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ZHANG Yinhang, WANG Naxin, LIU Yi. Development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in China in Modern Tim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nge in Values[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8, 42(6): 57-63. DOI: 10.16099/j.sus.2018.06.009 |
[1] |
王玉樑.百年价值哲学的反思[J].学术研究, 2006(4):5-11 doi: 10.3969/j.issn.1000-7326.2006.04.001
|
[2] |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2
|
[3] |
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123-125
|
[4] |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5:123
|
[5] |
吕妙芬.明清思想与文化[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5:297
|
[6]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10:8-9
|
[7] |
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1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9:221
|
[8] |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12:55
|
[9] |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45
|
[10] |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31
|
[11] |
戴国斌.中国武术传播三题:文化史视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 40(3):56-61 http://www.stxb1959.com/WKE/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7e8965ac-de94-4519-91fa-e12704880096
|
[12] |
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02
|
[13] |
王先明.关于近代中国"新学"的民族定位[J].河北学刊, 2001, 21(3):68-73 doi: 10.3969/j.issn.1003-7071.2001.03.015
|
[14] |
许义雄, 徐元民.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上[M].台北:师大书苑, 1999:69
|
[15] |
金满楼.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8:80
|
[16] |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4-6
|
[17] |
郭国灿.严复"三民"思想简论:"人的近代化"研究系列之一[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6(6):31-3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FJLW198606005&dbname=CJFD&dbcode=CJFQ
|
[18] |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223
|
[19] |
杨少松, 周毅成.中国教育史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167
|
[20] |
刘映海, 乔增光.晋商五百年:镖行四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4:163
|
[21] |
张银行, 李吉远.使命与扬武:精武体育会与武术近现代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12):41-46 doi: 10.3969/j.issn.1006-2076.2010.12.009
|
[22] |
曾天雪.文化误读与武术发展[D].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2012: 23
|
[23] |
杨瑞松.病夫、黄祸与睡狮: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与近代中国国族论述想象[M].台北:政大出版社, 2010:19
|
[24] |
沙夫, 哈林顿.1900年: 西方人的叙述: 义和团运动亲历者的书信、日记和照片[M].顾明, 译.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 39-59
|
[25] |
邱丕相, 吉灿忠, 闻一鸣."追美揖欧"式"中华新武术"的是与非[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5(5):61-63 doi: 10.3969/j.issn.1000-5498.2011.05.013
|
[26] |
庄建平.近代史资料文库:第1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126
|
[27] |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77
|
[28] |
邵爽秋.历届教育会议议决案汇编[G].上海: 教育编译馆, 1935: 12
|
[29] |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140
|
[30] |
崔乐泉.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50
|
[31] |
熊晓正, 陈晋章, 林登辕.从"土洋"对立到"建设民族本位体育"[J].体育文史, 1997(4):13-1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YWS704.005.htm
|
[32] |
徐一冰.二十年来体操谈[J].体育周报, 1920(1):61
|
[33] |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351
|
[34] |
陈公哲.精武会五十年武术中兴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1:19
|
[35] |
褚民谊.国术与体育[G]//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 第15卷.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8: 115
|
[36] |
第六届全运会画刊[G]//民国体育期刊文献汇编: 第1册.北京: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2006: 25
|
[37] |
杜舒书, 张银行.中国武术教育的近现代转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6, 33(6):715-72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9243707
|
[38] |
陈名杰.精武本纪:精武一百周年纪念[M].上海:三联书店, 2011:23
|
[39] |
中央国术馆史编辑委员会.中央国术馆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 1996:45
|
[40] |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议决案选编: 第16辑[G].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 165
|
[41] |
李龙.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D].上海: 上海体育学院, 2007: 43
|
[42] |
傅砚农, 曹守和.新中国体育指导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5
|
[43] |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15
|
[44] |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 2009, 29(3):8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ykx200903013
|
[45] |
康戈武, 洪浩, 马剑, 等.《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 48(10):62-69 doi: 10.3969/j.issn.1000-520X.2014.10.012
|
[46] |
张银行, 张茂林, 刘轶.存在与选择:对当前高校武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华武术研究, 2014, 3(6):72-7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bflc201503011
|
[47] |
马剑, 邱丕相.武术教育观需要一次境界跨跃:从技能教育转向文化教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 42(1):46-50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dtyxyxb201601011
|
[48] |
王登峰.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运昌盛与国脉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7, 41(2):71-74. http://www.stxb1959.com/WKE/WebPublication/paperDigest.aspx?paperID=8278db50-1fc9-4a7b-b84e-8681bab81f2c
|
[49] |
李中文, 薛原.为健康中国夯实体育之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全民健身工作纪实[N].人民日报, 2017-08-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