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变动趋势基于“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的预测

王富百慧, 王梅, 吴蓓蕾, 张现苓, 杨凡

王富百慧,王梅,吴蓓蕾,等.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变动趋势——基于“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的预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6):10-20. DOI: 10.16099/j.sus.2021.07.14.0001
引用本文: 王富百慧,王梅,吴蓓蕾,等.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变动趋势——基于“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的预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6):10-20. DOI: 10.16099/j.sus.2021.07.14.0001
WANG-FU baihui, WANG Mei, WU Beilei, ZHANG Xianling, YANG Fan. Trend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Medium and Long Ter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2, 46(6): 10-20. DOI: 10.16099/j.sus.2021.07.14.0001
Citation: WANG-FU baihui, WANG Mei, WU Beilei, ZHANG Xianling, YANG Fan. Trend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Prediction Based o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Medium and Long Ter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2, 46(6): 10-20. DOI: 10.16099/j.sus.2021.07.14.0001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变动趋势——基于“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的预测

基金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基本19-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17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富百慧(ORCID:0000-0002-8156-891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健康社会学、公共政策与健康管理,E-mail:wangfubaihui@ciss.cn

    通讯作者:

    杨凡(ORCID:0000-0003-1109-2433),女,浙江兰溪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口与健康、人口政策,E-mail:yangfand@ruc.edu.cn

  • 中图分类号: G806

Trend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Prediction Based o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Medium and Long Term Development

  • 摘要:

    基于201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和2016年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通过人口预测方法对中国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群体的规模、结构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发现:2020—205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在规模上整体呈现先升后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按照总和生育率设定高、中、低3个人口预测方案,预计到205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人口数量分别约为1.68亿、1.39亿和1.21亿。青少年体育赛事、体育组织、参与项目、活动场所以及健身指导的需求也随着规模变动而发生改变,总体呈现短期内小幅度增长、中长期内持续缩减的发展趋势。提出:深化落实体教融合政策,应在制定我国青少年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时,着重考察儿童青少年人口变动趋势,并及时把握新形势下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变化的新趋势、新需求和新问题。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2019 population sample survey and the 2016 surve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hysical activities, the population prediction method is used to predict the scale,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regularly participated in physical exerci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20 to 2050, the population siz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gularly for physical exercises will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and finally gradually stabilize. It is estimated that by 2050,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regularly tak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will be about 168 million, 139 million and 121 million according to the three population prediction schemes of high, medium and low total fertility rates. The demands for junior sports events, activity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events, sport venues and fitness guidance will also change with the change of scale, showing a general trend of small increase in the short term and continuous decrease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To deep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 and educat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popula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and the new trends, needs and problems of the chang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hysical activ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hould be grasped when formulating the 14th Five-Year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a's youth sports and the Long-Range Objectives Through the Year 2035.

  • “少年强则国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心青少年体育工作。近年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指导性文件[1]。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为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起点上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发展青少年体育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规模和结构将在今后几十年间发生剧烈变化,人口老龄化增速加快,0~14岁儿童青少年人口比例将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根据预测,在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下,我国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将在2022年左右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到2030年,此后20年儿童青少年人口比例将维持在15%左右[3-4]。结合这一时期的人口变化特点对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趋势进行前瞻性预测分析,将有助于全面掌握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态势、科学研判工作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和部署工作重点,对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口预测是对未来人口变动趋势的一种模拟,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进行适时调整和校正,预测结果主要反映可预见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人口变动的整体趋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口预测结果的应用价值在于对未来人口变动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可靠性研判,其精确度取决于在预测过程中对影响因素的可控程度[5]。通常而言,科学预测的目的是及时把握在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对精确度不做过高要求。

    预测方法应用于体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领域,如用于运动员成绩预测、团体总分预测等,而在更广泛的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层面较少应用,仅有少量研究涉及体育人口的预测:在实证层面,黄谦等[6]运用Logit变换体系和人口预测模型预测陕西省未来人口及体育人口的变动趋势;也有研究从理论角度探究体育人口增长预测模型,如刘望[7]提出BP神经网络体育人口增长预测模型,通过11个体育人口测度指标确定体育人口总数。可见,目前我国将人口预测与体育活动参与趋势相结合的研究尚存一定空白,尽管有研究对预测方法、模型做出了理论探讨,但少有实证性研究,也缺乏将体育人口与体育场地、设施、项目等建设需要相联系的预测结果,因此无法从研究中获得更深刻、切实的政策启示。同时,总人口内部不同年龄段群体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相应的体育建设需求也有所不同,而已有研究往往仅关注整体体育人口的变动,缺乏群体聚焦性,难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参考。此外,已有研究多基于省、市等局部地区范围内的数据,缺乏具有全国性数据基础的研究。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队列要素人口预测法与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抽样调查结果相结合,利用201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和2016年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在充分考虑政策调整因素影响的基础上,聚焦于6~19岁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预测2020—2050年全国范围内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规模及其结构变动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体育项目、组织、场地等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供需结合的角度将人口预测结果与青少年体育参与、课内外青少年体育发展建设等相联系,填补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扩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期为我国制定青少年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等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实证依据。

    本文利用国际通用的人口预测方法——队列要素法,通过Spectrum 5人口预测软件进行预测,将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分年龄、性别人口数据——201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作为预测的基础数据,计算得到2020—2050年6~19岁儿童青少年人口变动趋势。2019年全国人口总量为141008万人,年龄、性别结构如图1所示。

    图  1  2019年全国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
    Figure  1.  National population gender and age pyramid in 2019

    依据国际人口发展规律和我国生育率变动趋势,按照年生育水平参数由低到高分别设置低、中、高3个预测方案:在低方案下,总和生育率在2020年为1.324 1,此后至2050年保持在1.30上下随机波动,波动幅度设定为[−0.05,0.05];在中方案下,受“三孩政策”调整等影响,假定到2030年总和生育率将缓慢回升至1.50,此后至2050年保持在1.50上下随机波动,波动幅度设定为[−0.05,0.05];高方案为未来人口变动的上限,因此总和生育率设定得较高,至2030年上升至1.80,此后至2050年保持在1.80上下随机波动,波动幅度设定为[−0.05,0.05]。通过3个方案可以看到生育水平高低对人口趋势的影响。之后按照抽样比计算得出全国总人口的分年龄、性别人口数。联合国从2014年开始在《世界人口展望》中使用2种预测方法,一种是常规分要素人口预测法,另一种是贝叶斯概率预测法[8],均对总和生育率设定高、中、低3个不同方案,每个方案下总和生育率的波动范围不大,尤其是引用较多的中方案。例如,在常规预测和概率预测中,中方案下对中国2020—2050年总和生育率的设定均为1.70~1.75[9]。基于国内学者对我国生育水平的研究结论[10-11]以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结果,在设定总和生育率水平高低时更多地参照了我国实际情况,每个方案下总和生育率也存在一定范围的波动,但波动较小,不会对各方案下人口变动趋势产生方向性影响。

    预测期间的生育模式使用的是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年龄别生育率,经过调整计算得到分年龄、胎次生育率。参考Jiang等[12]的研究,2019年出生性别比约为110.3;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出生性别比约为111.3。在我国生育政策调整作用下,生育观念逐渐转变,男孩偏好将进一步弱化,假定出生性别比自2020年逐年下降0.5,达到正常水平105后保持不变。本文使用寇尔-德曼西区模型生命表计算死亡模式,选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全国分性别平均预期寿命,按照联合国人口预测使用的预期寿命中速模式(medium pace)计算预测期间各年的分性别平均预期寿命[4]。本次预测不考虑国际迁移的影响。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基于2016年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进一步测算2020—2050年6~19岁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和结构。该项调查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实施,旨在了解我国6~19岁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样本量为46970人。

    我国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定义为“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持续时间30 min及以上,达到中等及以上运动强度”[13]。根据2016年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计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总体比例,公式为:

    $$ P = \frac{{\displaystyle\sum\limits_{{{i}} = 1}^6 {{P_i} \cdot {x_i}} }}{{\displaystyle\sum\limits_{i = 1}^6 {{x_i}} }} $$ (1)

    其中,P为6~19岁儿童青少年总体锻炼比例,Pi为分年龄、性别的儿童青少年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xi为分年龄、性别的儿童青少年预测人数。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对以下几个预测参数进行设定。

    S型曲线或Logistic增长曲线模式对于体育发展规律的预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14]。由于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增长存在极限值,且Logistic增长符合政策助推下该比例的发展规律,选择Logistic增长曲线对比例增长值进行拟合,函数的计算公式为:

    $$ P = \frac{L}{{1 + {{\rm{e}}^{a + bt}}}} $$ (2)

    其中,t为时间,P是时间为t时6~19岁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L为儿童青少年总体锻炼比例的最大极限值,a、b为相关参数。

    根据我国学校体育课设置要求和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15],理想状态下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可达到100%,作为预测曲线的极限值。2016年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19岁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约为65.26%,将其作为预测曲线的第1个基准点。根据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16]提出的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17]显示,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3.9%(含儿童青少年) 2。通过计算可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比例约为总人口的1.925倍,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目标推算,2035年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应为86.63%,将其作为预测曲线的第2个基准点。根据2个基准点以及设定最大极限值L为100%,在Logistic增长曲线下拟合得到2020—2050年我国6~19岁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如图2所示。

    图  2  2020—2050年我国6~19岁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Figure  2.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aged 6 to 19 who regularly tak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根据2016年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数据,计算分年龄、性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表1),设定2种预测方案进行对照:①固定比值法,固定分年龄、性别的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之间的比值不变;②固定差值法,固定分年龄、性别的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锻炼比例之间的差值不变。2种方案下,以6~10岁组男孩为基准的分年龄、性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的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

    表  1  2016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分年龄、性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
    Table  1.  Percentag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gularly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by age and gender in China in 2016 %
    年龄组
    6~10岁 64.15 63.01
    11~15岁 71.35 67.91
    16~19岁 64.21 54.6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  2016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分年龄、性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的关系
    Table  2.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ercentage of children in different age and gender groups regularly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in 2016
    年龄组固定比值固定差值
    6~10岁 1.00 0.98 0.00 −0.01
    11~15岁 1.11 1.06 0.07 0.04
    16~19岁 1.00 0.85 0.00 −0.1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通过固定比值法和固定差值法得到低、中、高3个人口预测方案的部分计算结果(表3),结合预测结果描述分析2020—2050年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和结构变动趋势。

    表  3  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预测
    Table  3.  Forecast of the scal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regulate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万人
    预测方案 年份6~10岁 11~15岁 16~19岁
    固定比值法 低方案 2020 2963.07 2491.10 3277.66 2619.67 2181.59 1565.89
    2035 2224.62 2032.00 2925.04 2531.80 2972.49 2232.59
    2050 2131.34 1997.79 2466.88 2241.65 1779.64 1441.91
    中方案 2020 2963.07 2491.10 3277.66 2619.67 2181.59 1565.89
    2035 2487.52 2272.24 3032.86 2625.51 2970.30 2230.94
    2050 2476.30 2321.13 2864.19 2602.69 2031.24 1645.79
    高方案 2020 2963.07 2491.10 3277.66 2619.67 2181.59 1565.89
    2035 2844.18 2598.42 3160.03 2736.06 2968.14 2229.32
    2050 3030.66 2840.75 3392.63 3082.88 2467.26 1998.96
    固定差值法 低方案 2020 2965.78 2497.28 3251.99 2609.49 2183.40 1591.05
    2035 2225.04 2041.91 2849.10 2495.96 2972.33 2334.20
    2050 2136.20 2013.87 2393.19 2207.22 1783.17 1525.56
    中方案 2020 2965.78 2497.28 3251.99 2609.49 2183.40 1591.05
    2035 2488.46 2283.74 2954.81 2588.88 2970.71 2332.77
    2050 2482.25 2340.08 2779.02 2563.04 2035.51 1741.43
    高方案 2020 2965.78 2497.28 3251.99 2609.49 2183.40 1591.05
    2035 2845.79 2612.04 3079.40 2698.46 2969.11 2331.35
    2050 3037.22 2863.29 3290.86 3035.15 2471.87 2114.7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预测结果显示,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直至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 3。在低、中、高3个预测方案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都将在2027年左右迎来峰值,峰值人口规模约为1.71亿人。此后,锻炼规模将出现持续下降,下降速度存在差异。低方案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到2045年稳定在1.2亿人左右;中方案预计到2040年稳定在1.4亿人左右;高方案则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到2040年规模约为1.6亿人,此后出现小幅度回升,到2050年达到1.68亿人的规模水平。见图3

    图  3  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变动趋势
    Figure  3.  Trends of the scal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regular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分析锻炼规模呈现上述变动趋势的主要原因发现:①人口预测得到的6~19岁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在前期始终保持小幅上升。同时,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目标,设定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逐年增长,因此,在2020—2027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规模呈现增长趋势。②之后随着出生人口规模逐渐缩减,儿童青少年的人口规模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在不同总和生育率方案下人口规模缩减的速度不同,总和生育率越高,缩减速度越慢;尽管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儿童青少年总人口规模不断下降,最终导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也持续下降。③在低、中方案下,2040年后儿童青少年总人口规模继续减少,但缩减的速度下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仍保持缓慢增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将在这一阶段保持稳定;在高方案下,2040年后儿童青少年的总人口规模趋于稳定,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仍在上升,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呈现一定幅度的回升趋势。

    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结构变动趋势如图4所示。从人口结构看 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性别变动趋势一致,男孩参与程度高于女孩。但年龄结构呈现较大差异,各年龄组出现峰值时间和峰值之后的变动趋势略有不同,6~10岁、11~15岁和16~19岁3个年龄组出现峰值的时间分别在2024年、2029年和2033年前后。其中:6~10岁、11~15岁年龄组在达到峰值后均持续缩减,分别在2040年和2045年前后出现小幅回升;而16~19岁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规模在达到峰值后保持持续下降趋势。

    图  4  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结构变动趋势
    Figure  4.  Trends of the structur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regular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结构变动趋势呈现了政策驱动下的队列效应 5,本文以人口预测为基础对儿童青少年经常锻炼人口进行预测,由于每个出生队列的人口规模不同,反映到所预测的儿童青少年经常锻炼人口中表现为不同年龄组(视为不同队列)的变动趋势不同,相同年龄组(视为同一队列)的变动趋势一致。由于假设不同年龄组的锻炼率相对比值不变,而总体锻炼率不断上升意味着组别锻炼率也在不断上升。但不同出生队列进入同一年龄组的时间存在差异,例如,一个较早出生的队列在2020年进入6~10岁年龄组,此时该年龄组的预测经常锻炼率还处在较低水平(男生70.17%,女生68.92%),而一个较晚出生的队列在2035年进入6~10岁年龄组,此时该组别的预测经常锻炼率已有所提升(男生86.50%,女生84.97%),表明晚进队列在经历相同年龄阶段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会更高。但出生人口规模的不断下降导致晚进队列的整体人口规模缩减,峰值水平之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绝对人口数更低。这意味着体教融合、“双减”政策实施后晚进队列中的儿童青少年将获得更大的政策红利。

    目前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类,体育活动参与分布特点如图5所示。通过计算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参与构成,从赛事、组织、项目、场地、指导人员5个方面对2020—2050年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儿童青少年体育投入的合理布局和规划提供实证参考。

    图  5  儿童青少年课内外体育活动状况
    Figure  5.  Sports activiti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and out of class

    举办多级别、多形式的体育赛事是体教融合的重点内容之一,对儿童青少年参与各级体育比赛或体育娱乐活动的人口变动趋势进行预测,有助于为完善各级儿童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提供参考。在人口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中方案下各年份儿童青少年人口预测数以及调查得到的各级赛事参与比例,测算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参加各级体育赛事的人口变动趋势(图6)。结果显示,参加各级体育赛事的儿童青少年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动趋势,不同级别赛事的变动趋势有所差异。校内比赛参与人口规模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约为1.46亿人,到2050年将降至9700万人左右。2020—2050年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级比赛的人口规模较为稳定,分别在433万~651万人、231万~348万人、199万~299万人的区间内波动。到2050年,校内比赛仍是儿童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最主要部分;参加省级以上体育赛事的儿童青少年总体占比较低,人数波动较小,也将随着儿童青少年总人口规模的缩减呈现下降趋势。可以预见,我国儿童青少年参赛人口总量呈持续缩减的发展趋势,依托赛事挑选后备人才的路径机制亟待创新,需提前做好加强高水平体育人才储备的工作。

    图  6  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参加各级体育比赛的人口变动趋势
    Figure  6.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competitions at all levels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课外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是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调查结果显示,约有39.16%的被调查者参加了学校体育社团(包括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兴趣班、小组等),18.13%的被调查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俱乐部。考虑到政策因素的作用,未来一段时期内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社团或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比例将出现较大增幅。假定到2050年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人数比例与2016年保持一致、增长了20%、增长了50%,分别对应增速低、中、高3个方案,预测在不同比例增速下参加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儿童青少年人口变动趋势(图7)。

    图  7  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社团、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人口变动趋势
    Figure  7.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associations 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lubs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低方案结果显示,在2020—2024年参加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到2024年参加人数将分别达到8680万人和4019万人,随后受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下降影响,参加两类体育组织的人口规模将持续缩减,到2050年将分别下降到5776万人和2674万人。中方案假定2020—2050年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人数比例呈线性增长且增速适中,参加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将高于低方案,但同样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动趋势。参加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儿童青少年人口峰值将在2025年前后出现,分别达到9131万人和4227万人,之后逐渐缩减,到2040年左右分别稳定在6900万人和3200万人左右。高方案假定参与人数比例呈线性增长且增速较快,预计2020—2030年参加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呈现增长趋势,到2030年参加人数将分别达到9694万人和4488万人,此后参与规模将持续下降,到2042年左右开始回升,到2050年将分别达到8665万人和4012万人。

    总体而言:在高方案中参与不同形式体育组织的儿童青少年数量在2040年之后略有回升;在中方案中各类体育组织的参与人数呈持续下降态势,2040年后保持稳定;低方案则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40年后下降速度有所放缓。这意味着在学校环境中,参加各类体育组织的人口比例上升,但绝对人口数量将会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课、校内课外活动以及校外体育锻炼中,儿童青少年对运动项目的参与程度存在差异。在体育课上,田径类、球类以及游戏类是参与程度最高的3个项目,而游泳划船类、武术搏击类、冰雪类以及新兴体育项目的参与比例均不超过1%。在校内课外活动中,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与体育课上类似。但在校外体育锻炼中,游泳划船类、武术搏击类、冰雪类以及新兴体育项目等对场地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类别占比明显上升。受篇幅限制,本文主要比较田径类、球类运动在体育课、校内课外活动中参与人数的变动趋势,并预测游泳划船类、武术搏击类、冰雪类以及新兴体育项目在校外体育锻炼中参与人数的变动趋势,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规划和儿童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等提供一定参考。

    参照现阶段体育课程,如教学内容和计划不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变,预测结果显示,田径类和球类运动仍是体育课上参与程度最高的运动项目(图8)。预计到2024年,在体育课上参与田径类、球类运动的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分别为1.20亿人和0.59亿人,在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中参与田径类和球类运动的人口规模也将分别达到0.85亿人和0.67亿人。这意味着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场地需求量短期内将持续增加,但长期来看则会逐渐缩减,学校场地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图  8  2020—2050年田径类、球类、游戏类项目的参与变动趋势
    Figure  8.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rticipating in athletics, ball games and games from 2020 to 2050

    在校外体育锻炼中,田径类、球类项目仍是儿童青少年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此外,由于校外运动项目的选择范围更为广泛,游泳划船类、武术搏击类、冰雪类以及新兴体育项目的参与规模将有所提高,并在2024年达到峰值后出现回落,峰值水平分别为1040万人、876万人、399万人、709万人(图9)。

    图  9  2020—2050年校外体育项目的参与变动趋势
    Figure  9.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rticipating in off-campus sports activities from 2020 to 2050

    随着参与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总体规模扩大,2020—2024年对于校外体育场地的需求呈现小幅度增长,并在2024年左右达到峰值(图10)。其中,公园、广场、街道旁等场地需承载约1.96亿参与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在居民小区空地、公共体育场(馆)、居民小区健身服务场所、健身路径进行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也分别维持在1亿人以上。之后由于儿童青少年总体人口规模缩减,各类锻炼场地需要容纳的人口规模呈持续下降趋势,并在2045年左右基本趋于稳定。预计到2050年,经常到公园、广场、街道旁进行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约为1.30亿人,公共体育场(馆)、健身路径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将分别容纳约0.95亿人、0.70亿人。居民小区空地、居民小区健身服务场所将分别容纳约1.17亿、0.75亿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图  10  2020—2050年校外体育场地需承载的人口规模变动趋势
    Figure  10.  Trends of the population accommodated by off-campus sports venues from 2020 to 2050

    公园、广场、居民小区空地、公共体育场馆、健身路径等公共空间仍是儿童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宫(体育类课程)、青少年户外营地承载的绝对人数下降幅度较小,保持了相对稳定的需求量。预计到2050年,每年将分别有5502万、4224万、2773万儿童青少年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宫(体育类课程)和青少年户外营地开展体育活动。预计在2024年后,无论是面向全民的公共体育场所(公园、广场、居民小区空地、公共体育场馆、健身路径等),还是专门面向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场地(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宫、青少年户外营地等),都将面临因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缩减引发的承载量下降趋势。

    分析发现,今后一段时期内儿童青少年在参与校外体育活动时对体育专业教练员的需求较大。到2024年,约有4342万儿童青少年在参与体育活动时需要专业教练员的指导,在此之后需求量出现回落,但到2045年左右,每年仍有约2900万的儿童青少年需要专业教练员指导。2020—2050年儿童青少年在参与校外体育活动中对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和志愿者的需求量变动幅度较小,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规模在809万人到1216万人之间,需要志愿者进行指导的规模仅在494万人到742万人之间(图11)。2024到2050年间,儿童青少年总体规模的缩减使得校外体育指导人员的需求量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2025到2040年间,需要校外指导人员的儿童青少年人数将以较快速度下降,应适时调整专业体育指导人员结构以应对较长时期内需求量的快速缩减,避免专业人才队伍过剩、出现结构化矛盾。

    图  11  2020—2050年校外体育活动指导人员需求变动趋势
    Figure  11.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need off-campus physical activity instructors from 2020 to 2050

    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模式,除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外,还需对儿童青少年体育中长期发展形势进行科学预判,尤其是在制定青少年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时,应着重考察儿童青少年人口变动趋势,并及时把握新形势下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变化的新趋势、新需求和新问题。

    本文对2020—205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规模和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受出生人口规模持续缩减及政策推动下体育参与程度提高的双重影响,2020—2050年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将持续增长,参与规模将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直至趋于稳定的变动趋势。根据低、中、高3个方案的测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规模在2027年左右迎来峰值,峰值人口规模约为1.71亿人,此后呈现不同速度的降幅,预计到2045年左右将分别稳定在1.20亿人、1.40亿人和1.65亿人的规模水平。从结构上看,2020—2050年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结构较为均衡,变动趋势呈现组内较为一致、组间差异较大的特点。各年龄组出现峰值时间和峰值之后的变动趋势略有不同。培养低龄组锻炼意识、提高锻炼参与率、养成锻炼习惯将利于儿童青少年锻炼参与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结构变动趋势呈现了政策驱动下的队列效应,社会普遍关注的体教融合、“双减”等公共政策本质上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尽管晚进队列体育锻炼参与的绝对人数有所降低,但相对比例显著提高,使得晚进队列中的儿童青少年将获得更大的政策红利。这也意味着在深化落实体教融合过程中,应考虑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对于经常锻炼比例较低的高年龄组而言,更应提升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倾向性,增进队列间享有政策红利的公平性。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在达到峰值后将出现持续下降的过程,导致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规模也呈现相同的变动趋势,2024年达到峰值后将出现回落,但参与比例保持持续增长。指导意见强调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首要任务,将扩大校内校际比赛、发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等作为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率的重要手段。从预测结果看,2030年之后参与校内比赛、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儿童青少年规模将开始大幅下降。应在充分考虑人口变动趋势的基础上,提前做好校内体育资源的优化布局。田径类和球类运动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儿童青少年在校内参与的主要项目,预计到2025年达到峰值,全国校内仅这两项运动的承载量将超过1.5亿人,尽管此后也开始出现缓慢回落,但到2050年两类运动的参与规模依然保持在1.2亿人左右。学校在进行场地建设时应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尤其注重增加篮球、足球等儿童青少年参与程度较高的球类场地的规划与建设,满足校内体育活动的参与需求。此外,指导意见强调支持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这就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不能一味追求绝对数量的增长,而应以容量均衡和服务质量提升为目标,充分尊重儿童青少年的参与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开展更丰富的体育活动,以提高体育社团与体育俱乐部的开办质量。

    校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多样化趋势更为明显,参与规模的下降幅度小于校内,参与比例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校外体育活动的场地需求较大,2020—2050年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依然是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首选场地,容纳规模将达到1.3亿~1.9亿人,公共体育场(馆)、健身路径等体育服务设施的参与规模也分别在1亿人左右,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宫、青少年户外营地承载的绝对人数下降幅度较小,相对比例有所提升。尽管短期内校外各类场地的需求量将会持续增长,但在2024年后都将面临因儿童青少年人口规模缩减引发的承载量下降趋势。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不应因政策驱动或短期锻炼参与增量而盲目扩张,更应积极提高对现有场地科学管理和统筹协调的能力,注重安全性、专业性、丰富性,提高现有场地利用效率,为儿童青少年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场地服务。

    加快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是未来促进儿童青少年校外体育发展的基础保障,应充分考虑儿童青少年体育项目的参与特点,针对公园、广场、公共体育场(馆)、健身路径等场地设施进行“适青化”改造。应着力打造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健身圈,在有条件的新型住宅小区扩建健身场地,增建多样化健身设施。加大各类体育场馆的免费开发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各类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和户外营地,积极探索品牌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地的多元化需求。此外,应充分考虑未来一段时期内儿童青少年在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中对专业指导的需求变化,在完善体育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做好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顶层设计,尤其做好体育教师、教练员等专业人才在专业选择和从业方向上的科学规划,避免出现师资过剩、供需不对称等问题。

    作者贡献声明:
    王富百慧:提出论文主题,设计论文框架,撰写、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王梅:调研文献,收集统计数据,撰写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吴蓓蕾:调研文献,分析处理数据,撰写、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张现苓:核实数据,完成人口预测,修改论文;
    作者贡献声明:
    杨凡:设计论文框架,指导研究,审核、修改论文。
    1  ①截至投稿时间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到的总和生育率,本文通过估算设定2020年总和生育率为1.324。具体估算方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出生人数为1200万,利用生命表将2019年14~48岁女性推至2020年,得到育龄妇女分年龄人数,假定2020年生育模式和2019年相同,估算得到2020年总和生育率为1.324。
    2  ①目前可用于预测的官方基础数据有限,尽管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与2016年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相隔2年,但全国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在2年内发生较大变动的可能性较小,按照以往经验,对预测结果的影响较小。
    3  ①由于低、中、高方案依据2020年后历年总和生育率从低到高设定,自2021年起各方案中的年出生人口略有差异,2020—2027年3个方案的预测结果较为趋同,但自2028年开始3个方案中6~19岁儿童青少年人口的总体规模呈现不同,预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规模也存在差异。
    4  ②受篇幅限制,仅以中方案为例,对2020—205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青少年的年龄与性别结构变化进行描述。此外,根据前期测算结果,固定比值法与固定差值法2种预测方案得到的分年龄、性别人口变动趋势较为一致,因此,本文仅展示中方案下使用固定比值法得到的预测结果。
    5  ①队列指某一时期内发生过某种共同人口事件的一批人,本文特指出生队列。
  • 图  1   2019年全国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

    Figure  1.   National population gender and age pyramid in 2019

    图  2   2020—2050年我国6~19岁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Figure  2.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aged 6 to 19 who regularly tak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图  3   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变动趋势

    Figure  3.   Trends of the scal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regular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图  4   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结构变动趋势

    Figure  4.   Trends of the structur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regular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图  5   儿童青少年课内外体育活动状况

    Figure  5.   Sports activiti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and out of class

    图  6   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参加各级体育比赛的人口变动趋势

    Figure  6.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competitions at all levels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图  7   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社团、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人口变动趋势

    Figure  7.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associations 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lubs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图  8   2020—2050年田径类、球类、游戏类项目的参与变动趋势

    Figure  8.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rticipating in athletics, ball games and games from 2020 to 2050

    图  9   2020—2050年校外体育项目的参与变动趋势

    Figure  9.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rticipating in off-campus sports activities from 2020 to 2050

    图  10   2020—2050年校外体育场地需承载的人口规模变动趋势

    Figure  10.   Trends of the population accommodated by off-campus sports venues from 2020 to 2050

    图  11   2020—2050年校外体育活动指导人员需求变动趋势

    Figure  11.   Trends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need off-campus physical activity instructors from 2020 to 2050

    表  1   2016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分年龄、性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

    Table  1   Percentag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gularly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by age and gender in China in 2016 %

    年龄组
    6~10岁 64.15 63.01
    11~15岁 71.35 67.91
    16~19岁 64.21 54.6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16年我国儿童青少年分年龄、性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的关系

    Table  2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ercentage of children in different age and gender groups regularly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in 2016

    年龄组固定比值固定差值
    6~10岁 1.00 0.98 0.00 −0.01
    11~15岁 1.11 1.06 0.07 0.04
    16~19岁 1.00 0.85 0.00 −0.1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20—205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预测

    Table  3   Forecast of the scal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regulate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50 万人

    预测方案 年份6~10岁 11~15岁 16~19岁
    固定比值法 低方案 2020 2963.07 2491.10 3277.66 2619.67 2181.59 1565.89
    2035 2224.62 2032.00 2925.04 2531.80 2972.49 2232.59
    2050 2131.34 1997.79 2466.88 2241.65 1779.64 1441.91
    中方案 2020 2963.07 2491.10 3277.66 2619.67 2181.59 1565.89
    2035 2487.52 2272.24 3032.86 2625.51 2970.30 2230.94
    2050 2476.30 2321.13 2864.19 2602.69 2031.24 1645.79
    高方案 2020 2963.07 2491.10 3277.66 2619.67 2181.59 1565.89
    2035 2844.18 2598.42 3160.03 2736.06 2968.14 2229.32
    2050 3030.66 2840.75 3392.63 3082.88 2467.26 1998.96
    固定差值法 低方案 2020 2965.78 2497.28 3251.99 2609.49 2183.40 1591.05
    2035 2225.04 2041.91 2849.10 2495.96 2972.33 2334.20
    2050 2136.20 2013.87 2393.19 2207.22 1783.17 1525.56
    中方案 2020 2965.78 2497.28 3251.99 2609.49 2183.40 1591.05
    2035 2488.46 2283.74 2954.81 2588.88 2970.71 2332.77
    2050 2482.25 2340.08 2779.02 2563.04 2035.51 1741.43
    高方案 2020 2965.78 2497.28 3251.99 2609.49 2183.40 1591.05
    2035 2845.79 2612.04 3079.40 2698.46 2969.11 2331.35
    2050 3037.22 2863.29 3290.86 3035.15 2471.87 2114.75
    下载: 导出CSV
  • [1] 郭建军.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培养优秀竞技后备人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4):1-9
    [2] 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 [2021-05-14].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3] 陈卫.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年[J]. 人口研究,2006,30(4):93-95 doi: 10.3969/j.issn.1000-6087.2006.04.012
    [4] 翟振武,陈佳鞠,李龙.2015—2100年中国人口与老龄化变动趋势[J]. 人口研究,2017,41(4):60-71
    [5] 盛亦男,顾大男.概率人口预测方法及其应用:《世界人口展望》概率人口预测方法简介[J]. 人口学刊,2020,42(5):31-46
    [6] 黄谦,康晓燕.陕西省未来体育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1):45-52 doi: 10.3969/j.issn.1001-747X.2010.01.011
    [7] 刘望.我国体育人口增长预测模型研究[J]. 科技信息,2011(29):198-199 doi: 10.3969/j.issn.1001-9960.2011.29.150
    [8]

    GERLAND P,RAFTERY A E,SEVČÍKOVÁ H,et al. World population stabilization unlikely this century[J]. Science,2014,346(6206):234-237 doi: 10.1126/science.1257469

    [9]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EB/QL]. [2021-05-14]. https://population.un.org/wpp/

    [10] 姜全保,刘雪昭,杨淑彩.中国生育水平的间接估计[J]. 人口与经济,2020(4):43-52
    [11] 陈卫,张凤飞,刘金菊.2012—2016年中国生育水平估计:基于邦戈茨新中间变量模型[J]. 人口与发展,2021,27(4):65-73
    [12]

    JIANG Q B,ZHANG C L. Recent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J]. BMJ Global Health,2021,6(5):e005438 doi: 10.1136/bmjgh-2021-005438

    [13] 马德浩.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人口研究综述与展望[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5(4):13-18 doi: 10.3969/j.issn.1006-2076.2019.04.003
    [14] 魏华.S型曲线在我国体育预测问题中的应用研究[J]. 电子设计工程,2011,19(16):61-63 doi: 10.3969/j.issn.1674-6236.2011.16.024
    [15] 张云婷,马生霞,陈畅,等.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7,12(6):401-409 doi: 10.3969/j.issn.1673-5501.2017.06.001
    [1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QL]. [2021-05-14].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17] 人民网.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发布[EB/OL]. [2021-05-14]. http://sports.people.com.cn/jianshen/n/2015/1116/c150958-27820851.html
  • 期刊类型引用(8)

    1. 吴进,杨宇航,李利强,孙有平. 隐忧与消解: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时空社会学审视.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02): 9-15+25 . 百度学术
    2. 秦旸. “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参与校外体育活动因素特征及影响效应研究.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4(04): 42-52 . 百度学术
    3. 叶茂盛,高云惠,沐玲. 我国流动儿童体育参与的同伴效应研究.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03): 256-266 . 百度学术
    4. 张玉超,胡中培,徐梓轩. 关于青少年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监管对策研究.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4(09): 12-19+87 . 百度学术
    5. 汪晓赞,杨燕国,孔琳,张君孝,禹华森. 新征程上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挑战与路径审视——基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与思考.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01): 9-16 . 百度学术
    6. 郭俊艺,肖杨,王玉珍. 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互动效应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 2023(12): 89-95 . 百度学术
    7. 潘磊. 科技助力全民健身:智能穿戴设备对大众体育锻炼参与的影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05): 84-91 . 百度学术
    8. 黄谦,王富百慧,张晓丽,李骁天,王鹏,丁建岚. 新时代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未来:回顾反思、实践自觉与创新变革.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06): 711-71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图(11)  /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76
  • HTML全文浏览量:  464
  • PDF下载量:  78
  • 被引次数: 1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7-13
  • 修回日期:  2022-05-05
  • 刊出日期:  2022-06-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