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新发展理念引领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陈元欣, 陈磊, 李震, 姬庆, 张强, 杨金娥, 邱茜, 方雪默, 李京宇, 周彪

陈元欣,陈磊,李震,等.新发展理念引领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72-85. DOI: 10.16099/j.sus.2021.06.29.0004
引用本文: 陈元欣,陈磊,李震,等.新发展理念引领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72-85. DOI: 10.16099/j.sus.2021.06.29.0004
CHEN Yuanxin, CHEN Lei, LI Zhen, JI Qing, ZHANG Qiang, YANG Jin'e, QIU Xi, FANG Xuemo, LI Jingyu, ZHOU Biao. Direction and Path of Concept of New Development Lead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Stadiums[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2, 46(1): 72-85. DOI: 10.16099/j.sus.2021.06.29.0004
Citation: CHEN Yuanxin, CHEN Lei, LI Zhen, JI Qing, ZHANG Qiang, YANG Jin'e, QIU Xi, FANG Xuemo, LI Jingyu, ZHOU Biao. Direction and Path of Concept of New Development Lead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Stadiums[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22, 46(1): 72-85. DOI: 10.16099/j.sus.2021.06.29.0004

新发展理念引领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35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G132352107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元欣(ORCID:0000-0001-8074-4752),男,河南南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场馆运营与体育产业,E-mail:cyx71@qq.com

  • 中图分类号: G80-05

Direction and Path of Concept of New Development Lead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Stadiums

  • 摘要:

    梳理我国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宏观环境发现,未来大型体育场馆发展面临如下现实基础:①场馆供给数量进一步增长,但利用效率有待提高;②场馆基本服务进一步完善,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③场馆多元服务进一步拓展,但综合服务有待完善;④场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但智慧管理有待加强;⑤场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但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大型体育场馆发展面临如下宏观环境:①国际体育赛事加速涌入;②科技助力场馆智慧化发展;③体育消费环境逐步改善;④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场馆业务开展;⑤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建议:①严控场馆建设规模,推广运营前置理念;②优化场馆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③全力推进场馆开放,提升场馆服务质量;④立足城市发展需要,抢抓国际赛事机遇;⑤推动评价体系变革,引导场馆科学发展;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节能降耗改造;⑦全面加强科技应用,加速场馆创新发展;⑧完善场馆服务场景,优化场馆服务体验。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nd macro environmen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stadiums, it is found tha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stadiums will fac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① The supply of stadiums will further increase while thei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② The basic services of stadiums are further completed in spite of the service levels; ③ The diversified services are further expanded, but not including 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s; ④ The management will be further improved while the smart management still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⑤ The system reform of stadiums will increasingly be pushed ahead, but key issues still need to be resolved.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sports stadiums faces such macro-environments: the influx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in stadiums with the aids of technology;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sport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lag of stadiums due to COVID-19 epidemic; and the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sports industr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① Strictly control the scale of stadium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pre-operation concept; ② Optimize stadium support policies and encourage social forces involvement; ③ Promote the opening of stadiums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④ Seize 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 events based on the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⑤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guid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⑥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transformation; ⑦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tadiums and accelerate thei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⑧ Improve the stadium service scene and the service experience.

  •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以下简称《〈建议〉的说明》)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型体育场馆(以下简称“场馆”)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在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的背景下,统筹推进场馆高质量发展十分必要和迫切。因此,本文在深入剖析场馆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回顾了场馆发展的成就,同时基于场馆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动因分析,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提出了未来场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并就场馆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呈现我国场馆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脉络和前景趋势。

    现有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呈碎片化状态,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界定,以“高质量发展内涵”为主题在CNKI数据库共检索保留408篇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剔除“高质量发展”“内涵”及与内涵不相关的无意义词汇,最终保留词频最高的前20个关键词(表1)。其中,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关键词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数次重要会议上提及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诠释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表  1  高质量发展内涵高频关键词
    Table  1.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序号词频中心性关键词序号词频中心性关键词
    1 28 0.13 评价指标体系 11 4 0.05 现代化经济体系
    2 23 0.21 经济高质量发展 12 4 0 生态保护
    3 16 0.09 新发展理念 13 4 0.03 内涵特征
    4 13 0.20 内涵式发展 14 4 0.02 评价指标
    5 6 0.05 创新驱动 15 3 0.01 创新
    6 6 0.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
    16 3 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 5 0.01 经济增长 17 3 0.03 评价体系
    8 5 0.01 价值实现 18 3 0.0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9 4 0 安全保障 19 3 0 效率变革
    10 4 0.05 绿色发展 20 3 0 规律遵循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我国学者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其中不乏一些被广泛借鉴的研究成果。田秋生[1]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是以质量为价值取向、核心目标的发展;赵剑波等[2]认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宏观经济、产业、企业3个层面,以要素质量、创新动力、质量技术为基础条件,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李金昌等[3]构建了由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5个部分构成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可测度的角度对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了诠释。此外,部分学者还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应包括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和分享性等[4],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5]。相关研究成果为更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场馆作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载体,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健身休闲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场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场馆的闲置与居民健身场地不足之间的矛盾、场馆的现有公共服务与健身人群需要之间的矛盾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开展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亦指出“两改”试点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6]。可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是未来场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

    从经济学角度看,宏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主要指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处于高水平,中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主要指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等,微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主要指产品和服务高质量为主导的生产发展[7]。因此,结合现有文献在探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时对场馆高质量发展给出的相关解读,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进一步梳理场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1)在宏观层面,场馆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场馆助推体育强国建设和体育产业打造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高效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将体育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场馆服务业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细分行业,需要助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刘扶民[8]指出,“落实场馆已有税费政策、加大场馆向社会开放力度和深化场馆运营改革等”对盘活场馆资源、提高场馆经济效益将发挥积极作用。

    (2)在中观层面,场馆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场馆促进不同区域发展、相关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方面的协同性。①场馆高质量发展应体现区域的协同发展。由于我国场馆空间布局呈现出以经济发达地区为指向的经济特征,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功能类型,东部地区的场馆总体上优于中西部地区[9],因此,场馆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场馆建设,确保全体人民都能合理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10]。②场馆高质量发展应体现与其他相关产业相协同,促进场馆服务业与相关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不断扩大场馆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相关学者[10-11]认为,场馆可通过“体育+商业”“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娱乐”“体育+住宅”等多种组合形式,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形成赛事服务与配套服务的集聚 。③场馆高质量发展应体现与城市发展相协同,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2021年3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正式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场馆作为典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触媒”,在改善城市形象、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

    (3)在微观层面,场馆高质量发展体现为场馆服务的高质量。相关学者[81013-14]认为,需要规范场馆公共安全服务供给、推动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促进场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场馆服务供给、合理控制场馆建设规模、打造场馆多元功能等。

    综上,本文提出场馆高质量发展应当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取向,在宏观层面体现助推体育强国建设和将体育产业打造国民经支柱性产业的高效益,在中观层面体现促进不同区域发展、相关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方面的协同性,在微观层面体现场馆服务的高质量。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场馆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根据历年全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体育场馆服务业总产出为2748.9亿元,增加值为1012.2亿元,相比于2015年分别增加1892.7亿元和554.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4.21%和24.19%(部分原因是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场馆服务业总产值在体育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从5%增长到9.3%。但是,问题与成就并存是当前场馆发展的客观事实,并成为影响场馆发展的现实基础。

    根据中国体育场馆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场馆总数量为1497个[15],较之于2013年“六普”结果,我国场馆(观众座位数20 000座及以上的体育场、观众座位数3 000座及以上的体育馆、观众座位数1 500座及以上的游泳馆/跳水馆)总数量增长了404个,增长率为36.96%,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跳水馆分别增长了32.19%、33.43%和86.25%(表2)。

    表  2  全国大型体育场馆总体变化情况
    Table  2.  Overall changes of large-scale stadiums in China
    时间体育场/个体育馆/个游泳馆、跳水馆/个合计/个
    2013年底 292 721 80 1093
    2019年底 386 962 149 1497
    增长率/% 32.19 33.43 86.25 33.9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各地近年来纷纷提出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体系建设重要物质载体的场馆也迎来建设的高峰期。东部发达地区基本建成了覆盖省、市、县的三级场馆体系,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也建成了“一场两馆”的体育中心。场馆供给的大幅增加,为未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及实地调研情况看,场馆仍存在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低下的问题。李震等[16]用DEA研究方法对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效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综合效率(29.6%)较低,纯技术效率(42.3%)和规模效率(29.6%)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场馆利用效率不高主要归因于以下几方面:①场馆规模庞大、配套设施单一、场馆改建和维护经费不足等,运营主体多为事业单位,缺乏市场化运营管理体系,国家财政资金作为其主要来源。②场馆的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后期运营等相关问题,许多场馆存在“白象效应”,闲置率较高。相关学者[17]研究表明,2009年66.7%的场馆举办大型活动在20次以下,2014年约21.23%的场馆举办大型活动在40次以上,48.5%的场馆举办大型活动在20次以下,虽大型活动次数略有上升,但场馆的利用率仍较低。③我国场馆发展缺乏长效激励机制,不利于其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场馆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场馆需以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服务需求。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数据[18]显示,2019年1323座场馆平均每年开放355.16 d,每周开放77.9 h,每天开放18.29 h,场馆区域内均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每座场馆平均每年举办体育赛事活动16.69场,其他活动16.73场,每座场馆平均每年向1.22万人次提供健身技能培训,向1.53万人次提供运动健身指导。从统计数据看,当前场馆公共体育服务内容远高于《关于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的通知》和《大型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等政策文件要求,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未来依托场馆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应注意,我国场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①我国场馆从业机构多为事业单位,受预算管理、绩效工资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难以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亦难以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场馆运营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②我国场馆服务业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目前仅有针对游泳馆和健身馆的标准,场馆服务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场馆服务业的规范化发展。③难以精准识别群众的实际和潜在的健身需求,因群众健身需求受到年龄、健康、可支配收入、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运营主体在供给场馆服务的过程中难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存在供需失衡等问题,导致群众满意度不高。

    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进一步延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场馆服务内容在“以体为主、多元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方向发展,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近年来,各地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发〔2014〕46号文”)提出的“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为指导,掀起了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和探索的热潮。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49家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发展经验,江苏省率先认定了3批共计43家体育服务综合体。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发展,场馆多元服务进一步拓展,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已成为促进场馆发展的共识。

    从全国整体来看,我国场馆现有服务与人民群众美好体育生活需要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体育赛事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多数场馆仅提供了场地租赁、公益性开放等基本体育服务,缺乏优质体育赛事资源,服务产品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尤其是高质量赛事观赏需求。②部分已建场馆设计建设存在先天缺陷,改造升级困难,难以实现多类型赛事场景转换,如篮球场转换为冰球场等。③部分场馆周边商业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带动商业、住宿、旅游、娱乐休闲服务的开展,内容产业匮乏,产业链失衡致使场馆服务内容较为单一。

    近年来,随着以提高场馆综合运营管理效益为导向的运营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场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①场馆前台、环卫、安保等物业外包服务基本普及,场馆运营更加聚焦于核心业务;②随着场馆服务业市场的发展,以及基于提高运营效能和实现管理输出的需要,场馆标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部分场馆通过了“体育服务”认证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③以中体、华体、华润、珠江文体、佳兆业文体等为代表的场馆运营商广泛参与场馆经营权的招投标和运营管理,并成长为国内场馆运营管理的龙头企业和专业运营机构,有力地推动了场馆专业化、连锁化运营。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数字技术在场馆中的应用有助于运营主体的科学决策、精准服务、高效运行和智能管控等。目前,部分场馆已启用智慧管理系统,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如浙江省为提升公共场馆的体育服务能力,发布了《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和管理规范》(以下简称《场馆智慧化规范》),明确提出浙江省大中型智慧体育场馆的评级标准,推进全省场馆的智慧化改造升级。但全国大部分场馆的智慧化和信息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①多数场馆的智慧化管理仅通过场馆服务系统App等平台发布相关信息或预订场地,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运营主体获取群众的消费或偏好数据,难以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②现有场馆设施设备较为陈旧,因规划设计之初尚未布局智慧化管理系统,现对其进行智慧化改造的难度较大;③随着群众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对场馆的要求逐步提高,如场馆内需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但部分场馆仍存在信号不稳定、网速较慢等技术问题,难以提升群众的用户体验。

    国家高度重视场馆改革。近年来,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路径是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即经营权改革。在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国企改革、推广PPP模式和有关场馆管理体制改革政策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事转企、事企双轨制、事企合作、事业单位内部企业化、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承包租赁、委托管理和PPP模式等多种改革路径。根据财政部PPP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11月,全国累计入库113个体育类PPP项目,总投资达到979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场馆项目;同时以杭州奥体中心和西安奥体中心为代表的国内一流场馆均已采用PPP模式建设运营,这表明PPP模式成为实现场馆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重要路径。在改革后管理模式方面,多项政策鼓励和倡导采用“委托管理”等方式,运用竞争择优机制选定各类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或企业运营场馆;而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等网站公布的资料,2016—2019年已有147座场馆通过经营权交易实现了委托管理。由此可见,委托管理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场馆经营权改革的主要模式。

    随着场馆改革工作步入“深水区”,场馆改革难度逐渐增加。①受体制性障碍的影响,场馆改革工作推进十分困难,事业单位运营的场馆缺乏经营自主权,运营效益不高,财政资金使用呈现低效的发展态势。②社会力量参与场馆运营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因场馆建设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社会力量不愿也不敢参与场馆运营;另一方面,社会力量难以获得场馆的经营权,各地场馆经营权趋向于授予国有企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治理能力的逐步提升以及政府对部分体育赛事审批权的逐步放开,各地赛事组织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部分城市意识到国际体育赛事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作用,纷纷提出打造国际体育赛事名城或体育城市,各地对于国际体育赛事的需求愈发强烈,越来越多的优质国际赛事落户我国,促进了相关场馆的建设与发展。根据世界知名体育营销机构Sportcal 2019年发布的相关数据,在以往7年以及未来7年中,我国已办及拟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数量位居世界第二[19]。未来5年,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冬奥会、亚运会、足球亚洲杯赛、世界运动会、足球世俱杯赛等为代表的国际顶级赛事将在我国轮番举办,而为确保赛事顺利举办,相关场馆建设工作也已启动,如杭州为举办亚运会将新建或改造58个竞赛场馆,承办2023年足球亚洲杯赛的10个城市中有8个城市将新建专业足球场。赛事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场馆建设水平,丰富了当前我国场馆类型结构,但也为场馆赛后有效利用提出了挑战,如何在兼顾全民健身的同时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场馆使用效能,充分发挥场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待进一步探索。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体育”的融合趋势渐深,新技术、新应用为场馆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在中央层面,国家体育总局正大力推行《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技术规范》《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接口规范》,随着技术规范推行和场馆将开放服务等信息同步至信息平台,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将可通过线上方式,及时、客观、准确地了解场馆开放利用、运营管理等信息,从而更好地掌握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情况、改进场馆开放绩效评价工作、提升场馆开放监管效率,对于提升场馆数字化、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助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方层面,浙江省出台的《场馆智慧化规范》作为全国首个智慧场馆建设省级标准,为构建集即时感知、科学决策、智慧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场馆运营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一方面,通过智慧化改造完善场馆功能,如线上订场、线上参赛、智慧安防及智能温控等,能够增强场馆的服务性和体验性,提升场馆运营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以更优质、精细的服务增强群众健身体验。以西安奥体中心为例,其作为第十四届全运会的主场馆,借用5G+AI以及AR等技术已实现智慧安防和室内导航等功能,管理者可对场馆各子系统及赛事活动运营状态进行全面实时把握,实现日常管理的自动化。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化建设搭建场馆智慧服务平台。通过引入智能化健身设备为群众提供健身指导,降低运动风险,同时,将群众运动状态数字化,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定期提供体质监测报告并开具运动处方,助推场馆服务提质升级,实现运动过程数字化、管理方式社群化,提升群众健身参与的便捷性和场馆开放的有效性。

    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影响,群众对体育的认知悄然转变,健身意识逐步觉醒,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37%,预计2025年该数据将达到38.5%,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巨大。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为体育消费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持。一方面,承载体育消费所需的场地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增加,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和赛事活动供给丰富。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体育场地达到371.34万个,面积达到30.99亿m2,人均场地面积达到2.2 m2[20],提前实现2025年的发展目标。充足的场地供给为群众健身消费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群众体育消费转型升级。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万元,群众体育健身需求逐步多元化。群众体育消费正向体育培训、参赛观赛、休闲旅游等领域拓展,群众对场馆的服务需求逐步由“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未来场馆发展应逐步从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量的提升。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场馆已逐步实现有序开放。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场馆业务开展仍面临一定困难,尤其是当疫情零星突发时,场馆随时面临闭馆停业的风险。①场馆主营业务活动减少,收入大幅降低。根据国家及各地疫情防控要求,为尽量降低人员流动和聚集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各类大型赛事活动开展受限,尤其是原定于在我国举办的国际赛事均被延迟或取消;另一方面,由于场馆多为封闭环境且空气流动性差,各场馆在有序开放的同时,对入场人员数量采取限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培训、体育赛事等业务的开展。同时,目前各地部分场馆被用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其体育业务活动开展亦受到一定影响。②场馆支出增加,资金压力变大。尽管场馆收入减少,但场馆仍需承担人工成本、维护成本、能耗成本等固定费用以及增加疫情防控等相关支出,场馆运营成本加大。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探索场馆多元化创收途径尤为必要。

    长期以来,我国场馆多由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管理,场馆收入来源仍主要集中于场地租赁等方面,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对政府财政补贴依赖较重,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自国发〔2014〕46号文发布以来,体育产业加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到2035年,体育产业要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此背景下,场馆产业化发展将迎来重大契机。一方面,国家层面持续推动场馆两权分离改革工作,场馆经营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市场上涌现出诸如中体、佳兆业、华熙国际、珠江文体等专业运营机构可见一斑。另一方面,部分场馆尝试通过功能改造,转变发展模式,推动场馆及其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不断丰富场馆功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要,助推场馆成为城市的“准中央活力区”[21]。在将体育产业打造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进程中,推动场馆运营专业化、标准化、多元化发展是重要支撑。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据此,本文提出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场馆高质量发展方向。

    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建筑技术的蓬勃发展,紧抓数字化建设和新基建机遇,场馆建筑技术不断创新。场馆设计正持续发展以适应不断进步的技术步伐。在场馆建设过程中,建筑信息模型(BIM)正不断普及。通过BIM技术,可随时随地了解场馆建设状况,为项目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投资控制、进度控制以及组织协调等提供方便,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场馆建设完成后,可继续为后期运营管理服务,有效实现场馆建设可视化、精细化、集成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场馆建筑材料方面,绿色环保逐步成为场馆建设的重要原则,在场馆建设中应选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推广可循环利用建材等,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使用效率。以足球场建设为例,目前,兼具天然草环保功能和人造草耐用功能的天然人造草坪混合系统逐渐受到专业俱乐部及国际顶级赛事组织者的欢迎。建筑技术的应用和革新将为未来场馆建设及改造带来全方位的变革,助推场馆建筑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智慧场馆成为体育领域实施该战略当仁不让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承载着新时代体育发展方式变革的新使命。为适应以上转变,尤其是网络空间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若干重要变化[23],近年来以场馆物理空间为特定载体,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场馆相继在国内城市兴起,新技术的成熟应用已逐步渗透到场馆设计、建设、改造、运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具体来看,通过物联网的传感设备和射频识别技术,实时采集、读取场馆和用户相关信息,提高用户临场消费体验;通过大数据收集和整合场馆监管数据、运营数据及服务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优化场馆治理;云计算通过高度整合、协同共享大量场馆和消费数据资源,实现场馆与相关服务业充分互动,促进产业融合;通过人工智能的识别信息、推理判断、语言和图像理解、机器人翻译和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触发机器人在社会中的应用;通过5G技术的光纤接入速率、千亿设备的链接能力、超高流量密度和超高移动性,提供多样化场景体验及丰富的赛事体验。由此可见,智慧场馆中一系列新技术的示范效应将推动体育行业的科技创新与合作发展。

    《纲要》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近年来场馆在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经营权改革中已进行多种路径探索和经验积累,基本形成以政府平台公司为载体,以PPP模式为路径的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并且初步形成委托人付费、受托人付费和特殊模式三大类委托管理模式[18]。然而,改革依然面临事业单位改革难、缺乏系统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改革推进缓慢、体育部门话语权下降、公共权益难以保障、综合效益难以平衡等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办发〔2019〕43号文”)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办发〔2020〕36号文”)的要求,要推进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采用和规范委托管理。因此,未来场馆改革的主要任务仍是以经营权改革为主,特别是委托社会专业运营机构进行专业化运营管理。尽管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区域特色、市场环境而实践创新的多种路径,极大地丰富了场馆运营管理模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多样化的借鉴经验,推动了场馆经营权改革,但在未来改革进程中,须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建立健全系统的改革机制和保障体系,明确和规范场馆产权人权利和政府各部门责权利,优化运营商竞标机制,推行示范合同,实现全过程监管,科学评价运营管理效益。

    由于当前国内多数事业单位性质场馆人员流动不畅,员工年龄结构相对老化,知识更新和信息素养相对较差,因此,非常有必要依托部分场馆建立场馆运营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研发型、管理型和营销型等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面对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专业化场馆运营机构培养运营团队与专业人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资源成本,并经多方面的磨合方能有效搭建管理团队,形成人才梯队。因此,新时代场馆运营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开拓“引智借脑”新思路,加强跨界交流与合作,把握场馆行业人才成长、使用和流动规律,从文化、创意、营销等各跨行业领域选聘“懂技术、善经营”的精干人才,在人才引进、项目支持、奖励创新等方面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优惠政策,为场馆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创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分层级对场馆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与轮训,依托高等院校、培训基地等有计划地对现有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既要更新场馆运营管理相关知识,也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与实操方式,实现人才自我“造血”,改善场馆人力资源结构,为场馆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

    近年来,为提升重点运动项目及其产业发展水平,全国各地开始规划建设一批大型专项场馆。如在冰雪运动领域,为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提出到2022年,全国滑冰馆数量不少于650座,其中新建不少于500座,滑雪场数量达到800座,其中新建不少于240座[24]。在足球运动领域,我国已建成一大批社会足球场地,随着足球亚洲杯赛、足球世俱杯赛等重大足球赛事的临近,上海、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大连等城市正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的足球场馆。在网球运动领域,近年来我国承办国际网球赛事的数量逐渐增多,2004—2010年国内仅有北京、上海和广州举办过职业网球赛事,2011—2019年武汉、珠海、天津、南昌、深圳等30个一、二线城市相继承办了ATP250、WTA超五、ITF挑战赛等级别的职业网球赛事[25]。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参与举(承)办网球赛事,专业化的网球场馆也将相应逐步增多。在电竞运动领域,2019年8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了《电竞场馆建设规范》和《电竞场馆运营服务规范》,为专业化电竞场馆的选址、建设及运营提供了重要参考。综上,专项场馆的逐步增多也将为我国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场馆运营主体,有望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场馆建设运营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为未来我国承接更多高水平、国际化体育赛事奠定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场馆投资与收益难以平衡一直是场馆发展不协调的具体体现。随着近年来场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理念的逐渐更新,场馆的运营效能有望进一步提升,场馆投资与运营效益难以平衡的问题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从总体来看,其原因主要包括:①随着场馆经营权改革的深入推进,场馆的运营机制将会更加灵活、专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将助推场馆运营效能的持续提升。②场馆的规划设计将更加关注赛后运营。近年来,随着场馆赛后利用问题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诸多代表性场馆建设更加关注赛后运营,引领全国场馆建设理念更新。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的部分赛后运营设施正与冬奥会设施同步建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23个主要冬奥场馆已有了具体的赛后利用计划,这些计划围绕赛后场馆体育功能,明确了商业运营模式[26]。③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助力场馆运营效能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成为近年来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正逐步完善场馆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方式。2019年4月,国家标准委网站发布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的通知》,其中涉及体育场馆设施领域的共 8 项。④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场馆“节本降耗”。装配式、气膜式建筑方案在场馆领域得到大量应用。以气膜体育馆为例,由于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密封性好,热量损失相对较少,气膜体育馆较传统建筑方案更能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能耗,成为以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为代表的诸多场馆完善功能的新选择。

    运营评价的科学化,关键在于建立与场馆改革进程、人民需要、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场馆运营评价体系,强化各层面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确保各级各类部门目标、步调一致,避免评价体系与有关政策相冲突。①评价体系设计应充分体现当前场馆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随着社会力量投资运营场馆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以及场馆经营权改革的逐步推进,正逐步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多种主体参与场馆运营,传统事业单位运营模式下的评价体系难以适应运营模式的改革。对此,应适时推出适用于多元主体的场馆运营评价体系,提高运营主体的规范性和公共服务水平。②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群众的场馆服务需求和评价反馈作为场馆内容生产和服务创新的逻辑起点。场馆是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实施的主阵地,然而场馆传统的服务内容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作为服务对象,群众不仅具有发言权,也有强烈的评价意愿。对此,要高度重视群众服务需求评价,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评价,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在评价指标中的权重,通过群众意见反馈向政府部门和运营商传递社会期待。③应密切联系城市发展进程与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将场馆应发挥的功能与价值融入评价体系之中。未来,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作为城市发展的“触媒”,场馆理应积极作为;多地创建“体育名城”“赛事之都”的发展目标对场馆运营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评价体系设计应重点关注场馆的区域激活力、资源整合力、辐射带动力,将场馆的多功能、复合化、全时段利用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鼓励场馆运营融入城市整体发展生态之中。

    我国场馆建筑体量较大,赛时、赛后的水、电、气等能耗普遍较高,绝大部分场馆能耗费用负担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场馆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同时,受限于场馆设计不合理、不实用等因素,场馆资源利用率有限,场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经验尚有不足,场馆绿色发展意识有待提高。面对这些挑战,未来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场馆规划建设将更加注重土地集约化和功能复合化,着力于场馆资源的循环、低碳、高效利用,以提高场馆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此外,我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正在积极推进,体育公园作为六类项目建设之一,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未来,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等部委将大力支持各地新建或改扩建大量体育公园,要求各地坚持绿色、低碳、实用的建设理念,将绿色节能作为体育公园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一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场馆建设也将迎来绿色节能化、空间集约化、功能复合化、使用智慧化、群众就近化、运营多元化等趋势。具体而言,各地在场馆建设中既要保证一定比例的绿化率,又要引进相应的节能降耗设备,同时,将更注重宣传普及低碳健身、低碳消费的理念,场馆绿色循环低碳的效用将逐步显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从不同层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场馆碳中和行动方案呼之欲出。场馆碳中和可以理解为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或植树造林,抵消场馆产生的二氧化碳,达到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场馆将聚集大量人群,产生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留下各种碳足迹,给环境造成沉重负担。同时,场馆将消耗大量水、电、气等,碳排放量巨大。面对这些挑战,将采取节能减排技术、循环利用、垃圾分类等碳中和措施,并加强赛场观众的碳中和意识,以实现场馆碳中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提出要实现碳中和及零排放,在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已深度融入绿色低碳理念,形成了《北京冬奥会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学》,采取的绿色低碳措施将保证赛事筹办和举办过程实现碳中和。从长期来看,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实现碳中和的经验做法将对我国大型赛事碳中和、场馆碳中和及社会其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重大赛事落户我国,各地场馆建设日新月异,场馆经营权改革逐步深入。同时,我国场馆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国内外市场主体纷纷参与我国场馆建设与运营。在场馆设计方面,除本土设计机构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外,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如ROSSETTI、POPULOUS、GMP、HPP等也积极参与相关场馆设计与改造工作,如上海浦东足球场由HPP与上海建筑设计院联合设计,广东肇庆综合体育中心、江西高安全民健身中心等均由ROSSETTI设计。在场馆运营方面,市场主体对场馆经营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既有国内知名运营主体佳兆业、珠江文体等在场馆经营权市场上的“攻城略地”,也吸引了AEG等国外专业运营机构的进入。目前,上海已开始尝试将场馆运营权通过产权市场进行公开招募。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我国场馆市场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优质国外建筑设计机构和场馆运营机构进入我国场馆市场,不断推动我国场馆高质量发展。

    受疫情影响,全球体育赛事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多国际赛事延期举办、易地举办甚至被迫取消,部分国家申办和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积极性受挫,非热门项目的国际单项体育赛事和部分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可能面临无城举办[27],国际体育组织或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等[28],为国际赛事尤其是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但是,疫情也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将成为疫情之后举办国履行国际责任、展示复兴能力、彰显大国担当的重要舞台,将成为凝聚人心、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崇高理念的国际交往平台。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总体情况优于世界其他各国,疫情防治展示出来的中国制度和中国形象优势使得中国更具备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条件。可以预见,未来除既定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外,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有望在中国举办。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等大型国际赛事举办,国内将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国际赛事举办方案,有助于更多赛事落户国内。各地政府部门应主动把握疫情带来的国际体育赛事机遇,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为未来场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需要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场馆。随着社会力量投资场馆的支持政策逐步完善,场馆的投资主体将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①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如政府财政拨款、PPP模式、无形资产融资、债务融资、捐赠、其他融资方式(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等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场馆的运营管理水平;②专业运营主体数量快速增加,且运营主体性质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国办发〔2019〕43号文明确要求将政府投资新建的场馆委托给第三方企业运营,为专业运营主体参与场馆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随着场馆经营权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场馆服务业市场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运营主体迅速涌现,如以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为代表的场馆事业单位,以武汉体育中心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场馆国有企业,以福建冠深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以南京体育产业集团场馆运营管理公司等为代表的场馆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包括以李宁体育公园等为代表的民办非企业组织等。

    近年来,随着推动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抓手,场馆发展的“开放”特征愈发凸显,部分场馆逐渐向体育服务综合体方向发展,产业融合趋势逐渐增强。同时,多地体育产业和场馆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均提出了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发展目标。如:《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拓展体育与商业融合发展。鼓励以大型商业设施、体育服务设施为基础,打造集体育、文化、旅游、商贸、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业态融合互动、功能复合多元、运行高效集约的体育综合体”[29]。《江苏省体育局关于加快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100个以上的体育服务综合体”[30],其中就包括依托现有体育中心、单体性全民健身中心等场馆打造的体育服务综合体。由此可见,随着各地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加速,场馆领域体育与文化、旅游、商贸、娱乐、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将逐渐增强。目前,各地新建、改造的部分体育场馆也是将体育服务综合体作为发展方向,如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等,呈现出明显的产业融合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体育强国建设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公众的日常健身休闲需求逐步演变成为“刚需”,公共体育服务应向高质量方向发展,而现有规划建设的场馆科技含量低、安全性能差等现实状况难以为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提供保障[31]。现代化场馆公益惠民的规模和质量是促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因此,场馆的发展图景应串联城市生产生活,匹配共同富裕中体育事业发展之义,各地政府部门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增加场馆有效供给,提供更多惠民服务,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持续推进场馆服务质量升级,实现高科技、高品质、多功能发展,吸引更多人群走进场馆参与健身休闲,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人们更加公平、可及、便捷地享受场馆供给的公共服务,是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重要体现。对此,要关注场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平等体育权利”贯彻到不同人群、不同地域。

    (1)保护不同人群无差别地享受场馆公共服务的权利。场馆是体现社会包容度的重要场所,是展现城市友好形象的重要舞台。目前,我国场馆的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向学生、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公益时段或费用优惠,但对女性群体、低收入群体等关照稍显不足,应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同时,应提高场馆使用的便捷性,避免智能技术成为老年人入场的阻碍;加强场馆的无障碍设施修建,通过增加操作指引和人工帮扶、设置特殊群体适用的健身器械、改善周边交通等,提高场馆的可达性。

    (2)提高地域间场馆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当前,由于社会力量的投资不足、财力有限,我国中西部地区场馆数量相对短缺,与东部地区形成了巨大差距。对此,不仅要提高对中西部地区场馆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还应积极打破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治理体系,实现区域间统一规划、建设和使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要有效盘活现有场馆,整合区域间场馆资源,培育跨区域的场馆运营主体,以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使得区域间共享场馆发展红利。

    (3)持续推进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工作。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工作缓解了大型场馆赛后闲置的问题,让原本“高大上”的场馆“放下身段”“开门迎客”。然而,进馆门槛降低使得前来锻炼的群众增多,场馆有可能满负荷运作,甚至一场难求,这对于场馆运营方而言是不小的挑战。部分运营方通过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段设置在用餐高峰等群众健身需求较低的时段来减少运营压力,暴露出其服务意识的欠缺。因此,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让更多群众能够走进场馆,享受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目前我国的场馆主要是为了承办大型综合性国际或国内赛事而建的,用地和建设规模均超出公众从事体育竞赛和健身娱乐活动的需要。因此,严格把控场馆建设规模非常及时且必要[32]。国办发〔2020〕36号文也明确提出:“对确有必要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要从严审批、合理布局,兼顾社区使用。 ”实际上,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城市公共体育场地用地控制指标》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用地规模和座席规模上限进行了合理的限制,明确了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用地控制指标。未来,各地场馆建设应严格按照《城市公共体育场地用地控制指标》要求,合理控制场馆建设规模,对于确有必要建设的场馆,应当从严审批、合理布局。同时,不断探索通过界面开放、体量伸缩、空间通用、灵活分隔、场地变换、多元复合等方式,加强场馆韧性设计,推动场馆可持续发展。此外,为提升场馆的运营效能,中央层面可探索将“明确运营主体和运营方案”作为场馆规划审批的前置条件在全国试点,逐步推广场馆运营前置理念。在场馆运营过程中,各地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及时解决场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不断优化场馆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运营管理场馆。①加大体育用地供给力度,采用租赁等方式供地。适当增加体育用地指标,将社会力量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中统筹考虑,优先安排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积极创新场馆用地供给方式: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以划拨的方式供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的营利性场馆项目,采用协议出让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和租让结合等多种方式供应土地。②优化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协调财政部门,结合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的调整工作,将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扩大到社会力量投资运营的场馆,同时,将符合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条件的社会场馆纳入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对社会力量运营的场馆予以支持,以丰富场馆供给内容,提高供给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此外,还可通过专项补助政策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③出台社会力量运营场馆的赛事活动安保、消防费用减免等相关实施细则,为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场馆提供操作指南。

    积极推动场馆对外开放是解决群众身边健身场地不足、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的重要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场馆资源价值。2014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联合财政部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超过60亿元以推动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并通过场馆名单公示、设置投诉电话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场馆开放监督,场馆开放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未来,应持续做好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工作,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给予相应资金配套,着力加大场馆开放力度,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保障场馆日常开放时间、项目等,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同时,以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综合试点工作为契机,深入推进场馆“功能改造、机制改革”工作,允许有条件的场馆通过委托运营、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以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为重点,加强对场馆功能的优化改造,盘活场馆资源,提升场馆开放服务质量。

    国际赛事的涌入为场馆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应立足城市发展需要,以筹办和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为契机,依托场馆促进城市更新,实现体育赋能城市发展。

    (1)以赛促建,做好赛事场馆规划建设。一方面要依据赛事功能和要求做好场馆的建设与改造,高标准打造一批达到国际体育赛事品质要求的场馆,弥补城市在国际化、现代化、专业化场馆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另一方面,在规划建设或改造设计场馆时要充分考虑赛后多元化运营,重视场馆与城市环境、周边社区的互嵌与共生,加强场馆与居民城市生活的联系,在满足高品质赛事需要的同时兼顾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以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避免场馆赛后闲置。

    (2)因赛谋城,加强体育赛事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构建与城市能级相匹配、兼具城市特色、国内国际赛事相结合的赛事体系。①依托城市文化资源,不断加强国际体育赛事供给。部分体育赛事运营相对成熟的城市在积极申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同时,要争取引进、举办更多的国际单项顶级体育赛事,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②加强职业体育联赛建设,提高城市职业体育水平。大力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等受社会关注程度高、群众基础好的职业联赛项目,在进一步推进场馆两权分离改革过程中鼓励职业体育俱乐部主场场馆优先改革,通过采取ROT(Renovate-Operate-Transfer)或长期租赁方式授予俱乐部较为长期的运营管理权,提升俱乐部自主运营管理能力和决策权力,依托职业赛事提升场馆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③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全国性专业赛事、大众参与度高的群众赛事及自主品牌赛事,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观赛需求和体育消费需求。④加快全球体育重要节点城市的建设步伐,以赛事和场馆为“触媒”,发挥体育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带动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活力、塑造城市品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为提高场馆评价工作的质量和价值,引导场馆高质量发展,应从评价的主体、内容、技术、结果应用等方面逐个突破,实现评价体系的全面革新。①建立“政府统筹、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监管作用;重视群众意见,鼓励群众参与意见反馈,努力拓宽沟通渠道,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鼓励第三方机构积极为场馆运营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管理咨询。②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新时期场馆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社会期待。指标的设计应体现社会包容性,重视多元主体的立场和价值观;评价标准应适时更新,在达标的基础上设置激励性条款,提高场馆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③优化评价方式和流程,强化数据驱动,提升评价效率和准确性;基于现有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场馆的数据汇总和分析等功能,提高评价工作的连贯性和评价结果的可比性。④建立科学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合理设计运营商绩效奖惩机制,灵活使用增付服务费、提供免检机会、优先续约等奖励措施,提高激励效果;主管部门的监管行为要与评价结果相适应,提升循证决策能力;强制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绿色发展理念要融入场馆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通过理念、技术、运营创新促进场馆高质量发展。①增强绿色场馆意识。广泛开展针对场馆主管部门、运营单位、健身群体的绿色发展教育,深化其对场馆绿色发展的认识。管理者要主动求变,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发现场馆在可持续、循环、低碳运营等方面的短板。②推进场馆节能降耗改造。由于场馆消耗大量的水、电、气、暖等石化能源,绝大多数场馆没有利用太阳能,场馆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今后,场馆应建立智能绿色控制系统,设置太阳能电池板、节水系统、光控系统等,升级、改造节能降耗设备,提升绿色发展的技术保障水平。③加快实施场馆碳中和行动。场馆碳中和是一个新领域,既要加强理论研究,又要尽快实践。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场馆碳中和方案,包括碳中和技术指引、碳中和操作方案、碳排放测算标准、碳补偿方案等,探索场馆碳交易、碳金融的相关模式,建立场馆及体育领域碳中和行动标准体系。④减少场馆举办大型活动期间的碳足迹。短时间内人群聚集到场馆内外,将直接或间接留下大量的碳足迹,涉及交通、餐饮、购物、住宿等各环节,赛事主办方或场馆管理者应尽可能提供绿色出行、绿色餐饮等服务,通过提供可降解用品、使用节能环保和可回收材料、减少固体废弃物、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等措施,减少大型活动期间的碳足迹。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的持续创新加速了场馆服务业的革新,在新一轮信息技术的浸染下传统场馆升级为互联化、感知化的智能场馆,并迈向“以人为本”的智慧场馆发展之路。借助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现代化场馆快速进入市场和用户的视野,并具备现代服务业技术含量高、规模经济显著、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特征。因此,应全面升级场馆多元化服务的质与量,通过加强智能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重点,达成“人技结合”,转换场馆举办赛事和全民健身动力结构,改变公众体育参与方式,对接公众多样化的运动消费体验新需求,提供更多优质体育服务。

    服务场景是服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者的服务体验具有重要影响,体育场景的不同维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赛场观众的情绪和行为意图[33]。在我国,体育活动长期属于公益性活动,消费型体育参与缺乏导致体育实践需求难以向体育消费需求转化[34],场馆未能从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转换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完善场馆服务场景即推动场馆由运动空间向消费空间的有效转换,优化场馆的服务体验。一方面,要注重内部微观体育场景的优化,引导相关企业参与场馆改造运营、增强体育场景,在设计上可利用多元色彩、新型健身方式、模拟运动项目、互联网技术等元素,凸显社交、娱乐、休闲等特征,唤醒消费者积极体育消费情绪,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场馆体育消费。另一方面,要注重体育场景与其他消费场景的有效链接,通过“体育+商业”“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娱乐”“体育+住宅”等多种组合形式,围绕场馆服务引入互补性消费业态,将场馆打造成为集健身、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满足消费者在体育消费基础上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推动场馆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发展阶段,坚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场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在推动场馆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助力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贡献声明:
    陈元欣:提出论文选题,设计论文框架,指导论文撰写和修改;
    作者贡献声明:
    陈磊、李震、姬庆、张强、杨金娥、邱茜、方雪默、李京宇、周彪:访谈专家,搜集统计数据,撰写、修改论文。
  • 表  1   高质量发展内涵高频关键词

    Table  1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序号词频中心性关键词序号词频中心性关键词
    1 28 0.13 评价指标体系 11 4 0.05 现代化经济体系
    2 23 0.21 经济高质量发展 12 4 0 生态保护
    3 16 0.09 新发展理念 13 4 0.03 内涵特征
    4 13 0.20 内涵式发展 14 4 0.02 评价指标
    5 6 0.05 创新驱动 15 3 0.01 创新
    6 6 0.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
    16 3 0.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 5 0.01 经济增长 17 3 0.03 评价体系
    8 5 0.01 价值实现 18 3 0.0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9 4 0 安全保障 19 3 0 效率变革
    10 4 0.05 绿色发展 20 3 0 规律遵循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全国大型体育场馆总体变化情况

    Table  2   Overall changes of large-scale stadiums in China

    时间体育场/个体育馆/个游泳馆、跳水馆/个合计/个
    2013年底 292 721 80 1093
    2019年底 386 962 149 1497
    增长率/% 32.19 33.43 86.25 33.96
    下载: 导出CSV
  • [1] 田秋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8
    [2] 赵剑波, 史丹, 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11):15-31
    [3] 李金昌, 史龙梅, 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统计研究,2019,36(1):4-14
    [4] 任保平, 文丰安.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J]. 改革,2018(4):5-16
    [5] 金碚.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制度逻辑与治理思维[J]. 经济管理,2018,40(6):5-16
    [6]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 关于在全国开展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Z]. 北京: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 2018: 1
    [7] 安淑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J]. 当代经济管理,2018,40(9):11-17
    [8] 刘扶民.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J]. 体育科学,2019,39(10):3-10
    [9] 曾建明, 王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研究[J]. 体育科学,2014,34(7):63-72 doi: 10.3969/j.issn.1000-677X.2014.07.010
    [10] 王雪莉, 付群, 郑成雯.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路径探索[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43(1):1-15
    [11] 李荣日, 刘宁宁.理论框架与逻辑通路: 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6):651-657
    [12] 陈元欣, 陈磊, 李京宇, 等.体育场馆促进城市更新的效应: 美国策略与本土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2):78-89
    [13] 徐开娟, 黄海燕, 廉涛, 等.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关键问题[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4):29-37
    [14] 任波, 戴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逻辑、动力与路径[J]. 体育学研究,2021,35(2):39-48
    [15] 中国体育场馆协会. 中国体育场馆: 2019—2020[R]. 北京: 国家体育总局, 2020: 1-2
    [16] 李震, 郭敏.基于DEA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对外开放效率研究[J]. 体育科学,2017,37(8):90-97
    [17] 陈元欣, 王健.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企业化改革研究[J]. 体育科学,2015,35(10):17-24
    [18] 李颖川.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0)[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89
    [19] 孙科, 郇昌店, 任慧涛, 等.危机与应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中国体育叙事[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5):1-15, 46
    [20] 国家体育总局. 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 [2021-08-20]. http://www.sport.gov.cn/n315/n9041/n9042/n9143/n9162/c991782/content.html
    [21] 陈元欣, 陈磊, 刘恒, 等.公共体育场馆功能改造之理论逻辑与现实困境: 以洪山体育中心为例[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5):37-46
    [22] 陈宝生. 人民日报人民要论: 从战略全局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EB/OL]. [2021-08-20].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311/c1003-28191319.html
    [23] 江小涓.网络空间服务业: 效率、约束及发展前景: 以体育和文化产业为例[J]. 经济研究,2018,53(4):4-17
    [24]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印发《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的通知[EB/OL]. [2021-08-20]. http://www.gov.cn/xinwen/2016-11/25/content_5137605.htm
    [25] 梁高亮.职业网球赛事供需协同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7(11):116-120 doi: 10.3969/j.issn.1671-1572.2017.11.025
    [26] 北京晚报. 冬奥主要场馆已有赛后利用计划[EB/OL]. [2021-08-20]. http://bj.people.com.cn/n2/2020/0528/c339781-34048734.html
    [27] 鲍明晓.“新冠疫情”引发的国际政治变动对全球体育的影响与中国体育的应对之策[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3):1-5
    [28] 鲍明晓.“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与应对[J]. 体育科学,2020,40(6):3-8,15
    [29]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 [2021-08-20]. http://www.hubei.gov.cn/zfwj/ezbf/202007/t20200708_2572764.shtml
    [30] 江苏省体育局. 省体育局关于加快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2021-08-20]. http://jssports.jiangsu.gov.cn/art/2020/6/5/art_78432_9198212.html
    [31] 张利.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及改革路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17,53(2):88-92, 99
    [32]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 促进土地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更好保障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的通知》解读[EB/OL] [2021-08-20]. http://www.mnr.gov.cn/gk/zcjd/201712/t20171222_2364914.html
    [33]

    JANG W, BYON K K, YIM B H. Sportscape, emo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A case of the big four US-based major sport leagues[J].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2020,20(3):321-343 doi: 10.1080/16184742.2019.1607521

    [34] 鲍明晓.体育助力“五大建设”[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1):7-11
  • 期刊类型引用(64)

    1. 李震. 大型体育场馆免低开放政策绩效研究.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5(01): 1-9 . 百度学术
    2. 杜安琪,周高柱.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优化路径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 2025(01): 114-117 . 百度学术
    3. 赵得龙.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财政补贴优化的理论逻辑、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5(01): 32-39 . 百度学术
    4. 张超越,刘建武. 业态融合视域下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实践困境及推进路径. 湖北体育科技. 2025(03): 69-73 . 百度学术
    5. 谢丽华.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高质量发展:理论机理、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5(05): 61-64+171 . 百度学术
    6. 曾聪. 高校智慧体育场馆构建研究.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02): 196-198 . 百度学术
    7. 李静. 基于耦合模型的湖北省体育发展与生态环境关联测度分析. 鄂州大学学报. 2024(01): 73-75+108 . 百度学术
    8. 宁娇荣,胡振宇,蔡雨辰. 数字孪生技术在智慧体育场馆中的应用. 建筑与文化. 2024(02): 16-17 . 百度学术
    9. 胡若晨,朱菊芳. 基于顾客感知的城市大型体育场馆智能化服务质量评价与实证研究.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4(02): 65-74 . 百度学术
    10. 刘遥,王世强.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我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辽宁体育科技. 2024(02): 42-47 . 百度学术
    11. 张玮. 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与优化发展分析.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07): 183-185 . 百度学术
    12. 王佳,张先涛,程洪超,崔国瑞,邹航,杨立,刘雪莹,徐倩.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光纤故障检测研究. 自动化仪表. 2024(06): 38-43 . 百度学术
    13. 闫成浩. 龙狮体育赛事绿色发展路径探究.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4(15): 48-50 . 百度学术
    14. 李艳丽,孙珍妮. 体育企业ESG表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数字化转型和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分析.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4(04): 84-95 . 百度学术
    15. 方雪默,陈元欣.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利用指数构建及实践启示.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4(05): 49-62 . 百度学术
    16. 郭玉禄,张卫国,祝云龙,闫超. 新质生产力驱动智慧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 体育世界. 2024(08): 52-55 . 百度学术
    17. 李明志. 数字技术赋能国际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研究. 湖北体育科技. 2024(05): 79-82 . 百度学术
    18. 程文广. 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消费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4(08): 1-10 . 百度学术
    19. 雷正方,傅鸿浩. 新发展理念引领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本然要求、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向.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4(05): 1-8 . 百度学术
    20. 龚同芳,秦学. 产业融合背景下体育场馆盘活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梅州市五华奥体中心的实例研究.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16): 20-25 . 百度学术
    21. 熊永通,陈元欣. 俄罗斯世界杯球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本土启示. 体育教育学刊. 2024(05): 81-87 . 百度学术
    22. 李政,夏成前. 价值链视角下农村体育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路径研究.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4(09): 39-46 . 百度学术
    23. 程静静,李正华,高婉君,苏焕振. 体育强国背景下山东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训练基地覃思. 山东体育科技. 2024(06): 37-41 . 百度学术
    24. 高欣欣,白天昊. 后冬奥时期公益属性冰上运动场馆管理水平提升策略研究——以大庆市滑冰馆为例. 冰雪运动. 2024(06): 12-16+27 . 百度学术
    25. 李文杰,王钊. 粤港澳大湾区大型体育场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困境与路径研究. 体育师友. 2024(05): 52-56 . 百度学术
    26. 孙岩,熊永通. 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质量满意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12): 218-222+226 . 百度学术
    27. 张刚,谭建湘,王钊,孔繁星. 从场租式管理到投资性经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方式转变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3(02): 59-66 . 百度学术
    28. 程腾飞,王武杰,李柯燕. 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 2023(03): 125-128 . 百度学术
    29. 李子敖,舒颜开,陈颖刚. 碳中和视域下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02): 215-219 . 百度学术
    30. 薛廷利.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机制改革创新路径探究.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07): 98-100 . 百度学术
    31. 朱伟秋,刘丽娜,李威,赵灿,牛宏宇. 利基营销战略对辽宁省中小型滑雪场发展的借鉴与导向. 冰雪运动. 2023(01): 73-78 . 百度学术
    32. 殷子骏,刘东升,史曙生. 运动项目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意涵、动力机制与推进策略. 体育学研究. 2023(02): 96-106 . 百度学术
    33. 龙志强,杨军.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智慧化建设实践探究.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04): 123-125 . 百度学术
    34. 陈思颖. 新时代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08): 83-85 . 百度学术
    35. 盛勇骑,马胜敏. “双碳”目标下我国足球产业低碳发展的价值新蕴、现实业态与推进策略.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09): 49-51 . 百度学术
    36. 郭俊艺,肖杨,王玉珍. 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互动效应研究. 当代体育科技. 2023(12): 89-95 . 百度学术
    37. 刘强.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体育场馆“博物馆化”的学理逻辑与路径选择.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02): 264-270 . 百度学术
    38. 张世超,吴小圆. 城市体育治理模式:国际经验及借鉴. 体育文化导刊. 2023(06): 1-8+24 . 百度学术
    39. 简保华. 数字技术赋能大型体育场馆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13): 193-195 . 百度学术
    40. 王志远,慈芳慧,尚俊颖. 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在体育场馆中的系统设计和应用分析——以全民健身为例. 当代体育科技. 2023(24): 77-82+92 . 百度学术
    41. 邹德新,宋露露,高力翔,车冰清,吴文婷. 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的体育领域信用评价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研究.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3(07): 20-26 . 百度学术
    42. 李艳丽.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文化导刊. 2023(09): 63-69 . 百度学术
    43. 毛爽,司庆洛,聂晓梅. 中国式体育强国背景下常州市社区体育公园发展研究.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3(18): 85-87 . 百度学术
    44. 张东升,张陆陆,吉久茂,宗轩. 基于动态迭代算法的体育场馆可持续运营评价平台构建及设计应答. 时代建筑. 2023(03): 54-59 . 百度学术
    45. 王子悦,胡好. 新时代我国高校课外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青少年体育. 2023(03): 87-88+68 . 百度学术
    46. 曾建明,马云霞. 体育场馆绿色转型的动力机制、问题审视和实施策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3(09): 24-34 . 百度学术
    47. 侯光定,王春顺,史文文,杨洁,李新威. 新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困囿与治理路径.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4): 99-106 . 百度学术
    48. 丁云霞,彭维勇. 新时代体育建筑发展的“中国经验”与展望. 建筑学报. 2023(11): 23-27 . 百度学术
    49. 罗思颖,陈元欣,周彪,时宵,陈磊. 关系-内容视角下央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政策协同研究. 体育科学. 2023(12): 40-53 . 百度学术
    50. 陈元欣,邱茜,杨金娥,姬庆. 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改革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02): 31-37 . 百度学术
    51. 李刚,黄海燕. 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域外经验与启示. 体育文化导刊. 2022(05): 8-13 . 百度学术
    52. 任慧涛,易剑东,郑凯新,赵耀,范英丽. 国际足联碳中和治理的行动框架:历史进程与实践反思.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08): 42-55 . 百度学术
    53. 周彪,陈元欣. 新时代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高质量发展探究. 体育文化导刊. 2022(08): 50-57 . 百度学术
    54. 方雪默,陈元欣. 国外体育场馆运营绩效评价特点与启示. 体育文化导刊. 2022(09): 36-43 . 百度学术
    55. 潘玮,沈克印.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价值、问题与路径. 体育文化导刊. 2022(09): 74-81 . 百度学术
    56. 徐茗珊,许凤英.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体育场馆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可视化分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10): 193-197 . 百度学术
    57. 陈元欣,方雪默. 公共体育场馆不同性质运营主体供给公共服务水平的比较研究. 体育科学. 2022(08): 85-97 . 百度学术
    58. 马春,陈元欣. 2022北京冬奥会推进大型体育赛事碳中和的经验启示. 湖北体育科技. 2022(10): 847-851+857 . 百度学术
    59. 徐敏. 多元治理背景下我国体育场地管理困境和破解路径.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23): 103-105 . 百度学术
    60. 高进,武连全,柴王军,张家彬.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的理论机制与实现路径. 体育学研究. 2022(05): 63-73 . 百度学术
    61. 傅钢强,魏歆媚,刘东锋. 数字时代我国体育场馆智慧化转型:动力、效应、风险和策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2(06): 92-99 . 百度学术
    62. 杨勃. 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路径及优化措施. 工程技术研究. 2022(20): 35-37 . 百度学术
    63. 邹馥凯. 北京冬奥赛事闭环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2(20): 31-33 . 百度学术
    64. 胡若晨,朱菊芳,周铭扬,毛爽. 城市体育公园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现实动因与推进路径. 体育文化导刊. 2022(10): 21-27+6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0)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1
  • HTML全文浏览量:  96
  • PDF下载量:  46
  • 被引次数: 9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6-28
  • 修回日期:  2021-10-19
  • 刊出日期:  2022-01-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主办、我院赛事研究中心承办,以“体育产业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体育产业青年学者论坛于2010年11月14—15日在我院隆重举行。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产业处处长顾灏宁、体育产业分会秘书长张林教授、产业分会学术处主任曹可强教授、体育产业分会副秘书长陈锡尧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

开幕式由曹可强主任主持,张林教授致辞。他代表体育产业分会对举办本次论坛表示祝贺,并对出席论坛的青年学者代表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祝愿,他希望青年学者们,能充分利用青年学者论坛这个平台,加强交流、提高自我,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顾灏宁处长在开幕式作了重要讲话。他围绕体育产业的政策发展、体育经营活动的发展、体育彩票的管理、国有资产的管理以及无形资产开发的管理等方面阐释了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为青年学者代表指明了研究和发展方向。

开幕式之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陈元欣副教授、成都体育学院经济管理系郭新艳博士、我院经济管理学院黄海燕博士分别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自去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院校的热烈响应。出席此次论坛的30余名青年代表分别来自7个省市和地区。会议期间,青年代表围绕体育赛事和城市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2010年11月20日,“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在我院举行。本次报告会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主办,会议主题为:武术教育:理论、方法及对策。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的武术院系领导、专家及代表共14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共商武术教育发展大计。

2010年9月,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创的《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开始在全国推广,迈出了武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体育瑰宝,如何通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一直是学者们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次会议为探讨武术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搭建平台,得到了政府及全国专家的支持。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副院长陈国荣与会并致辞,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研究发展部部长罗卫民、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郭蓓、我院副院长陈佩杰、我院武术学院院长虞定海,及全国20多家高校武术院系的领导参加了开幕式。

研讨会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康戈武研究员作了题为《武术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报告,总结了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提出找回个性、总结个性、发展个性,构建彰显个性的武术教育体系新理念,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教育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技术学科组副组长蔡仲林教授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控制规模、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此外,与会学者还从国学高度剖析了武术教育现状,以木桶原理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思考武术传承。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武术院系主任研讨会,围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问题,达成了培养专业内通才等主要共识,对今后指导全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据悉,此次会议成果将形成《中国武术研究·教育卷》,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20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