提到一种叫“tetra system”的简单训练分期,分为赛前准备阶段和赛后休息阶段[8]。这是运动训练分期的一种小系统(system)哲学理念的体现。它的理论来源与古希腊的系统哲学相关。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论自然界》中曾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德谟克利特从原子论出发,强调系统的要素,肯定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并且他有一本没有流传下来的著作名称就是《宇宙大系统》[9]。20世纪初,欧美运动员在比赛时也采用相似的训练分期模式,但分期训练计划变得更加复杂。如:Pinkala[10]先后提出“延长赛前训练”“阶段性分期”等思想;苏联学者A.H.克列斯托甫尼科夫则提出“全年运动训练分期”的思想,把全年划分为准备期(一般训练、专项训练和教育教学)、基本期(预备、赛前和比赛部分)和过渡期[11]

    20世纪60年代,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L. P. Matveyev)[7]总结和概括以往的运动训练分期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框架,标志着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体系的形成。马特维耶夫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范式主要受到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研究纲领的影响。他深度吸收了一般系统论思想,尽管两者在研究时代、方向、主体、路径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但是两者在存在论、方法论层面具有一致性(表1),这说明传统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一般系统论一样具有普适性意义。马特维耶夫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范式从系统整体的高度对运动训练的组织性(即关系)进行了探索,对竞技运动训练纷繁复杂的世界不断进行分解、再分解,得到竞技状态3个阶段变化的规律。他把运动训练理解为竞技状态3个阶段对应的各个训练时期构成的总和,强调对运动训练过程的一种整体的宏观认识,从运动训练的结构(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和功能(体能、技能、心理等)来协调、组织与控制运动能力的演化过程。如此运动训练就被简化了,从而按此训练的运动员就会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

    表  1  一般系统论与传统运动训练分期论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general system theory and traditional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ttion theory
    系统类别一般系统论传统运动训练分期论
    存在论 基于要素的存在 基于3个阶段的存在
    空间性因果 空间性因果
    平衡、稳态、有序 线性、确定、有序
    等级层次原理 量与强度、一般与专项比例关系
    方法论 “分割”整体 “分割”整体
    由部分到整体 竞技状态3个阶段
    构成整体论 构成训练分期
    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马特维耶夫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从方法论层面开启了世界竞技运动训练由微观到宏观、由零散到系统的新时代。运动训练分期系统理论范式为运用系统的思想和视角研究运动训练分期提供了学理逻辑。一般系统论凝练了运动训练分期的基本思想,有助于理解如何通过系统的要素、关联、功能和组织行为分析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活动,有利于从整体上规划、设计、组织运动训练活动,并在具体技术层面采用明确目标、严格分析、注重定量化和程序化执行的运动训练活动流程,以实现运动训练的整体目标与综合效果。概括而言,这有助于保证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活动与过程的整体性、关联性与动态性有机统一。

    运动训练分期系统理论不仅将原本对运动训练混杂、破碎的认知梳理出一条有条理的逻辑路径,而且成为设计构造、实施和执行运动训练活动的一种有效范式。相较于以往凭本能的、随机的、无序的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系统性分期具有确定、有序且易于控制和掌握等特点,有助于运动员更便捷地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规律,从而达到具有宏观认识和整体控制运动训练过程的目的。因此,马特维耶夫训练分期理论的有效性在其建立后几十年的运动训练实践中被不断证明。

    从系统科学看,系统可分为简单性系统与复杂性系统。20世纪7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发展的影响,系统科学研究(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主要是一类简单性系统。简单性系统是一个模型,即构成性整体,且各部分满足叠加原理,可从所有子系统的运动状态进行叠加,得到系统的运动状态。同时,给定系统的一个初始状态,可准确地预测其未来,没有随机性,只有周而复始的运动,其演化动力主要通过他组织方式等形成[12]

    由于马特维耶夫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深度依赖一般系统论思想与方法,一般系统论赋予的方法论意义与局限也必然反映到其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具体表现为:①竞技能力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能等组成,通过分解各部分(体能、技能、心理能力等)形成运动训练系统分期。②竞技能力系统功能是其各要素的简单加和,竞技能力系统功能的最佳化是一切要素训练的最优化。③竞技能力系统过程(状态)被简单划分为形成、保持与消失3个阶段,而其他过程形式被忽略。④运动训练安排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方式,如训练内容安排由一般训练到专项训练,训练负荷施加是训练强度由小到大、训练量由大到小的线性变化。⑤运动训练的生物学机制符合刺激—恢复—再刺激—再恢复累加的超量恢复原理,这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与他组织的生物适应模式[13-17]

    随着世界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竞技运动逐渐被商业化与职业化,赛事也越来越多,同时,竞技体育竞赛竞争日趋激烈,运动训练水平不断提高与运动成绩日益的极值化致使传统运动训练简单性分期系统理论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①运动训练系统仅被分为单周期、双周期或三周期,其主要目标仅是参加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重大比赛。②长时间地采用相似(线性)的运动训练模式刺激,出现单调式过度性疲劳积累,最终导致运动成绩的下滑或者运动训练“高原现象”。③多种竞技能力同步、加和式训练导致相应的生理反应冲突与矛盾,对竞技能力的提升效果有限,却可能阻碍或抑制其他运动能力的提高,运动训练效应低。④长期单调的线性训练模式容易造成过度训练,致使产生伤病、厌训情绪等,缩短运动员的职业寿命。⑤难以有效控制与形成运动员的多次(>3)运动竞技状态高峰,缺乏参加多站比赛的运动能力。⑥基础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准备的时间过长,致使运动员竞技状态难以被预测与控制[18-19]

    运动训练分期系统的本体复杂性源于运动训练系统的复杂性。运动训练不是简单性系统,而是复杂性系统。运动训练系统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竞技能力系统的复杂性。竞技能力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表2[20]:①竞技能力系统要素的复杂性。竞技能力系统的要素主要有体能、技能、战术、智能、心理等,而各要素又包含各自的不同部分,如体能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协调性等。②竞技能力系统功能的复杂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形成不是各训练要素功能的简单加和,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涌现过程。③竞技能力系统的关系复杂性。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不仅有简单的线性关系(简单的加和),而且还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非线性关系,它们之间或相互促进与生成,或相互协同和抑制等。竞技能力的子能力训练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时无法兼容,如在游泳训练中发现耐力训练和速度训练冲突(表3[21]。④竞技能力系统状态的复杂性。运动竞技状态的形成是运动训练系统分期的理论基石。竞技状态是指竞技能力系统的状况与态势,是竞技能力系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存在方式或表现形态[22]。它不但受到生理、心理、训练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时空、地域、环境、对手、裁判员以及教练员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而,竞技能力系统状态呈现出涌现甚至混沌特征,造成其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⑤竞技能力系统演化的复杂性。竞技能力系统的演化既是他组织行为也是自组织行为,是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对立统一。竞技能力的演化过程存在非同步性,运动训练后不同竞技能力子系统的恢复时间、速度不尽相同,呈现明显的非同步性[23],同时表现出渐变与突变、线性与非线性、确定与随机等复杂性特征。

    表  2  竞技能力系统的复杂性及其特征
    Table  2.  The complex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system
    复杂性复杂性特征
    要素复杂 多变量、多层次、多维性
    功能复杂 整体性、非加和性、涌现性
    关系复杂 非线性、生成性、网络性
    状态复杂 波动性、不稳定性、难预测性
    演化复杂 自组织性、突变性、随机性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竞技能力系统的复杂性关系
    Table  3.  Relationships in the compexity of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system
    训练类型作用
    有氧耐力无氧爆发力无氧肌肉耐力
    基础耐力训练
    阈耐力训练
    超负荷耐力和耐乳酸训练
    产乳酸训练
     注:⇧ 表示提高,⇩表示下降,⇨ 表示稍有或无变化。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复杂性科学研究表明,复杂性是简单性演化而来的,简单的确定性运动和其长时间的演化将会生成其复杂性[24],即运动训练系统本体上的分期性演化会生成运动训练分期的复杂性。运动训练分期变换生发的复杂性主要源于运动训练系统内部的复制性误差、随机性,以及外界环境扰动因素等。总体而言,运动训练系统分期的复杂性生成有以下2条路径。

    (1)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耦合。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实际上,“三”是非线性和复杂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划定牛顿力学适用的第三边界。换言之,从二体到三体,并不仅是多一体的问题,而是彻底发生了质变,从简单的、稳定的系统立即变成了复杂的、混沌的系统,即二体的运动是周期性、简单性、线性的,三体的相互作用则预示着不稳定的、复杂的、混沌的[25]

    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分期系统必然包含多个(3个以上)运动训练分期的子系统,如体能训练分期系统、技能训练分期系统、战术训练分期系统、心理训练分期系统等;各子系统又包含另外的子系统,如体能训练分期系统有速度训练分期系统、力量训练分期系统、耐力训练分期系统等。这些系统或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非线性耦合且生成。在复杂的非线性生成作用下,运动训练系统分期的内在随机性(如竞技能力训练子系统的波动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起作用,这就对运动训练的整体系统施加了一个内在扰动,迫使运动训练系统在分期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复杂性状态。

    (2)运动训练系统的一种整体的有序性迭代。复杂性科学研究表明,迭代是事物产生复杂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分形理论研究表明,分形是一种无穷嵌套自相似结构,可通过简单的几何变换法则的重复或方程迭代产生[26]。混沌理论研究也表明,一个有序运动可以经过倍周期分岔而转变为混沌,所谓“蝴蝶效应”实际上就是通过迭代过程产生的混沌现象[27]。Eigen的“超循环”理论更是从生物大分子角度阐明,生命活动复杂性现象就是通过无机分子“超循环”的涌现方式形成的[28]。所谓超循环,实质上就是一个循环的循环,即一种循环的迭代过程,而循环的循环或循环的迭代实质上就是周期。

    当然,这里的周期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而是生成、演化或进化;这里的循环也并非完全相同,而只能相似。运动训练系统的分期就是由循环作为基本构成单元而组成的,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逐一进行每个训练单元,直到结束。具体怎么定义每个循环(周期),范围就可大可小,其中包含各种循环(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以及循环的循环(年度周期)。因此,运动训练周期实际上就是运动训练系统的一种功能与结构上的循环反复的迭代过程。

    然而,运动训练分期系统内生的复杂性叠加环境的复杂性并交互作用,使得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被消除。运动员的训练一旦展开,各种关系变量、随机事件、偶然影响以及不确定性因素都会伴随产生,并随着运动训练的迭代(周期)次数增加。很小的环境扰动(伤病、年龄、训练环境、旅行、家庭等因素)的偶然性特质会被放大,运动训练复杂性也会随之增加,最终导致运动训练系统分期复杂性行为的产生。

    (1)运动训练各子系统(要素)的训练分期复杂性。如:力量训练的周期包括增肌训练阶段、最大力量训练阶段、爆发力训练阶段、峰值或赛季保持阶段(包括减量阶段)和积极恢复阶段[29];耐力训练的周期有基础有氧训练、有氧-无氧混合训练、速度/功率训练等;而“大运动量、高有氧、低强度”训练模式更适合于技术的完善,而并非体能的提高[30]

    (2)基于运动项目的训练分期复杂性。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运动特征决定了运动训练分期的不同模式,如:田径、举重、游泳等体能类项目采用“长准备期、短竞赛期”的模式;体操、跳水、射击等技能类项目一般采用“较长准备期、较短竞赛期”的模式;球类项目因其运动方式、竞赛方式和赛事频率等原因,大多采用“短准备期、短竞赛期”的联赛或赛季模式等[31]。同时,对于更具体的运动项目而言,如短距离游泳运动员适合内容多变的训练模式,而中、长距离游泳运动员适合更长时间的大周期计划等。

    (3)基于运动员个体不同特征的训练分期复杂性。由于个人能力和限制因素,如有的运动员力量强,有的运动员速度快、耐力弱,有的运动员则耐力好、力量弱等,以及训练目标、可供训练的时间、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与习惯、比赛经验等因素的变化与影响等的复杂性,没有一个适合所有运动员的训练分期模式,即当考虑所有因素并将其反映在训练模式中时,这样的训练模式对其他运动员来说就变得不适用了。总之,运动训练分期模式必须适合个体的需要。

    (4)基于不同赛事、竞赛规则的训练分期复杂性。20世纪末以来,世界竞技体育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发生了深刻变革。奥运会、各竞技项目世锦赛或世界杯与职业体育两大系统赛事逐渐融合。运动员全年都需要频繁地参加不同级别竞赛,要求赛前竞技状态多次的快速形成,同时许多项目要求全年参赛并取得佳绩。这些赛事频率、不同竞赛要求导致运动员训练分期的复杂性问题。

    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理论是运动训练分期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根据Weaver[32]提出的系统的组织性和复杂性分类方法,运动训练系统可分为四大类,即无组织运动训练简单系统、有组织运动训练简单系统、无组织运动训练复杂系统、有组织运动训练复杂系统(图1)。传统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有组织运动训练简单系统(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分期理论),而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理论主要研究有组织运动训练复杂系统。

    图  1  运动训练分期系统的分类
    Figure  1.  Classification of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system

    在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研究过程中应将运动训练的“复杂性”置于优先地位。运动训练系统是复杂性系统,其不稳定性、变动性、随机性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常态。如果不断寻求秩序,可能得到的不过是一种表面的秩序;遵循运动训练中的不稳定性、非线性、偶然性,反而能够真正把握运动训练的秩序。人为压制、消灭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非线性、波动性、偶然性、随机性等,不仅会让运动训练系统变得极其脆弱,同时也关闭了外部环境系统向我们传递相关信息的通道。所有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随机性)的本质就是在传递各种各样的相关信息,忽视它们,人为制造稳定性、有序性表象的情况十分危险。即使原本应在运动训练分期过程中暴露出的风险可能消失,运动员的整体竞技状态看起来非常好,实际情况也可能恰恰相反,所有看似消失的风险已经从“显性”转变成“隐性”且不断积累,直至最后可能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出现“崩盘”现象(“克拉克现象”、运动伤病、过度训练等)。

    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理论研究旨在从复杂性科学层面揭示“运动训练分期”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复杂系统生成的规律、演化机制与训练方法等。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研究需要运用复杂性思维与方式,主要包含4个环节,具体逻辑框架见图2

    图  2  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研究的逻辑框架
    Figure  2.  The 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sports training complexity periodicity

    (1)构建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理论范式 。①提出复杂性分期理念,分为哲学、思维方式和科学观3个层次。②确定复杂性分期模式。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模式是运动训练复杂系统在空间或时间或时间与空间的特定组合上重复出现的结构形式,是运动训练系统相互关系的总和。③描述复杂性分期过程。运动训练分期过程主要关注的是运动训练时间的延续性与动态性,主张根据运动能力各要素及其在训练过程中的生成关系划分具体的分期过程。

    (2)考察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系统。①系统组分。依据“生成性原理”考察个体的第一个运动能力的训练、生成和恢复时间,以及依次的第二、第三······第n个运动能力。②系统结构。运动训练分期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各运动能力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总和,它构成了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或结合方式,通常呈现为一定形式的组织整体。③系统功能。运动训练分期系统的功能是指在系统与环境的输入和输出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性、能力和作用的总称(如速度、耐力、力量、技能、心理等)。④运行环境。运动训练分期系统运行环境的各种变化都会对系统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系统的形态与演化机理往往就是系统自身结构与环境共同作用和相互耦合的结果,因此,如果把运动训练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切割开,就无法完整地认识和分析运动训练分期系统。

    (3)揭示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规律。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强调运动训练系统结构与微观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在运动训练系统层面产生的涌现性,注重运动训练系统进化的动因在于微观层面,微观层面的行为体必须不断地做出适应外部环境等生成整体论特性,即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揭示竞技能力整体涌现生成(运动成绩)产生的动力学机制。同时,要对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中训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和涌现生成等复杂演化过程表现出的运动训练的空间、时间样态的多种复杂性状,如分形、混沌、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突变等进行探究,以求揭示隐藏在背后的共同规律。

    (4)提出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方法。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方法是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分期原则、生成方法、训练方法和适时调控方式等。由于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方法研究内容较多,本文仅对其主要部分(概念)进行简单阐释,具体内容在以后的研究中再进一步深入。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原则主要包括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原则、普遍和个性化相结合原则、他组织与自组织相结合原则、周期与非周期相结合原则等。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生成方法有涌现生成方法、复杂适应方法、临界自组织方法等。运动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计算机模拟方法、人工智能辅助方法、大数据科学方法和复杂网络方法等。运动训练分期适时调控方法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外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正反反馈、主动适应、协调机制等(如赛前减量)。

    世界上任何一个实体都存在于一定关系中,即实体是关系的产物,实体与关系是相互统一的,如原子是原子核与电子相互作用的产物,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等。复杂性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门关于“关系”的学科,它的目的是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5]。复杂性科学实现了从传统的物理“实体”研究到“关系”研究的转移。传统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研究主要针对竞技能力的不同实体(功能),或力量,或速度,或耐力(无氧、有氧),或技能与心理等,然后再进行简单性叠加与累积,缺少对竞技能力要素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然而,虽然竞技能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大小、优劣、强弱、有用无用之分,且其相互关系是相对的、变化的。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各要素在整体中的价值与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的有效配合,而不是部分或局部最佳。

    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研究不仅要对功能或实体进行简单性阐释,更应深入考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实体与关系相统一的新的运动训练分期模式。目前,部分理论模式(表4)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如板块周期训练理论[18-19],主要根据不同竞技能力的时间、功能及其之间的协同关系,注重它们之间相互兼容的组合方式,有序列地安排与发展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再如运动训练“整合分期”理论也是一种实体与关系分期的新模式,即主要依据不同运动能力和影响因素及其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实施和计划的分期形式[33]

    表  4  运动训练分期不同理论模式的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heoretical models for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类别一般分期模式板块分期模式整合分期模式
    系统论基础 一般系统 简单控制系统 复杂适应系统
    应激理论基础 以反应模型为主 以刺激模型为主 集刺激、过程、反应的全过程模型于一体
    应激源 训练 训练 训练 、心理、膳食营养
    分期特点 1~3个高峰、突出大周期,然后逐层嵌套(奥运周期、年度周期、中周期、小周期) 多个高峰、突出小周期(2~3周的板块周期,6~10周的板块训练阶段) 根据训练目标、成绩目标灵活划分
    能力发展 多种动作能力混合发展 1~2个运动能力集中发展 依据客观训练目标以及发展能力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灵活设计
    负荷特点 训练强度递增同时训练量递减的全面训练刺激 大强度集中负荷训练刺激 依据训练目标、训练营养心理的平衡发展需要、恢复适应速度等灵活设计负荷强度与量度
    训练适应 长期训练适应最优化;反馈性恢复与适应,根据训练反应采取心理、营养等策略促进恢复与适应 短期训练适应最优化;反馈性恢复与适应,根据训练刺激与反应采取心理、营养等策略被动促进恢复与适应 在心理、营养训练各系统平衡、协同和发展基础上,兼顾短、长期恢复与适应;前馈性恢复与适应,在全程性主动促进恢复与适应、促进自组织与自适应/心理方面,强调基于已有经验的训练可预测性和可控性;在营养方面突出训练前的营养策略
    应用对象 一般水平运动员、速度型与爆发型(如短距离跑、跳跃、投掷)高水平运动员 高水平运动员 所有运动员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贝塔朗菲[34]说:“我们面对着整体,有组织化、多因素和多过程的相互作用,各种系统(随便你选用哪种词句来表达)等情况,它们在本质上是非加法的。”复杂性科学研究认为,一切现实的关系本质上都是非线性关系,线性只是一种特例[25]

    传统运动训练系统分期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线性过程(线性关系),是一种线性组织模式(图3左),即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强调运动训练内容从一般到专项,训练量由大到小,训练强度由小到大,对运动技术训练是一种简单的完全复制。然而,运动训练系统不是简单的线性系统,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非线性是其基本属性,竞技能力系统要素之间有时起促进作用,有时可能起制约作用,并形成了平衡、补偿、协同、放大或相关、失衡、崩溃、跃迁等非线性关系[35]

    图  3  运动训练分期的线性(左)与非线性(右)模式
    Figure  3.  Linear (left) and nonlinear patterns (right) of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1988年,Poliquin[36]提出运动训练系统的非线性分期模式,即在运动训练中会将不同的训练内容排列组合,以尽可能多地覆盖不同的训练方向,让运动训练过程自然地充满变化(图3右)。目前这种非线性训练分期模式已运用于力量训练等,主要形式有周内、周间与双周非线性训练分期模式(在赛前减量模式中也有所应用[37])。

    有研究[38-40]认为,非线性训练分期方式对于运动能力发展的效率和效果要优于线性周期。这主要由于运动训练非线性周期模式的安排形式灵活,易于变换,训练效率高,能有效避免运动员过早出现条件抑制与过度训练,但也可能有其适用的范围,如较适用于技术主导类体能要素,且赛季较长、比赛较多的运动项目等。总之,从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理论视角看,运动训练分期方式不仅是一种线性组织形式,更应趋向一种非线性组织方式,是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的过程。

    对于任何体育运动而言,运动员都需要发展多种竞技能力。然而,问题是多种能力能否同时安排训练,或者在一个阶段安排多种能力训练的次序是怎么样的。传统运动训练系统分期方式是一种将多种竞技能力进行“混合加和”的训练模式。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运动训练分期构成性模式的理念,即竞技能力是由各要素构成的,竞技能力就是各个相关要素(子能力)的简单集合,机体可以获得不同竞技能力的同步训练刺激的综合适应,其优点在于使得运动训练更加多样化、更有吸引力和更为生动。然而,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是简单构成性系统和复杂生成性系统的辩证统一。竞技能力各要素(子能力)之间不是简单的构成关系,而是复杂的生成关系,如速度与力量训练生成爆发力、力量与耐力训练生成肌肉耐力、速度与耐力训练生成无氧耐力,甚至有些竞技能力之间经常发生抵触、制约,使得竞技能力的形成与生理反应相悖(图4[41]。因此,运动训练分期方式不仅需要一种构成性模式,而且需要一种生成性模式。对于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生成模式而言,主要把握竞技能力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生成维度,要处理好竞技能力要素之间生成的复杂性问题,如竞技能力生成的多样性、不稳定性、涌现性、非线性的进化过程,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注重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与微观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系统层面产生的涌现性。

    图  4  运动训练复杂系统的生成作用
    Figure  4.  The generative role of sports training complex systems

    复杂系统是处于混沌的边缘系统,复杂性诞生于混沌的边缘[42]。所谓混沌,是指确定性系统的随机性,它不是简单的无序,而是一种高级性有序,是有序中包含无序、无序中包含有序[12]。于是,复杂性系统的演化兼具两边的边缘性质,表现出极其丰富的二重性,如既是确定性的又是随机性的,既是稳定的又是不稳定的,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既是可计算的又是不可计算的,既是可预测的又是不可预测的,既是可控制的又是不可控制的。因此,对于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系统来说,需要在周期性运动训练中融入随机性与可变性形式,即一种运动训练分期的混沌模式。

    2007年,Smith[43]提出了运动训练分期的混沌理论(Chaos Theory),认为运动是随机的,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是无法预测的。唯一的希望是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潜力,并以最佳水平的力量、速度、灵敏性、耐力的随机性和特定运动技能来获得积极的结果,即不但需要运动训练的周期性(有序)模式还需要非周期性(随机性)模式。其中,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即通过周期不断加倍的分叉而转化为非周期性运动,而非周期性运动必然还要回归至周期性运动。

    进一步而言,在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过程中,运动训练的安排应使有序性与无序性相互缠绕,既要遵循周期性训练又要引入非周期性训练。当然,这种非周期性也不是完全的非周期,而是内部具有更精细的周期性结构(即更高一级的周期形式)。运动训练的非周期性虽然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序列,但在更微观的层面,其结构具有自相似性,即仍然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需要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和寻找[44]

    运动训练复杂分期研究是基于复杂系统思维与方式,通过复杂系统与运动训练分期融合而形成的新领域。运动训练复杂分期将成为世界竞技运动新发展阶段越来越重要的一类新的思维、实践与研究范式。运动训练分期的属性已呈现从系统性到复杂性的演化趋势,即运动训练分期科学研究不仅要研究组织性简单运动训练系统,还要研究组织性复杂运动训练系统。运动训练组织性复杂分期系统是复杂生成性系统。运动训练分期系统的复杂性生成指的是:①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子系统各自运行的周期有所不同;②运动训练系统内部组元或者组元之间,以及内部组元与系统外部因素之间存在时变的关联、反馈等非线性作用关系;③这些作用关系可能还受到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影响;④运动训练分期系统还有自身的演化复杂性,不仅表现为系统状态的跃迁,而且会出现对系统而言相反的效用。

    面对运动训练分期系统的复杂性,应以运动训练系统所表现的复杂性作为其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融入一种复杂性思维与方法,即运动训练系统分期的复杂性思想应具有丰富的内涵,更多地强调运动员训练的复杂性一面。诚然,构建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理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将其修正、完善、拓展和提升更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系统是一个含义广泛、深远的概念,它与时空、地域、实践类型、环境、文化、规则、个性、赛事等紧密关联,且受到主体观察问题的视角、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水平等影响。在此意义上而言,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理论的学术研究必然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

    作者贡献声明:
    仇索:梳理文献,查找数据,撰写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仇乃民:设计论文框架,把握研究思路,修改论文。
  • 图  1   运动训练分期系统的分类

    Figure  1.   Classification of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system

    图  2   运动训练复杂性分期研究的逻辑框架

    Figure  2.   The 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sports training complexity periodicity

    图  3   运动训练分期的线性(左)与非线性(右)模式

    Figure  3.   Linear (left) and nonlinear patterns (right) of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图  4   运动训练复杂系统的生成作用

    Figure  4.   The generative role of sports training complex systems

    表  1   一般系统论与传统运动训练分期论的比较

    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general system theory and traditional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ttion theory

    系统类别一般系统论传统运动训练分期论
    存在论 基于要素的存在 基于3个阶段的存在
    空间性因果 空间性因果
    平衡、稳态、有序 线性、确定、有序
    等级层次原理 量与强度、一般与专项比例关系
    方法论 “分割”整体 “分割”整体
    由部分到整体 竞技状态3个阶段
    构成整体论 构成训练分期
    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竞技能力系统的复杂性及其特征

    Table  2   The complex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system

    复杂性复杂性特征
    要素复杂 多变量、多层次、多维性
    功能复杂 整体性、非加和性、涌现性
    关系复杂 非线性、生成性、网络性
    状态复杂 波动性、不稳定性、难预测性
    演化复杂 自组织性、突变性、随机性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竞技能力系统的复杂性关系

    Table  3   Relationships in the compexity of th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system

    训练类型作用
    有氧耐力无氧爆发力无氧肌肉耐力
    基础耐力训练
    阈耐力训练
    超负荷耐力和耐乳酸训练
    产乳酸训练
     注:⇧ 表示提高,⇩表示下降,⇨ 表示稍有或无变化。
    下载: 导出CSV

    表  4   运动训练分期不同理论模式的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heoretical models for sports training periodization

    类别一般分期模式板块分期模式整合分期模式
    系统论基础 一般系统 简单控制系统 复杂适应系统
    应激理论基础 以反应模型为主 以刺激模型为主 集刺激、过程、反应的全过程模型于一体
    应激源 训练 训练 训练 、心理、膳食营养
    分期特点 1~3个高峰、突出大周期,然后逐层嵌套(奥运周期、年度周期、中周期、小周期) 多个高峰、突出小周期(2~3周的板块周期,6~10周的板块训练阶段) 根据训练目标、成绩目标灵活划分
    能力发展 多种动作能力混合发展 1~2个运动能力集中发展 依据客观训练目标以及发展能力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灵活设计
    负荷特点 训练强度递增同时训练量递减的全面训练刺激 大强度集中负荷训练刺激 依据训练目标、训练营养心理的平衡发展需要、恢复适应速度等灵活设计负荷强度与量度
    训练适应 长期训练适应最优化;反馈性恢复与适应,根据训练反应采取心理、营养等策略促进恢复与适应 短期训练适应最优化;反馈性恢复与适应,根据训练刺激与反应采取心理、营养等策略被动促进恢复与适应 在心理、营养训练各系统平衡、协同和发展基础上,兼顾短、长期恢复与适应;前馈性恢复与适应,在全程性主动促进恢复与适应、促进自组织与自适应/心理方面,强调基于已有经验的训练可预测性和可控性;在营养方面突出训练前的营养策略
    应用对象 一般水平运动员、速度型与爆发型(如短距离跑、跳跃、投掷)高水平运动员 高水平运动员 所有运动员
    下载: 导出CSV
  • [1]

    BOMPA T O, HAFF G G. Period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9: 99

    [2]

    BOMPA T O, BUZZICHELLI C. Period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M]. 6th ed. New York: Human Kinetics, 2017: 102

    [3] 钱学森. 创建系统学[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5
    [4] 王志康. 社会的系统性、复杂性与和谐性[C]//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007: 69-73
    [5] 费罗洛夫. 哲学词典[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9: 245
    [6] 高剑平,邹华锋. “关系” 实在:系统科学的本体论根基[J]. 学术论坛,2008,31(12):16-18
    [7]

    MATVEEV L P. Das Problem der Periodisierung des sportlichen Trainings[M]. Moskau: Fizkultura i Sport, 1964: 25

    [8]

    SWEET W E. Sport and recreation in ancient Greece: A sourcebook with translation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36

    [9]

    GALEN, GREEN R M. A translation of Galen's Hygiene: De sanitate tuenda[M].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1951: 53-54

    [10]

    PINKALA L. Athletics muilick[M]. New York: Praeger, 1930: 31

    [11] 高大安. 体育译文[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8: 1-37
    [12] 许国志. 系统科学[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204
    [13] 陈小平. 运动训练长期计划模式的发展:从经典训练分期理论到 “板块” 训练分期理论[J]. 体育科学,2016,36(2):3-13
    [14] 胡海旭,佟岗,刘文武,等. 板块周期“叫板”马氏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基于科学史的释疑与讨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3):50-55
    [15]

    MARTIN D, CARL K, LEHNERTZ K. Handbuch trainingslehre[M]. Schorndorl: Verlag Karl Holmann, 1993: 247

    [16]

    VERCHOSCHANSKIJ J V. Der langlristig verzogerte trainingseffekt durch konzentriertes krafttraining[J]. Leistungssport,1984,14(3):41-42

    [17]

    ISSURIN V, KAVERIN V.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nnual preparation cycle in canoe kayak paddling [M]// SAMSONOV E B, KAVERIN V F. Grebnoj sport: Rowing, canoeing, kayaking. Moscow: FIS Publisher, 1985: 25-29

    [18]

    VERKHOSHANSKY Y. The end of sports training at elite level[J]. New Studies in Athletics,1999,14(2):47-55

    [19]

    ISSURIN V. A modern approach to high-performance training: The block composition concept[M]// BLUMENSTEIN B, LIDOR R, TENENBAUM G. Physiological of sport training. Oxford: Meyer & Meyer Sport Ltd, 2007: 216-234

    [20] 仇乃民,李少丹. 复杂性思维视域中的运动训练科学研究:反思与重构[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6):513-518
    [21] 马格利索. 游得最快 (Swimming Fastest):第17章大周期计划[J]. 迟爱光,译. 游泳季刊,2011(1):7-21
    [22] 仇乃民. 系统观: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新视角[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136-140
    [23] 冯美云. 运动生物化学[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22-223
    [24] 吴彤. “复杂性”研究的若干哲学问题[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1):6-10
    [25] 黄欣荣. 复杂性科学与哲学[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301-302
    [26]

    MANDELBROT B B. Fractals: Form, chance and dimension[M].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1977: 56

    [27] 洛伦兹. 混沌的本质[M]. 刘式达, 译.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7: 61
    [28] 舒斯特尔. 超循环论[M]. 曾国屏, 沈小峰,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45
    [29]

    STONE M H, STONE M, SANDS W A.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resistance training[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7: 259-286

    [30]

    JURIMĀE J,JURIMĀE T,PURGE P. Plasma testosterone and cortisol responses to prolonged sculling in male competitive rower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1,19(11):893-898 doi: 10.1080/026404101753113840

    [31] 资薇,熊焰,于洪军,等. 训练分期理论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J]. 体育学研究,2019(1):69-80
    [32]

    WEAVER W. Science and complexity[J]. American Scientist,1948,36:536

    [33]

    BOMPA T O, BLUMENSTEIN B, HOFFMANN J, et al. Integrated in sports training & athletic development: Combining training methodology, sports psychology, and nutrition to optimize performance[M]. UK: Meyer & Meyer Sports, 2019: 118

    [34] 贝塔朗菲. 开放系统的模型[J]. 哲学译丛,1983(2):31-38
    [35] 仇乃民,李少丹,马思远. 非线性范式: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新范式[J]. 体育学刊,2011,18(6):108-112
    [36]

    POLIQUIN C. Football:Five steps to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your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J]. National Strength &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Journal,1988,10(3):34

    [37]

    MUJIKA I,PADILLA S. Scientific bases for precompetition tapering strategies[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3,35(7):1182-1187

    [38]

    BAKER D,WILSON G,CARLYON R. The effect on strength of manipulating volume and intensity[J].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1994,8(4):235

    [39]

    RHEA M R,BALL S D,PHILLIPS W T,et al. A comparison of linear and daily undulating periodized programs with equated volume and intensity for strength[J].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2,16(2):250-255

    [40]

    BUFORD T W,ROSSI S J,SMITH D B,et al. A comparison of models during nine weeks with equated volume and intensity for strength[J].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7,21(4):1245

    [41]

    FRIEL J. The cyclist's training bible: The world's most comprehensive training guide[M]. Boulder, CO: VeloPress, 1996: 89

    [42] 沃尔德罗普. 复杂: 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M]. 陈玲,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89
    [43]

    SMITH J, CSCS. Chaos Theory[EB/OL]. [2023-01-20].https://www.dieselcrew.com/chaos-training-manual/articles/ChaosTheory.pdf

    [44] 仇乃民. 竞技能力系统训练的复杂性解读:秩序与混沌的对立统一[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1):57-62
图(4)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9
  • HTML全文浏览量:  53
  • PDF下载量:  4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2-13
  • 修回日期:  2023-05-2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5-14
  • 刊出日期:  2024-10-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