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2022年  第46卷  第9期

栏目
原创成果
摘要:

近年来学界掀起体育外交研究热潮,研究者在实体主义视角下将体育外交理解为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的工具,但对体育外交的概念及其属性等的理解产生了分歧。通过引入“关系过程”理论,辨析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体育与外交之间的关系,提出体育外交是体育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的“双重交往过程”,并构建体育外交的“双重交往过程”模型。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引发、推动政府外交的体育对外交往活动才是本质意义上的体育外交,进一步指出体育外交不是一国影响他国的手段,而是一种交互行动,目的是再造国际关系。

摘要:

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实践过程中,作为中国特色文化重要象征符号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缺乏清晰的海外接受模型与有效的文化增值路径。以海外受众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接受体验为流程框架,以海外受众问卷调查为数据基础,建构模型并检验,从不同理论维度探寻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海外传播受众接受的影响机制,进而构建提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国际接受动力的路径。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海外接受过程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媒介接触度、认知流畅度均通过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对关注和实践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期待视野、审美经验和文化价值感知具有中介作用。据此提出,从文化要素流动激活受众审美经验、异质文化媒介认知契合期待视野、功用传播突出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情感桥接勾连认知文化间性4个维度,拓建传播主体与海外受众汇通的文化释义空间。

摘要:

针对体育赛场乱象和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体育赛事监管领域的秩序与活力失衡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赛事的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立法、监管工具等进行分析发现,体育赛事监管存在政府部门监管边界不清晰、单项体育协会监管能力不强、监管对象和内容界定模糊、监管制度规范不完善、监管工具使用失当等问题。为疏解我国赛事监管体系的运行困境及深层次难题,提出完善我国体育赛事监管体系的总体思路:在核心价值层面应以体育赛事“放管服”改革为基本原则,在中枢传动层面应强化监管主体的纵向整合和横向协同,在监管机制与服务系统层面应构建赛事监管数字化平台。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监管法规体系、明确监管内容和事项、构建体育赛事诚信体系等完善我国赛事监管体系的对策。

摘要:

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情境,以浙江省“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实践为案例,采用探索式单案例研究方法,扎根基层体育治理改革现场,构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行政放权、多元赋能理论模型。发现:浙江省“社会力量办体育”已形成政策试点、政策创新和政策扩散实践逻辑,基于政府构建改革政策体系、数字技术赋能改革、建立合作治理模式和助力体育强省建设等手段,实现了从行政手段放权、管理技术迭代、赋能多元主体到实现改革目标的改革成效,赋能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社会组织和企业成为举办体育赛事、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投资体育产业等的主体。提出:强化整体性治理思维,促进体育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倡导渐进式试点改革,破解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壁垒;提升民众身体素养,夯实民众参与构建“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基础;遵循区域性发展差异,打造“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中国方案。

摘要:

在对日本滑雪市场发展演进趋势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竞争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维度对日本滑雪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进行剖析,总结日本滑雪产业的开发运营模式。认为,日本滑雪产业经过120余年发展逐渐形成了针对外部竞争环境和自身产品变化适时调整的动态化开发运营模式。当前我国可借鉴日本滑雪产业的动态化开发运营战略思路,研判当下国内滑雪市场发展环境,落实综合性政策协调措施,宣传滑雪运动的产品价值,以质量提升和营销创新维护现有服务产品,以产业内与产业间深度有机融合开发全新业态,结合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推动我国滑雪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题探索
摘要:

中华武德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核,既是中华道德文化的载体又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深受儒家思想这一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浸润。在文化源发意义上,基于以武观德、以德溯文、以文化同的逻辑,以儒家思想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构建对中华武德的5个认识维度,包括“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见义勇为”的侠义之道、“以礼观德”的修养之道、“知(智)以成德”的君子之道、“言而有信”的为人之道,并在宏观层面上阐释儒家思想对中华武德的导向性影响。

摘要:

中国传统武术在当前所遭遇之现代性困境及实战性质疑,要求我们回到“由戎而武”的历史真实中,重新审视其真实面貌及“实战”的用武之地。铠甲之“在身”,照见古今不同之武术实践逻辑。铠甲“在身”的武术实践逻辑揭示:将必然防守交给铠甲,重视简单高效具有破甲能力的进攻,重视力量体能与协调性、一势万遍的训练等,是中国传统武术在历史上面向实战的真实面貌。中国传统武术之实战性有多维体现,代表性绝艺如“六合劲”等,是古战场所向披靡之技艺。今日面临的“不能战”质疑,在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武术被强行拉入西方主导的“现代搏击”实践逻辑而带来的尴尬和误会。

摘要:
运用史学反思和反思史学的双重思维探究中国武术史研究范式转换问题,据此提出拳种标识、结构生产、谱系建构3个核心概念和寻绎考证、逆推顺述2个研究方法,阐明各自在中国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拳种标识是中国武术史研究的切入点,结构生产是中国武术史研究的新对象,谱系建构是中国武术史研究的时空叙事,寻绎考证与逆推顺述就可视为中国武术史的研究和叙事方法。围绕以上概念和方法展开中国武术结构史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中国武术古今发展之结构功能变迁,促进中国武术史学科体系创新,还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隐藏在中国武术发展背后的、符合历史逻辑的社会结构情境变动。
新视点
研究综述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可变阻力训练对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表现的急性干预和训练干预效果,为在实践中科学运用可变阻力训练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通过CNKI及PubMed、Web of Science、SPORTDiscus等数据库检索文献,采用Brughelli改进的质量评分表评价文献质量。应用Stata 16.0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合并、亚组分析、绘制森林图、异质性分析、meta回归、发表偏倚评价。

结果 

急性干预共纳入8篇文献,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可变阻力训练能更有效地诱导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SMD=0.37,95%CI:0.18~0.56,P<0.001),且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诱导的PAP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4~7 min间歇时间诱导的PAP趋向显著性(P=0.05),8~12 min诱导的PAP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采用较大的可变阻力诱导的PAP可能更好(P=0.064)。训练干预共纳入12篇文献,与恒定阻力训练相比,可变阻力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最大力量表现(SMD=0.25,95%CI:0.05~0.45,P<0.05),且<7周的训练周期(P=0.04)以及使用铁链作为可变阻力设备(P=0.01)的训练效果更佳。可变阻力训练可能更有益于提高爆发力表现(SMD=0.26,95%CI:−0.03~0.55,P=0.08),且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使用弹力带作为可变阻力设备的训练效果可能更佳(P=0.08)。

结论 

设计可变阻力训练方案时,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较大的可变阻力是诱导PAP的最佳策略,且在干预后4~12 min的效果最佳。<7周以及使用铁链的训练策略对最大力量表现的训练效果更好;采用强度相同的设计方式以及使用弹力带的训练策略对提升爆发力表现可能效果更佳,但可变阻力不宜过大。

年会纪要