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ifestation of the Implication and Value of Sport in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重要特征具有深刻的体育意涵。中国体育的新发展、新道路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更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国体育新发展的基本语境,塑造中国体育未来前景的基本逻辑。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应通过体育运动具有的强身健体、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等特质,使体育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通过体育承载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拼搏精神,使体育成为塑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发挥体育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使体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区域均衡发展的新途径;发掘竞技体育“为国争光”功能的精髓要义,让中华体育精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独特精神标识。
Abstract:The five important features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ve profound sports implications. 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new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 is not only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but the embodimen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field of sport, and the strong foundation and support for promoting and expand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fers a basic contex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 as well as the logic of its future prospec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sport should become the basic mean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 in itself,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body, challenging and surpassing the self. Sport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shape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awareness of rules, teamwork and fighting spirit carried by sport. Sport should play as an engin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 new way for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essence of competitive sports' function of "winning glory for the country" should be explored thus to make Chinese spirit of sport become a unique symbol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论述既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举旗帜、立路标、明航向的伟大政治宣言,也凸显了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同时,这也向中国体育学术界提出了新的重要课题: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以现代化的体育新发展支撑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重要特征具有深刻的体育意涵。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世界影响力的提升,体育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任务与担当,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不断得以彰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体育事业的新发展、新道路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更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意涵出发,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体育功能、价值及其升华,以及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体育崇高历史使命的核心要义及逻辑指向。
1. 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意涵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此后,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成为理论界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既有研究从文明新形态、独特路径、大历史观、均衡社会、改革开放、经济维度、共同富裕、传统文化根基等多个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3],但从体育视角展开研究的尚不多见。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国内体育理论界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体育理论研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体育新道路”“体育强国建设”“体育高质量发展”“体育与健康”“全民健身”等议题进行了研讨;有关体育理论研究者积极撰文从“中国模式”[4]、“体育新道路”[5]、“体育现代化要素”[6]、“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思考”[7]等视角就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新发展、新道路、高质量发展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实际上,现代化的体育新发展、新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只有努力建设好现代化的体育,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目标,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动力输出”和“人力资本”保障,才能真正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力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5个重要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 对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这一重要论述既从全局上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道路[3]。笔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伟论述同样涵盖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引,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新征程中发挥引领性作用。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指出中国体育发展基本国情,蕴含体育发展时代使命
西方国家早期的现代化往往是在人口规模较小、地区差异不显著的国家实现的,其经验对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而言意义有限。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实现14亿多人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3]。根据马克思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只有通过适当的休息与个人消费才能获得恢复和更新。体育运动是最积极的休息,体育教育活动更是直接塑造青年一代的强健体力、健康活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体育事业发展必然在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样由于人口规模巨大,中国的体育发展必须以满足大量人口、劳动力资源拥有健康活力与良好的公共健康水平为前提,且其具有庞大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等,而这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因此,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就是要落实人口规模巨大的“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用体育筑牢人口规模巨大的健康之基,其使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主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而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有助于发挥体育的育人、塑心、铸魂作用,通过体育助力人口规模巨大的“全面发展”。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强国建设的独有特征之一。
1.2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体育发展确定基本目标,蕴含体育发展重大机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育为推动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注入创新活力。近年来,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判断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在这一精神指导下,体育通过发展“赛事经济”、打造“赛事名城”、拓展新兴运动项目,在不断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同时,也为推动区域发展“再平衡”、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化被动为主动”的发展思路[9]。在“高质量发展”理念拓展到各行各业的过程中,体育通过产生区别于衣食住行传统消费形态的新型消费模式,不断推动区域发展“再平衡”,对经济社会长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增加体育运动参与者,扩大体育消费市场,拓展体育产业战略空间,打造更具活力的体育产业新场景,实现“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凝聚力量”。这也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域和空间,以体育的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嵌入”中国式现代化,助推、支撑甚至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理论研究中必须考量的基本问题。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凸显体育的作用领域,蕴含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要旨
体育既是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10]体育涵盖了影响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人到国家的四个“重要”功能与价值。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既要服务于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要助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共筑时代精神。
一方面,到2035年体育产业应以“更大、更活、更优”的状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1],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贡献体育力量。另一方面,中华体育健儿在体育赛场上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激发了一代代国人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形成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形成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12]。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和新时代女排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因此,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应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和新时代女排精神,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1.4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对体育新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意味着体育新发展不仅要保证当代人的发展,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出空间;意味着不仅要在物质上富足,而且要拥有良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和健康的生命。另一方面,体育在展现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的本质功能的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惠及者和使用者。人类体育行为本身就指向回归人体自身和外在自然环境,具有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形式的独特属性,因此在和谐、美丽、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中,体育具有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的内涵和意义[13]。当前,以绿色生态为引领,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休憩、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14]的体育公园确保人们既能尽享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自然的生态之美,促进全民健身回归自然;到2025年,全国将新建或改扩建约1000个体育公园,体育公园建设坚持将健身设施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环境与运动场景的深度融合,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平台。我国举办的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往往就是城市宣传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载体,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宣传城市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市民低碳生活,推介绿色出行,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就通过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等推进赛事筹办中的降碳措施和精细化管理,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因此,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更好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者,更有力地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新发展方式,这既是对体育新发展、新道路的明确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的有力保障。
1.5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中国体育全面参与全球体育交流和国际体育治理确定基本依规和方向
当前,全球体育治理正面临经济下行等因素带来的外部压力,以及“组织腐败频传、兴奋剂等违禁药品屡禁不止、国际体育组织被西方部分国家把持等”[15]内生性治理困境。我国已主动适应并积极融入全球体育体系,积极承担起相关责任,相继成功完成了北京夏奥会、南京青奥会和北京冬奥会3届奥运会及一系列国际重要赛事的承办及举办任务,积极传播奥林匹克精神,长期致力于反兴奋剂斗争,为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等的正常运转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我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过程是出于推动构建更加公正的全球体育治理新秩序的考量,而不是基于构建“霸权式”、凌驾于国际体育治理主体之上、损害其他国家和主体利益的全球体育治理权力,或是企图构建类似于《罗琴科夫反兴奋剂法案》(Rodchenkov Anti-Doping Act of 2019)那样严重危害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工作的框架体系的全球体育“长臂”管辖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于着眼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以促进实现人类社会和平永续发展,开辟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中国方案[16],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体育作为全人类的通用语言,作为各国家、各民族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作为涉及人类生活各层面、涵盖人类各领域的事业,是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场域[17]。在国际交流、政治合作、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环境保护等方面,体育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就以一场形体与自然交融的盛会向世界讲述了自己是谁,以及自身与世界之关系[18],展现了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的历史使命。因此,体育对外交往的进一步拓展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体育全面参与全球体育交流和国际体育治理,更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支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社会体育组织加强在国际体育事务决策中的参与度、影响力和话语权,以合作共赢的理念,依托重大赛事和体育健儿的国际交流,共筑开放进取、和而不同、互融互惠的发展愿景,维护国际体育的公平正义,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展示以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的负责任大国形象[17],不断以体育的视角呈现“世界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既是为了妥善应对反对势力利用体育及体育中的敏感议题对我国进行“抹黑”、对我国体育及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干扰和破坏,以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体育发展利益;也是为了化解因我国体育快速崛起并在短期内超越而使那些主导全球体育发展规范的国家产生的恐慌、焦虑、误解和偏见;还是为了在全球体育治理实践中引领和推动国际体育合作,在坚定维护世界体育发展秩序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推动全球体育发展。当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体育作为一种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融入世界和平发展,必将是一个更为复杂艰难、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更多体育理论研究者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选择。
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体育功能、价值及其升华
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不断被认识或不断被社会、文化所建构与塑造,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功能诉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体育意涵将赋予体育更加重要的时代价值。
2.1 体育功能、价值的历史演进与理论逻辑
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演进、变革过程中,体育的价值、功能随之衍生、变化。近代以来,国人对体育运动的功能诉求和价值认知不断发生着变化:由“强兵御侮”背景下单一强调体育的身体训练功能,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行劳卫制,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指引下提倡体育锻炼,以及强调“为国争光”以彰显中国国际地位和展示国家形象,再到由计划经济时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后的多元发展趋向。中国的国际环境、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体育的社会形态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体育的价值意义不断向新社会场域和空间延伸。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破土”,进而提出改革开放总方针,进一步敞开国门、扩大对外开放,中国体育开始走向世界。“名古屋会议”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中国男排战胜韩国队实现冲出亚洲目标,中国女排斩获世界杯冠军,中国体育健儿在洛杉矶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体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大步走向世界的嘹亮号角与急先锋,极大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具有超越体育的广泛意义[16]。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足球的率先市场化改革和随之发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的深度变革,进一步推动体育的功能、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向,尤其是体育的社会娱乐功能得到彰显,竞赛表演业的兴起成为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征。进入21世纪,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使中国赢得了一次建构国家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良好机会,体育的政治意义、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大以后确立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地位及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发展目标,体育被纳入“健康中国”“美丽中国”规划,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标。体育在社群交往、拉动经济、“以赛谋城”等方面表现出更强大的内在价值。随着科学的发展,体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价值不断涌现,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得到彰显。
体育功能与价值的演进并非两者的“更替”,而是在“共存”情景下体育重要性的更替与丰富;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体育的某些功能一直“潜在”着,只有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激活”它,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并为其提供历史舞台。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被丰富、扩展和彰显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体育发展与不同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连接与不断互构。体育功能、价值的演进过程实质上也是体育发展的过程,同时说明时代引领体育发展,体育发展也促进社会进步。
2.2 体育的多重功能、价值与重大战略意义的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同时指出,要积极倡导全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人民身体健康看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看作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等。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对体育多重功能、价值以及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与彰显的确迎来重大历史机遇、责任与使命,体育工作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功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价值”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事物功用的主观感知。体育天然具有健身、娱乐和社交的功能,这是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根本属性,从古至今的体育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显示了这些本质特征,只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体育运动的主观感知有所偏重,而随着新的社会条件的激发,体育新的价值意义又无穷衍生。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运动更深地融入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健康筑基,培养身心健全、精力旺盛的现代人,以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关乎民生问题的重要社会活动,以及新时代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现代体育作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繁荣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类型的重要内容。此外,体育还被新时代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时代任务。
(1)体育经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多次接见体育工作者,发表关于体育发展的重要讲话、作出关于体育发展的重要指示与批示共300余次,还亲自推动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我国体育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延续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做好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事业的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体育智慧与经验,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体育精神有助于“点亮”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体育的发展成就远不止一份份历史成绩单,更展现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中华体育精神中的典型代表——女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新时代体育将持续以更多竞技体育成就,以及体育界的顽强拼搏实践和中华体育精神,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持久力量,“点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
(3)体育交流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育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平台。围绕国家外交大局和体育交流合作,建立与相关机构的友好合作机制等平台,让体育成为拓展我们全球“朋友圈”的重要方式,并力求站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积极参与全球体育事务,回应全球体育发展中的重大关切,持续提出全球体育治理的变革主张,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体育发展问题作出贡献,为人类体育文明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2.3 体育价值的升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19],这一论断将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升至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复兴的高度。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不仅部署了我国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步骤,而且提出了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的伟大目标[11]。这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赋予了体育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和决策支持,以期通过体育推动最终实现民族自强。
区别于一般性事业,标志性事业是指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起着其他事业不能替代的、独特的和获得大众识别并认可的事业类型[20]。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把体育建设成为“标志性事业”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与体育发展实践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体育“标志性事业”目标的实现,体育“标志性事业”建设也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实现一次次历史飞跃。建设体育强国、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更加美好社会的向往、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追求、更高发展状态的希冀。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早日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让体育发展成果惠及大众,有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最亮丽的体育风景线,有助于为更高发展状态提供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体育实践[21]。
中国式现代化是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强劲动力源: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将为体育发展提供庞大受众和消费者,释放体育发展潜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将为广大体育群体、体育市场“增添动力、凝聚力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将夯实体育发展物质基础,筑牢体育发展思想根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使既能尽享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自然生态之美的全民健身回归自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新发展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将进一步凸显包括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内的基于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时代价值,为全面参与全球体育交流和国际体育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3.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体育崇高历史使命的核心要义与逻辑指向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既具备“现代化”的普遍性,也有“中国式”的特殊性,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更强调我们的国情特色[22]。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中国体育新发展赋予基本语境,它正引领包括体育在内的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一种动态优化过程;这是一个以体育自身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和尺度,塑造中国体育未来前景的基本逻辑。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个体育与经济社会互进互促的动态优化过程。
3.1 通过体育的强身健体、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等特质,使其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
(1)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契机,通过体育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10]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应更充分地成为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自动化生产持续发展,互联网日益普及,创新经济快速兴起,数字化浪潮带来生产方式和劳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复杂演变,身体锻炼和体育运动匮乏导致的亚健康身心状态也日益普遍。应通过保障最广泛社会大众的体育运动锻炼机会,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让社会大众收获健康的体魄。
(2)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契机,通过体育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体育运动的持续普及不应仅基于青年群体在新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强身健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更应使需要长期坚持、有序竞争、互相协作及趣味性较强的体育运动成为具有相对丰裕的物质基础的社会背景下塑造青年一代精神追求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一些对抗性、挑战性和竞技性较强的,具有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肉体与精神追求的极限运动等,对磨炼青年人意志、激发其拼搏精神更具有深刻意义和激励作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历程,体育不仅成为个体价值和民族精神有效连接及和平展示的枢纽平台,还会成为一种积极的爱国主义实践行动,不断提振人心,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到民族、国家,小到街区群众体育组织,无论机关还是学校,体育的凝聚与团结功能无处不在。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女排精神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不仅表达了“一起走向未来”的主张,更搭建起中国与世界深度对话的平台,蕴含着中国的新世界主义想象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政治逻辑。体育“有力且独特”的“标志性”意义也聚焦于此。
(3)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契机,通过体育培养坦然面对特殊时期、充满心理韧性的人格。体育活动是一种“生命至上”的生命追求[23]。在体育赛场上的对抗既讲实力,也充满了偶然,人要能接受这种偶然性,还要能够接受失败。接受毫无收获的可能性就是对一个人顽强意志、心理品质的培养。体育运动更充满挑战,其本身也能塑造一颗强大的“心脏”,有助于让人们以坚强乐观的心态直面挑战,可借助于各种体育赛事活动的参与,让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面对体育及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对抗,坦然接受体育赛事活动的胜负及其偶然性与必然性,领悟超越体育和竞技的人生道理;有助于纾解、引导诸如当下流行于“Z世代”群体中的“丧文化”,及其表现出的颓废、悲观、绝望、沮丧等负面情绪;有助于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等特殊事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以提升青年群体积极应对挑战、妥善处理负面情绪、建立积极的社会联系等的能力,以积极健康的状态面对生活。
3.2 通过体育承载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拼搏精神,使其成为塑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1)通过体育激发新时代的拼搏精神。1960年中国登山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壮举。登山队员“甘为人梯”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新中国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勇做时代的攀登者;中国乒乓球队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女排在逆境中取得了“五连冠”的优异成绩,让“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精神追求和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心理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既要继续以体育、重大体育事件和成就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强大能量,还要发挥体育有效连接个体价值和民族精神的枢纽平台功能,培育积极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体育维系社会秩序和规范成员行为。体育强调竞争规则:体育赛事活动具有基本“体育规则”,体育运动锻炼也有基本“运动规范”。体育本身既强调竞争,又强调规则,这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逻辑其实很相适。强化体育参与、体育教育、体育活动的“规则”“规范”,有助于加深相关人员对规则和规范的理解,对社会文化与制度的认识,并内化为处世行为方式,更好地融入社会、合乎社会的价值预期,培育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社会大众可以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养成对规则、秩序和价值规范的遵从与捍卫,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3)通过体育促进社会共同生活的秩序与活力。2021年7月20日,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投票表决,在奥林匹克格言中加入“更团结”(Together),引导体育界及社会携手合作,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这昭示着体育具有提振社会信心、提升社会凝聚力的作用;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并“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24],有助于引导形成稳定与有序的社会共同生活。体育还代表着昂扬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应该通过充满活力的体育运动氛围,为广大青少年增添成长乐趣,集聚起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精神风貌,为社会大众培育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使社会发展焕发生机与活力。
3.3 发挥体育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区域均衡发展的新途径
(1)让体育消费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当前我国正值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面临“收缩”“冲击”“转弱”等诸多发展压力,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体育应为推动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创新活力。我国人均GDP已达10500美元,孕育出较大规模的潜在体育消费市场;体育培训及健身休闲等体育消费具备了成为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可能性。随着全民健身热的兴起,过去政府、单位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变成了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引导、个人自愿参与的体育消费行为,此类体育消费活动已经超越了自然生理需要的边界,更多地体现了人际交往、生活品位等社会参与体验[25]。这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都表明新时代体育的价值功能正从单一走向多元。
显然,政府主管部门已经清楚意识和捕捉到了这样一种时代变化趋势。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不仅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明确提出了“体育消费”的概念,把全民健身与体育消费的互动发展作为拉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手段[26]。地方政府如成都市,已经在城市社区的物理平台与空间设计中贯穿“健康中国”的理念,看准了“办赛营城兴业惠民”这一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近年不断推出“都市圈体育”“生活体育”新理念,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可见,市场经济体系下个人消费能力的提高与运动空间的改善正不断牵引着体育形态的变化,从而带动体育价值功能与社会意义的变化。同时,随着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颁布,越来越多的城市积极通过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体育消费需求,并以此推动城市发展。
(2)让体育项目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黏合剂。当前,我国东北一些地区面临传统产业升级困难、资源型行业发展潜力枯竭、冬季气候严酷拉高生活和生产成本的现实挑战以及资金和人才短缺的困难,急需新的发展动能;同时,东北地区丰富的冰雪资源却长期未能发挥应有的效应。以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及基于“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兴起的冰雪产业恰恰提供了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思路,体育项目成为协调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这一思路,在2021年第14届“全运会”之后,2025年第15届“全运会”将落户“粤港澳大湾区”,促进该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其他各种国际性大赛接踵而至落户“成渝双城经济圈”,成都通过积极打造“世界赛事名城”推动“以赛谋城”新发展。北京冬奥会后,依托延庆、张家口等地的冬奥场馆打造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也是体育赛事及重大体育场馆项目等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这些都是通过体育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再平衡”所做出的重要举措。“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已经批复建立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建设,这些都将为包括体育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4 发掘竞技体育“为国争光”功能的精髓要义,让中华体育精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独特精神标识
我国体育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激荡起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近十年来,中国体育在里约奥运会、东京奥运会、索契冬奥会、平昌冬奥会、北京冬奥会等一系列国际重大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展现了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27]。体育对民族、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这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带来了丰厚的物质、文化和人才资源,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28]。
中华体育精神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厚滋养,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质和现实意义。2022年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都将传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促进体育事业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关键阶段,我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各种风险与挑战。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此时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需要强调“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敢于争先”的中华体育精神。我们需要继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以其鼓励我们积极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还要发掘体育精神的时代要义,让中华体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所蕴含的深刻时代内涵和综合价值,继续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精髓要义的引领作用,凸显竞技体育“为国争光”功能,创新提升“为国争光”能力、展现中华体育健儿风采的形式,在全社会积极传播、推动践行中华体育精神,让中华体育精神成为诠释民族精神、丰富全民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4. 结束语
现代化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告别传统社会的一场最伟大变革,它不仅实现了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生产力跃迁、现代经济的累积性增长,而且实现了思想革命、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29]。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0]。我们应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这种“不可替代”、“独特”和“标志性”的真正意涵。当前,无论是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体育提出的新要求讨论体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还是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切入视角或背景思考中国体育新发展、新道路,或套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国式体育现代化发展问题,或围绕体育本身讨论助推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所有这些都不能就体育而论体育,不能“将中国式现代化当成一回事,将体育发展当成另一回事”,也不应囿于封闭的体育领域自说自话。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事实表明,体育本身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由此思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功能、价值应有更大的格局、更宽广的视野。作为新时代的体育理论工作者,应当用更翔实、鲜活的史实、史料揭示体育的核心要义、价值取向、功能禀赋等元素。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2]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EB/OL]. [2022-12-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434429995031463&wfr=spider&for=pc [3] 王跃生,马相东,刘丁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 改革,2022(10):12-23 [4] 崔乐泉. 中国式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模式[J/OL].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10[2022-12-01]. DOI: 10.14036/j.cnki.cn11-4513.2022.06.002 [5] 李爱群,吕万刚,王志强,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强国建设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探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论坛述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11):5-12 [6] 王家宏, 董宏.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式体育现代化要素内涵式发展方略研究[J/OL].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6[2022-12-0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140.G8.20221122.1714.006.html [7] 杨国庆.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思考[J/OL].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8[2022-12-0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140.G8.20221122.1732.010.html [8] 刘鹤.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EB/OL]. [2022-05-06].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11/8b3c09a4d4aa4d22a97decd22dc2b0c6.shtml [9] 张式奇,柯贵福.大变局时代的北京冬奥会[J]. 文化纵横,2022(1):16-25,158 doi: 10.3969/j.issn.1674-4608.2022.01.004 [10]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09-23(2) [1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 [2022-10-3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12] 习近平.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2-04-09(2) [13] 赵富学.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要义指向、释析理路与推进方略[J]. 中国体育科技,2022,58(1):3-11 [14] 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2022-10-23].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110/t20211029_1301582.html?code=&state=123 [15] 陈林会,刘青.全球体育治理变局中的中国战略选择与实现路径[J]. 体育与科学,2022,43(3):71-79 [16] 刘青,陈林会,李翔,等.新发展阶段创新体育理论研究的时代要求、现实困境与路径指向[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10):13-20 [17] 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6 [18] 李小云.冬奥之喻: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线索[J]. 文化纵横,2022(2):91-96 doi: 10.3969/j.issn.1674-4608.2022.02.013 [19] 习近平: 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EB/OL]. [2022-10-23]. https://news.12371.cn/2017/08/27/ARTI1503838206307677.shtml [20] 曲青山. 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1 [21] 刘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形成发展与基本经验[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6):10-12 [22] “高质量发展”定语为何改变?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当务之急”[EB/OL]. [2022-10-23]. https://new.qq.com/rain/a/20221020A00A1P00 [23] 王广虎,冉学东.体育的历史生成:“体育基本原理”基于教材文本的学科反思[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48(1):29-38 [24] 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代表[EB/OL]. [2022-10-23]. http://www.gov.cn/xinwen/2019-09/30/content_5435451.htm [25] 张新, 潘华.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与体育价值功能的变化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专题报告(体育史分会), 2022: 167-169 [26] 张静,罗建英.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J]. 浙江体育科学,2019,41(2):22-27 doi: 10.3969/j.issn.1004-3624.2019.02.005 [27] 郑法石. 勇立潮头逐浪高 奋楫扬帆向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N]. 中国体育报, 2022-10-14(1) [28] 高志丹. 奋力开创体育强国建设新局面[N]. 学习时报, 2022-10-14(1) [29] 刘守英.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J]. 经济学动态,2021(7):12-21 [30]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N]. 人民日报, 2013-09-01(1) -
期刊类型引用(19)
1. 刘亮,吕万刚. 中国体操发展的文化路向与精神特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5(01): 77-89 . 百度学术
2. 俞琳.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多主体合作路径分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5(03): 81-84 . 百度学术
3. 刘纯献,龚德明,刘盼盼,李雨珊. 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建设体育强国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体育学刊. 2024(01): 16-20 . 百度学术
4. 雷正方. 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问题指向与实践旨归.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01): 17-26 . 百度学术
5. 李淑一. 数字化转型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航海专业体育课为例.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4(04): 89-93 . 百度学术
6. 曾雨. 数字赋能农村体育现代化:逻辑、困境与纾解方略. 湖北体育科技. 2024(04): 40-44 . 百度学术
7. 张磊. 中小学数学线上教学内容资源应用服务优化研究.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4(08): 87-91 . 百度学术
8. 唐庆,刘江. 新发展阶段中华体育精神的来由、时代价值与践行方向. 青少年体育. 2024(01): 33-35 . 百度学术
9. 吴阳,吴彰忠,钟亚平.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短板与举措. 体育与科学. 2024(06): 20-27 . 百度学术
10. 张大超,王豪爽,查金.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下我国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重点问题及关键路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4(10): 100-110 . 百度学术
11. 韩贝宁,鲁长芬,罗小兵.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百年历程、内涵特质与未来进路.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3(04): 5-13 . 百度学术
12. 布特,万斌,邹新娴.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现代化哲学分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3(01): 56-66 . 百度学术
13. 李孟华,郭振华,陈立华.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研究. 满族研究. 2023(02): 13-18 . 百度学术
14. 徐丽萍,孙铭珠,尹志华.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与推进路径.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3(05): 10-18 . 百度学术
15. 赵富学.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质考量与理路探索.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05): 577-584 . 百度学术
16. 张玲玲,张新,刘青. 红色体育精神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实践运用.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3(11): 10-18 . 百度学术
17. 刘青,袁金宝,陈林会,戴羽.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意涵、基本逻辑与实践方略.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3(06): 650-656 . 百度学术
18. 陈富军,龙晓丽,陈香,张红松. 中国式现代化: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与推进策略. 运动精品. 2023(11): 24-26 . 百度学术
19. 李帅帅,杨尚剑. 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现代化的学理审视与实践图景. 体育科学. 2023(12): 18-3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70
- HTML全文浏览量: 226
- PDF下载量: 70
- 被引次数: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